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朝秦暮楚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朝秦暮楚”這個四字成語源于戰(zhàn)國時期,當時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jīng)常作戰(zhàn)。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由此可見,楚國實力足以比肩秦國。
楚國雄踞長江、漢水流域,擁有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最好條件,所謂″湖廣熟,天下足″。并且煉鑄造業(yè)發(fā)達。楚莊王時期國勢大到飲馬黃河,那是越出長江流域挺進到北方。春秋五霸有兩霸是吳和越,后來越滅吳,楚又滅越,勢力就擴展到“百越”之地,那是多么遼闊的疆域!
楚國的農(nóng)業(yè)、紡織業(yè)、煉鑄造業(yè),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業(yè),乃至商業(yè)經(jīng)濟均發(fā)達,何以會被在西北蠻荒之地發(fā)展起來的秦國所滅?為什么楚國不能統(tǒng)一中國?
楚國的先人可追溯到熊,西周前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繹居丹陽,丹陽在三課陵峽深處,為最早的楚國都。所謂“上控巴蜀,下應荊襄,當水陸之要沖”,這是說楚國位置險要,但這樣的地方若不向外發(fā)展,楚就會被封閉在峽谷。
楚國先人胼手胝足、拓土開疆,戰(zhàn)國時兼并了上游的夔國,向下游發(fā)展使楚國都城出現(xiàn)在荊州,整個三峽地區(qū)就通稱“楚”。當楚國發(fā)展到江漢平原就地處華夏中心,這使楚國最有條件汲取東西南北之長,但也容易四面受敵。楚先人匯集四鄰之長,警惕危險,把國家發(fā)展到最雄強。但后人在繁榮中滋生出優(yōu)越感,滋長了自高自大的心理。這種自高自大不把四鄰放在眼里并不只是統(tǒng)治者的缺點。
楚國最大的悲哀是吳起變法,它早于商鞅在秦變法的前二十五年,變法的措施就是商鞅后來在秦施行的“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可惜變法僅一年,悼王死,吳起被貴族射殺,變法夭折。
悼王去世半個世紀后,懷王即位,此時有屈原。屈原有什么革新主張嗎?他作為詩人的形象太飽滿了,以至后人常忽略了他的政治主張。從《離騷》可以窺見屈原的改革政見,他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
屈原不僅是詩人,他還是楚國的“左徒”,是掌國家內(nèi)政外交大權的高級官員。不過,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疏遠,并且流放了他。
前299年,秦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陜西商縣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他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笨墒侵已阅娑?,昏庸的懷王根本不聽,前去赴會,結果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最終客死異國他鄉(xiāng)。
楚懷王死后,繼位的頃襄王更加昏聵無能,朝堂之上全身趨炎附勢的奸臣。頃襄王厭倦屈原,再次將他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qū)。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高聲大呼,“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句話道出了楚國政治的黑暗和腐敗。當屈原這樣的人才在楚國得不到重用,楚國只剩下奸佞小人,還有什么希望統(tǒng)一六國呢?
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tǒng)稱,經(jīng)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王朝境內(nèi)的諸侯國數(shù)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在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互相攻伐,戰(zhàn)爭不斷。三家分晉后,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zhàn)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wèi)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zhàn)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對于戰(zhàn)國七雄來說,最終的結果是秦國消滅山東六國,不僅一統(tǒng)天下,也徹底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與此相對應的是,對于疆域最為遼闊的楚國,完全具有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進入到戰(zhàn)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的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陜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那么,問題來了,戰(zhàn)國七雄中,楚國的疆域最大,為何沒能一統(tǒng)天下呢?
一
首先,一口吃不成胖子,對于楚國來說,也不是一開始就疆域非常遼闊的。早在西周初期,也即分封諸侯的時候,楚國作為一個子爵諸侯國,地盤不過五十里,也即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諸侯國。但是,經(jīng)過幾百年發(fā)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不斷兼并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zhèn)守中南。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zhàn)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chuàng)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對此,在筆者看來,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是地盤最大的諸侯國了,甚至連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都比不上楚國。
不過,疆域遼闊的楚國,卻沒能在戰(zhàn)國時期消滅六國,成為最后的贏家。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楚國疆域的含金量不高,也即其疆域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人煙稀少之地。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是一個重要且緩慢的歷史事件。差不到到了唐宋時期,南方地區(qū)的經(jīng)濟才追趕或者超越了北方。而在此之前,黃河流域不管是人口還是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保持了長期的領先。
二
在此基礎上,在戰(zhàn)國時期,很多人口稠密的城市,基本上都位于黃河流域,比如臨淄、宛城、大梁、邯鄲、鄴城、咸陽、安邑等。與此相對應的是,對于楚國來說,其疆域很大一部分位于長江以南地區(qū),比如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在戰(zhàn)國甚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些地區(qū)都存在人口稀少,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問題。所以,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看似疆域占到了半壁江山,實際上卻是大而不強。
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一情況在三國時期也得到了驗證。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候,蜀漢、東吳的疆域面積之和,差不多也能超越曹魏一家。但是,蜀漢只有10萬人,東吳只有20多萬大軍,這和坐擁45萬大軍的曹魏比起來,無疑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樣的道理,楚國實際的人口、兵力等數(shù)據(jù),并沒有和楚國的疆域面積形成正比的關系。而這,自然是楚國沒能消滅秦國、韓國、魏國、趙國、齊國、燕國等諸侯國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面積廣闊的楚國,因為和戰(zhàn)國七雄的接壤之處相對較多,所以存在較大的防守壓力。
戰(zhàn)國時期,每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由變法、改革開始,然而當其他國家都在開展變法運動的時候,楚國卻沒有任何動作,直到魏國人吳起的到來,但是他僅僅在楚國生活了三個年頭,而且是第二年才開始出任令尹,第三年就被殺死在了楚王的葬禮之上。
也就是說楚國的變法僅僅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而已,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楚國的變法沒有開展下去,讓曾經(jīng)試圖問鼎的楚國故步自封呢,歸根結底還是楚國的制度斷絕了楚國改革的可能。
楚國在春秋時期一共消滅合并了40多個小國家,這些小國家有很多只是每年象征性地向楚國進貢,其他的基本和被滅國前是一樣的,他們還保留著自己的武裝,同時楚國王室為了讓這些小國能夠忠于自己,還在朝廷上給他們的首領留出了官位。
這樣的分封制度無疑稀釋了王權,看起來龐大無比的楚國,實際上真正可以調(diào)動的軍隊并不多,很多的氏族封地不但不納稅,還要吃中央的財政。并且每個氏族還都有自己的私兵,楚國王室想要調(diào)動這些武裝的時候,還要同氏族商量。
而王翦正是看透了楚國的這一點,才能夠輕易的擊敗楚國,當天率領60萬大軍來到楚國的時候,楚國的氏族在國難當前當然不可能再不同意出兵,于是他們湊出了二十萬大軍交給項燕,但王翦到了前線卻只大修營壘,天天吃飯,洗澡,睡覺,領著將士們做各種游戲,楚軍就在秦人的吃喝玩樂中耗了一年。
而這些大氏族在短時間內(nèi)可以一致對外,但時間一長各種矛盾就顯露出來了,比如糧草怎么分配,軍費如何分攤,哪家的兵應該駐扎在什么地方更有利等等。項燕沒有辦法只能開始向東調(diào)動,可是王翦等的就是這個機會,結果都知道了,楚軍大敗,楚王被俘。
所以綜上所說,楚國之所以無法統(tǒng)一天下,根本原因就是他落后的制度。
在戰(zhàn)國七雄中,此國被縱橫家蘇秦成為“天下之強國”,它在戰(zhàn)國七雄中國土面積占到最大,人口也一直都是最多的,即使是春秋時期它也問鼎中原過。從它稱霸春秋之后就一直都是出于第一序列的強國,直到被秦國滅亡前它的國力與秦國相比也絲毫沒有落于下風,要知道即使是秦國也經(jīng)歷過黑暗的四代亂政時期,也曾經(jīng)弱小到天下悲秦的時候。唯獨此國沒有弱小過。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即使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依舊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樣的話來,事實證明,最后在推翻秦朝的戰(zhàn)爭中也確實是楚人出了最大的力。那么,為什么這樣一個占據(jù)富饒南方廣袤國土的強大的國家最后沒能統(tǒng)一戰(zhàn)國,反而是世居西垂的秦國統(tǒng)一了天下呢?這不得不說和楚國的一位國君有關,這位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楚懷王。
北伐魏國,東占江東
楚懷王繼位之初,正好趕上了魏國霸業(yè)開始走下坡路,國際形勢變得錯綜復雜,魏著交鋒,魏齊交鋒,秦國東出。整個天下重新陷入了巨大的戰(zhàn)爭漩渦。此時的楚國雖然不是屬于最為強盛時期,但是國力也是絲毫不比中原諸國差,由于楚國有長江天險,且楚國水軍又稱雄與戰(zhàn)國,因此天下紛紛擾擾唯獨楚國獨善其身。趁著天下動蕩的時候正好是楚國擴張的好時機。
楚懷王他趁著魏國成為天下人人喊打的時候,出兵北伐魏國奪取大量土地,同時又派兵攻占東越占領了江東地區(qū),使得楚國國土疆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國力之強盛讓諸侯非常忌憚。不僅如此,在經(jīng)濟上楚國開辟了通往東南亞的水上商貿(mào)的道路,使得楚國經(jīng)濟也成為諸國中最為富裕的國家。
秦國東出,諸侯聯(lián)兵
由于楚國除了占領了魏國這個人人喊打的北方國家部分領地之外就沒有更大針對北方國家的軍事行動,所以諸侯雖然忌憚,但是也不敢拿他怎樣。反而是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秦國時刻東出函谷關,給了東方諸國很大的壓力,為了壓制秦國北方諸國組成聯(lián)軍,由于楚國國力強大,因此兩方都拉攏楚國。原本楚國是和東方諸國聯(lián)合攻打強盛起來的秦國。這場戰(zhàn)爭有楚國的加入使得秦國面臨著亡國之憂,只要楚國堅持下去,秦國滅亡這個世上就沒有國家能抵御楚國的擴張了。
國君被騙,喪失信譽
在亡國面前,秦國派出著名縱橫家張儀前往楚國游說,張儀告訴楚懷王秦國愿意割地六百里給楚國,只要楚國退出聯(lián)軍。楚懷王相信了,于是楚軍退出了討秦聯(lián)軍。其他各國一看楚國不來了,匆匆結束了聯(lián)合。事后楚國派人前去索要土地,秦國卻告訴楚懷王是六里地而不是六百里,生氣的楚王想要發(fā)兵討伐秦國,此時聰明的秦國為了防止楚國來襲早已與另一個強國齊國聯(lián)盟了。但是楚王還是沖動了,結果一打二沒打過人家。
在與秦齊聯(lián)軍的戰(zhàn)爭中楚軍遭到了很大的失敗,軍隊損失慘重,土地也被秦國奪取了大片。而由于之前對于楚國背信棄義早已不滿的幾個國家也紛紛趁火打劫。就這樣,原本實力猶在秦國之上的楚國國力大減。不僅如此,在國際外交中也不被各國信任。
再次被騙,楚懷王被關
軍事上的失敗使得楚國應該要做點什么重新崛起,而這時占領楚國多座城池的秦國余約楚王在武關碰面。楚懷王再一次不顧大臣的反對前往了,結果早有準備的秦國囚禁了楚懷王,想要楚懷王割地給秦國,在大是大非面前這個昔日糊涂的君主沒有繼續(xù)迷糊,寧愿不當王也不愿意割地賣國。
而失去國君的楚國也陷入了動蕩中,雖然最后想方設法接回了遠在齊國的太子,成功完成了權力的交接。但是經(jīng)歷過國君被囚,背叛諸國聯(lián)軍,又在戰(zhàn)爭中被諸國聯(lián)軍輪番進攻的楚國,此時的國際地位大大降低。不僅如此,大片土地的淪陷也使得楚國國力有所下降。雖然,楚國此時相對其他幾國來說還是比較強大的。但是,對于秦國來說,楚國已經(jīng)失去了和它爭霸天下的機會。
楚國在楚懷王手中由于他太容易相信別人失去了統(tǒng)一天下的資格。但是,在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道路上楚國依舊是秦國打的最艱難的一個。秦國動員了全國之力才勉強吞并了楚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如果不是楚懷王的一系列神操作,也許統(tǒng)一戰(zhàn)國的就很有可能會是這個“天下之強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0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