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不少的君主,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厲害的角色,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曹操等等都是一代梟雄。三國時期雖然是一個亂世,可是也只有在這種亂世中才能誕生出真英雄,劉蓓從一開始的一無所有,到最后成為了一方霸主,要是沒一點本領(lǐng),那是萬萬不可能的,從他手下的那些文將和武將就可以看出來,一個個都是實力雄厚的大將。
如果仔細觀察劉備的用人之道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關(guān)于諸葛亮和趙云這兩個人的安排,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身份一直是一個謀士,所以他在幫劉備做事的時候一直是幫他把持著朝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內(nèi),一直到死的時候都沒有把兵權(quán)交給諸葛亮。
而對于另外一員大將趙云卻是另外一種安排的方法,明明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武將,可是在招攬了諸葛亮之后,趙云就從前線特許到了后方,基本上諸葛亮在什么地方,趙云就在什么地方,當然,這絕對不可能是巧合,劉備這么安排也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劉備專門為趙云量身定制了許多的官職,比如留營司馬就是專門為趙云設(shè)定的,主要是負責處理一些后方軍事還有城市治安這樣的問題,而諸葛亮這時候正在管理著荊州,荊州這個地方的兵權(quán)則掌握在劉備的好兄弟關(guān)羽和張飛的手里,城防這方面則交給了趙云,這樣來看,趙云和諸葛亮兩個人離得夠近了吧?
后來劉備因為攻克不下益州,就把自己的好兄弟全部召集到了一起,這也是諸葛亮在劉備在位期間唯一一次獨自帶領(lǐng)著軍隊進行軍事活動的經(jīng)歷,攻克下成都以后,諸葛亮就成為了軍師將軍,主要是幫助劉備處理一些內(nèi)政上的問題。
后來劉備又專門把諸葛亮留在了成都這個地方,把趙云派到了江州,了解中國地理的人應(yīng)該都知道,江州是一個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而且離成都也很近,如果成都有什么危險,趙云也可以第一時間趕過來,這樣看來,他的安排也是別有用心。
可以說,劉備這一生對于諸葛亮和趙云這兩個人的人事安排都特別的詭異,基本上諸葛亮在哪,趙云一定就離他不遠,劉備的識人用人水平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所以他這樣的安排一定不是無緣無故的,也許是因為知道諸葛亮對于自己成就霸業(yè)的重要性,所以需要趙云這個重要的武將來保護他吧。
諸葛亮流傳千古的聰明人士,他的知識淵博,為人正直,衷心??蓜涫且唤樗兹耍且驗樗菦]有文化,而且他是從底層一步一步爬上來的,所以他要更加小心,他又是一個謹慎的人群。他不會把實權(quán)交給任何一個人,因為他不放心,他怕別人謀權(quán)。
草船借箭顯示的諸葛亮的聰明,他的才華,不費一兵一卒,輕而易舉的戰(zhàn)勝敵方,再者說諸葛亮沒有一統(tǒng)天下的欲望,即使他的才華再橫溢,他也沒有想過要自己稱王管理天下,可見他的不爭不搶,他沒有被欲望沖昏頭腦,他不想生靈涂炭。
諸葛亮還是一個非常注重朝綱要求的,在他的心里始終主仆有別,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他的心里,只要是認定的就要堅持下去,不能改變,要不然那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
劉備是一個謹慎的人,同時他又是一個有長遠眼光的人。以往的朝代之所以不安定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權(quán)力的集中,孰能無過,一個人總有出錯的時候,這就要求權(quán)力不能太集中,劉備沒有把兵權(quán)交給諸葛亮,并不是不信任他,或許再也沒有人比諸葛亮追隨劉備更忠心了,可是權(quán)力只有均衡分配,才不會引起任何一方的不滿,才不會起內(nèi)訌,國家才能更安定,才能更繁榮。另外,諸葛亮雖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他并沒有領(lǐng)兵經(jīng)驗,畢竟兵力對一個國家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zhuǎn)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托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后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huán)境。可以說劉備托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托孤將軍權(quán)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于諸葛亮的,這個軍權(quán)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后關(guān)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quán)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后的交付兵權(quán)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jīng)思慮再三的謀劃,并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么為何將軍權(quán)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lǐng);之后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zhàn)場發(fā)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quán)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干,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quán)、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么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guān)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tǒng)、馬良、馬謖、蔣琬、費祎、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shù)。?《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quán)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zhàn)的軍事高參龐統(tǒng)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zhàn)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jié),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quán)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元老派屬于早衰問題,關(guān)張死后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后輩們集體衰落,出現(xiàn)人才斷層;荊襄派屬于沒落與不和并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并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并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治內(nèi)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干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于關(guān)羽被殺之后,荊襄地區(qū)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chǎn)。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后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許靖傳》
元老派先于荊襄派沒落,故而蜀國政權(quán)各大要職中都由荊襄派占據(jù),這是一個政權(quán)統(tǒng)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這樣的政權(quán)架構(gòu)也是其他派系最難以接受的,故而東州派與荊襄派的矛盾逐漸產(chǎn)生。劉備為何娶劉章的寡婦嫂子吳氏為皇后,就是為了穩(wěn)定東州一派,贏得吳懿、吳班等東州大族的支持,并且許靖、劉巴這些人的官職雖皆為虛,但名分上都高于諸葛亮,這就是劉備的制衡手段,名與權(quán)是分離而設(shè)的,自古以來的厚黑政治家都是這么干的。
劉備的理念
問題回到李嚴這里,劉備托孤之時,李嚴是先被授予了軍事大權(quán),隨后諸葛亮到達永安宮被托付了政治大權(quán),并成為首輔。有人說這是劉備為了扼制諸葛亮一家獨大,其實我更認為是為了扼制荊襄派與東州派結(jié)黨。
劉備給予諸葛亮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不是李嚴能夠節(jié)制的了,因為諸葛亮的為人劉備心里很清楚,不然也不會說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么他最擔心的不是諸葛亮本人,而是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個忠義之人也許不會對政權(quán)根基造成威脅,但其身后的團體利益就不好說了,畢竟諸葛亮身后還有蔣琬、費祎、楊儀等力量,這些人如果逐步將東州派聚攏成一個更大的利益集團,后果將難以想象。事實上諸葛亮在開府治世之后確實是在拉攏東州集團,諸葛亮首次北伐便開始任用東州派吳懿、吳班、李嚴等人為骨干,這是蜀漢對于人才需求的客觀現(xiàn)實,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沒有什么疑心,只是極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來人才發(fā)展的趨勢。李嚴在此戰(zhàn)中表現(xiàn)了不愿意配合的一面,這也是劉備托孤分權(quán)的一個直接影響。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后其實也致力于整合蜀漢政權(quán)各勢力派別的工作,這是劉備未盡的而又必須完成的事業(yè),但這個工作如果是劉備來做就順理成章,如果是諸葛亮在做就成為后主劉禪的威脅。故而劉備整合未達成,便也不想讓諸葛亮達成,如果諸葛亮達成這項工作,也許他本人沒有野心,但難保后來者依然能本本分分,所以劉備整合不成,那就分化吧,這才是劉備臨死前軍政分離的內(nèi)涵。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yōu)于將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個軍政分離又恰到好處,因為李嚴本就是軍事能力更強一些,諸葛亮也更善于內(nèi)政,再者是劉備占據(jù)益州的根基就是荊襄派與東州派,這二者中,前者是為劉備起家做出貢獻,后者是迎劉備入了益州,兩者是中流砥柱,故而在分化的同時又安排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這是合理的。參照曹丕托孤時也是如此,四位托孤大臣中,曹真、曹休是宗親,司馬懿、陳群又代表了士族門閥,這兩者也是曹魏政權(quán)的根基和中流砥柱。
?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李嚴)之短,莫若褒之?《三國志.李嚴傳》
劉禪的庸弱劉備心知肚明,這種人事安排的出發(fā)點也都是為劉禪留下一個穩(wěn)定的班底,各大派系中老謀深算者眾多,劉禪搞不定這些人是板上定釘?shù)?,諸葛亮治內(nèi),李嚴治軍,至少兩派的核心人物能夠為劉禪穩(wěn)定局面,且又不會結(jié)黨營私。這一點上,李嚴的政治野心被劉備看的非常透徹,李嚴掌兵權(quán)就是劉備激發(fā)其政治野心的另外一手,后來李嚴要求設(shè)巴州,并慫恿諸葛亮?加九錫?足以顯示他的內(nèi)心世界,這就是東州派與荊襄派不會結(jié)黨的理由,這種政治局面也許是劉備覺得最理想、最安全的。
綜上,劉備托孤以李嚴掌軍,一是看重其軍事能力,二是維護派系之間的穩(wěn)定,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為劉禪提供良好的統(tǒng)治環(huán)境。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權(quán)謀并不遜色,他在臨死之時仍將政治體系安排的如此得當,對的起一代梟雄之稱。
劉備戎馬一生,辛苦了一輩子創(chuàng)下一代基業(yè),他無論如何都想把這份基業(yè)給自己孩子留下來。所以我覺得劉備其中的寓意無非以下幾個。
首先劉備帶著自己的荊州派打下蜀中之后,為了更好的管理蜀中,就啟用了一大批的蜀中的人才以及勢力,劉備在倆個政權(quán)之間的平衡確保了政權(quán)的穩(wěn)定,蜀漢朝廷的兩大政治勢力,分別是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州勢力,和李李嚴為核心的蜀中勢力。劉備當然希望他去世后,這兩大勢力能團結(jié)一心,輔佐幼主劉禪。所以李嚴也是托孤重臣,讓諸葛亮掌握政權(quán),而李嚴掌握兵權(quán)。
其次就是帝王的心機了。劉備托孤給諸葛亮與李嚴,是要均衡朝中的勢力,以免一方做大,即使無法長期平衡,也要在劉禪成人之前,這兩種勢力是相對均衡的,劉備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諸葛亮與李嚴的政治斗爭橫跨了近十年,等到了這種均衡力量失去平衡而傾斜的時候,劉禪也已經(jīng)長大成人了。劉備的深謀遠慮,知人善任,知道劉禪繼位后需要強大的力量支持,但是這股力量不能過于強大而失去制衡后無法控制,所以劉備托孤李嚴與諸葛亮,而且還有漢中魏延,這兩種力量制衡著諸葛亮,劉備的托孤之舉可謂深謀遠慮,心思久遠。
最后我覺得劉備覺得李嚴的能力出眾,可以獨當一面,所以就讓諸葛亮為丞相,而李嚴為尚書令,一正一副相互輔佐劉禪。
其實劉備也是害怕諸葛亮會造反,雖然諸葛亮幫助了他非常的多,但是劉備本人的疑心就非常的重,所以他也有點不信任諸葛亮,所以他害怕自己死了之后如果把所有的權(quán)力都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很有可能會造反。
而且在劉備快要不行的時候,他的兒子年齡還非常的小,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留下很多大臣來輔佐他,但是如果只留諸葛亮一個的話,那么劉禪的位置可能也會變得很尷尬,因此劉備就多找了幾個大臣,讓他們相互制約。
在古代的時候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托孤但是皇位卻被威脅的局面,例如在西漢的時候,就有這種情況,所以劉備就非常害怕自己死后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此不能讓諸葛亮一個人獨攬大權(quán),而且當時蜀漢也分了好幾個集團,這個時候劉備也是需要穩(wěn)定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的。
還有一點就是諸葛亮雖然非常的足智多謀,但是他還是缺少帶兵打仗的經(jīng)驗,其實諸葛亮一直都非常適合做軍師這個職位,但是如果讓他來當軍隊的領(lǐng)導人就有點不行了,而且當時的諸葛亮年齡也很大了,所以劉備害怕諸葛亮不能夠勝任。
而且李嚴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曾經(jīng)跟隨著劉備參加過非常多的戰(zhàn)爭,并且還取得了很好的功勞,因此劉備是非常信任李嚴的,而且李嚴還對劉備非常的忠心,所以劉備才會自己快要不行的時候把所有的兵權(quán)都交給了李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7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