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字叔德,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唐高祖。
李淵出身在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隋文帝時期,李淵靠著姨母獨孤皇后的關系,先后擔任譙、岐、隴三州刺史。公元615年,李淵鎮(zhèn)壓母端兒農(nóng)民起義,收編大量農(nóng)民軍。公元617年,李淵與李世民殺了太原副留守王威等人,在晉陽起兵。隨后,李淵趁著隋煬帝遠在江都,火速攻占長安。占領長安后,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自封為唐王和大丞相。隋煬帝被禁軍殺后,李淵在長安稱帝,國號唐。唐建立初期,李淵派遣兒子們平息各方割據(jù)勢力,從而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政變,李淵退位太上皇。公元635年,李淵因病在垂拱前殿駕崩,享年六十九歲。
李淵是中國封建制時期功業(yè)卓著的有為帝王,他奠定了盛唐近三百年的霸業(yè)基礎,得到后人的褒揚。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李淵是誰
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李淵算是一個好父親,對自己的兒子很好,不過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的確是殺兄繼位的,他殺死自己的兄長后,曾經(jīng)派兵保護李淵(其實就是相當于軟禁,把皇帝控制?。?。沒過多久,李淵就禪位于李世民了,這都是迫于無奈!史書上記載的李淵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其實不然,這都是李世民為了標榜自己對于建唐的功績,為自己的繼位找來一個合理的解釋!歷史上的李淵也可以算得上是一方英雄!不然隋朝皇帝是不會防備一個懦弱的人的!他也不會建立唐朝的。
李淵是曼陀和一位名叫貴堅的古代英雄的兒子。
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貴堅在攻克韓信時受到重傷,最終犧牲于戰(zhàn)場上。
曼陀懷孕時,安慰傷心欲絕的貴堅。
不久,曼陀就生下了一個男孩,就是后來偉大的英雄——李淵。
李淵作為古代英雄,代表著中國人自強不息、敢于擔當?shù)木?,他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一個繁榮昌盛的大秦。
他的事跡被記錄在《史記》和《漢書》中,人們口口相傳。
因此,李淵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就覺李淵能當上皇帝都是李世民的功勞。實際上,并非如此。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淵的默許,李世民在前期也不會獲取那等威望。不過李淵真的小看了權(quán)力對人心的侵蝕,也就最終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我從幾個方面來討論李淵的厲害程度,供大家參詳。
首先說說李淵集團創(chuàng)造了哪些成就。李淵是歷史上最快統(tǒng)一全國的人,也是歷史上最快稱帝的人物。歷代朝代更迭,都是以弱勝強,這是無疑問的,當然,隋朝方面在細節(jié)上有些出入。
隋室二世而亡,實在是楊廣其人實在太過荒唐,隋朝雖倒,不過是體制的彈性被拉斷。不過也正因如此,謀奪其天下的人省力了很多,借隋朝的殘余力量來謀奪隋室的天下,聽起來很是諷刺,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李淵是一個,薛舉、王世充也算得上。
《舊唐書》記載:“有隋季年,皇圖板蕩,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盜發(fā)逐鹿之機,殄暴無厭,橫流靡救。高祖審獨夫之運去,知新主之勃興,密運雄圖,未伸龍躍。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辭答李密之書,決神機而速若疾雷,驅(qū)豪杰而從如偃草。洎謳謠允屬,揖讓受終,刑名大刬于煩苛,爵位不逾于珝軸?!?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李淵不只是胸中藏有百萬雄兵,就算親自操刀砍人也是悍勇異常,他早年脫離單身就是靠一身卓絕的箭術——不過李唐爭霸天下的路上,除了必要外,誰見他親征了?他一直坐鎮(zhèn)幕后,做的是戰(zhàn)略的定制,著眼全局,決不是我們看起來那么簡單。
漢初三杰,那蕭何不就是在幕后布置戰(zhàn)略? 隋朝時天下之中心,不外西京長安與東都洛陽。李淵早早一路突進西京,劍指東都,自然也引來了旁人的覬覦,正是薛舉。
在薛舉手上,李世民還吃了個敗仗,至于史料上說他當時不在是手下擅自出手——你敢信?
這種決定時局走向的戰(zhàn)役李世民敢不在?
東都其實也有李密覬覦,不過他率百萬大軍都是啃不下來,可見雄城之堅。后來王世充雖然摘了桃子,卻落后了李淵太多手,最終也是翻不了天。 現(xiàn)在,咱們從李世民奪權(quán)時的反應來看看李淵的手段。
可以說,此次政變能夠勝利,李世民是借了他是唐高祖之子這個身份,否則很可能進不了宮便被斬殺。
無論如何粉飾,李世民殺兄逼宮總是不爭的事實。另外,無論是《新唐書》、《舊唐書》,都不是李淵的人編的。李世民要名正言順的上位,總不能對他推翻的對象大吹特吹一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魏征進諫的故事有哪些
下一篇: 牛溲馬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