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字奉先,是唐朝的外戚大臣,也是武則天侄子。
武則天臨朝稱制后,武承嗣從嶺南被召回京授職尚書奉御,不久便承襲祖父武士彟的周國公爵位。武則天稱帝后,武承嗣被封為魏王,食實封千戶,監(jiān)修國史。隨后,武承嗣極力向武則天建議除去唐家子孫和不附和的大臣,從而穩(wěn)固武氏的地位。后來,武承嗣看上了太子之位,唆使數(shù)百人向女皇請立他為太子。但最終,武則天聽從了狄仁杰等人的勸說,決定立子不立侄。公元692年,武承嗣被罷為特進不久后,便憂郁而死。
武承嗣一生靠著女皇的關(guān)系,囂張跋扈,殘害忠良,甚至窺視帝位,最終太子夢碎,憂郁而終。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武承嗣是誰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shù)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后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圣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托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shè)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于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后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武則天最想讓侄子武承嗣來繼承皇位,又覺得另一個侄子武三思也不錯,可是在狄仁杰的勸說下,武則天只好立兒子李顯為太子。因為只有讓兒子李顯繼承皇位,日后武則天才能進入太廟,享受子孫后代的祭拜。
698年,武則天已經(jīng)74歲了,想到再過幾年,有可能自己就要退位了,應(yīng)該開始考慮該立誰為太子這件事情了。當時武承嗣和武三思都想當太子,武則天在這兩個侄子之間猶豫不決。但是朝中大部分大臣還是忠心于李唐宗室,是不顧一切堅持把皇位給武家人,還是歸還給李家人,這讓武則天很是糾結(jié)。宰相狄仁杰給出建議說道:?自古在廟堂都是供奉母親或者是父親,哪有人供奉姑姑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訴武則天,只有把皇位讓給兒子李顯,日后你才能作為祖先在太廟里享受子孫的祭拜。武則天一聽此話有理,就放棄了立武家人為太子的打算,又秘密派人把李顯接回洛陽,準備打算立李顯為太子。
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因為病重,一直臥床不起,只有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服侍在身旁。這兩兄弟仗著武則天寵愛,干預(yù)國家政事,這引起大臣們的不滿,畢竟大部分人還是一心所向李唐王室的,怎能允許張氏兩兄弟搶奪政權(quán)。于是宰相張柬之聯(lián)合大臣敬暉等人,再加上禁軍統(tǒng)領(lǐng)李多祚一起發(fā)動兵變,誅殺張氏兩兄弟,并要求武則天禪位給李顯,史稱?神龍之變?。
武則天早已經(jīng)聽從狄仁杰的建議,立李顯為太子了,這也是?神龍之變?能成功的因素所在。于是武則天立即答應(yīng)退位,讓兒子李顯繼承皇位,李顯也就是后來的唐中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
下一篇: 韓信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