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北方的匈奴帝國十分強大,漢朝為了避免被匈奴攻擊,只能采用和親的方法拉攏匈奴。匈奴在收到漢朝的美女和金銀后,仍然不肯收斂,經(jīng)常無故騷擾漢朝的邊境。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昌盛,具備了同匈奴一戰(zhàn)的條件。漢武帝想要對匈奴開戰(zhàn),但是大臣們都害怕打仗,紛紛建議漢武帝繼續(xù)同匈奴和親。剛好匈奴派遣使者威脅漢武帝和親,漢武帝便詢問大臣們的意見。
漢武帝手下的博士狄山搶先發(fā)言,狄山說:“漢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jīng)帶領三十多萬大軍攻擊匈奴,卻仍然戰(zhàn)敗而歸。自從和親以后,漢朝國泰民安,老百姓們都不愿意打仗。一旦發(fā)動對匈奴的戰(zhàn)爭,必然會導致國力空虛,人民陷入苦難之中?!彪m然狄山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漢朝從建立之后,就一直被匈奴騷擾攻擊,假如不發(fā)動對匈奴的決戰(zhàn),漢朝想要翻身十分困難。
漢武帝讓自己的心腹張湯同狄山辯論,張湯說狄山是愚昧的忠臣,狄山反駁張湯是奸詐之徒,并且指責張湯的其他問題。其他大臣看到狄山占據(jù)上分,紛紛建議漢武帝和親。漢武帝非常的不高興,憤怒的對狄山說:“給你一個郡守的官職,讓你去匈奴經(jīng)常侵擾的郡防御,你能保證匈奴不來進攻嗎?”狄山是一個腐儒,根本沒有帶兵打仗的能力,他趕緊推脫不能。
漢武帝接著說:“給你一個縣城,你能守得住嗎?”狄山一直害怕匈奴,再次拒絕了漢武帝。漢武帝大怒,質問狄山說:“給你一個烽火臺, 你總能守得住吧!”狄山知道再說不能就要被殺,趕緊跪在地上說:“能?!庇谑菨h武帝派遣狄山去守衛(wèi)烽火臺,然后讓其他大臣先回去等待狄山的消息。
匈奴從漢文帝時期開始,就沒有遵守過和親的規(guī)矩,在收取漢朝美女和錢財?shù)耐瑫r,匈奴人經(jīng)常搶劫邊境的郡縣。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漢朝采取被動防御的措施,派遣大將鎮(zhèn)守郡縣。由于匈奴騎兵兇悍無比,這些守將經(jīng)常被匈奴殺死,因此狄山才會拒絕做邊境的郡守和縣令。狄山守衛(wèi)的烽火臺兵力比較少,在匈奴進攻漢朝邊境的時候,順道將狄山守衛(wèi)的烽火臺滅掉,狄山也被匈奴人殺死。
大臣們聽說了狄山的結局,再也不敢提出和親的建議。漢武帝沒有親手殺死狄山,而是借匈奴人的手除掉狄山,這個做法非常的高明。狄山的死也說明,和親解決不了問題,只有開戰(zhàn)才是硬道理。因此大臣們在看到狄山被殺后,都紛紛贊成了出征。后來漢武帝派遣衛(wèi)青和霍去病數(shù)次北擊匈奴,將匈奴趕出了漠北地區(qū),為漢朝贏得了數(shù)十年的安定環(huán)境。
在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并不是他們想和匈奴進行和親,是沒辦法了才這樣做的。在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初,當時的匈奴正處于全盛時期,而剛剛建立的漢朝不是它的對手。
漢高祖時期的匈奴,兵力強盛,他們都有和漢朝一戰(zhàn)的實力了。如果此時漢朝要和匈奴進行對戰(zhàn),那很顯然是不明智的舉動。漢高祖劉邦也曾發(fā)兵匈奴,但也是無功而返。
為了不和匈奴產生正面的交鋒,于是劉邦決定采取大臣的建議利用公主和親。其實這也是所謂的緩兵之計,正是和親讓漢朝得以休養(yǎng)生息。
其實在漢武帝改變對匈奴的態(tài)度以前,匈奴一直和漢朝和親,但匈奴也并沒有減少對漢朝邊境的侵略。每次和親不僅是出讓了一位公主,還隨之給予了匈奴很多的物資。但匈奴依然仗著自己的武力騷擾漢朝的邊境。
到漢武帝時期,經(jīng)過了文景之治之后。漢朝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時的匈奴卻和以前大不一樣了,漢武帝時期的匈奴儼然是在走下坡路了。
本來匈奴就一直對漢朝心懷不軌,為了改變漢朝長期處在弱勢的這種地位,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發(fā)動全面性的戰(zhàn)爭。
要知道漢武帝時期有不少的能臣武將輔佐于他,前有衛(wèi)青后有霍去病。這兩員大將可謂是立下了不少的汗馬功勞,也讓匈奴見識到了漢朝的厲害。
正是因為在面對匈奴敵軍之時,漢武帝強硬態(tài)度和絕對的軍事實力,才能讓漢朝挺直腰板不再用公主前去和親求得暫時的平和局勢了。
所以說在絕對的軍事實力面前,有能力的人才有話語權。這也是為什么經(jīng)過戰(zhàn)爭之后,匈奴的單于親自向漢朝提出迎娶公主的請求了,后來的昭君出塞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
漢武帝確實有向匈奴和親,不過那是在他即位之初的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延續(xù)西漢開國以后與匈奴和親的國策而已,自馬邑之謀后,漢朝與匈奴開始進行了百年戰(zhàn)爭,至少在漢武帝手中,沒有再與匈奴和親。
西漢初年,由于國力虛弱,無法與匈奴抗衡,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后,漢朝對匈奴采取和親的政策,不僅每年向匈奴贈予在量財物,而且向匈奴遠嫁多位宗室之女,然而漢朝的委屈求全,并沒有換來匈奴的和平,匈奴還是數(shù)次南下漢朝邊境燒殺搶掠,無所不為。
經(jīng)過西漢從建國初到漢武帝上臺后的六十多年,國力逐漸恢復,到漢武帝一朝時,年僅23歲的漢武帝,決心改變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決定用軍事手段對匈奴進行打擊,而在前一年,漢武帝對匈奴的政策還是和親。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采用大臣王恢與商人聶壹的計謀,由商人聶壹引誘匈奴單于攻擊馬邑城(今山西朔州市),并將匈奴主力引誘到馬邑城,由漢朝埋伏大量士兵攻擊匈奴,由于走漏消息,匈奴單于從俘虜口中得知漢軍計劃,因此提前離開,馬邑之謀失敗,從而徹底引起漢朝與匈奴的對立與戰(zhàn)爭,拉開漢朝與匈奴的百年戰(zhàn)爭。
公元前129年上谷之戰(zhàn),匈奴興兵南下侵犯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迎戰(zhàn)匈奴,分別車騎將軍衛(wèi)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領一萬騎兵出戰(zhàn),四路大軍僅有衛(wèi)青一路獲利勝利,攻入匈奴祭拜祖先的龍城,斬首700人,而其它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返,衛(wèi)青取得的勝利,是漢匈正式開戰(zhàn)以后,取得的首場勝利,因此衛(wèi)青也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
公元前128年雁門之戰(zhàn),匈奴報復性攻擊漢朝的遼陽郡、漁陽郡、雁門郡一帶,殺死遼西太守,打敗漁陽守將,劫掠百姓二千余人,漢武帝派衛(wèi)青率三萬騎兵出雁門郡,派李息出代郡,反擊匈奴,匈奴被衛(wèi)青斬殺、俘虜數(shù)千人,敗退而逃。
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戰(zhàn),河南不是今天的河南省,而是當時的河套地區(qū),匈奴集結大量騎兵進攻上谷、漁陽二郡,漢武帝派衛(wèi)青率領四萬騎兵,采用迂回戰(zhàn)術,繞到匈奴前鋒的后方,會同其它漢軍,對匈奴駐守河套地區(qū)的白羊王、樓煩王形成包圍,此戰(zhàn),漢軍活捉數(shù)千匈奴兵,奪取牲畜一百萬頭,徹底奪取了整個河套地區(qū),為漢朝反擊匈奴的最大勝利,漢朝奪取了河套地區(qū)不僅為自已建設的前沿陣地,也加大了國土縱深,這是一次較大的勝利,衛(wèi)青也因為此戰(zhàn)而封候。
公元前127年~前125年朔方之戰(zhàn),匈奴不甘心河套地區(qū)的失敗,匈奴單于與右賢王各率數(shù)萬騎兵南下,漢武帝派衛(wèi)青率領3萬騎兵反擊,同時讓其它幾路漢軍支持,衛(wèi)青急行軍六七百乘黑夜包圍了匈奴右賢王,大敗右賢王,俘虜了右賢王手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1.5萬人,牲畜一百萬頭,漢軍大獲全勝。
公元前123年漠南單于大本營之戰(zhàn),大將軍衛(wèi)青兩次率領數(shù)名將領及十萬騎后參與對匈奴單于在漠南的大本營之戰(zhàn),殲敵萬余人,此戰(zhàn)霍去病第一次登場,殺敵兩千余人,這一年霍去病才17歲。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zhàn),19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作為主帥率軍出擊河西,殲敵四萬余人,俘虜匈奴王5人,王公貴族120多人,此戰(zhàn)讓匈奴渾邪王率部4萬余人投降漢朝,并打通漢朝與西域的通路,此戰(zhàn)的戰(zhàn)果超過了自與匈奴開戰(zhàn)以來所有戰(zhàn)果的總和,自此讓匈奴為之膽寒。
公元前119年漠北決戰(zhàn),衛(wèi)青、霍去病各領5萬騎兵出擊漠北,霍去病率軍北進二千多里,殲敵7萬余人,俘虜匈奴3王及王公大臣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直逼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從此以后,漠南無王庭,匈奴勢力衰退,對漢朝形不成有效威脅。從公元前129年~前119年的漢匈戰(zhàn)爭中,漢朝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打得匈奴不敢南下。
此戰(zhàn)過后15年內,漢朝再沒有匈奴主動進攻,匈奴也不敢再南下侵犯漢朝,雙方安靜了15年,而這15年中,漢武帝也沒有閑著,而是繼續(xù)對東北衛(wèi)氏朝鮮、東南南越國、西南夜郎國用兵,沒空搭理匈奴。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準備投降漢朝,漢武帝派出趙破奴率領2萬騎兵出朔方接應,結果被匈奴大軍包圍,全軍覆沒,接著漢匈大戰(zhàn)又開始拉起序幕。
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兵,協(xié)同強弩都尉路博德、因杅將軍公孫敖、騎都尉李陵共同對匈奴作戰(zhàn),結果李廣利軍傷亡十之六七,李陵投降。公元前97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騎兵六萬、步軍七萬,與強弩都尉路博德領軍萬余,游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人,因杅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共同出擊匈奴,與匈奴打成平手,雙方撤軍。
公元前90年,匈奴南下入侵五原、酒泉二郡,漢武帝派李廣利率七萬人出五原攻擊匈奴,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萬余人出西河攻打匈奴,重合侯馬通率四萬騎兵出酒泉攻擊匈奴,結果漢軍大敗,而且李廣利還投降匈奴。
從公元前104年~前90年的14年間,漢朝對匈奴的戰(zhàn)績不佳,自衛(wèi)青與霍去病去世,漢朝對匈奴作戰(zhàn)已無勝績,而且還導致大量損失,兵力損失高達十幾萬,國內經(jīng)濟面臨崩潰,民怨沸騰,而這時漢武帝已經(jīng)到了生命中的最后幾年。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guī)模的武力反擊。
這種政策變化,自然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西漢國力的變化。
軍事上,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三擊匈奴”,使北方的威脅解除,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帝國。
由于內外措施得當,武帝后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的衰敗趨勢得到了扭轉,“百姓富足,四夷賓服”。
口頭上的勝利,實際上并沒有給匈奴帶來多大的打擊,反而破壞了漢匈之間數(shù)十年的和平,給雙方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時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進入鼎盛時期,國力非常強大。
因此能夠對匈奴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武力進攻,并獲得戰(zhàn)爭的勝利。這是秦漢、隋唐、宋元、明都沒有的,當然,這也不全是因為這個原因,還有其他重要的原因。
漢人的“擴張”,主要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周圍民族為了爭奪他們曾經(jīng)的領土而進行的屠殺、掠奪和騷擾,為了穩(wěn)定國家的疆土,以絕后患。
所以他們只能采取收縮的策略,犧牲一些利益,甚至犧牲自己的族人,來維持自己的力量。
西漢初年,漢王朝由于經(jīng)濟力量尚未恢復起來,而且內部不夠穩(wěn)定,從劉邦到漢武帝初年,一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禮物和金錢。
提供他們所需的武器與物品,在蒙古人占領中亞之后,許多人都成為了蒙古人的奴隸,隨著蒙古人的擴張,他們也進入了中原。
這以后,漢朝逐漸改變了這里的生產方式,組織了大量的移民到這里進行農業(yè)生產,并組織了大量的士兵駐扎在這里。
但是,當他們深入到漢族地區(qū)時,他們遇到了更先進的封建文明,這使他們不得不接受漢地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進而使他們自己也向封建制過渡。
但是,和親政策并沒能阻擋匈奴貴族的掠奪,北部邊疆的生產時常遭到破壞,無數(shù)漢族人民被搶走或殺死。
漢朝人口眾多,中央政府有一定的經(jīng)濟能力來管理和承擔一定的開支。宋朝還對一些生活必需品進行了免稅,以保證最下層民眾的正常生活。
為了更好的提高貨物的流通,也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要,到南方去游覽風景秀麗的民風,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就是在這段時間開通的。
漢武帝即位后,專制集權空前強化, 社會 經(jīng)濟有了很大發(fā)展,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漢武帝決定改變和親政策,發(fā)動了全面反擊匈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雖然作為一次軍事行動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但其影響卻是巨大的,是一場廣泛的民眾參與的戰(zhàn)爭。
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五胡亂華的時候,西晉政權還在,東晉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漢人的地位就已經(jīng)岌岌可危了。
在那個時候,一些經(jīng)濟落后的國家都遭到了列強的侵略,所幸他們堅持了下來,獲得了最后的勝利,但是他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6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諸葛瞻為什么要反對姜維北伐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