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蜀漢能與曹魏、東吳成三足鼎立之勢,離不開諸葛亮苦心孤詣地出謀劃策。然而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得劉備匡扶漢室這一遺志最終沒能完成。常言道,虎父無犬子,諸葛瞻作為諸葛亮之子,被蜀漢百姓寄予厚望。諸葛瞻確實美名遠揚,然而其謀略遠在其父之下。綿竹之戰(zhàn),諸葛瞻率領七萬大軍,卻被鄧艾兩千殘兵所敗,這是為何呢?
綿竹之戰(zhàn)發(fā)生在三國后期,是魏滅蜀之戰(zhàn)中的關鍵一戰(zhàn)。癸未六年(263),司馬昭決定對蜀漢開戰(zhàn)。本來魏軍兵分三路,由鄧艾主攻姜維,諸葛緒負責斷姜維后路,而鐘會則趁機去攻打漢中。魏軍計劃不錯,然而姜維卻讓魏軍出乎意料,他在與鄧艾交戰(zhàn)后,又晃飛諸葛緒,接著去阻止鐘會的主力軍進攻漢中。如此一來,雙方主力對峙,僵持不下。
鄧艾提議,自己率精兵繞道陰平,突襲江油,打開局勢。鄧艾的奇襲,讓江油守將不戰(zhàn)而降,劉禪這才派諸葛瞻率兵迎擊鄧艾。諸葛瞻受命與鄧艾作戰(zhàn),但最終失敗,這其中幾點原因不得不提。
首先,諸葛瞻本身非將才,并不適合帶兵打仗。劉備去世后,諸葛亮一心北伐完成大業(yè),但積勞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蜀漢百姓感念丞相鞠躬盡瘁,而對諸葛瞻贊譽頗多,凡是朝中有好的政策頒布,就將其功勞歸為諸葛瞻。事實上,諸葛瞻精通書畫,又博聞強識,屬實是才子,但卻對帶兵打仗并不在行。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年僅八歲。年紀尚小的他,無法跟隨其父南征北戰(zhàn),諸葛亮的經驗自然也難以言傳身教。其后,北伐一事又由姜維主持??v觀歷史,諸葛瞻并未在軍事上獲得過驕人成績,突然派他迎戰(zhàn),難免敗北。
除不善征戰(zhàn)這一缺點外,諸葛瞻還不愿察納雅言,導致錯失良機。諸葛瞻帶兵前去迎戰(zhàn),到達涪縣后便不再前進。此時,尚書郎黃崇勸他要搶占先機,先占領險要之地。諸葛瞻對此卻不以為然,猶豫之下,最終錯失良機,讓鄧艾得以長驅直入。鄧艾打敗蜀軍前鋒,導致諸葛瞻不得不退守綿竹。除此之外,蜀將李球也曾給過諸葛瞻建議,提議蜀軍分兵出城,扼守險要隘口。
不過,此建議也同樣未被采納。這些提議皆有可取之處,若是采納,雖然未必獲勝,但至少可以拖延一段時間。
相較之下,蜀軍確實人數眾多,但士兵卻未必精良,將士未必能戰(zhàn)。魏軍兵力屬實不多,但卻是鄧艾精挑細選。鄧艾偷渡陰平前,便精選了三萬士兵,這些士兵本就是精英。而從陰平到江油,雖然蜀漢沒有設防,但高山阻礙,人跡罕至。其間七百余里,想要跨越此地,難度極大。魏軍經歷這些,所剩下的與其說是殘兵,不如說是精兵。
這也難怪江油守將見魏軍宛如神兵天降,不戰(zhàn)而降。而蜀漢的精兵更多的則被姜維帶領,諸葛瞻所率領的士兵軍事素質相對較差,就連將領李球都是臨陣受命。
作戰(zhàn)之時,除客觀因素外,士氣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綿竹之戰(zhàn)的前一年,姜維的第十一次北伐宣告失敗,蜀軍轉為被動防御態(tài)勢。蜀軍上下對戰(zhàn)爭態(tài)勢的看法并不樂觀,這也是江油不戰(zhàn)而降的原因。綿竹開戰(zhàn)前,諸葛瞻曾自責,對內無法除去奸臣黃皓,對外也不能制衡姜維,進軍也無法守衛(wèi)國土,自己身有三罪,無顏回去,決定與魏軍決一死戰(zhàn)。由此可見,諸葛瞻要與魏軍決戰(zhàn),所抱的不是必勝之心,只是想要逃避。將領尚且如此,何況士兵?
蜀軍低沉,魏軍卻是斗志昂揚。綿竹之戰(zhàn)開始時,鄧艾派其子鄧忠自右進攻,而派師纂從左包抄,結果都被打敗。兩人報告難以擊破,鄧艾勃然大怒,呵斥道,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沒有不可以。于是要將兩人斬首,后來兩人將功折罪,再次出戰(zhàn),大敗蜀軍。
可以看出,鄧艾所存的是背水一戰(zhàn)的心,作為將領立場堅定,所下的軍令又及時有力,士兵自然士氣高漲,魏軍能勝并不奇怪。
綿竹之戰(zhàn),蜀軍戰(zhàn)敗,確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zhàn)局,使得姜維陷入孤立無援,導致最終蜀漢被滅。綿竹之戰(zhàn)固然令人惋惜,不過將錯全部歸結到諸葛瞻身上也是有失公允的。諸葛瞻著實失策,但即使他獲取了短暫的勝利,蜀漢的國力已經遠遠落后于魏,滅亡只是早晚。
發(fā)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戰(zhàn),原本是一場沒有把握取勝的戰(zhàn)役,卻因為鄧艾偷渡陰平的神來之筆,打破了雙方的平衡,當鐘會率領的魏軍主力被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堵在劍閣時,鄧艾率領自己的軍隊突然到達江油,直接迫降江油守將馬邈,然后與諸葛瞻率領的蜀漢最后的軍團進行了一場殊死搏斗,諸葛瞻全軍覆沒,鄧艾長驅直入逼近成都,劉禪在大臣的勸說下投降,于是蜀漢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滅亡了。
再來分析一下雙方的軍隊數量,魏國一共出動了18萬大軍,分成三路,主力由鐘會率領,有近12萬人,一路由鄧艾率領,手下有3萬余人,另一路由諸葛緒率領,手下也有3萬余人,合起來是18萬,之后,鐘會以畏縮不前奪了諸葛緒的兵權,收了諸葛緒的兵,因此鐘會手下直接領導的軍隊就是15萬人,而鄧艾一直就有3萬人。
鐘會
包括鄧艾偷渡陰平的軍隊也就是這3萬人,鄧艾沒有理由再把自己的軍隊分給鐘會,鐘會手下的軍隊數量已經有15萬了,超過了蜀漢一個國家軍隊的總數量,并且鐘會還派出一支由田章統領的軍隊加入鄧艾的軍隊,田章手下到底有多少人沒有記載,如果以當時常規(guī)的編制來看,田章的軍隊只有幾千人,不超過五千人。
所以隨鄧艾一起偷渡陰平的,也就是這三萬五千人的軍隊,整個偷渡陰平的過程無非就是翻山越嶺,遇水架橋,因此士兵的損耗不會大,了不起就犧牲幾百人,這與戰(zhàn)斗減員相比,與自然界的搏斗損失還是比較小的,當鄧艾整支軍隊到達江油時,根本沒有作戰(zhàn),江油守將馬邈就直接投降了,然后鄧艾兵臨綿竹,與諸葛瞻對峙。
鄧艾
所以說,鄧艾與諸葛瞻交戰(zhàn)的軍隊,至少也有3.5萬人,不會相差太多。
再來說蜀漢方面,根據蜀漢投降之后獻給魏國的花名冊,可以看到蜀漢在公元263年時,整個國家有28萬戶,94萬人,軍隊數量有10萬多一點,這是全國軍隊總數量。
蜀漢在與魏國大軍交戰(zhàn)時,有兩個方向的軍隊是按兵不動的,一個方向是東邊的江州,由閻宇和羅憲鎮(zhèn)守,總兵力約有一萬人,這里是蜀漢的東部邊界,另一個方向是南邊的南中,由霍弋鎮(zhèn)守,總兵力也是約有一萬人。
諸葛瞻
接下來蜀漢軍隊的重點防守就在漢中了,這是蜀漢與曹魏直接的交界處,蜀漢部署有重兵把守,整個漢中的守軍至少也有2萬人,分散在漢城、樂城、陽平關、陽安關等險要關隘處,另外蜀漢大將軍姜維不在漢中,而是在沓中屯田,姜維身為蜀漢三軍總司令,在沓中屯田的軍隊至少也有3萬人。
最后就是蜀漢各地的郡縣兵及成都衛(wèi)戍區(qū)的軍隊,蜀漢只有21個郡,除了江州、南中以及漢中之外,其余郡縣的兵力總數加起來約有一萬人,剩下的就是成都衛(wèi)戍區(qū)的部隊了,至少也有2萬人,把這些蜀漢各地的軍隊數量加在一起,總數差不多就是10萬人左右。
魏軍發(fā)動進攻后,姜維率軍抵御魏軍,與此同時,后主劉禪派出廖化、張翼、董厥率領三支軍隊北上支援姜維防御魏軍,就算廖化、張翼、董厥每人只帶三千人北上的話,總共也有一萬人北上支援姜維作戰(zhàn),所以最后留在成都的只有一萬人,這一萬人只是成都的衛(wèi)戍部隊和皇宮的守衛(wèi)部隊。
魏伐蜀之戰(zhàn)
當鄧艾率領三萬五千人經過七百里無人區(qū)殺到綿竹時,劉禪能夠派給諸葛瞻的所有軍隊也只有一萬人,況且也不可能把所有軍隊全部派走成都一個人也不留,所以無論怎么算,諸葛瞻手下的軍隊都不到一萬人,最多也就是七八千人。
也就是說,諸葛瞻與鄧艾在綿竹交戰(zhàn)時雙方的軍隊數量是:鄧艾的3.5萬人對戰(zhàn)諸葛瞻的8千人,鄧艾軍隊的數量是諸葛瞻的4倍多。
諸葛瞻與鄧艾交戰(zhàn),唯一的優(yōu)勢就是:以逸待勞。鄧艾手下的軍隊是經過長途跋涉來的,極度疲憊,而諸葛瞻手下的軍隊則是早就列好軍陣等著,相對來說,蜀漢軍占了上風,但是在數量上,蜀漢軍處于絕對的劣勢,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鄧艾手下的士卒都是是身經百戰(zhàn)的兵,而諸葛瞻手下的士兵大多是警衛(wèi)部隊,而不是野戰(zhàn)部隊,蜀漢精銳的野戰(zhàn)部隊全部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
鄧艾偷渡陰平
所以,當諸葛瞻首次與鄧艾交戰(zhàn)時,鄧艾失敗了,這是因為魏軍非常疲憊,沒有戰(zhàn)斗力,體力也沒有完全恢復,所以首戰(zhàn)魏軍輸了,然后鄧艾以死激勵部將奮勇作戰(zhàn),又仗著魏軍人數眾多,作戰(zhàn)經驗豐富,結果在綿竹之戰(zhàn),鄧艾就打敗了諸葛瞻,這一次,諸葛瞻全軍覆沒。
為何諸葛瞻會大敗呢?
除了上面說到的雙方軍隊人數差距較大,還有魏軍具備豐富的作戰(zhàn)經驗,而蜀軍都是警衛(wèi)部隊,戰(zhàn)斗力不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原因就是諸葛瞻不具備獨自率軍作戰(zhàn)的軍事能力。
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是,綿竹之戰(zhàn)是他一生第一次率軍作戰(zhàn),諸葛瞻此前沒有任何實際作戰(zhàn)經驗,他完全是靠父親諸葛亮的光環(huán)才被一路提拔起來,上至蜀漢皇帝,下到普通士兵,都對諸葛瞻抱有厚望,但是諸葛瞻完全就是名不副實,這從黃權兒子黃崇提醒諸葛亮要先占據險要地勢,再與魏軍決戰(zhàn),但是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占領險要的位置,反而在平原上擺開陣勢,與魏軍進行面對面的決戰(zhàn)。
諸葛瞻戰(zhàn)死
諸葛瞻等于拿自己的短處和鄧艾野戰(zhàn)軍的長處對抗,能不敗嗎?這就是諸葛瞻指揮能力的問題,如果他能盡快搶占險要地勢,鄧艾沒這么容易打下綿竹,要知道綿竹的身后就是成都了,諸葛瞻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成都,一片投降之聲,直接導致劉禪的投降,從某種意義上說,劉禪的投降也是因為諸葛瞻全軍覆沒,成都已經無兵可戰(zhàn)了,而江州和南中距離遙遠,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只能投降,這都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水幸病逝于五丈原軍營之中。不過在他臨死之前,就基本將蜀漢未來20年左右的戰(zhàn)略情形布置得當。眾所周知諸葛亮一生用兵如神,尤其是他的用兵心法,更是神出鬼沒!這便是兵家所講的“臨陣退敵之法”,在諸葛亮臨死之前便將他的絕世兵法交給了姜維。
傻子都知道,諸葛亮是把姜維當作自己的接班人了,這里的“接班人”并不是指蜀漢丞相的位置,而是指繼續(xù)揮軍北伐之傳人。不過考慮到姜維研讀兵書需要時間,于是在此前諸葛亮特別上書劉禪讓其重用“蔣琬,費祎”二人。并讓其統領軍事。不過對于姜維而言,自從接受到諸葛亮的兵書之后,他并沒有一絲的怠慢,并且姜伯約從公元238年自公元262年,一共進行了11次北伐。不過到最后都沒有幫助蜀漢興復漢室。照理說,結局不應該如此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遺憾的結果呢?
公元263年,司馬昭聯合鐘會鄧艾等人制定滅蜀大計。此時在沓中屯田的姜維,聽到鐘會進兵漢中的消息之后,第一時間向劉禪上書,并且讓劉禪做好成都的防御工作,不過此時劉禪因為寵信宦官黃皓,而黃皓此時對劉禪講曹魏此時根本不會進兵成都,而劉禪也就沒把姜維的提醒當一回事兒。
后來,鐘會大軍已進漢中,而姜維此時已經率領軍士與鐘會對峙于劍閣,原本形成兩軍對峙之勢,不過此時鄧艾率領偏師偷渡陰平而去,直接繞過了姜維的防守士軍,而此時聽聞鄧艾過了陰平,劉禪一下子便急了起來,并且此時他任命諸葛瞻帶人前去阻擊鄧艾。說到諸葛瞻,大家都知道他是誰,不錯諸葛亮之子,劉禪把最后的希望都交到了諸葛瞻之手,同時也希望諸葛瞻能像他父親一樣,能解決此時的難題。
諸葛瞻接到劉禪命令之后很快便率領士兵前往陰平方向,打算將鄧艾一舉打敗。諸葛瞻帶著張飛之孫張遵,還有黃崇,李球(當時蜀漢的羽林右部督),從此三人的官位來看,確實蜀漢此時已經是投上了血本了,而鄧艾所率領士兵絕對不會超過諸葛瞻所帶士兵的數量,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諸葛瞻一行人來到涪縣之后,諸葛瞻便讓所有人都停了下來,當時黃崇極力建議諸葛瞻此時應該把守險要之地,防止鄧艾進入平原,居高而戰(zhàn),不過諸葛瞻此時并沒有采納其言,最終導致鄧艾踏入平原,而諸葛瞻最終也被鄧艾打敗。
初步估計鄧艾所率士兵與諸葛瞻率領士兵數量上相差無幾,估計都在1萬余人左右,不過同樣的兵力,為何鄧艾打將諸葛瞻打得如此狼狽?換句話說就是面對鄧艾的偏師,為何諸葛瞻卻不堪一擊?而且鄧艾士兵還是遠征至此?其實對于這個原因老將廖化是最有資格說話的。公元261年老將廖化與宗預打算一起去拜會此時的衛(wèi)將軍,也就是諸葛瞻。不過最終廖化與宗預私下交流得出一致意見:“二位老將都認為他們都是年過70歲的人了,再也沒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加上此事又使自己勞累,而且還要麻煩小輩!”,二位老將的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廖化與宗預是想求見諸葛瞻興復漢室,不過看二位老將的討論,加之百姓對諸葛瞻名聲過于渲染,最終二位老將還是沒有拜會諸葛瞻。換句更簡單明了的話就是,廖化認為此時的諸葛瞻,名過其實了?!懊^其實”這四個字也是諸葛瞻生平斗不過鄧艾的根本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1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如果彭越不作死,劉邦會放過彭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