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白起和楚國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鄢郢之戰(zhàn),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chuàng)楚軍主力的大規(guī)模作戰(zhàn)。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昭襄王派大良造(爵位名)白起率軍大舉攻楚。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白起率軍數(shù)萬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zhèn),掠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出敵不意突入楚境。攻克鄧、鄢城后,白起休整部隊,補充兵員和物資。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勢如破竹,攻陷楚國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東北),楚頃襄王在兵敗后,向東北方潰逃至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被迫遷都于此以自保。由此,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正式攻破了楚國都城,并讓楚國損失了大片的土地和眾多兵馬。不過,對于楚國來說,卻堅持到公元前223年才被秦國徹底消滅。那么,問題來了,白起攻破楚國都城后,為何楚國還能堅持50多年?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
首先,對于戰(zhàn)國七雄來說,都城不僅擁有大量的人口,還囤積了充足的物資。因此,都城一旦被敵人攻占的話,后果很可能就是直接滅亡。比如五國伐齊之戰(zhàn)中,樂毅率領大軍攻占了齊國都城臨淄,就讓齊國瞬間癱瘓,一下子丟失了70多座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苦苦支撐。再比如公元前228年,王翦率領秦軍攻占了趙國都城邯鄲,從而成功解決了這一對手。在此基礎上,白起攻占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顯然也是對楚國的重創(chuàng)。不過,楚國并沒有立即走向滅亡,而是繼續(xù)堅持了50多年。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就第一點來說。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馀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二十七年,使三萬人助三晉伐燕。復與秦平,而入太子為質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
周赧王三十九年(前276年),楚頃襄王聚集東部的士兵,共有十多萬,又向西攻取秦國占領的長江畔的十五座城池劃為郡縣,奪回西部一部分地區(qū)。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楚襄王派三萬人幫助趙國、魏國、韓國攻打燕國。于是楚國又和秦國講和,讓太子熊完到秦國做人質。
二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鄢郢之戰(zhàn)中,楚頃襄王調集士兵,收復了部分失地,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了上遏制了秦國進攻楚國的勢頭。在向秦國秀出肌肉之后,楚國又選擇和秦國談和,也即一打一拉之后,秦國暫時放棄了一舉消滅楚國的打算。就第二點原因,彼時的秦國,也很難全力攻打楚國。雖然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占了楚國都城。但是,因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還具備反擊秦國的實力,這讓秦昭襄王投鼠忌器,不敢將精力一直放在楚國身上。尤其是當時的趙國,更是成為了秦國的心腹大患。
比如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秦國攻打趙國,圍攻閼與(山西晉中和順),趙國的大將趙奢前去營救,將秦軍打敗。在閼與之戰(zhàn)中,強大的秦軍被趙軍擊敗,這促使秦國逐漸將趙國視為自己的頭號大敵。換而言之,在閼與之戰(zhàn)后,秦國將注意力放在了趙國身上,這讓楚國獲得了喘息之機。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不先重創(chuàng)趙國,就準備一鼓作氣消滅楚國,那么這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比如秦國大軍出動之后,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完全可以趁勢攻打秦國,從而讓秦國腹背受敵。
三
就第三個原因來說,楚國地域遼闊,可以通過遷都來抵消都城被攻占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戰(zhàn)國七雄中,對于韓國、趙國、齊國等缺乏戰(zhàn)略縱深的諸侯國來說,都城一旦被攻占,確實離滅亡也就不遠了。但是,就楚國來說,顯然并不存在這一問題。在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被白起攻占之后,楚國立即遷都到陳,也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一帶。當然,對于陳都來說,距離秦國依然相對較近,所以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等到了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遷都到巨陽,也即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
公元前241年,面對秦國的步步緊逼,楚考烈王遷都到壽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對于楚國來說,巔峰時期的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陜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因此,相對于戰(zhàn)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楚國擁有廣闊的戰(zhàn)略縱深,這為其不斷遷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在遷都壽春之后,楚國向東還擁有大片的疆域,比如今江蘇省、浙江省乃至于山東省南部等地。而這,自然為戰(zhàn)國末期,楚國苦苦支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
最后,就四點原因來說,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擁有都城被攻占后的應對經(jīng)驗。春秋末期,吳國就在柏舉之戰(zhàn)中攻占了楚國都城。柏舉之戰(zhàn)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占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zhàn)。雖然在柏舉之戰(zhàn)中,楚國都城被吳國攻占。但是,因為楚國除了都城之外,還擁有廣闊的城池,這讓楚國最終擊敗了吳國大軍,恢復了原先的疆域。
在此基礎上,楚國顯然也吸取了相應的教訓,增強楚國都城之外城池的實力,比如在這些城池準備一定的兵馬和物資,以備不時之需。所以,等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占楚國都城之后,楚頃襄王不至于一下子就不知所措,而是立即遷都,并調集兵馬進行反擊。當然,戰(zhàn)國中期的秦國,不是春秋末期的吳國可以相提并論。所以,楚頃襄王盡管收復了部分城池,卻沒能將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奪回。不過,即便如此,楚國也展現(xiàn)出自己處理都城被攻占方面的經(jīng)驗,從而在都城被攻占之后,又堅持了50多年,直到公元前223年,才被王翦率領的秦軍消滅。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先下一個結論: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注意是戰(zhàn)國時期,軍事才能最強的人,沒有之一。戰(zhàn)國四大名將,白起排名第一,遠勝其他名將。比較一下你會就明白,王翦滅楚問秦始皇要60萬人,少了都不行,這還是秦始皇時期,秦國國力是越向往越強,六國國力是越往后越弱,白起曾經(jīng)率軍從上庸一直打到楚國都城,還攻破了郢都,白起所率領的軍隊還不到20萬人,楚國都城都破了,要不是楚國地大物博,有戰(zhàn)略縱深,不就相當于滅亡了嗎?
戰(zhàn)國四大名將一比較你就會發(fā)現(xiàn),王翦打仗依靠的就是秦國強大的國力,60萬人憑人頭也壓倒了楚國,白起打仗就完全不一樣,你發(fā)現(xiàn)整個戰(zhàn)國時期,白起打仗的戰(zhàn)略是獨樹一幟的,他的戰(zhàn)略就是:分割分抄、迂回打擊、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一戰(zhàn)略被近代一位偉人大量運用,成為戰(zhàn)爭中最有效的制勝戰(zhàn)略。不要以為秦國國力強大,白起打仗就是以多打少,相反,白起的重大勝利基本上都是以少勝多,然后再加上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不信?接著往下看:
白起1、伊闕之戰(zhàn)韓國、魏國再加上東周聯(lián)軍的總兵力是24萬人,白起的兵力推算為十萬人左右,因為史書上說了白起的兵力不到聯(lián)軍的一半,一半是12萬,不到一半,差不多就是10萬人,這是兵力對比。白起在此戰(zhàn)中采取的策略是:布置疑兵,聲東擊西,迂回包抄,全殲聯(lián)軍。打勝仗容易,但白起的戰(zhàn)果是全殲聯(lián)軍,這就相當不容易了,等于要把聯(lián)軍重重包圍起來,白起先用無數(shù)旌旗和飄帶布置疑兵,讓聯(lián)軍弄不清秦軍主攻方向,然后突然襲擊攻擊魏軍,魏軍倉促應戰(zhàn)大敗,很快白起下令秦軍迂回包抄,把24萬韓魏及東周聯(lián)軍包圍起來,全部殲滅。
伊闕之戰(zhàn)所以,伊闕之戰(zhàn)是標準的策略取勝的例子,根本不靠秦國國力強大,靠的是軍事才能,很難想象白起是如何做到全殲聯(lián)軍,肯定是把聯(lián)軍所有逃跑的出路都堵死了,才能全殲敵軍,可惜24萬韓魏聯(lián)軍,怎么死的都沒有弄明白,連逃跑都跑不了。2、鄢郢之戰(zhàn)鄢郢之戰(zhàn)就是發(fā)生在公元前279年~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打楚國都城的戰(zhàn)爭,楚國雖然沒落,仍是戰(zhàn)國晚期實力最強的國家,其國土面積、人口都比秦國多,白起攻打的又是楚國的都城,楚國當然會把全國能戰(zhàn)的軍隊全部集中到這里,楚國參與鄢郢之戰(zhàn)的軍隊數(shù)量沒有記載,以楚國強大的國力來說,絕對不會少于30萬,而史書上說白起率領的軍隊只有數(shù)萬人,實際上應該不止,后期肯定有增加,猜測至少有20萬人。
鄢郢之戰(zhàn)白起在此戰(zhàn)中采取的策略是:過河拆橋激發(fā)秦軍斗志,引夷水灌鄢城,直至攻破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紀南城)。都知道項羽有破釜沉舟之計,實際上白起也有過河拆橋之計,白起率軍攻楚時,先要渡過漢水,白起率軍渡過漢水后,拆毀橋梁,燒毀船只,打著不勝利就戰(zhàn)死的斗志攻向楚軍,楚軍抵抗不住,白起一直打到鄢城(今湖北宜城市),然后挖渠引夷水灌向鄢城,鄢城被攻破,光是淹死的百姓就有10萬人,白起趁勝攻向郢都,攻破了郢都,楚國從此以后一蹶不振,50年后,王翦能滅楚,仍有白起當年的功勞。3、長平之戰(zhàn)都知道長平之戰(zhàn)是白起一生最輝煌的戰(zhàn)爭,殲滅40萬趙軍,又一次殘酷的殲滅戰(zhàn),此戰(zhàn)趙國一共有45萬軍隊參戰(zhàn),廉頗之前戰(zhàn)死了5萬人,后面40萬都是趙括率領戰(zhàn)敗以及被坑殺的,秦軍有多少人?大致應該是差不多的人數(shù),或者略少于趙國。
白起白起在此戰(zhàn)中采取的策略是:反間計逼趙國換帥,誘敵深入,分割包抄,以3萬人的分割包抄軍隊,就敢擋住趙國幾十大軍的后退之路,最后是圍殲戰(zhàn),逼得趙國近20萬人投降。雖然白起的對手趙括是個作戰(zhàn)經(jīng)驗并不豐富的將領,但能被趙王任命為40多萬趙軍的主帥,不是人人都有這個能力與機會的,白起先讓秦軍與趙軍交戰(zhàn),佯裝敗退,引趙軍主力追擊,然后以3萬人的軍隊切斷了幾十萬趙軍的后路,形成分割包圍。3萬秦軍既要擋住前面幾十萬趙軍后退,又要擋住后面數(shù)十萬趙軍的救援,可奇跡的是,秦軍仍然完成了任務,以少量軍隊包圍較多軍隊的殲滅戰(zhàn),整個中國戰(zhàn)爭史上,也只有白起打出來過,不在戰(zhàn)場上,真的搞不清楚白起是如何以少包圍多的,但事實就是白起成功了。
白起長平之戰(zhàn)前后45萬趙軍全部被滅,這個戰(zhàn)果也只有白起打得出來,換作任何人都做不到,哪怕是韓信與吳起也是做不到的,白起的特長就在于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一點上任何人比不上,這就是白起獨特的軍事才能。所以,白起的軍事才能在戰(zhàn)國時期可是排第一的,他打勝仗的原因從來都不是因為秦國強大,而是個人軍事能力突出。
白起還命令秦國的軍隊在過河之后拆除橋梁,燒毀船只,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zhàn)的信心。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zhàn)而有后顧之憂,將士只關心自己的家庭,沒有斗志,無法抵擋秦國精銳士卒的猛攻,節(jié)節(jié)敗退。
秦國軍隊在白起帶領下長驅直入,迅速攻打并占領了楚國在漢水流域的要地鄧(今湖北襄陽北),一直到達楚國的別都鄢(今宜城東南)。
鄢城距離楚國都城郢(今荊沙北)很近,是拱衛(wèi)郢都的軍事重鎮(zhèn),楚人早已集結重兵在鄢城,企圖阻止秦軍南下進攻郢。
秦軍在鄢城遭到進入楚境以來最頑強的抵抗,屢攻不克,而秦國軍隊孤軍深入,不宜持久,于是利用夷水從楚西山長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筑堤蓄水,并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后開渠灌城,水入城為深淵,鄢城的東北角經(jīng)河水浸泡潰破,城中百姓被淹死數(shù)十萬。
秦軍于是占領了鄢城。攻克鄧、鄢城后,白起休整部隊,補充兵員和軍資,同時將秦國的罪人刑徒遷徙到所得鄧、鄢兩地,以此為進一步攻楚的基地。又率軍攻打并占領西陵(今湖北宜昌西) ,扼住長江,截斷郢與西面巫郡的聯(lián)系。
鄢郢之戰(zhàn)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深入楚國腹地,攻下楚國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chuàng)楚軍主力的大規(guī)模作戰(zhàn)。
在戰(zhàn)爭中,秦將白起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取得攻楚的戰(zhàn)略主動。秦軍孤軍客戰(zhàn)楚境,期于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采取掏心戰(zhàn)術攻入楚國,并采用了決水攻城的戰(zhàn)術攻克楚國別都鄢城,然后沿長江東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國國都郢,取得最后的勝利。
此戰(zhàn),秦國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極大削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1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