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鐸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后金崇德八年(1643年),對后金來說,這一年發(fā)生天大的事是皇太極在9月去世以及隨后引發(fā)的皇位動蕩。
爭位的雙方是以兩白旗為主、鑲紅旗和正藍旗為輔的派系支持多爾袞,兩黃旗和鑲藍旗、正紅旗的派系支持豪格。
爭位的結果,是多爾袞和豪格派系誰也無法壓制對方,只得各退一步,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時年只有6歲的福臨即位,也就是以后的順治。
一起擁立順治并不意味著矛盾就此解除,福臨年幼,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多爾袞要一步步登上權力之巔,就必然要打擊濟爾哈朗,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多鐸奪妻被告發(fā)
這年十月,又發(fā)生了一件小事,豫親王多鐸被人舉報,他霸占了大臣范文程的妻子。
這事今天來看性質(zhì)很惡劣,在那個年代卻算不了什么大事。因為在八旗制度下,多鐸的舉動卻不算違法,他是正白旗旗主,范文程則隸屬正白旗,即使范文程官職不小,見到多鐸一樣要下跪行禮。
多鐸奪范文程妻雖不違法,卻有失體統(tǒng),范文程是后金重臣,早在努爾哈赤時代就主動歸附后金,諸多計謀出自他手,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對范文程都很器重,皇太極將他任命為大學士,可稱文臣之首。
多鐸奪范妻于理不妥,既然被告發(fā),也該受到些懲罰。沒料到的是,兩位輔政王爺里濟爾哈朗沒說什么,多鐸的同母哥哥多爾袞卻對他做出嚴厲懲罰,他讓多鐸付出了被剝奪十五個牛錄的代價。
多鐸是正白旗旗主,正白旗與鑲黃旗、正黃旗一起是上三旗之一,它的前身更是努爾哈赤親領的鑲黃旗,努爾哈赤去世前將它撥給最小的兒子多鐸領旗,正白旗也因此兵強馬壯,是八旗中實力數(shù)一數(shù)二的一旗。
如今被奪近三分之一,正白旗看上去因此損失慘重,然而多鐸又是多爾袞的親兄弟,這多爾袞莫不是自剪羽翼不成?
這起事件卻沒這么簡單,它是多爾袞壓制濟爾哈朗的手段之一,顯示出多爾袞高明的政治手段。
多爾袞雖與濟爾哈朗一起輔政,但由于皇太極生前和濟爾哈朗關系親近,多爾袞的政治地位是不如濟爾哈朗的,不管是在誓詞里,還是在儀式上,濟爾哈朗的名次都排在多爾袞之前,大臣有事要上奏,也是先奏濟爾哈朗。
而且多爾袞在八旗里的地位也比較尷尬,他僅只是鑲白旗旗主,在鑲白旗里也僅能領半旗牛錄,另一半是歸他兄長阿濟格所領。
這也是當初皇太極制衡多爾袞三兄弟的手段,對他們進行分化瓦解,比如不時輪換兩白旗旗主人選等。
濟爾哈朗是鑲藍旗旗主,在皇太極時代,八旗排列的順序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鑲白和鑲藍都是下五旗,多爾袞又僅掌握一半牛錄,在政治地位上本已不如濟爾哈朗,旗內(nèi)實力也比不上,這對多爾袞來說無疑很劣勢。
咋辦呢,多鐸霸占范文程妻子就是個很好的借口,多爾袞要借此翻身。
多鐸性格散漫,并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他更有興趣的是美女和打仗,正白旗旗主這樣優(yōu)越的政治地位,給了多鐸也相當于浪費。并且多鐸本人當時和多爾袞也有點矛盾,《清太宗實錄》記載:“多羅豫郡王多鐸與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不協(xié)...藐視親王”,還故意和多爾袞的政敵豪格接近,不能不予以警告,奪妻事件正好給了多爾袞處置多鐸的理由。
多爾袞的手段,不止罰多鐸十五個牛錄這么簡單,他直接整出了一起換旗事件。
具體結果是這樣的:多爾袞原先領的是排名第五的鑲白旗,事件之后,他成了排名第三的正白旗旗主,也就是說,多爾袞和多鐸互換了旗纛。
且慢,正白旗不是被剝奪了十五個牛錄嗎,如此交換,多爾袞的實力不是反而被削弱了。
這當然逃不過多爾袞的算計,這次交換不光是換旗,連旗內(nèi)所屬的旗人也一并進行交換。也就是說,原先多鐸的正白旗被剝奪了十五個牛錄,又改換旗纛成了鑲白旗。被奪的十五個牛錄則補充進了多爾袞旗下,并連同原先的鑲白旗內(nèi)人口全部換成了正白旗旗籍。
那么多爾袞之前不是只能領旗內(nèi)一半牛錄嗎,這在換旗之后也不成為了問題,因為他把自己旗下的阿濟格及他所屬牛錄調(diào)到了多鐸旗下。
如此一來,多爾袞既獨領正白旗,又給鑲白旗補充了一點規(guī)模讓它不至于太過弱小。
雖然看上去還是在多爾袞三個親兄弟之間倒來倒去,但意義可不一樣。阿濟格是三人里的老大,卻沒有什么政治智商,與多爾袞的性格也是背道而馳,暴脾氣還容易惹事,多爾袞對他時有不滿。
多鐸也不是玩政治的料,在爭位之時,他莽撞地說出“若不允(立多爾袞),當立我”,“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這樣缺少政治頭腦的話,當然不會得到多爾袞支持,他甚至還跟多爾袞生氣,故意跟豪格結交。這兩人與多爾袞兄弟之情雖在,政治上卻幫不了多爾袞太多,反而分散了多爾袞的實力。
所以多爾袞這一招,既沒有減少同母三兄弟共同的力量,又把資源集中到自己手里掌控,多爾袞再也不是那個只能領鑲白旗一半牛錄的多爾袞了。
那么他的政敵濟爾哈朗呢,就眼睜睜看著多爾袞這樣壯大自己嗎?
濟爾哈朗也沒辦法,因為這是符合規(guī)定的。
在皇太極時期,就曾把兩白旗和兩黃旗改旗互換,多爾袞這樣做有先例可循。至于多鐸被奪的牛錄歸于多爾袞旗下,之前也早就發(fā)生過?;侍珮O時期,多鐸也是因為犯罪被剝奪了十幾個牛錄,歸屬給了其兄多爾袞。按照八旗分封領屬制度,同一支系的領旗具有關聯(lián)性,多鐸被奪牛錄歸于其兄多爾袞旗下也是順理成章。
多爾袞的所作所為都是八旗制度下合法合理的舉動,一套組合拳下來,看得濟爾哈朗目瞪口呆卻又無計可施,縱有千般不樂意,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手壯大自己。
從多爾袞三兄弟角度來說,阿濟格被調(diào)去了多鐸一起,旗屬卻沒有變化,還是鑲白旗,并且仍舊統(tǒng)領自己的手下,沒理由有什么怨言。多鐸和多爾袞畢竟是同母兄弟,雖有小矛盾,兩人關系也非比他人,如果換成其他旗主,多爾袞要如此操作,難免會引來對方旗主的攻擊,對兄弟多鐸卻沒有這個問題,只需要好生安撫便是,多爾袞掌權后對多鐸極為重用也是投桃報李。
多爾袞通過這樣一套猛如虎的操作,達到了四個目的:
1、抬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成為上三旗的正白旗主,不僅把第八位的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拋離,排名更超過了宗室元老之首代善的正紅旗,僅位于皇帝的兩黃旗之下。
2、加強了自己的實力。此前多爾袞僅擁有鑲白旗一半牛錄,換旗之后,多鐸被奪的15個牛錄歸屬多爾袞旗下,原本和多爾袞分享旗內(nèi)權力的阿濟格又被打發(fā)去了多鐸的鑲白旗,多爾袞就完全掌握了正白旗。
3、打擊和警告了政敵。多鐸雖然是多爾袞弟弟,正白旗旗主的身份在他身上并不能發(fā)揮什么作用,并且多鐸還要和多爾袞鬧不痛快。借此機會,可以警告一下多鐸,讓他不要站錯隊。另外,又順手打擊了一下豪格,豪格因為被查出知情不報也被懲處,罰銀3000兩。
4、在政治上拉攏人心。要壓倒?jié)鸂柟剩瑯淞⑼?,拉攏人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漢臣范文程出頭重罰多鐸,表現(xiàn)出多爾袞對大臣們的重視,對法規(guī)執(zhí)行也一絲不茍,即使宗室親王犯法也要加以嚴懲。如此恩威并施,又能讓范文程等人感恩戴德。
換旗的結果
換旗事件過后,多爾袞重新整合了同母三兄弟的力量,原本實力不如濟爾哈朗的多爾袞在領旗的位次和勢力上都超越了濟爾哈朗,為他此后控制朝政邁出重要一步。
很快,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同稱攝政王,隨后繼續(xù)步步緊逼控制大權。幾個月后,濟爾哈朗就不得不讓出名次,因為事實上多爾袞已凌駕于他之上。
濟爾哈朗不得不宣布:
嗣后凡各衙門辦理事務,或有應白于 我二王者,或有記檔者,皆先啟知睿親王,檔子書名亦宜先書睿親王名。
多爾袞也就此在他大權獨攬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如果不是在壯年意外身亡,取代順治也是大有可能。
如果結合多爾袞性格來看,這種辦事靈活,善于利用形勢的手段也是他能成為明末清初風云人物的原因。
多鐸犯事,處置得不好,則損害了三兄弟共同的實力,這違背多爾袞要壓倒?jié)鸂柟实某跣摹=?jīng)過多爾袞一頓操作,壞事變好事,既強化了自己的實力,又沒有削弱三人整體的實力,還讓政敵無話可說,同時又拉攏了人心,手段相當高明。
再看以后,多爾袞進入北京后一度急不可耐頒布剃發(fā)令,但在一片反對聲中他沒有堅持,而是很快取消了法令,當時清朝立足未穩(wěn),這個決定很及時。
此后他一度膨脹,派出多鐸和阿濟格分兵兩路同時攻打弘光政權和陜西的李自成,清軍在懷慶與大順軍交戰(zhàn)失敗后,多爾袞意識到兩線作戰(zhàn)力有未逮,又立即調(diào)整戰(zhàn)略,調(diào)回多鐸與阿濟格夾攻陜西,取得對大順朝決定性勝利。
凡此種種,還有不少例子,多爾袞這種靈活機變、善于審時度勢的性格是他能成一時之人杰的原因之一,這點上他要領先同時代對手不少。
和碩親王是清朝的世襲親王。崇德元年,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鐸被清太宗封為豫親王。在乾隆年間,他得到了世襲太子的許可,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多多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他自身的政治條件和出色的軍事成就。滿洲有這樣的傳統(tǒng)。最小的兒子被稱為“守廚之子”,有權得到父親的全部遺產(chǎn)。多多的生母是當時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妃子阿巴海。6歲時,被父親取名為和碩二真。12歲時,他成為滿洲八旗黃征旗的主人。13歲時,他被命名為貝勒。14歲跟隨皇太極征服其他部落,在軍事人才上開始嶄露頭角。18歲隨皇太極攻察哈爾,立下大功,大放厥詞。21歲時進攻明朝,氣勢達到頂峰。當他的部隊返回朝鮮時,皇太極在北京懷遠門外五里處迎接他,顯示了他的巨大軍事成就。第二年,他被皇太極封為豫親王,享有許多特權,但皇太極仍然寵愛這個弟弟,處處維護他。這不僅是因為他愛他的弟弟,保護他,也是因為他依賴他的軍事才能,在乎他出色的軍事成就。
甚至后來多多因罪被降為太子,仍憑借后來的戰(zhàn)功被封為禹太子,不得不被稱為軍事奇才。
和多多的老婆在一起。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去世,順治皇帝福臨繼位。新皇帝即位,對范文程是福是禍。他雖然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也深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器重。但他的前大臣身份依然存在,新皇帝年輕,多爾袞是攝政王。范文程的處境難免尷尬。
八歲的福臨被推上皇位,平息了八旗之間的戰(zhàn)爭,但暗流涌動,戰(zhàn)爭以另一種形式打響。2008年8月,郡王阿達利與碩陀游說吉爾哈朗、李親王岱山、瑞親王多爾袞。他們策劃皇帝年輕,朝廷根基不穩(wěn),多爾袞軍事功績卓著,朝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都想立多爾袞為王。沒想到多爾袞和戴珊以擾亂政府和國家的叛國罪處決了、碩等人,并沒收了他們的財產(chǎn)。這是范文程的部下,被準許編入黃旗,但難免不涉及旗主。范文程猶如熱鍋上的螞蟻,焦急萬分。
范文程因旗主謀反幸免于難,但禍不單行,后院起火。攝政王多爾袞權力極度膨脹,弟弟多多因入關南征南京有功,已被提拔為僅次于多爾袞的“輔政王”。這個人平時利用自己的權力,囂張跋扈,性攻擊性強,公然占有范文程的漂亮老婆。多多雖然受到了懲罰,但還是不了了之。
盡管面臨被舊主殺害和愛妻羞辱的雙重危險,但在滿清逐鹿中原的關鍵時刻,他依然兢兢業(yè)業(yè),獻計獻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后來,顧評價它為“無恥士大夫是國恥”!大多數(shù)人認為范文程的行為早已超出了儒家對臣子負責的范圍。
多多是怎么死的?
愛新覺羅朵朵,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第十五世,也是最小的兒子,與大名鼎鼎的多爾袞是同宗兄弟。官方對他死亡的解釋是他死于天花。
后人從來不滿足于正史中的解釋,總是希望從野史和民間傳說中找到隱藏的真相。這些猜想在清代現(xiàn)代影視劇中屢見不鮮。作為努爾哈赤的小兒子,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妻子所生,多多從出生起就注定了一生都要被寵愛。6歲時被父親封為和碩鎮(zhèn)丞,位列四貝勒之列。12歲時,他成為黃征旗幟的旗手。后來改旗易幟,由他率領的正白旗是滿洲八旗中最精銳的一支,為他后來的開國功勛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年紀輕輕就已經(jīng)有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這些經(jīng)歷,可能就是他后來的深情和魅力的根本原因,為他埋下了嫉妒的導火索。當他的哥哥多爾袞成為清朝的攝政王時,他的政治資本和杰出的軍事成就使他成為清朝的二號人物。他平時在朝鮮的行為乖張霸道,也讓他樹敵不少。有很多人討厭他。所以不排除有人設計殺他。
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遷都北京以后,攝政王多爾袞便著手進行以武力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部署。但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農(nóng)民軍李自成部和張獻忠部,共有兵力四十余萬;而剛建立起來的南明弘光政權,匯集江淮以南各鎮(zhèn)兵力,亦不下五十余萬,并且雄踞長江天險。清軍多爾袞所部的滿、蒙,漢八旗軍,不過二十萬人。如若在遼闊的中國腹地同諸多對手作戰(zhàn),兵力明顯不足。況且初入中原,人心不穩(wěn),很可能顧此失彼,造成腹背受敵的窘境。
順治元年七月,多爾袞先安撫南明政權的計策,收到了明顯效果。對農(nóng)民軍的進攻取得了很大進展,后方也亦趨穩(wěn)固。見最后消滅南明的時機已經(jīng)到來,多爾袞便先致書南明,令福王“削號歸藩?!敝赋觯喝绮幌魈枺闶翘煊卸?,就是我大清的死敵。這樣,我將撥出西征的精銳部隊,轉(zhuǎn)旗東征。對南明弘光政權進行威脅。十月,他又命發(fā)布檄文,嚴申“擅立福王”是“王法所不赦,”定將興師問罪。十二月,多鐸所部清軍在潼關重創(chuàng)大順軍,轉(zhuǎn)年正月十八,清軍攻占西安。二月,多爾袞在清軍平定陜西全省之后,命令多鐸率軍直撲南京。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中旬,多鐸大軍圍攻南明揚州,經(jīng)過十天的激戰(zhàn),揚州城破,明大學士史可法死于兵難。清軍在揚州大肆屠戮,釀成“揚州十日”的空前劫難。五月六日,多鐸揮師渡過長江,南明守軍不戰(zhàn)潰敗。十四日,清軍順利占領南京,不久便俘獲福王,南明政權的大批文武官員紛紛向清軍投降。至此,清朝的統(tǒng)治很快擴展到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qū)。
清軍在南方的暴行和一系列高壓政策,激起當?shù)厝嗣竦膹娏曳纯?,嚴重阻礙了繼續(xù)統(tǒng)一南方的行動。在這個緊要關頭,多爾袞又靈活地改變了策略。七月間,他將南方人民最為痛恨的多鐸召回北京,改派漢人大學士洪承疇“招撫”江南。多爾袞這個以漢人治理漢人的辦法,在關鍵時刻收到了實效。洪承疇坐鎮(zhèn)南京之后,先后招降了大部分反清力量,輕而易舉地攻下浙江,進而平定了福建。在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以他謀略家的氣魄和智慧,除了東南沿海和西南一隅,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
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爾袞以“府第腧制”的罪名,罷免了濟爾哈朗的輔政大臣;轉(zhuǎn)年三月,他又舊賬重提,以在繼嗣問題上包庇豪格為由,革去濟爾哈朗的王爵,降為郡王。對待政敵豪格,多爾袞更是無所不用其極。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擊破張獻忠農(nóng)民軍回到北京,多爾袞立刻羅織罪名,把他逮捕下獄,三月便折磨致死。不久,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下嫁多爾袞,他便由“叔父攝政王”尊封為“皇父攝政王”。
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設立了六部漢尚書、都察院漢都御史。在此以前,這些部的正職都由滿人擔任,漢人只能擔任副職。
順治六年(1649年),多爾袞進一步明令貴族不得干涉國政和限制漢宮行使職權。對諸王“有干預各衙門政事及指責漢宮,謂某賢能應升,某劣應降者,不論言之是非,即行治罪”。同時規(guī)定:“各王有以衙門事,私行傳呼各衙門官至府者,罪在王。聽其傳呼而去者,罪在各官?!睆亩鴦儕Z了貴族干預國家政務的權力。順治元年(1644年),宣府巡撫李鑒劾奏赤城道朱壽貪酷不法,多爾袞下令議察。朱壽得知以后,十分驚慌,便賄賂滿臣綽書泰,求托英親王阿濟格代為說情。阿濟格派綽書泰和總兵劉芳名往見巡撫李鑒,脅迫李鑒為朱壽鍪開脫罪行。多爾袞得知這些不法行為后,立即將綽書泰,朱壽等人斬首棄市,將劉芳名奪職入旗,將阿濟格降為郡王,并罰銀五千兩。
多爾袞在削弱王權的過程中,注意調(diào)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滿漢關系,并且比較開明和公正,是難能可貴的。他主張“滿漢一家”,提倡滿漢人民通婚,較之清朝其他統(tǒng)治者確實高出一籌。
豫親王多鐸
多鐸(1614-1649),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子,愛新覺羅氏。天命五年(1620年)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tǒng)正白旗。屢從出征,賜號“額爾克楚虎爾”。崇德元年(1636年)晉和碩豫親王,攝禮部事。三年(1638年)因戰(zhàn)敗,降為多羅貝勒。六年(1641年),設伏截殺明松山潰兵,晉豫羅郡王。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三年為揚威大將軍,平蒙古蘇尼特部。次年晉“輔政叔德豫親王”。后病卒。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
多鐸第一次正式娶妻就引來軒然大波,害得他的同母長兄阿濟格失去了旗主貝勒的地位,這在后金后還是第一次。
多鐸在天聰二年已經(jīng)十四歲了,按滿人虛歲十二,三就娶親的年紀,已經(jīng)是晚婚了。他想娶的正福晉不是孝端的妹妹,而是親舅舅阿布泰的女兒,烏拉那拉氏,他的表姐,并且請阿濟格作為兄長前去說親,事先的確沒有征得皇太極的同意,然而阿濟格因此細故獲罪并喪失旗主的身份實在是小題大作,歸根結底在於皇太極并不希望多鐸和他的舅舅親上加親,特別是阿布泰是皇太極最為深惡痛絕的人之一,而阿濟格剛烈魯莽的性情也不是三大貝勒和天聰汗可以控制的,正好借此打擊他剝奪他的兵權。
滿文老檔對這件公案的記錄是這樣的:
(天聰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阿山之弟阿達海革職之故:額爾克楚庫爾欲娶阿布泰舅之女為妻,阿濟格臺吉未與汗和諸貝勒商議,擅令阿達海前往為媒,說畢,阿濟格阿哥又同阿達海往視其女。以有此故,定阿濟格阿哥之罪,罰銀一千兩,進汗馱甲胄雕鞍馬一匹,給予三大貝勒各雕鞍馬一匹,給八臺吉各鞍馬一匹,革其固山貝勒,以弟墨爾根岱青為固山貝勒。革阿布泰舅游擊一職,降為備御,罰銀二百兩。 ”
皇太極對阿布泰是極為討厭的,在滿文記錄的太宗實錄第十卷中提到,“天聰汗以阿布泰舅讒惡,諭令諸貝勒勿與阿布泰結親,諸貝勒勿嫁阿布泰之子,諸貝勒勿娶阿布泰之女?!彼?,皇太極堅決反對多鐸與阿布泰結親。
皇太極對阿布泰反感的緣故其來自有之,關鍵還是努爾哈赤死后權力斗爭的后續(xù)。 阿布泰是烏拉部大貝勒滿泰的第三子,大福晉阿巴亥的親弟弟,也是阿濟格三兄弟的親舅舅。 滿泰被殺后,其弟布占泰成為大貝勒,阿布泰逃到葉赫部落。天命四年葉赫為建州女真所滅,被帶到后金。努爾哈赤因其姐姐是寵愛的福晉的緣故,將他作為大臣收養(yǎng),不久又把女兒和碩公主嫁給阿布泰,這樣他即是國舅爺,又是額駙,兼之他精明強干,獲得努爾哈赤的格外寵愛,并超級提拔,幾年內(nèi)就從一名閑散旗人擢升為統(tǒng)率千軍萬馬,佐汗治政的八旗最高將官--總兵官和第一督堂,成為天命年間叱吒風云頗具影響力的軍政要人。 天命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努爾哈赤將自己所穿的鑲貂皮的白皮襖賜給“阿布泰納哈處”,(納哈處是滿語,舅舅的意思),可見努爾哈赤對他的寵愛。天命七年正月十三日,努爾哈赤定八旗將官的儀仗,第一等的有包括阿布泰等的十六人,與努爾哈赤之子湯古岱,養(yǎng)子富爾漢,女婿何和禮,揚古利等總兵官同等待遇,可算是榮耀了。 天命七年三月,阿布泰已是管轄一旗的固山額真,到天命八月正月,努爾哈赤親自提拔他為三等總兵官,五個月后即升為八旗處理軍政要務的最高級別將官--第一督堂。
到皇太極繼位后,首先要打擊的就是多爾袞三兄弟的力量,當時他們年紀小,又沒有行軍作戰(zhàn)管理旗務參政的經(jīng)驗,能給他們出主意的就是這個在八旗里的顯赫人物,三兄弟的親舅舅阿布泰了。所以皇太極上臺后,不斷找理由打擊他,沒多久就被降職為小小的游擊。
而多鐸想娶表姐并不僅為了其才貌考量,而是要獲得同盟。阿濟格如此積極的遣人說婚定親,而皇太極又這樣害怕討厭阿布泰,堅決破壞這門婚事,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阻止阿布泰同阿濟格三兄弟聯(lián)合在一起。有了三兄弟的兵馬,加上阿布泰的足智多謀,德高望眾,長于作戰(zhàn),將是一股極大的力量,對皇太極的統(tǒng)治是個威脅。更何況阿布泰本來就是兄弟三人的親舅舅,如果親上加親,成為多鐸的岳父,加上阿布泰被連降四級屈居游擊微職對皇太極怨氣很深,四個人同仇敵愾風雨同舟,對三大貝勒和皇太極來說威脅太大了,犯了皇太極的大忌, 所以皇太極才不顧家訓,違反一年多前的誓言,侵犯了旗主阿濟格和多鐸的合法權益,以聘親細故對阿濟格進行重處,剝奪了他固山貝勒的身份。聯(lián)系到努爾哈赤定下的廢黜旗主貝勒必備的條件--行為悖亂,擾亂國政,以及皇太極的繼位誓詞中保證不以微小過失而剝奪“父汗給予之人民”,就可以知道阿濟格的被廢黜是毫無道理的,也是不合法的,是逼死其母奪走鑲白旗斗爭的延續(xù)。 由此也可知道,多鐸和他兩個兄弟處境的危險,他們是處在“我為魚肉,人為刀俎”任人宰割的境地,稍有行差踏錯,就很可能遭到最嚴厲的處罰。
多鐸還有一件娶妻糾紛,主角這才是孝端的一個庶出的妹妹,天聰七年,多鐸欲娶科爾沁大妃之女,但是不是多鐸心熱要娶,而是牛不喝水強摁頭。當時多鐸嫌棄她體胖膚黑貌丑,不愿意娶,但是皇太極發(fā)話說,娶妻娶德,反正女子婚后生育也會發(fā)胖,貌丑有什么關系;這時代善認為多鐸少年心性,恐因其性情不穩(wěn)與大妃之女相處不好,有傷外戚之誼,因而奏請皇太極阻止,但是皇太極反而板起臉來說;“你這是什么話,不能因為外戚的緣故而不考慮幼弟的心愿”,遂令娶。
聯(lián)系到多爾袞也娶了孝端的另一個堂侄女(后來皇太極又命令他娶了衍慶宮淑妃的養(yǎng)女),這還是一樁政治婚姻,皇太極的目的和電視里撮合小玉兒和多爾袞一樣,既要通過聯(lián)姻來拉攏多爾袞和多鐸,同時又起到監(jiān)視作用。
后來,為了進一步籠絡幼弟,皇太極又在天聰七八年間給多爾袞和多鐸聘娶了繼福晉,她們是布木布泰三哥索諾穆的兩個女兒,即皇后的侄孫女、莊妃的親侄女。
皇太極與幼弟的骨肉親情,又加入這許多重的婚姻關系,政治婚姻格局可見一斑。
說實在的,無論是出於籠絡目的也好,還是逼死阿巴亥于心有愧也罷,或者是博得寬大友愛的名望,皇太極對於多鐸還是十分優(yōu)容的,除了將努爾哈赤留下的二十牛錄親軍全部分給多鐸,使其執(zhí)掌的正白旗成為兵力最強的一旗外,對於多鐸的種種出位行徑還是能容則容,而他稍有功績則格外褒獎,但是多鐸卻偏不領情,硬要和皇太極唱反調(diào)。皇太極厭惡的人他卻偏結納接近成為知己,皇太極喜歡的人他又疏遠結怨。要娶皇太極所厭惡的阿布泰之女即為一例,雖然皇太極先前曾明令他的兄弟子侄不得于之結親,但是皇太極這次只處罰了阿濟格卻并沒有處罰多鐸。
但是皇太極這樣的格外嬌寵并不能打消多鐸內(nèi)心的怨恨?;侍珮O并不太喜歡阿濟格,可是多鐸不顧他的反對,和阿濟格十分接近。當蒙古扎魯特部戴青歸降時,阿濟格要強奪戴青之子善都的妻子,皇太極加以制止,但多鐸卻背著皇太極和阿濟格一起前去索要,并對土謝圖汗額附進行威嚇,后來額附將此事報告給皇太極這才沒釀成禍事。
起初,皇太極認為多鐸年少志驕可以寬容,只諭告屬下如發(fā)現(xiàn)多鐸悖謬之舉應諫諍勸諭,力加規(guī)正,后來又不時召他來“密加訓諭”,可是多鐸對於皇太極的優(yōu)容并不領情,不思悔改不說,反而怪皇太極多事,日子久了,兄弟兩人矛盾日深。
兄弟情分的事,皇太極尚可忍耐,卻不能原諒多鐸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消極唱反調(diào)。
天聰六年,大軍征察哈爾蒙古,還師途經(jīng)張家口時,皇太極令與明將和議,商討互市之事,多鐸急于還家,當眾大發(fā)異議,攻擊皇太極為如此微物而駐重兵是得不償失的事,還聲稱即使分給他財物他也不稀罕也不會去取,使皇太極大為難堪,指責他急欲還家,無非是迷戀妓女,不耐久戰(zhàn)。皇太極發(fā)現(xiàn)多鐸對他心愛的人十分厭惡,對自己嫉恨的人反而非常同情,氣憤得說:“乃若雖具才能,而心懷離異,亦復何益”。
崇德二年皇太極征明,多鐸率本部兵五百人與明將祖大壽所率八百兵相遇,祖大壽率兵進擊,多鐸竟不戰(zhàn)而退,致使陣亡九名,失馬三十匹。多鐸又懶散貪玩,直接影響征戰(zhàn)大事。《孝》劇中有一個細節(jié):多鐸說皇太極,有一次多爾袞出征他未去送行,因為要避痘而呆在家里,皇太極就狠狠責罰了他,說他“重女色輕手足”,歷史上是有其事的。只不過是皇太極想打擊多鐸,故意找借口罷了,同時這一舉動一石二鳥,想離間多鐸兄弟感情。這是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九月,其兄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出征,與岳托兩路征明,皇太極率諸王大臣前往演武場送行,多鐸卻借口避痘為由不去相送,在家中攜妓女管弦歡歌,還親自批優(yōu)人戲衣,涂脂抹粉地演戲為樂。
為了這些悖謬行為以及其他一些大小錯誤,崇德四年五月,皇太極召諸王大臣歷數(shù)多鐸之罪,降親王為貝勒,罰銀萬兩,奪所屬牛錄三分之一給其兄多爾袞和阿濟格。并不準許他參與議政,也不讓他插手管理六部事務。這在當時非常重的處罰。后因松錦大戰(zhàn),多鐸有了戰(zhàn)功,才被晉封為豫郡王。
皇太極死后,多鐸對於多爾袞堅辭帝王不就非常不滿,依舊行事荒誕,屢屢和多爾袞唱反調(diào),更與原為政敵的豪格走的很近。多爾袞雖然對他極力維護,但是由於他攝政之初,權力地位并不穩(wěn)固,還是不得不秉公處置。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十月,多鐸因謀奪大學士范文程之妻,被罰銀萬兩,奪去所屬牛錄三分之一,這又是十分嚴厲的處罰。但是世祖實錄僅寥寥數(shù)十字也可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范文臣雖是漢人,但是卻是皇太極生前最為看重的文官,他事必問范章京,所以范文程在朝臣中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但是多鐸居然色膽包天,把主意打到范文程的妻子身上,非但有失朝廷體統(tǒng),對范文程本人也是極大的羞辱,多爾袞深知其中厲害,并不能因為多鐸是其胞弟就薄施懲罰,加上還要倚仗范文程的出謀劃策,所以將此事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
次年三月,即他受命隨攝政王出師南定中原的前一個月,多鐸又因游獵于山林禁地而被議罪。
是形勢的突變,給他建功立業(y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使他成為開國諸王中戰(zhàn)功最著的一個。所謂十年不鳴,一鳴驚人;十年不飛,一飛沖天!多鐸就以這樣的雄姿,馳騁在中原大地,席卷了整個江南!
多鐸原有南下江南,征討南明的使命。在配合阿濟格完成攻破李自成的任務之后,便率軍掉頭南下,分兵三路,出虎牢關、出龍門關、出南陽府,不到半個月,就殺到了河南安徽交界處的歸德;又十天,攻陷徐州、潁州、太和等處,兵鋒所至,凌厲無前,很快就逼近到了長江邊!
在多鐸身上,具備了父兄的所有特點。
當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里,他揮師南下,強渡淮河,勢如迅雷猛電,只用了十二天時間,就兵臨揚州城下。圍城七日,他數(shù)次派人招降明軍統(tǒng)帥史可法,均遭拒絕。四月二十五日,他下令用紅衣大炮攻城,摧毀了城內(nèi)軍民的頑強抵抗,俘獲史可法,多鐸再次勸降遭拒后,便斬史可法、下屠城令。
對比皇太極,可以看到,在鎮(zhèn)壓反抗的時候,多鐸和皇太極一樣,兇暴野蠻。
多鐸挾著血洗揚州的威焰,乘勢渡過長江,五月初八日占領鎮(zhèn)江,南明的武裝力量盡都投靠清朝,二十三萬守衛(wèi)南京的軍隊也很快放下武器,他沒有受到任何阻擋。五月十四日,多鐸的前鋒抵達南京城下;五月十五日,多鐸率大軍開進南京城,宣告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滅。由于事先將招降安民告示遍掛通衢,也由于揚州屠城的威脅所至,多鐸進入南京時,南明的大批官僚,冒著滂沱大雨跪在道邊迎降。次日,南明的文武各官,爭趨朝賀,相當于今天的名片的職名紅帖堆了十數(shù)堆,每堆高達五尺。
多鐸占領南京后,卻又如多爾袞一樣,實行了一系列開明的政策:他親自去拜謁了明孝陵(朱元璋墓),對被弘光帝囚禁的所謂崇禎“太子”,奉若上賓。他命南明大小官員每日照舊入內(nèi)辦事,一概予以留用。他下令建史可法祠,優(yōu)恤其家屬,以示崇敬。他下令將八名搶劫百姓的八旗兵斬首。另外還鄭重出告示于各城門,說:
“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頭來見,本國已經(jīng)唾罵。特示。”
這些舉措,安定了民心,也頗得士心。也由于江南百姓飽受南明暴政之苦,對新統(tǒng)治者存有希望和幻想,使得多鐸的大軍從南京到杭州,一路長驅(qū)直入,節(jié)節(jié)勝利,兵鋒所向,如摧枯拉朽。許多地方,可說是傳檄而定,杭州的明潞王、紹興的明淮王都投降了清朝。清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全國最富庶的江浙全境,多鐸的勝利,可謂空前。
從多鐸占領南京后的策略行動中,不是又能看到他的兄長們的某些影子嗎?
七日,攝政王多爾袞以大兵日久勞苦,命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及洪承疇前往替代駐守江南。十月十五日,多鐸班師還京。順治皇帝親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到南郊迎接,并賜金五千兩、銀五萬兩,又加封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
多鐸在往征江南的時候還是沒有忘記收羅美女,除了盛傳一時真?zhèn)坞y辨的劉三秀,總之,多鐸一生不乏風流韻事,活了三十六歲,卻不象多爾袞,他多妻多子,共有八子。多鐸出痘暴亡后,有兩名福晉自請殉葬,看來他也不乏紅顏知己。多情自古,愛新覺羅氏的后人們。無垠的蒙古草原上的,廣袤的遼東森林中孕育的熱血男兒,他們沒有幾千年來儒家非禮勿動,非禮勿世的傳統(tǒng)教條的束縛,有的只是更原始的流淌在血管里澎湃在胸膛內(nèi)的非常自然的感情,這種情感類似于詩經(jīng)中關關雎鳩的無瑕與純真。
多鐸為執(zhí)意娶表妹一事不惜得罪皇太極,還有傳說中的劉三秀的故事,讓人感嘆這個戎馬一生的大將軍竟然還有溫柔似水的一面,終至感動佳人.... 編個多鐸秘史也應該夠料,比如說他在歷經(jīng)紅粉后在江南找到真愛之類等等。
“順治六年三月丁丑,多鐸薨。次福金請以身殉。睿王再三慰解,請益力,遂許之?!?
沒想到殉死還得得到批準,但從以上文字看,多爾袞并不贊成這兩位次福金殉死。母親阿巴亥的生殉留給他的慘痛回憶太深刻了,他是從心底對這種制度深惡痛絕的)
多爾袞以豪格隱瞞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將豪格下獄,最后,豪格死于獄中?;侍珮O突然駕崩,當時實力最強的是其弟多爾袞和其長子豪格,多爾袞與豪格相爭出于焦灼狀態(tài)時,多爾袞轉(zhuǎn)而支持孝莊的兒子福臨,將了豪格一局,迫使豪格也放棄了皇位。后調(diào)離豪格離京平叛戰(zhàn)亂,豪格得勝回師沒多久,就被多爾袞構陷,死于獄中,年僅四十歲。豪格死后,其福晉為多爾袞所納。后來多爾袞死后,順治又給哥哥平反。
一、豪格簡介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是皇太極之長子,軍功卓著,在清朝崛起的過程中,豪格的貢獻是很多的,他靠著自己的實力,一路從貝勒升到和碩貝勒,再升到和碩肅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因受妻族牽連,被降為郡王。但第二年就因軍功又重新晉封為親王。在父親皇太極死后,與叔叔多爾袞爭皇位,最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福臨登基成為大清入關的第一任皇帝。
二、錯失皇位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沒留下遺詔和繼承人命令的情況下突然駕崩,高高在上的皇位只讓成了眾宗室旗主大加爭奪的目標。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成為眾人擁立的對象。但同時,功勞大,支持者同樣多的多爾袞成了豪格爭奪皇位的主要競爭對手。兩人實力相當,究竟誰做皇位,關系大清的安穩(wěn)和命運。
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tǒng)”。
但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官員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多爾袞想坐上皇位,但也知道自己強行繼位絕對會讓豪格一方和他拼死相爭。爭奪皇位的戰(zhàn)火一觸即發(fā),當時人人自危。這時候,多爾袞和豪格各退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太極的另一個兒子——6歲的福臨繼帝位。
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宮廷多數(shù)高官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wěn)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就這樣豪格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寶貴機會。其實,綜合來看,還是豪格的優(yōu)柔寡斷讓他錯失了皇位。
三、結局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大軍班師回京,順治帝福臨親自設宴慰勞哥哥豪格。睿親王多爾袞與豪格素來存在嫌隙,不久就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四月死于獄中,年僅四十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4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