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奪得天下后,軍隊里的糧食從哪里來?從沒用過百姓一顆糧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作為從農(nóng)民起義當中走出來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對于民間的疾苦可以說是非常了解。正因為他曾經(jīng)也遭受過統(tǒng)治者的壓迫,剝削所帶來的苦難,所以,當他登上了皇位之后,雖然養(yǎng)了百萬精兵,但卻不從百姓手中征糧,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其罕見的,與那些不顧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的昏庸皇帝,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
朱元璋帶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的,底子薄,人數(shù)少,而且,所占領的城池也并不多,而他所面對的敵人,卻是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發(fā)展多年,根基深厚的元朝,兩者之間的差距可見一斑。那么,當朱元璋在打仗的時候,如果出現(xiàn)了軍糧短缺的情況,該怎么辦呢?畢竟,很多人選擇參加起義軍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有口飽飯吃,不然怎么跟著你出生入死呢?
朱元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搶。當然,這樣的縱兵掠奪的行為基本上都發(fā)生在起義軍成立初期,這也是起義軍發(fā)展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并不是什么令人反感的事情。不過,隨著朱元璋實力越來越強,勢力范圍越來越大,占領的地盤越來越多,很多精英人士也逐漸加入到隊伍當中來,這種搶奪的方法就很少用了。特別是在1364年以后,吳政權(quán)建立了起來,朱元璋便開始主推軍事和經(jīng)濟發(fā)展了。
他改革稅收,實行屯田,逐步約束了搶奪百姓糧食的行為。但是,在這之前,朱元璋的縱兵搶奪行為還是“記錄在案”的,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相關的歷史。1355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通過渡江的方式占領金陵等多地之后,其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為了鞏固勝利果實,儒士朱升建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說白了就是先將所占領的區(qū)域統(tǒng)一變成軍事管制地帶,主要是給政府軍做后勤供給之用,同時,也可以讓當?shù)氐陌傩者^上安穩(wěn)的生活,并更加積極地為吳政權(quán)效力。
1356年,朱元璋通過“營田司”來進行軍屯的改革,希望借此把軍糧自給自足這件事情搞定。同時,開始了大面積的人口普查活動,量田測地,并登記上報。雖然,朱元璋的這些辦法都不錯,但是,由于自然災害,以及隨時爆發(fā)的大小戰(zhàn)役,很多突發(fā)情況讓軍需供給還是會時不時的出現(xiàn)短缺,所以,“寨糧”、“檢刮”、“增租”、“借糧”的辦法還得用。
不過,根據(jù)相關的記載,朱元璋對待自己的百姓以及不肯投降的百姓,納糧的標準是不同的。對于自己的老百姓,城內(nèi)的守軍四十天要一次口糧,一次吃一個月,出征軍就不要了;對于不肯投降的百姓,抗拒管理的,將士們可以隨便搶;但如果投降的,為了讓其安心,就什么都不搶了。到1359年,為了籠絡人心讓敵方不戰(zhàn)而降,朱元璋開始實施“罷各郡縣寨糧”的規(guī)定。
軍方這邊,除了吳政權(quán)繼續(xù)維持補給以外,其他軍隊則通過“增租”的辦法,讓老百姓貢獻出一些糧食,同時也會以“借”的名義,從百姓那里得到補給,以提供給軍隊,讓士兵們吃飽飯,好打仗,更加同心協(xié)力絞殺敵軍。但是,不管是征還是借,依然有百姓拿不出或者不愿意給糧食,所以,在1362年,胡深就跟七縣大戶征收了科銀兩;在1365年,李文忠也在福建向百姓強征糧食。
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父子主要是用軍屯來解決軍費問題的。對于百姓而言,無論是強取豪奪,還是巧立名目,只要是征收軍費,都是一件令百姓非常困苦的事情,特別是在連年戰(zhàn)亂的時期,更是雪上加霜,而朱元璋害怕失去民心造成反感,實際上,他也并不喜歡這種征收軍費的方法。但在1370年之前,為了支持起義軍的發(fā)展不得已進行了“強收”,不過,這種情況在實施了“軍屯”管理后有所改善。
這里,我有必要說一下“軍屯”管理,所謂的“軍屯,”是指將土地、屯田糧食等進行上交,由官府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軍屯的人員歸屬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軍屯管理屬于一種多頭管理的形式,因為,官府的機構(gòu)部門較多,且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糧庫,再加上,中央和地方的,數(shù)量就更多了。
到了1370年,全國的軍儲倉、屯田倉多達22個,這樣一來,對于軍需糧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也使得過去的縱兵搶奪行為減少了,而此時如果再搶,那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
還有就是朱元璋支持的屯田辦法。1376年,根據(jù)以往歷史上軍屯管理的經(jīng)驗,朱元璋吸取了其中的精華,推出了邊軍“軍屯”和“營屯”兩個管理制度。同時,為了支持軍屯,朱元璋還取消了對于軍屯的田賦。而且,如果遇到了自然災害等損失,國家還會從財政進行撥款,幫助進行補貼。
對于屯田,朱元璋是大力支持的,這讓軍糧的補給得到了保證,同時還不會過多的侵擾百姓生活。為此,朱元璋也曾自夸的說到:“朕養(yǎng)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也。”
朱元璋是一位難得的帝王,從農(nóng)民起義出身的,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世代為農(nóng)民,小時候,由于家境貧窮,沒有書讀,從小就給地主放牛。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沒有文化的農(nóng)發(fā),在后來治理貪官污吏時,卻編寫了一本奇書《大誥》,很多人好奇,大字不識的一個人,當了皇帝之后,他是怎么批閱奏折的呢?
他批閱過的《總兵帖》寫于1366年2月18日-19日之間,現(xiàn)在存放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大意是:“教總兵官將各營內(nèi)新舊見在馬匹數(shù)目報來,毋得隱瞞,就教小先鋒將手抹來回話?!弊詈笠粋€是“朱”字的畫押,朱元璋也是別出心裁,怕別人模仿他的軍令。完全是大白話,沒什么文采,不過將事情說得非常清楚了。
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還有他另一作品《大軍帖》,寫于1367年12月左右,這是朱元璋給徐達的手札,也就是行軍文書了。因為開頭是“大軍”二字,故稱“大軍帖”。原文是這樣寫的,“大軍自下山東,所過去處,得到迤北省院官員甚多。吾見二將軍留此等于軍中,甚是憂慮。恐大軍下營及行兵,此等雜于軍隊中,忽白日遇敵不便,夜間遇偷寨者亦不便。況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門,難以姑假補之。親筆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員,無分星夜發(fā)來布列于南方觀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決無患己。如濟寧陳平章、盧平章等家小,東平馬德家小,盡數(shù)發(fā)來。至京之后,安下穩(wěn)當。卻遣家人一名,前赴彼舊官去處言,信人心可動。朱。”從《大軍帖》書寫來看,文通意順,字體還是很有味道的。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雖然小時候沒有讀過書,卻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一個人的成功源于不斷的學習。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nóng)民家庭,家中8個孩子,他正好是第四個,所以取名為?朱重八?。朱元璋的父親朱為了躲稅債,家鄉(xiāng)給地主劉德做事,15歲之前的朱元璋也在給這個地主做事,工作是放牛。
朱元璋也曾幻想過自己日后要是能成為劉德這樣的地主,成天吃香的喝辣的該有多好,為此在放牛的空隙跑去聽地主的兒子上課,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有出息。那時候的朱元璋還不知道自己日后將成為皇帝,只是一個饑一頓飽一頓的?放牛娃?。
朱元璋年輕時候的命運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好的是,1343年,蝗災和瘟疫一起席卷朱元璋的家鄉(xiāng),父母和兄弟姐妹全都死了,只剩下他和二哥還活著;說不好,死掉的人一了百了,活著的人卻要為收拾后事犯愁,他們窮得連買棺材的本都沒有。
朱元璋實在是走投無路,只好去找地主家借錢安葬家人。劉德平時非常苛刻,每次他們朱元璋放完牛回來都要摸摸牛肚子,看朱元璋有沒有好好放牛,如果摸到牛肚子是癟的,就要打他一頓,如今要借錢,恐怕比登天還要難。
朱元璋和哥哥二人跪在劉德面前痛哭流涕,求劉德可憐可憐他們,劉德還是沒有答應他們。中國人都講究入土為安,最后還是劉德的兄弟劉繼祖看不下去,將一塊較偏僻的地讓他們埋了家人,最后朱元璋哥倆在劉繼祖的幫助下才安葬了家人。
朱元璋和哥哥從家人都離開后,也開始為自己后半生奔波,朱元璋還做過和尚,可在亂世的日子里,和尚也不好做,寺廟的里的香火都快斷了。1352年,還在寺廟里敲木魚的他接到發(fā)小湯河的來信,邀他來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
25歲的朱元璋這一去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他因為表現(xiàn)出色,在短短幾個月內(nèi)就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從馬弁晉升為部帥,郭子興還將自己的養(yǎng)女嫁給他,這個養(yǎng)女就是后來著名的馬皇后。
1355年,郭子興病逝,朱元璋接任郭子興統(tǒng)帥,先后除掉張士誠和陳友諒,以及部分元朝殘余勢力,在1368年建立大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成為皇上之后又去了一趟當年的老家,在一堆人里面認出了劉德,劉德怕的根本不敢直視朱元璋的眼睛,生怕朱元璋會報舊仇。
但朱元璋并不怨恨劉德當年的所作所為,劉德當年也沒想到?放牛娃?會變成皇帝。朱元璋還賞賜給他30頃地,免除10年賦稅徭役,劉德聽到不要死還有賞賜,立馬跪下謝主隆恩。幫助朱元璋最大的劉繼祖早已過世,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時,面露悲傷之情,給了他的后代一個世襲爵位。
朱元璋和劉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莫欺少年窮,不負糟糠恩?,說不定你看不起的年輕人日后也會變成朱元璋這樣的偉人。
劉邦和朱元璋如何治理國家 劉邦,農(nóng)民出生,始皇時期擔任泗水亭長。說起來,秦帝國的建立與漢朝建立,兩者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始皇帝、李斯、趙高、秦二世、劉邦、項羽是同一時期的人。由于秦朝建立在橫征暴斂,連年戰(zhàn)爭的基礎上,人民內(nèi)心求安定、求發(fā)展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所以大澤鄉(xiāng)一聲號角,全國反秦力量迅速云集,最終滅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帝國。
漢朝建立后,最了解底層人民生活的劉邦,迅速制定頒布了休養(yǎng)生息、無為而治的黃老政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廣泛擁護,社會生產(chǎn)力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國家安定團結(jié)。為了強化國家治理,劉邦學習西周的分封制,積極分封兄弟、子侄、功勛將領前往全國各地建立諸侯國、封地,拱衛(wèi)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
朱元璋,這個從放牛娃一步步成長為帝王的皇帝。他領導起義軍實現(xiàn)推翻蒙元統(tǒng)治之后,逐步肅清了其他反抗勢力,積極鞏固政權(quán)。在國家機構(gòu)的設置上承襲元制,經(jīng)濟上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大修水利,開展移民搬遷,輕徭薄賦,恢復和發(fā)展國家經(jīng)濟。
在文化的傳承上,積極興科舉,抓教育,復興漢文化,制定嚴格的禮儀標準。同時,大力肅貪,對貪污等行為零容忍,執(zhí)政期間國家清明,經(jīng)濟社會向好發(fā)展。由于太子朱彪英年早逝,給了朱元璋極大的打擊,使其遷都長安計劃落空。
晚年之后,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執(zhí)政環(huán)境,朱元璋通過各種手段,定罪處死了一大批軍事素養(yǎng)高,打仗手腕硬的軍事將領,去除了反叛的可能。但是,誅殺有功之臣,乃王秦之續(xù)耳。當朱元璋駕崩之后,建文皇帝朱允炆急于削藩,逼的燕王朱棣反叛。最終,燕王獲勝,建文皇帝遁逃。
這兩個農(nóng)民出生的皇帝,一上位就做了做正確的事:輕徭薄賦,發(fā)展經(jīng)濟。同時,采取措施,引進專門人才,積極鞏固政權(quán)。這都是人們喜歡他們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3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