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陸贄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在古代我們都知道除了皇帝在整個國家中的權力非常大,還有許多的官位他們也有很大的權力,就像是古代的宰相一樣。既然宰相權力那么大,那么他們的權力這么大,肯定生活也很好。但是我們這次要說的這位宰相卻不是這樣的,他十分的清廉,那么本次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到底是哪個宰相!
陸贄其實家里原來很富裕的,但是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家庭就已經不再富裕,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母親卻很注重培養(yǎng)他。陸贄也很爭氣,之后的他也有了官職。因為當時的社會上存在了許多的矛盾,所以當時的唐朝也面臨很多的問題,就在這個時候陸贄提出了許多有用的意見,為當時的那個情形做出了貢獻。他的許多建議都被唐德宗采納了,而且因為陸贄的許多的建議也幫助了當時的唐朝,讓當時的唐朝更加的安全。
之后的陸贄憑借自己的力量成為了宰相,可是我們也知道在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貪官他們都是宰相,但是陸贄卻不是這樣,他不僅不貪,他還很儉樸。他一心只為著百姓找想,自己的穿衣打扮都有些讓人看得寒酸,根本就不像一個宰相的樣子。就連當時的皇帝都覺得陸贄太節(jié)省了,說他其實可以不這樣的,竟然還說出了這樣的話,那就是“他其實可以稍微貪點兒”,皇帝竟然會說出來這樣的話,所以也可以看出來陸贄是多么清廉還有節(jié)省的一個人了!
其實不僅如此,陸贄還有很多的政治上的政策,因為當時唐朝的經濟還有政治都出現了問題,但是陸贄卻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也提出了反天命,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舉措;他還緩和了地主和農民階級的一些矛盾;而且他還幫助了皇帝的權力得到了提高,削弱了藩鎮(zhèn)的勢力;還為唐朝招納了許多的人才和積極鼓勵大家都去進諫,提出自己的建議??梢哉f他為唐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十分值得大家佩服和學習!
所以對于古代的宰相,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富裕,揮霍,其實我們看到的陸贄并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不要以偏概全,在古代還是有很多清官存在的,所以說陸贄也是很值得我們在日常工作上學習的榜樣!
唐德宗在位年間,陸贄曾做過一段時間的宰相,但在陸贄做宰相的時候,唐德宗早已失去了剛登基時的銳氣。唐德宗與陸贄二人的價值觀截然不同,唐德宗在遭遇了多次叛亂與流離后已沒有了進取心,整天疑神疑鬼的,但陸贄卻始終保持著初心,他為人清廉,勇于指出皇帝的不足,這一點使得唐德宗對他越來越厭煩。最終由于陸贄的思想與唐德宗發(fā)生了沖突,導致了唐德宗憂心陸贄辦不好事,甚至動了殺心。
在安史之亂后,唐德宗即位,唐德宗是一位極度虛偽之人,他非常喜歡與賢人能士在一起交流,但他的目的卻并不是為了想從中學點什么,而是單純地想要體現出自己也是一位賢者。正因為這種性格,唐德宗在聽聞江南有一位名為陸贄的賢能之后,便毫不猶豫地派人將他請到了皇宮中。而陸贄也沒有拒絕,他認為這是唐德宗對他的知遇之恩。
陸贄進宮后,為了表達自己的忠心,便開始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輔佐,那就是及時指出皇帝的錯誤。剛開始,唐德宗還能接受,但在經歷了兩次流亡后,唐德宗開始厭煩了陸贄的為官方式,以至于陸贄雖干著宰相的活但一直沒能當上宰相,直到第八年,陸贄才當上了宰相。但在陸贄當上宰相后,唐德宗一直沒有很高興,當時的他早已沒有了進取之心,對于陸贄的進言十分反感。
后來,他聽說了陸贄是一個十分清廉的人,這讓本就看陸贄不爽的唐德宗更為反感。于是他便派人發(fā)了一到密令,意思是說讓陸贄學著收點禮物,這樣利于他辦事。唐德宗的這種做法完全體現出了他的虛偽與不思進取,陸贄是一個正直清廉之人,二者在價值觀上出現了明顯的偏差,最終陸贄因為被人陷害而被貶為了刺史。
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政治家,陸贄的政治遭遇是很不理想的。他的政治才能沒能得到充分的施展,這是有其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首先是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使他難以在一個不長的時間里取得顯著成效。從整個歷史趨勢來看唐朝已經由盛而衰,安史之亂后的分裂混亂狀態(tài),到德宗時已持續(xù)了二三十年,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不斷加深,病入膏盲,積重難返,非一般改良所能解決。
其次,唐德宗有時雖能采用陸贄的建議,但總的來說,他對于陸贄的許多重要主張“雖嘉之”而“不能用”,“愛重其言”而“不從”,有時“雖貌從”而“心頗不悅”,“所用才什一”。這樣,盡管陸贄后來身居宰相之位,也極大地限制了他的政治作用。
第三,寵臣裴延齡等“以聚斂為長策”,雖然引起社會的不滿,但“獨幸于天子”,他們結黨作惡,“朝廷無敢言其短”,而陸贄“獨身當之”,與他們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后來裴延齡等造謠中傷,以不實之詞進行誣陷,結果唐德宗聽信讒言,移陸贄為忠州別駕。陸贄直至去世,十年之內未能發(fā)揮政治作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悲劇。
實際上,陸贄的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缎绿茣返恼撡澲姓f他的思想“可為后世法”。司馬光非常推崇陸贄,在《資治通鑒》中引用陸贄的議論,達三十九篇之多,長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陸宣公文集》的主要內容都概括了。像這樣連篇累牘地記錄一個人的政治主張,在《資治通鑒》中是罕見的,可見陸贄言論“資治”作用之大。
蘇軾則說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并把陸贄的奏議文集進呈給宋哲宗說:“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薄笆パ杂倪h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而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亂之龜鑒。”
南宋也有人把陸宣公的奏議進呈給皇帝,說:“斯皆治道之急務”,“無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機,策之熟,見之明,若燭照”。希望皇帝把它“置坐之隅”,以引為鑒戒。直到明清,一些政治家對陸贄仍頌聲不絕。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王夫之認為“唐室為之再安,皆敬輿悟主之功也”,范文瀾《中國通史》稱“陸贄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這個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權德輿:吾唐不幸,復擯棄于陸公...公之秉筆內署也,搉古揚今,雄文藻思,敷之為文誥,伸之為典謨,俾僄狡向風,懦夫增氣,則有《制誥集》一十卷,覽公之作,則知公之為文也,潤色之余,論思獻納,軍國利害,巨細必陳,則有《奏草》七卷。覽公之奏,則知公之為臣也。其在相位也,推賢與能,舉直錯枉,將斡璿衡而揭日月,清氛沴而平泰階。敷其道也,與伊說爭衡,考其文也,與典謨接軫,則有《中書奏議》七卷。覽公之奏議,則知公之事君也,古人以士之遇也,其要有四焉:才、位、時、命、也。仲尼有才而無位,其道不行;賈生有時而無命,終於一慟。唯公才不謂不長,位不謂不達,逢時而不盡其道,非命歟?裴氏之子,焉能使公不遇哉?說者又以房、魏、姚、宋,逢時遇主,克致清平。陸君亦獲幸時君,而不能與房魏爭烈,蓋道未至也。
劉昫:近代論陸宣公,比漢之賈誼,而高邁之行,剛正之節(jié),經國成務之要,激切仗義之心,初蒙天子重知,末涂淪躓,皆相類也。而誼止中大夫,贄及臺鉉,不為不遇矣。昔公孫鞅挾三策說秦王,淳于髡以隱語見齊君,從古以還,正言不易。昔周昭戒急論議,正為此也。贄居珥筆之列,調飪之地,仆容易哉!
宋祁:德宗之不亡,顧不幸哉!在危難時聽贄謀,及已平,追仇盡言,怫然以讒幸逐,猶棄梗。至延齡輩,則寵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濟也。世言贄白罷翰林,以為與吳通玄兄弟爭寵,竇參之死,贄漏其言,非也。夫君子小人不兩進,邪諂得君則正士危,何可訾耶?觀贄論諫數十百篇,譏陳時病,皆本仁義,可為后世法,炳炳如丹,帝所用才十一。唐祚不競,惜哉!
蘇軾: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言不離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至于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芍^進苦口之樂石,針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
范祖禹:① 陸贄論用兵之亂如蓍龜之先見,何其智哉。夫豈如瞽史之知天道乎,亦觀其事而知之也。非獨如贄之賢者能知之意,天下之凡民亦必有知之者,惟人君不覺也。天下之患在于人莫敢言,而君不得知,言之而不聽,則末如之何也,必亂而已矣。 ② 德宗于危亂之中,斯須不可無贄,及其用裴延齡之譖,則棄之如脫屣然,于所厚如此,宜其無所不薄也。 ③ 德宗好察而不明,是以致亂,而不自知其非。陸贄欲正其心術,故必原其禍之所起而極論之,使之懲既往之失,防未然之悔也。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諫?!标戀椨醒伞?
陳長方:赤符兆此水,黃圖蒙楚氛。上天眷李氏,未許鯨鯢吞。胚胎出仁人,來佐文皇孫。如鳳不鷙搏,坐使眾鳥君。奉天累卵危,柱石繋公存。奈何兒曹癡,但侈李渾勛?;蛟圃t令下,雪泣山南軍?,崿嵱嫻﹂y,淺識難與論。君看商辛罪,詎可臣周文。朝有一微子,國勢南山尊。道大與時背,晚棄天之垠。溟渤泄毫芒,世已高清芬。窮通一吷耳,止止毋重云。
葉夢得:唐人房喬、裴度優(yōu)于德量,宋璟、張九齡優(yōu)于氣節(jié),魏鄭公、陸贄優(yōu)于學術,姚崇、李德裕優(yōu)于材能,姚崇蔽于權數,德裕溺于愛憎,則所勝者為之累也。
朱熹:陸宣公奏議末數卷論稅事,極盡纖悉。是他都理會來,此便是經濟之學。
洪邁:① 德宗輔相之賢,如崔祐甫、李泌、陸贄,皆身沒則已。而獨于湯、杞二人惓惓如此,是可嘆也! ② 若唐宰相三百余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韓休、張九齡、楊綰、崔祐甫、陸贄、杜黃裳、裴垍、李絳、李藩、裴度、崔群、韋處厚、李德裕、鄭畋,皆為一時名宰,考其行事,非漢諸人可比也。
周佐:贄之在唐,學究天人,志存經世,偶遭遇德宗,屬時多艱,謀謨帷幄,剪除群兇,功在社稷。文章節(jié)氣,師表百世。先正謂其功業(yè)赫然,心行不戾于圣賢之道,其視陸遜父子,以智謀翊戴偏方,不啻碔砆之與美玉,一祀一否,輿情未愜,非所以示褒崇之道,昭勸戒之方。
李贄:奏議者,議一時之務,而奏之朝廷,行之邦國,斷斷乎不容以時刻緩焉者也。奏議多矣,而庸獨稱陸宣公者,則以此公之學有本,其于人情物理,靡不周知,其言詞溫厚和平,深得告君之體,使人讀其言便自心開目明,惟恐其言之易盡也。
王夫之:① 其后如陸贄、杜黃裳、裴度,立言立功,赫奕垂于沒世,而寧靜淡泊,固非其志行之所及也。 ② 貞元以后,棼亂之宇宙,孤危之社稷,渙散之人心,疆悍之戾氣,消融蕩滌,而唐室為之再安,皆敬輿悟主之功也。 ③ 蕭、曹、房、杜之治也;劉向、朱云、李固、杜喬、張九齡、陸贄之貞也;孔融、王經、段秀實之烈也;反此而為權奸、為宦寺、為外戚、為佞幸、為掊克之惡以敗亡人國家也;漢文、景、光武、唐太宗之安定天下也;其后世之驕奢淫泆自貽敗亡也:漢高之興,項羽之亡,八王之亂,李、郭之功;史已詳紀之,匹夫匹婦聞而與知之。
陸以湉:此四人者(陸贄、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陳宏謀:陸宣公奏議,豈嘗有意追琢為文。祗以謀人家國。義氣激昂,不自知其懇到詳明,文章遂足千古。乃知名賢大篇,原本忠孝,固未許肉食者偽作也。以憂國憂民之真心,為忠君愛國之確論。不尚詞藻,不事激烈,惻然動人,千載下如見其心,章奏中至文也。
紀昀:宋祖作贄傳贊,稱其論諫數十百篇,譏陳時病,皆本仁義,炳炳如丹青,而惜德宗之不能盡用。故《新唐書》例不錄排偶之作,獨取贄文十馀篇,以為後世法。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尤重贄議論,采奏疏三十九篇。其後蘇軾亦乞以贄文校正進讀。蓋其文雖多出於一時匡救規(guī)切之語,而於古今來政治得失之故,無不深切著明,有足為萬世龜鑒者。故歷代寶重焉。
湯鵬:是故燕惠王有樂毅而不能用,楚懷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漢文有賈誼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陸贄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蘇軾而不能用,此左右譖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石蘊玉:扶危定傾,兗職無闕。消兵散財,行恒言物。
曾國藩:陸敬輿事多疑之主,馭難馴之將,燭之以至明,將之以至誠,譬若御駑馬登峻坂,縱橫險阻,而不失其馳,何其神也!
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政治家,陸贄的政治遭遇是很不理想的。他的政治才能沒能得到充分的施展,這是有其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首先是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使他難以在一個不長的時間里取得顯著成效。從整個歷史趨勢來看唐朝已經由盛而衰,安史之亂后的分裂混亂狀態(tài),到德宗時已持續(xù)了二三十年,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不斷加深,病入膏盲,積重難返,非一般改良所能解決。其次,唐德宗有時雖能采用陸贄的建議,但總的來說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對于陸贄的許多重要主張“雖嘉之”而“不能用”,“愛重其言”而“不從”,有時“雖貌從”而“心頗不悅”,“所用才什一”。這樣,盡管陸贄后來身居宰相之位,也極大地限制了他的政治作用。第三,腐朽邪惡勢力裴延齡等“以聚斂為長策”,雖然引起社會的不滿,但“獨幸于天子”,他們結黨作惡,“朝廷無敢言其短”,而陸贄“獨身當之”,與他們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后來裴延齡等造謠中傷,以不實之詞進行誣陷,結果唐德宗聽信讒言,移陸贄為忠州別駕。陸贄直至去世,十年之內未能發(fā)揮政治作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悲劇。
陸贄是唐代賢相,他的學養(yǎng)才能和品德風范,深得當時和后代稱贊。權德輿比之為漢代的賈誼,蘇軾認為他是“王佐”、“帝師”之才。有著述多種,流傳至今的有<陸宣公集>(亦名《陸宣公翰苑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新出版)。其關于時政的奏議、制誥等文章,傳誦古今,被稱為“經世有用之言”、“昭昭然與金石不朽”、“于古今政治得失之故,無不深切著明,有足為萬世龜鑒者”。陸氏后裔繁衍嘉興、湖州一帶者甚眾。嘉興城內舊時有陸宣公祠(址在今嘉興市汽車配件廠),多歷代石刻,“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嘉興城區(qū)東門外原有宣公書院,清代已不存。東門外原有石橋名宣公橋,為人所熟知,近年整治河道時拆掉,其附近尚有宣公路。郊區(qū)新豐鎮(zhèn)附近舊時有陸贄墓(按陸贄卒后葬于忠州,此墓或系衣冠冢),今亦不存。城郊古時尚有陸宣公讀書臺、鶴渚、放鶴處等古跡。
實際上,陸贄的思想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唐書>的論贊中說他的思想“可為后世法”。司馬光非常推崇陸贄,在<資治通鑒>中引用陸贄的議論,達三十九篇之多,長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陸宣公文集>的主要內容都概括了。像這樣連篇累牘地記錄一個人的政治主張,在長達二百九十四卷的《資治通鑒》中是罕見的,可見陸贄言論“資治”作用之大。蘇軾則說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罢撋钋杏谑虑椤保爸侨缱臃慷膭t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并把陸贄的奏議文集進呈給當朝皇帝說:“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圣言幽遠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而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亂之龜鑒?!?br>
南宋也有人把陸宣公的奏議進呈給皇帝,說:“斯皆治道之急務”,“無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機,策之熟,見之明,若燭照”。希望皇帝把它“置坐之隅”,以引為鑒戒。直到明清,一些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對陸贄仍然頌聲不絕。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王夫之認為“唐室為之再安,皆敬輿悟主之功也”,范文瀾<中國通史>稱“陸贄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這個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陸扆的生平簡介 陸扆的結局是什么?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狀元,他文采斐然,膽識過人,就是特別一根筋,認定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那時候國家適逢戰(zhàn)亂,皇帝都跑路了,一心求取功名的他卻想了各種辦法說服宰相正常舉辦科舉,并且自己把自己封為了狀元,他就是陸扆。
唐僖宗在位時期,唐朝爆發(fā)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即黃巢起義,在歷史上十分著名。起義軍一路高歌,眼看就要打到京城來了,唐僖宗聽聞前線的戰(zhàn)況以后,收拾了幾個包袱,帶了幾個心腹就逃了。京城百姓們知道皇帝都跑路了,也紛紛舉家?guī)Э诘奶油?,京城不復往日盛況,十戶人家有九家都是人去樓空的。
不巧的是,黃巢起義爆發(fā)那會兒,剛好是往年舉行科舉的日子,如果沒有這場起義,那么此時的京城應該熱鬧非凡,無數學子聚集此地,只為了見證新科狀元的誕生!
可惜,起義爆發(fā)了,皇帝跑路了,管事的朝廷官員也沒閑心主持科考了。
陸扆的生平簡介 許多趕考的考生一聽,大呼倒霉,怎么輪到他們就碰上了這種倒霉事,這科舉到底還考不考了?
陸扆信心滿滿準備這次科舉,他本想靠著這次科舉證明自己,此后才好硬著腰桿子步入官場,不會再有人說他是靠家世上位的??婆e不舉辦了,他拿什么來證明自己呢?
為了打聽科舉的事,陸扆多方打點關系,最后結識了皇帝身邊的近臣中書舍人鄭損。鄭損與陸扆交談之后,認為陸扆很有才能,就轉而將陸扆推薦給了宰相韋昭度。韋昭度也十分欣賞陸扆,最后就暫留陸扆在他的身邊做事,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提攜。
陸扆雖然得到了官職,但并不是通過他預期的方式得到的,因此總是有一種被“施舍”的感覺,他心心念念的還是科舉。
過了幾個月,陸扆準備好一番說辭,就向宰相韋昭度提出了舉辦科考的提議,還推薦了科舉主考官中書舍人鄭損。
韋昭度被陸扆的大道理說得動了心,一看陸扆連主考官都替他選好了,就答應了舉辦科舉。
鄭損感激陸扆推薦自己做主考官,在科舉考試結束之后就讓陸扆負責閱卷工作。陸扆覺得這次科舉能順利舉行,功勞皆在自己,再說了憑他自己的真才實學,便是當個狀元也是應該的,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了錄取名單的第一名,他就這么成為了那年科舉的狀元郎。
后來,陸扆官運亨通,他的才學還受到唐昭宗的稱贊,說:“貞元時期的陸贄和吳通玄兄弟都擅長內廷文書,從那以后就再也沒人能比得上他們的,今天這人卻被朕得到了。”
可惜,陸扆結局不好,他因為勸諫昭宗而被昭宗疏遠,不斷被貶,昭宗被殺以后,他也被殺害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4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