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魏延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魏延是三國時期極具爭議性的一個人物,有的人說他是一個軍事奇才,只是被諸葛亮埋沒了。也有的人說他的軍事才能一般,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并不實用,而且野心非常大,所以才會最終死于非命。那么歷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魏延之死的真實原因又是什么呢?
歷史上魏延的形象,要比《三國演義》中更加的惹人討厭?!度龂萘x》中的魏延一直給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而歷史上的魏延不僅一路平步青云,而且還非常的驕傲。魏延就像是蜀漢前期的關(guān)羽一樣,從來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而且還經(jīng)常得罪其他大臣。魏延之死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過于狂妄,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得罪了很多同僚大臣。
根據(jù)《三國志》和《魏略》的記載,魏延在關(guān)羽、張飛等人相繼逝世后,就開始變得十分狂妄。蜀漢的大臣里面除了諸葛亮之外,沒有人能夠制服魏延。由于蜀漢缺乏人才,北伐時期整個蜀漢只有魏延一名大將,所以諸葛亮對魏延關(guān)愛有加,不管魏延犯下多么大的錯誤,諸葛亮總是會包庇他。
正史上記載了魏延兩次和同僚發(fā)生矛盾的事件,第一次是為魏延侮辱劉琰,劉琰是劉備時期的秘書,蜀漢的車騎將軍,官職僅次于諸葛亮。魏延侮辱劉琰后,劉琰專門到諸葛亮軍中舉報魏延,結(jié)果遭到了諸葛亮的訓(xùn)斥,還險些被罷官丟職。后來魏延又曾經(jīng)侮辱過楊儀,楊儀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文人,面對魏延的恐嚇絲毫不肯屈服。魏延拔出刀來想要殺死楊儀,諸葛亮只是勸架,沒有處理魏延。從這兩件事都不難看出,魏延依仗著自己是蜀漢國內(nèi)唯一的大將,經(jīng)常做一些危害蜀漢團結(jié)的事,只是諸葛亮需要利用魏延,才對他包庇縱容。如果這樣來看的話,魏延之死也并不冤枉,因為他的存在已經(jīng)威脅到蜀漢內(nèi)部大臣們的團結(jié)了。
諸葛亮臨死的時候擔(dān)心魏延會不服從自己撤軍的命令,導(dǎo)致蜀漢大軍陷入危險中,所以諸葛亮專門安排了楊儀作為蜀漢撤軍的總管,并且告訴他如果魏延聽從命令就讓他墊后,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就把他扔在魏國,任他自生自滅。諸葛亮的這個命令對魏延可謂是仁至義盡,假如諸葛亮真的想要害魏延,完全可以在自己臨死前將魏延殺死。諸葛亮的這個安排給了魏延很大的自主權(quán),甚至默許了魏延投奔曹魏。
諸葛亮的本意是給魏延一個選擇的機會,如果魏延愿意繼續(xù)做大將,就讓魏延回蜀漢。如果魏延不肯居于忍下,就讓魏延自行選擇去處。諸葛亮的一安排真正的做到了有情有義,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命令,會給魏延帶來殺身之禍。楊儀在撤退的時候,并沒有刻意去邀請魏延,就帶著軍隊撤退了。魏延看到自己被楊儀拋棄,并沒有選擇投奔曹魏,而是帶領(lǐng)自己少量的兵力去追趕攻擊楊儀帶領(lǐng)的蜀漢主力。
結(jié)果楊儀告魏延造反,魏延在蜀漢朝廷內(nèi)沒有自己的親信,被大臣一致認定造反,最終慘遭殺害。魏延被楊儀殺害不是諸葛亮刻意安排,諸葛亮也沒有預(yù)料到魏延會帶領(lǐng)軍隊攻擊楊儀,并且最終被楊儀殺害,否則諸葛亮肯定會提前奪取魏延軍權(quán)。但是魏延之死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假如諸葛亮能夠在魏延得罪同僚的時候,及時的勸告和制止魏延,那么魏延肯定不會落得這樣悲慘的下場。
而且諸葛亮最后的撤兵安排,看似給魏延留下了很多的選擇空間,卻也對魏延安排不公。魏延是蜀漢軍隊的二把手,諸葛亮把兵權(quán)交給楊儀,魏延產(chǎn)生不滿是肯定的。如果劃分魏延之死的責(zé)任的話,魏延自身的責(zé)任是最大的,第二責(zé)任人是謀害魏延的楊儀,諸葛亮是第三責(zé)任人。雖然他沒有參與謀害魏延,卻始終難辭其咎,魏延死后蜀漢徹底沒有了大將,只能依靠著魏國的降將姜維和廖化等小將來進行北伐。
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而孔明不從?;蛑^孔明長于治國而短于將略;或謂孔明疑延不敢委也。胡寅
中國的古代歷史,伴隨著的是戰(zhàn)亂不休,2000余年的封建社會,歷經(jīng)了83個王朝的更替,其中皇帝有408位。
王朝更替離不開戰(zhàn)爭,而將軍的能力,又是決定勝負的關(guān)鍵,古今往來將軍很多,但能被稱之為名將的卻是鳳毛麟角,將軍有能力,也就有了驕傲的資本,甚至可以利用自己威望,讓君主做出妥協(xié)。
不過,一般來說,越有能力的將軍越低調(diào),而那些打了幾次勝仗就狂妄的將軍,通常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有時候需要斷送自己的生命,魏延就是一個例子。
那么為何說魏延是最狂妄的將軍呢?他的那句?誰敢殺我?就是最好的證明,關(guān)于魏延的故事,我們還得慢慢說。
蜀漢名將魏延。
魏延,作為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其能力是毋容置疑的,正如《三國志》記載:延既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dāng)時皆避下之,就足以證明魏延在帶兵和打仗方面有著過人之處。
但魏延一直有個心結(jié),那就是不被諸葛亮喜歡,諸葛亮為何不喜歡魏延呢,說起來有點玄,因為諸葛亮認為此人腦袋后面長有反骨,自己不死還能用內(nèi)力壓制住他,但自己假如死了,就沒有人能壓制了。
而魏延對于諸葛亮那也是有怨言的,經(jīng)常背地里說,諸葛亮膽子小,自己的才能不能被施展,《三國志》記載: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盡管魏延對諸葛亮?xí)r常抱怨,但諸葛亮卻惜魏延有將才,于是且用且打壓,但是楊儀卻十分不爽魏延,總是針鋒相對,自視甚高的魏延,不止一次拿著刀想要砍了楊儀,不過都被費祎等人勸阻了。
諸葛亮的死釋放了魏延的?狂妄?。
伴隨著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五丈原的四十九盞明燈并沒有救活他的命,因為魏延把其中一盞燈弄滅了,或許這是天意,當(dāng)然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jié)。
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病重,自知已回天無力,于是就叫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進行安排后事,商量的結(jié)果就是退軍,暫時放棄北伐,讓魏延斷后,此外,諸葛亮也預(yù)料到魏延會不聽命令,就再次安排?如延或不從命,君便自發(fā)?。
這一安排,其實就把魏延給排擠除了蜀漢的領(lǐng)導(dǎo)核心,并且宣告魏延在蜀漢的政治生涯終結(jié)了,因為他們都深知諸葛亮死后,再也人可以壓制魏延,干脆讓他斷后,來個漂亮地?丟棋子?。
事情的后續(xù)發(fā)展,果然不出眾人所料,當(dāng)費祎去向魏延傳達軍令時,魏延直接吹胡子瞪眼,他說: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么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后的將領(lǐng)呢。
魏延不服楊儀,起兵造反。
費祎向楊儀表述了魏延的態(tài)度后,楊儀知曉,這小子自己是壓制不住了,于是按照諸葛亮的交代,率領(lǐng)大軍拋棄魏延撤退了。
當(dāng)魏延發(fā)現(xiàn)楊儀帶兵私自撤退時,那是相當(dāng)生氣,本就和楊儀不和的魏延,帶著士兵抄小道,意在堵住楊儀的去向,而在這個過程中,兩人都爭相向后主劉禪上表,說對方要造反,
《三國志》記載:延、儀各相表叛逆。
被趙云差點摔壞腦袋的劉禪,看到這就迷惑了,于是問董允和蔣琬,楊儀和魏延究竟是誰造反呢?他們二人皆以頭顱擔(dān)保說楊儀不會反,這下好了,魏延徹底成為了整個蜀漢集團打擊的對象了。
不過魏延跑得也快,連夜行軍感到了楊儀的前面,堵住了大軍撤退的方向,正當(dāng)楊儀覺得要被魏延殺死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諸葛亮的錦囊,那還說什么,趕緊打開來看看,只見錦囊上寫著:讓魏延連喊三聲?誰敢殺我?。
魏延終究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價。
魏延倒也沒有多想,因為在他的眼里,諸葛亮意思蜀漢集團里沒有人能比自己更加優(yōu)秀、更加厲害,想著即將得到的漢中,魏延不客氣地開口了:誰敢殺我?
結(jié)果剛喊出了一聲,魏延背后的馬岱論起刀就向魏延的脖子上砍去,結(jié)果狂妄不可一世的魏延,就這樣死無全尸了,其實魏延說出?誰敢殺我?之前,還有一句話,如果說這句話是狂妄的話,那么前面一句則徹底讓其放下了戒心。
這句話是: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這些其實都是演義中的魏延之死。
那么在《三國志》中,是如何表述魏延之死的呢?曰:
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shù)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魏延手下的士兵,知道魏延不占理,都不聽他的命令了,士兵都跑散了,魏延一看大勢已去,魏延就和他兒子以及寥寥數(shù)人逃往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斬了他。
諸葛亮死后,魏延究竟會不會反呢,其實還真不好說,如果不是諸葛亮的處處防備和臨終遺言,讓魏延感覺到了屈辱和被排斥,魏延不一定真的就會反,正如裴注引《魏略》所記:
延本無此心,不戰(zhàn)軍走,追而殺之。
與其說魏延背后長了反骨,不如說是被逼得,作為自比韓信的魏延,他的死,其實也是蜀漢集團的一大損失,如果魏延不死,而繼續(xù)為蜀漢征戰(zhàn),那么蜀國或許還能在多撐些時日。
為何說魏延是最狂妄的將軍?他的那句?誰敢殺我?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這話在正史中并沒有記載,但從正史中的記載也能看出,魏延的狂妄并非是虛構(gòu)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無論魏延反或者不反,他都注定了沒有好下場,一個狂妄的將軍并不是無敵的,因為狂妄會暴露自身的弱點,從而把自己送入萬劫不復(fù)之地。
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魏延是三國后期蜀漢重臣,屢次隨諸葛亮北伐,戰(zhàn)功卓著,后被任命為涼州刺史,封都亭侯。北伐期間,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奇襲長安。因風(fēng)險太大,被諸葛亮果斷拒絕。234年,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戰(zhàn),積勞成疾,于五丈原病入膏肓。諸葛亮便秘令楊儀、姜維安排退軍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讓魏延斷后,如果魏延不肯服從命令,大軍即刻開拔,不必理會魏延。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卻被馬岱斬殺,并被楊儀以謀反的名義,誅滅三族。魏延究竟怎么死的?以下依據(jù)《三國志》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逝世后,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舉動,以及如何被殺。諸葛亮病逝后,楊儀、姜維等秘不發(fā)喪,按照孔明的計劃,瞞過司馬懿,再循序漸進的撤回漢中。為了提防魏延,楊儀令費祎前去魏延軍營中打探,以此來試探魏延是否愿意遵循遺命,撤回漢中。
魏延聽后勃然大怒,不但不愿意撤回漢中,還要繼續(xù)北伐。聲稱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北伐大業(yè),并且指責(zé)楊儀,不過一介參軍,三軍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費祎記下軍事部署,為了穩(wěn)定魏延,費祎只能照做。
出人意料的是,楊儀已經(jīng)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率軍撤回漢中。魏延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率軍搶先在楊儀前面,燒毀棧道橋梁,設(shè)置障礙,阻止楊儀等撤回。楊儀也是很憤怒,于是魏延、楊儀紛紛上表劉禪,彈劾對方謀反。因楊儀是遵循諸葛亮的遺命,劉禪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后來魏延就搶先占領(lǐng)了褒谷口,憑險據(jù)守,迎擊楊儀。
楊儀派遣何平前去應(yīng)戰(zhàn),何平大罵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虧,各四散逃命,魏延攜帶親自和兒子逃往漢中。楊儀命馬岱率軍追趕,并成功斬殺魏延。楊儀見到魏延的首級之后。扔在地上,用腳踩踏,大罵魏延十個頑劣的奴才,并以謀反的名義夷其三族?!度龂尽分性@樣記載:
延獨與其子數(shù)人逃往,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fù)能作惡不?”遂夷三族。
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層原因。
一者諸葛亮因擔(dān)心蜀國的國運,對魏延并不放心。魏延本為韓玄的部下,后斬殺其主投靠劉備,諸葛亮對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況且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為鎮(zhèn)遠將軍,都亭侯。他在北伐的軍隊中,除了諸葛亮無人可比,可謂是北伐的二當(dāng)家。無論是戰(zhàn)功,還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連姜維也要看魏延的臉色。因此諸葛亮怕魏延帶來禍患,才讓楊儀、姜維等提防魏延,并且沒有把軍隊交給魏延。
公元234年,諸葛亮發(fā)動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于五丈原,同年10月,諸葛亮突染重病,不治而亡。諸葛亮去世僅僅一個月,蜀國名將魏延不僅被殺,還被夷滅三族。三國后期,蜀國五虎將都已退出歷史舞臺,魏延可以說是當(dāng)時蜀國第一名將,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認為魏延之死是諸葛亮設(shè)計陷害的,因為兩人的關(guān)系一直都不融洽,主要證據(jù)有三點。
1.劉備進攻長沙時,魏延作為降將打下了長沙,還救下老將黃忠,如此功勞,諸葛亮卻要把魏延推出去斬首示眾,這可是兩人第一次見面,理由相當(dāng)奇葩,說魏延腦后有反骨,以后必定會反叛。
2.諸葛亮北返時魏延隨軍出征,他多次提出兵分兩路,一路給自己五千精兵,從子午谷直取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膽小又沒有謀略,長安一定會輕而易舉地得到,結(jié)果被諸葛亮否決。
3.諸葛亮臨死前沒有召見魏延,而是把軍隊托付給楊儀、姜維等人,并且還給馬岱錦囊妙計,一旦魏延不聽楊儀的命令,就依計行事,結(jié)果魏延被殺。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這樣做只是為了突出諸葛亮是個“神級”謀士,事實上并非如此,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反骨之說”。雖然《三國志》對魏延的記載不多,但是也可以從中找到諸葛亮和魏延的真正關(guān)系。從魏延的行事軌跡也可以找到,諸葛亮去世后,他為什么會被殺,而且還被夷滅三族的答案。
除了劉備,諸葛亮對魏延也有大恩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對魏延有知遇之恩。魏延作為荊州降將,隨劉備一同西征益州,其身份和地位并不高,充其量只是個低級將領(lǐng)??墒莿涞玫綕h中后,讓魏延鎮(zhèn)守漢中,這道任命讓所有人意外,大家都以為非張飛莫屬,因為漢中對蜀國極為很重要。諸葛亮掌權(quán)之后,短短幾年時間,魏延不僅得到刺史和大將軍,還封了侯,這幾乎是漢朝給異姓臣子最高的獎賞。
諸葛亮不采納子午谷奇謀是從大局考慮諸葛亮之所以不采納子午谷奇謀,并非否定魏延不能攻下長安,而是因為制定的戰(zhàn)略并非東進長安。長安位于關(guān)中平原,又是曹魏西北重點,就算魏延能打敗夏侯楙,可也守不住長安。按當(dāng)時蜀國戰(zhàn)略,是西出祁山牽制魏國,給東邊的孫權(quán)機會進攻合肥,一旦曹魏和東吳真正打起來,蜀國的選擇余地就很大了。如果依魏延之計攻占長安,那會將蜀國拖入泥潭。
魏延之死并非來自諸葛亮遺命《三國志》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安排殺魏延的記載,就算諸葛亮真想殺魏延,他在世時掌管蜀國朝政大權(quán),有無數(shù)個機會輕易秒殺魏延,根本不需要臨死前安排。魏延是當(dāng)時蜀國第一名將,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這些諸葛亮都很清楚。如果這時候殺掉魏延,必定會引發(fā)動亂,削弱蜀國國力,這是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魏延為什么會被殺呢?背后原因很簡單,是他自食其果,性格缺陷種下了苦果。魏延盡管戰(zhàn)功卓著,但是性格狂妄自大,不懂謙虛。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他就怨言不斷,每次都想自帶一萬人馬,與諸葛亮兵分兩路,在潼關(guān)會師,像楚漢之戰(zhàn)時的韓信那樣。被拒絕后,他以為諸葛亮膽怯,總是感嘆自己的才能不得施展。
魏延這種性格,與蜀漢官員的關(guān)系都不好,惡名甚至連天下人都知道,孫權(quán)就說過他,《三國志》有記載,“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于時務(wù),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當(dāng)楊儀和魏延都上書對方謀反時,董允和蔣琬毫不猶豫地懷疑魏延。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諸葛亮,魏延這種性格,可能死得更早。
參考文獻:《三國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6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