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九龍奪嫡的歷史真相是什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康熙十五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日后皇太子變得驕縱與蠻橫并結黨營私??滴跛氖?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系趨于緊張。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布廢除太子。之后眾多阿哥開始了對于皇位的覬覦。
大阿哥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胤禩小時候被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撫養(yǎng),故大阿哥對他感情較好。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fā)大阿哥搞魘鎮(zhèn)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
康熙厭胤禩勾結胤禔,也將其關押,后又釋放??滴跛氖四?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tǒng)領托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后,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于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滴踅疾杰娊y(tǒng)領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日后八爺黨人慘遭迫害。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并放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直到皇帝駕崩后人才能打開并宣布繼承人。
和明朝每一個皇子都會封王不同,清朝不是所有皇子都可封爵的,清朝前期,皇子生母的地位對于皇子的爵位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從努爾哈赤開始,他們的皇子們有的可以做到親王有的可以做到旗主,有的只能做貝勒、貝子,甚至有的連八分爵位都獲取不到,這一切的決定來自于皇子的生母地位。
雖然康熙后生母地位影響皇子爵位的事情在縮小,但依舊存在,除了九龍奪嫡的九個皇子以外,康熙其他皇子有的封為貝勒(胤祎)、郡王(胤禧)、親王(胤秘),因此不少所有的皇子都可以封為親王或者郡王的!
誠親王胤秘
清朝爵位遞降制度
和明朝爵位世襲不同,清朝的爵位實行的遞降制度,除了鐵帽子王,其他的爵位每一代都會遞降,比如皇子封為親王,那么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下次襲爵就是郡王,除了襲爵位的兒子以外,其他的兒子則會以更加低的爵位封賞,另外,從鎮(zhèn)國公開始,妾生的孩子無爵位繼承,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開始,側室的兒子也沒有爵位繼承了!
清朝爵位的考封制度
這個考封制度就是決定小宗獲得爵位的考核,根據考核來決定封爵的大小,考核的標準就是滿語、步射、騎射,只有三項獲得優(yōu)才可以獲得最高基準的爵位,如果有一項不好,則會降低爵位,如果更差,則會降低最初封的爵位甚至取消襲爵的資格!成為一個閑散的宗室!
清朝爵位的收入
一般來說,清朝有爵位的宗室有以下的幾個收入來源
本爵位的俸祿;當差的俸祿;御賜的田莊礦場收入;宮中不時的賞賜;特許的賞賜鋪子經營;其他一些收入;看起來收入不少,但因為支出比較大,因為莊園、養(yǎng)傭人、采辦、孝敬、維護陵寢甚至各房的贍養(yǎng)和交際活動等等,導致很多王府的生存壓力比較大,并且由于爵位遞降制度,導致爵位獲得的收入減少,會理財的還可以過得逍遙一點,不會理財的則會變賣家產度日!
清朝宗室的當差制度
一般來說清朝的宗室可以當侍衛(wèi)、八旗官以及各個部院官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差遣,比如去當宗人府任職、守護皇陵等等或者前去祭祀,總之,不管宗室爵位大小,都必須去當差!
嚴格的宗室管理制度
即使如此,想當一個輕松的宗室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清朝對于高級宗室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不管親王還是郡王或者貝勒,動不動就會被懲罰,輕則罰薪、重則降爵甚至剝奪爵位,更慘的則是圈禁,基本清朝的高級宗室或多或少都會被處罰,除了幾個備受恩寵的宗室以外。
備受恩寵的怡親王
而處分的理由今天看起來比較平常,諸如寫錯字、站錯位置甚至交頭接耳等等,一句話,只要皇帝覺得不行,都是處罰的理由!
不斷被申飭降爵的靖貝勒允祎
所以在清朝,親王不一定混得到(中后期皇子基本都是親王或者郡王爵位),快活的王爺日子也不一定過的上,因此不如奪嫡掙個前程吧!
縱觀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 歷史 ,在神州大地上涌現出了數百位帝王,他們有的雄才大略,勵精圖治;有的文恬武嬉,甚至寵信奸佞;有的碌碌無為,稀松平常,有的癖好特殊,以致亡國滅種。這些帝王們共同譜寫了華夏民族的 歷史 過往,共同繪就了古代中國的春秋畫卷,隨著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變遷,有的皇帝可以壽終正寢,有的君主則是灰飛煙滅,有的被世代傳頌,有的卻遺臭萬年,開國之君往往可定鼎天下,身后享宗廟,得萬世之祭祀,而亡國之君常常是窮途末路,下場很悲慘,致喪權而辱國。
總之帝王是極其榮耀的,多少人曾為之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多少人也曾前赴后繼,功敗垂成,畢竟這是個高危職業(yè),位置只有一個,寶座只有一尊,覬覦者是怎樣的暗中謀劃,欲取而代之,往往是很難及時察覺到的;所以生在帝王家,有時候是一世的不安穩(wěn),一生的勞碌命,不是樹欲靜而風即止的,或許從出生的那一刻,你就已然陷入爭奪的漩渦,落入殺戮的窠臼。
在 歷史 上,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斥著許多許多謎團,論功績跟 歷史 過往的任何一位帝王相比他都不遜色,圍繞他的話題總是最多的,他身后的爭議也是極大的,尤其是在當代,他的形象更是隨著無數的影視作品和小說著作的演繹而變得人盡皆知,讓他成了妥妥的 “網紅皇帝” ,更是極其忙碌的皇帝,有穿越的愛戀,有后宮的博弈,簡直是處處都有他,事事皆練達。
這位皇帝,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他的一生爭議特別多,他的一世謎案也尤其廣,圍繞他的繼位和駕崩,自古以來就一直有著各種猜測,考證不斷。他的繼位之謎甚至榮登清初“四大謎案”之列,有人說他是弒君篡位,有人說他是無詔奪位,也有人說他是合法繼位;對于他的駕崩,有人說他是被俠女刺殺的,也有人說他是得中風而亡的,還有人說他是丹藥中毒而死的,總之莫衷一是,迷霧重重,撲朔迷離中更添神秘色彩。
在民間傳說里,他經常被認為是一位喜怒無常、刻薄寡恩的“暴君”,什么臟水都會往他身上潑,老百姓們說他 “弒父”、“逼母”、“屠弟”、“殺子” ,總之認為他是一位罔顧人倫、滅絕人性的禽獸般之人物,說他豢養(yǎng)了一批搞情報工作的“ 血滴子” ,讓臣屬官僚們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而且還因為 “ 維民 所止” 的科舉題目而捕風捉影,肆意發(fā)揮,釀成許多 “文字獄” 的大慘案;然而 歷史 真實中的他是怎樣的,他又是怎么登上皇位的,他真如同百姓傳說和某些記載中的那樣嗎?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近四爺雍正帝胤禛,去探究一下他是個怎樣的人,尤其是怎樣奪得至尊皇位的。
胤禛是康熙帝序齒的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的永和宮,在康熙帝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他得以出生,其生母是 德妃烏雅氏 ,他有一個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也是后來頗受康熙帝信任與器重的 “大將軍王” 。
胤禛是康熙諸子中相對年長的阿哥,但是因為烏雅氏的出身問題,所以胤禛并沒有獲得生母親自撫養(yǎng)的資格,他滿月后即被 孝懿仁皇后 所撫養(yǎng),而孝懿仁皇后是佟國維的女兒,也是隆科多的姐姐,更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親侄女,孝懿仁皇后并沒有子嗣因此對于胤禛的撫養(yǎng)可謂視若己出,胤禛與其感情也很深厚,反而與親生母親烏雅氏并不親睦,而十四阿哥出生的時候,德妃烏雅氏的地位已經比較高了,因此她得以親自撫養(yǎng)小兒子,百姓家多子尚有親疏,一碗水終究很難端平,在 歷史 上烏雅氏也確實是比較喜歡胤禵的,對胤禛則相對冷漠,這之于胤禛來說是某種意義上的挫折,但噎死磨礪。
應該說胤禛的成長是典型的寄人籬下,也讓他從小養(yǎng)成了謹慎從事、察言觀色的本領,其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比較強,因此在他六歲的時候,清廷就按照規(guī)矩,把他送入尚書房讀書,來學儒家經典與滿文語言,也習騎射本領和軍事技能,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他的授業(yè)師傅是 張英 ,而張英是雍正朝名臣張廷玉的父親,張廷玉能在雍正朝備受寵信,不得不說跟雍正帝早年曾拜學張英還是有很大關系的。小時候的胤禛在老師傅們的精心培育下,成長很快,無論詩詞歌賦還是策論書法都進步很快,我們能夠看到現存的 歷史 文物中,雍正帝胤禛的書法水平極為精湛,這跟他自小打下的深厚基礎是有很大關系的。
康熙皇帝有個習慣,喜歡在出巡或征戰(zhàn)的時候,帶著皇子們一起出行,而胤禛作為年長皇子也不例外,他在八歲的時候就曾跟隨康熙帝出巡關外,知曉了不少軍國之事,對于治河施工等事宜他也曾被親帶一線。在十五六歲的時候,胤禛就曾跟三哥 胤祉 前往曲阜參加 祭孔大典 ,顯示出了康熙對其的歷練,在康熙親征 噶爾丹 的時候,還曾專門委任胤禛掌管正紅旗大營,可見康熙對于他還是用了不少心思的,而他也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了康熙帝的信任,成就了一身治國理政、參謀軍機的本領。
但是因為從小成長的際遇和謹慎隱忍的處世,再加上兄弟實在太多,又不缺乏優(yōu)秀者,因此他也形成了揣度父皇心理,各方維護關系的習慣,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是他的常態(tài),當然他也沒有犯什么錯誤,樹立通過了各項考核。在康熙三十七年,他就被封為貝子;在康熙四十八年,他又被封為 和碩雍親王 ,成為了當時除太子之外,爵位最高的皇子之一,而另一位獲封親王的是和碩誠親王三阿哥胤祉,要知道大阿哥胤禔最高的爵位才不過是郡王,可見從這一時期開始,康熙帝就已經十分看重胤禛了。
胤礽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這確實讓他做得不耐煩了,他不斷地發(fā)牢騷,不斷地犯錯誤;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又在十八阿哥生病到亡故這期間表現得特別不像話,再加上他私自窺探康熙所在的大營,同時伴隨著一系列的“墻倒眾人推”,康熙帝終于下定決心把胤礽的太子之位廢黜了,而在這一時期胤禛的頭腦則十分清醒,他并沒有錯誤判斷形勢,也沒有忘乎所以,不像八爺黨那樣蠢蠢欲動、躍躍欲試,也不像大阿哥那樣上竄下跳、魘鎮(zhèn)謀人,相反他表現得比較低調沉穩(wěn),對于各方勢力,他都能積極斡旋與盡心維護,尤其在關鍵時刻表示了對胤礽的支持和幫助,如此一來便贏得了康熙帝的不少好感;后來為了平衡各方,也為了穩(wěn)定朝政,康熙帝于次年就恢復了胤礽的太子名位,并在這個時候加封胤禛為親王,也是從這個時候起,胤禛正式進入了皇權定奪的最核心。
在康熙五十年,胤礽再次被廢,一位儲君怎么可能兩度被廢,至此胤禛也看明白了,廢太子胤礽絕對不可能東山再起,因此從這一時期開始,胤禛審時度勢,正式開始了對于儲位的爭奪,而且他還偷偷聚集起了“四爺黨”, 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 都成為其成員,胤禛的厲害之處在于他的韜光養(yǎng)晦玩得真是爐火純青,這一切竟然沒有被康熙帝發(fā)覺,朝廷上下的其他大臣也是在雍正帝登基后,才恍然大悟發(fā)現了原來四爺黨在私下運作多年,真是不露聲色,“悶聲發(fā)大財”啊,從這點來看,不得不佩服雍正帝幾十年磨一劍的隱忍與老練。
但是對于胤禛來說,他并沒有太多優(yōu)勢,他非嫡非長,對于出身 胤礽 更好,根正苗紅,而 胤? 也不差;論年齡, 胤禔 和 胤祉 都比他年長;論賢能, 胤禩 有 “八賢王” 之名,有一大批支持的擁躉;論財大氣粗、出手闊綽,他也不如胤禟,何況 胤禟 的母親宜妃還很受康熙帝寵愛;論軍事才能和被倚重的程度,他也不如自己的親弟弟 胤禵 ;胤禛并不具備特別出色的才能或完美的出身,只是繼任皇后撫養(yǎng)長大的一位普通皇子,而且親生母親也不是很疼愛自己,所以胤禛在幕僚 戴鐸 等人的謀劃下,選擇了揚長避短、待時而動,他隱而不發(fā)、多方維護,一開始支持太子,后來與八爺黨也相處融洽,他特別注意斂藏,不顯山不露水,潛心研究佛道,甚至自稱 “天下第一閑人” 。
表面上看他根本就是置身事外的樣子,但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真理,尤其是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了對父皇康熙帝的至誠至孝,對兄弟們的團結友愛,這正對了最看重家庭親情的康熙之路子,他對于四阿哥胤禛的好感逐漸攀升,認為他是個“厚道人”,覺得他的變化最大,不是像其他兒子一樣搞得塵土飛揚。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曾一度認為胤禛性格暴躁、容易發(fā)怒,在 歷史 上還特別告誡他要 “戒急用忍” ,在他看來這個時期的胤禛是改造成功了,是最成熟、最堪當大任的一位皇子。
在這里要特別提一下,胤禛能如此行事,并做得這么好,其實得益于他在潛邸時期的重要謀士戴鐸,戴鐸對他的建議非常精要, 一是要極力討好康熙表現誠孝,二是要包容維護兄弟贏得各方對自己放松 ,同時他建議胤禛要多去偽裝,在關鍵時刻展示才華,而胤禛言聽計從,謙虛謹慎,還曾主動要求降低爵位,更是不去得罪任何一方勢力,為自己贏得了最好的政治空間,也減少了很多奪儲阻力,最終得以夢想成真,順利承繼大統(tǒng);而戴鐸在這一過程中是起到非常關鍵之作用的。
其實,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其 歷史 原型就是戴鐸,雖然鄔思道這個人也見于記載,是雍正帝寵臣田文鏡的幕僚,但是他在 歷史 上并沒有影視劇表現得那么“神”,倒是很多事跡在戴鐸身上有出處, 歷史 上戴鐸作為謀士成功幫助雍正帝奪位,當然他在雍正帝繼位后就被清算處理了,那是后話,也是番外篇,在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除此之外,胤禛的“四爺黨”還整合了 隆科多 與 年羹堯 等重臣,這一內一外、一文一武的兩大重臣在胤禛后來登基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隆科多作為步軍統(tǒng)領,位高權重,掌管京城衛(wèi)戍,并且是康熙帝的遺命大臣,而年羹堯則從四川巡撫做到了川陜總督,手握重兵,經略西北邊塞。
胤禛結交并掌控好了隆科多、年羹堯這兩大關鍵人物,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在 歷史 上,康熙帝二廢太子之后,深切厭惡了諸子之間的傾軋與爭斗,不再提立太子之事,對于大阿哥胤禔和廢太子胤礽直接幽禁,對于八阿哥為首的“八爺黨”多有打擊、密切監(jiān)視,唯獨信任了胤禛,為他后來的登基肅清了反對派,鋪平了金光道。
而且,在康熙晚年,康熙對于雍正帝的器重可以通過很多事看出來,首先對于廢太子的看管與審訊這樣重大的事情,都安排胤禛參與;對于西北的用兵和調度也讓胤禛參與謀劃,進入核心軍機的決策;在自己登基六十年盛典之際,他還安排胤禛前往關外盛京祭告祖陵,這在當時是極為重要的國務活動,甚至應該是皇帝親力親為參加的大典,能派胤禛前去,也說明了康熙帝屬意其作為接班人,這是比較明確的信號;而且派胤禛在冬至日代他祭天;根據 歷史 記載,康熙帝駕崩前,還曾派胤禛前往天壇祭拜,欲傳位于皇四子的意味已經很明顯。
康熙六十一年, “千古一帝” 康熙帝走到了人生的終點,他病逝于暢春園,留下了他依依不舍的江山,還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終究是個美麗的神話,在他人生最后時刻,他曾專門召見過胤禛,也是皇四子陪伴在他身邊的:
而正是 歷史 上這樣的記載,給后來繼位的胤禛帶去了無盡的麻煩,害得他不得不編撰 《大義覺迷錄》 為自己辯解,而這段記載中的疑點卻給了當時與后世之人無盡的發(fā)揮空間:
根據相關記載,康熙駕崩前,曾經當著諸位皇子的面,宣布由胤禛繼位,這一點在《雍正王朝》中就有過藝術再現,隆科多當眾宣布康熙遺詔,胤禛正式繼位,登基為帝,是為雍正。
帶著康熙帝的遺命和期望,胤禛繼位,次年改為雍正元年,但是伴隨他負重前行的便是時至今日依然存在的弒父傳位說,疑竇重重,爭論不斷;持各方觀點的,都有自己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更多嚴謹負責的研究人士基本是認為篡位改詔是無稽之談,也是立不住腳的,胤禛應該是合法繼位。
康熙遺詔一式四份,現在仍然存于世間,且在海峽兩岸,在中國第一 歷史 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臺北故宮,分別有原始資料,其中遼寧檔案館的康熙遺詔分別用滿漢文字書寫,兩者內容是一致的,至于流傳甚廣的“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于四阿哥”,根本不值一駁,當時的“于”字是作“於”字,不可能改,而且滿文也無法改,何況清宮行文言必“皇某子”,這些篡改詔書的說法統(tǒng)統(tǒng)沒有依據,但是遺詔是不是就沒問題呢,也不能這么認為,因為:
按照記載,當時康熙傳位雍正帝的時候,很多阿哥們都是在場的,但是當時不像現在可以有影像資料來佐證,雍正帝后來逐一清算了參與奪嫡的其他皇子們,這是不是恰恰說明了他的心虛呢?按照相關說法是胤禩和胤禟等人故意散布了雍正篡位的謠言,民間大肆傳播以后,把水攪混了,雍正帝已然百口莫辯,而胤祥作為雍正帝最鐵桿的“盟友”,他的證言又不足以被采信,另外的當事人隆科多在雍正繼位后不久就被整死,這不正是要殺人滅口嗎?
這一切的一切讓雍正帝的繼位問題成了難以解開的謎團,關于雍正帝繼位的 歷史 真實到底是怎樣的,還是缺乏鐵穩(wěn)的證明,或許會成為永遠的 歷史 懸案,塵封于時空長河中,而后世對于這一段 歷史 的探究也不會因此而停歇,我們都期待會有新的證據出現吧,足以說服每一位世人的。
雍正帝雖然在位才十三年,但也并不短了,美國總統(tǒng)一屆才不過四年任期,而雍正帝幾乎干了三個任期,時間跨度夠長;而且在這十三年中,他勵精圖治,勤勉朝政,上承康熙,下啟乾隆,沒有他,就沒有“康雍乾盛世”,他們祖孫三代締造了接近一百四十年的治世,是中國古代 歷史 上最長的盛世,雍正帝身在其中是立下特殊功勛的,康熙晚年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矛盾激化,弊政明顯,而雍正帝接手以后,攤丁入畝取消單純人頭稅,耗羨歸公設立養(yǎng)廉銀制度,改土歸流緩和西南民族矛盾,士紳一體當差減輕百姓束縛,廢除賤籍讓黎民百姓更加平等謀生,秘密立儲制度減輕了皇子奪儲與朋黨之爭,密折制度則一定程度上廣開言路決策也更得當,軍機處的設立將封建皇權推上了頂峰;可以說雍正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任何改革都很難一帆風順,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刀刀見肉,針針見血,雍正帝自然就會“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那些士紳們是不會說他好話的;而大搞文字獄,又得罪了讀書人;平頭百姓雖然因改革受益不少,但卻不明就里,以訛傳訛地認為雍正帝是“暴君”,反面形象深入人心,再難反轉,這是雍正為盛世帝國而付出的慘痛代價。
作為 歷史 上最勤政的皇帝,他每天睡眠不足兩個時辰,只有自己生日當天才會放假一天,他事必躬親,心細如發(fā),所有奏折都親自批奏,有的甚至上千字余,可以說他最后的駕崩很有可能是累死的,他也不像《甄嬛傳》里表現得那樣,天天沉溺后宮, 歷史 記載他僅有八位后妃,并不荒淫,他一身撲在朝政上,夜以繼日,奮筆疾書;從這點來看,他確實值得是一位好皇帝的評價。
歷史 對于他可能并不公平,直到今天對他的非議依然不斷,圍繞雍正帝生前身后的話題層出不窮、源源不斷,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為中國 歷史 的發(fā)展和 社會 的進步是作出過不少貢獻的。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借鑒了之前歷朝歷代的得失,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完善的制度,可以說是登峰造極。
說起清朝的繼承制度,可能很多人會想起嫡長子繼承制度和秘密立儲制,其實除卻這兩個繼承制度,清朝還有兩種繼承制度,分別是汗位推選制和懿旨確立制度。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四種繼承制度。
一、汗位推選制。
清朝在康熙之前,其實是沒有明確的繼承制度的,或者說可以籠統(tǒng)的視為是汗位推選繼承制度。
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生前并沒有指定繼承人,而且提倡的是?八家分權?而深忌一家集權。正因為如此,所以努爾哈赤死后,八貝勒中的四貝勒皇太極經過一番權力爭奪,才成為新任大汗。
雖然皇太極上位以后大力集權,并且正式稱帝改國號,但努爾哈赤時代的?八家分治?并不是那么容易扭轉過來的,因此在1643年皇太極猝死以后,清世祖順治帝的繼位,是通過決定當時清朝一切軍國大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的。
所以籠統(tǒng)來說,清朝在前期的繼承制度可以視為汗位推選制。
二、嫡長子繼承制度
在清朝入關以后,第二位皇帝康熙時期,因為之前的集權行為,所以到了康熙時代,清朝已經可以說是成功的中央集權式國家,因此康熙帝借鑒之前朝代的繼承制度,采取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
當然康熙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嫡長子繼承制度并沒有成功實施下去,于康熙五十一年被廢止,更是由此引發(fā)了九子奪嫡亂象。
三、秘密立儲制度
康熙年間殘酷的九子奪嫡,以老四胤禛的勝利而結束。胤禛登基以后,是為雍正皇帝,雍正有感于九子奪嫡的殘酷,于是借鑒了康熙朝的得失,創(chuàng)建了秘密立儲制。
秘密立儲制度有三個好處。
1、擇賢而立。
2、皇帝可以全權決定。不同于其他朝代,皇帝立儲君,除了嚴格執(zhí)行嫡長子繼承制度以外,往往還要考慮各方勢力平衡,經常受到外部勢力影響。
3、使大家不知道儲君是誰,是既保護了儲君,不會出現諸如九子奪嫡時代,皇太子胤礽被一群皇子圍攻的情況。還可以對儲君進行長時間的考驗,并且加以培養(yǎng)。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帝都是實施的秘密立儲制,這一制度在清朝使用了128年。
四、懿旨確立制度
到了晚清時代,光緒帝載湉和宣統(tǒng)帝溥儀,都是由慈禧太后確定的,所以稱之為懿旨確立制度。
這種制度其實是一種畸形的產物,因為它的出現,是晚清時代的慈禧太后,為了確保自己依舊掌握實權而為之,重點在于維護現有格局,還有保證自己的最高地位。
這與其他繼承制度考慮的方向是大為不同的,因為其他繼承制度的重點在于權力交接。
說完這四種繼承制度,宋安之再來說說哪種繼承制度更具有優(yōu)勢更好。
首先就清朝的情況來看,秘密立儲制度是最具有優(yōu)勢的,是最好的。它象征著皇權達到巔峰,其優(yōu)勢還是很明顯的,這樣的繼承制度,放眼整個封建王朝也是數一數二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9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康熙最小的女兒是誰只活1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