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韓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韓信因為忍受胯下之辱被后人稱之為忍辱負重,關于胯下之辱,史書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北娙柚唬骸靶拍芩?,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褲下匐伏。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大概就是說,有一個屠夫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而后韓信看著他,從胯下鉆出去了,市集的人就笑話他,認為他怯懦。
我們來看看韓信當時為什么選擇鉆胯這種非常恥辱的事情。
《論語》里面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表n信當時也是壯年,這時候最忌諱互相爭斗,韓信怎么做的,韓信“孰視之”,這個意思就是韓信盯著屠夫看,而且還是非常坦然地看,從這里看出其實韓信并沒有怯懦的意思,反而倒是顯得正氣凜然。
面對他人的羞辱,按照普通人的反應,一般分成三種,第一種叫可戰(zhàn)。很好理解,就是跟那人打一架,拼個你死我活。韓信拿劍,屠夫拿刀,這打一架,難免會受傷。周圍圍了一幫人就是看熱鬧的,能幫韓信打架的也沒有。那么韓信和屠夫真的打起來勝算怎么樣呢?
史書上記載,韓信的軍事才能非常卓越,但是關于他的武力史書卻沒有什么記載。韓信那時候就是個混混模樣,吃百家飯長大,所以即使屠夫說他高高大大的,其實從實際情況來說韓信的身材應該也比不上屠夫,畢竟屠夫的形象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橫肉。如果他們兩個打起來,韓信真的未必能贏。
有人說,一個常年佩劍的人怎么可能一點武力沒有,其實倒不是一點武力沒有。要知道,當時的項羽是非常驍勇善戰(zhàn)的,他的武功那是出了名的,以一己之力,把整個軍隊的武力平均值都提高了,韓信在他這邊,那點功夫根本不足語。所以在歷史上對于項羽武力記載很多,但是對于韓信,幾乎沒有。
另外還有一個疑慮的地方,在秦朝,武器刀劍管制很嚴苛,一般人沒有權利帶劍?!笆仗煜轮?,聚之咸陽,銷鋒芒,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p>
秦朝皇帝為了防止人民造反,把天下武器收繳了,鑄成了十二金人,以儆效尤。
韓信從出身來說也算不得高貴,他也沒有什么權利帶真正的刀劍,但是又有人說他喜歡佩劍,這里的佩劍到底是不是真材實料就不好說了。但是屠戶不一樣啊,你的刀不鋒利的話怎么切肉啊,所以屠戶的刀一定是真刀。所以從這里來看的話,韓信帶的刀,不一定真的有什么作用,可能只是個“玩具刀”,兩個人舞刀弄槍起來,韓信還是處在下風的。
第二種,可避。這個好理解,其實就是不理屠夫,然后躲開。躲開的話,從歷史上來講,韓信本人可能就沒那么有名了,畢竟躲開了就沒有戲劇沖突,在歷史上也就永遠是個膽小的模樣。而且,躲開就坐實了他膽小的名聲,從韓信骨子里的那種高傲來說的話,躲肯定是不會躲的。
第三種,可從。就是服從,韓信選的就是這種。其實韓信也不是說不能和屠夫打一架,但是秦朝當時的刑律非常嚴苛,當街斗毆很容易就被抓走。韓信要是跟他打架,打不打得贏另說,要是被官吏抓走了,恐怕就沒那么自由了,他的一腔抱負怎么實現(xiàn)呢。
另外,韓信其實這個舉動有一點嘩眾取寵的味道,比起直接逃跑來說,鉆胯顯然更具有話題度,還能一時間提高韓信的知名度,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韓信走的是“黑紅”的路線。
但是,歸根結底,應該還是韓信將他看作一種磨練自己心智的方式,“天將降大任與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睂τ陧n信來說,這些算是經(jīng)歷完全了,挨餓的挨餓,受辱的受辱,一個都沒落下。要是再成不了大器,只能說他命不好。
這里要提到另一個故事,就是張良的圯下老人的故事,跟韓信這個有點相似。大概就是說,張良隱姓埋名在沂水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老人,這位老人就是黃石公,黃石公看見他就把鞋扔到了橋下去,對張良說:“你去把我鞋子撿上來。”張良當時也年輕啊,這對他來說也算是一種羞辱,但是張良想了想,算了,老人家年紀大了,于是撿起來跪著給他穿上。
黃石公一看,這小子有點意思,于是說,五天后你來這里見我。張良當時也沒什么事情,于是五天后去了,結果沒想到去那里的時候黃石公就很生氣,你個年輕人怎么來的比我還晚?于是,又說五天后來見我,這次張良天不亮就去了,但是黃石公還是說,你怎么又來這么晚。張良沒說什么,又過了五天,他半夜就出發(fā)了,這下子黃石公開心了,說:“孺子可教也?!比缓笏土怂槐颈〞短ā?,后來憑借著這兵法,張良在功業(yè)上面有所成就了。
這里的張良和韓信有異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受辱,忍受,而后成就大業(yè)。其實也能看出二者的心胸格局很廣大。蘇軾在《留侯論》里寫:“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p>
蘇軾認為,古之豪杰,一定有過人之處。匹夫受辱,拔劍而起,這不叫勇猛,真正有勇有謀的人,應該是臨危不懼,忍辱負重的,不輕易動怒的,從這里可以看出,韓信和張良都是豪杰之士。韓信后來發(fā)達了以后,又遇到了那個屠夫,屠戶以為自己死到臨頭了,跪地求饒,結果韓信反而還提拔了他,說要不是當年他的侮辱,就沒有現(xiàn)在的韓信,從這里看,韓信是非常有肚量的。
另外,歷史還要看敘述者的主觀感情。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對很多人物的評述都是夾雜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的。對于韓信的這一事件,“孰視之”三個字其實非常重要,要是去掉了之后,那就是一個人侮辱另一個人,另一個人害怕了于是就屈服了的故事,跟現(xiàn)在的街頭霸凌差不多。但是加上這三個字,司馬遷的感情傾向就體現(xiàn)出來了,他是贊賞韓信的,所以在后世對于韓信的這一舉動也是多有夸贊。
古人總是特別推崇忍辱負重,佛家也總是說忍得一時,會有福報。現(xiàn)在也有句話叫“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苯虒藗儾灰^于計較,要寬宏大量,這樣世界才能美好。話是沒錯,但人善被人欺的事情也不少。另外也有句話叫做:“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韓信也好,張良也好,或者是越王勾踐也好,那都是成功了才被人記住說是忍辱負重的。
換個角度來看,韓信沒有成功,而是落魄了,那么史書就會記載:“信者,怯,逢屠戶辱,屈之。”還有什么“忍辱負重”這樣的美名可言。張良呢,最多博得一個尊老的好頭銜,不出名誰能知道還有張良這樣的人。
有的忍耐也并不是都有正面的作用。比如說階級壓迫,你要是下等人民,忍了,可能命就沒了。要是一些朝代造反的人被壓迫還忍了,那真的就永遠忍著吧,永無翻身之日。要是殖民忍了,民族都沒了。所以,“忍辱負重”到底是個好詞還是壞詞,還要看你是不是能做出成就。成了,就跟韓信一樣,歷史上留下美名,敗了,那就是永遠的恥辱。
在現(xiàn)代社會,其實一些小事忍忍過去也沒什么,但是要是真的面臨韓信這種事,估計現(xiàn)在也沒幾個人忍得了。
韓信,是歷史上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也是軍事史上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將。但是,韓信的成長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在他年輕還沒出名的時候,就曾經(jīng)遇到一個無賴,不僅嘲笑和侮辱他,還要求他從自己的胯下鉆過去。換做旁人,可能當時就會和這個無賴動手了,但是韓信沒有,他不僅真的鉆過去,還沒有把這個無賴殺掉。為什么韓信能夠忍受這樣的屈辱,還不找無賴算賬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胯下之辱?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如同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一樣流傳千年。《史記?淮陰侯列傳》是這么記載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的: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對于年少時期的韓信,被一個屠夫所侮辱,最終受到了鉆過對方胯下的奇恥大辱。那么,問題來了,韓信成功后,如何對待當年讓他鉆胯的那個屠夫?
首先,在經(jīng)歷?胯下之辱?后,韓信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在練得一身本領之后,韓信在秦朝末年參加反秦斗爭。彼時,韓信一開始跟隨的不是劉邦,而是強大的項羽。
不過,在項羽手下難以發(fā)揮才能后,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自此之后,韓信在楚漢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自己卓越的用兵能力,比如背水一戰(zhàn)擊敗代、趙等諸侯國,并且擊敗項羽的垓下之戰(zhàn)中,韓信又是坐鎮(zhèn)指揮,從而為西漢的建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那么,在人生達到一個巔峰,或者說人生走向成功之后,韓信是如何對待當年讓他鉆胯的那個屠夫?對此,可能有人要說了,韓信當時已經(jīng)手握千軍萬馬的將軍了,自然是要找當年侮辱自己的屠夫報仇了?
不過,真實的情況可能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
對于韓信來說,衣錦還鄉(xiāng)之后,不僅報答了救過自己的人,還給當年讓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封賞,也即封他為楚國的中尉。在劉邦建立西漢后,韓信被封為楚王。由此,對待當年讓自己受到奇恥大辱的屠夫,韓信不僅沒有殺了他,反倒讓他在自己的封國內(nèi)為官。
而這,無疑是韓信?以德報怨?的體現(xiàn),也即顯示出韓信這位千古名將廣闊的胸懷。對于這么做的原因,韓信表示: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殺不死他嗎?不是,而是殺了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了,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要感謝他!
最后,總的來說,對于當時擊敗項羽等諸侯,被劉邦封為楚王的韓信,殺了一個屠夫沒有任何意義,當屠夫聽說韓信發(fā)跡之后惶惶不可終日,差一點想要自殺。但是,韓信并沒有這么做,反倒提拔他當了個小官。屠夫感激涕零,到處宣揚韓信的大度和品德。
對此,在筆者看來,韓信如果殺了那個屠夫,只會在歷史上留下?睚眥必報?的形象,但是,不計前嫌,以德報怨的話,卻可以讓自己在歷史上留下美名。所以,在筆者看來,打敗一個人如同攻占一座城一樣,韓信這位將軍非常清楚,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個人在心理上已經(jīng)徹底被自己收服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9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鬼谷子的身世身世怎樣的他有哪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