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種很奇怪的病,這種病專門針對長期活躍在戰(zhàn)場上的猛將,起初由于醫(yī)學水平不發(fā)達,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詛咒,或者是上天對武將殺戮過多的懲罰;這種病就是“腰背肌筋膜炎”,也就是俗稱的“卸甲風”,屬于“中風”的一種,原理也很簡單,就是由于武將在外穿盔甲劇烈運動后,回到營中想涼快下,結果由于驟熱驟冷,導致的一種病。
在古代,死于“卸甲風”的武將可是不少,而這里就來盤點其中比較有名的三位猛將;首先要說的就是秦末漢初時期的猛將魏王豹,這魏王豹的身世可不簡單,他的父親是魏景湣王,后陳勝吳廣起義后,封他的哥哥魏王咎為魏王,后由于魏國被章邯擊破,魏王咎兵敗自盡。
但魏王豹卻是逃到了楚國,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攻取魏地二十余城,自立為魏王,可見這魏王豹也算的上是個人才;后被項羽封為西魏王,但這個魏王豹卻是個兩面三刀的人,在劉邦勢大時,投靠了劉邦,劉邦在彭城之戰(zhàn)被項羽擊敗后,又轉投項羽。
劉邦的氣量可沒項羽那么大,氣憤之下,就讓韓信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起初被韓信擒了一次,但韓信敬佩魏王豹的勇武,就放魏王豹回去再戰(zhàn)一場,這次魏王豹拼盡全力,與韓信打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但就在魏王豹回營準備休息的時候,鎧甲一脫,一陣涼風吹來,魏王豹就立刻不省人事,不久后便去世了。
其次要說的這位,名氣可就大了,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李存孝,所謂“王不過項,力不過霸,將不過李”里的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是唐末時期李克用收的第十三個義子,又被稱為“十三太?!?,戰(zhàn)績輝煌無比,在小說演義中,他被譽為唐末第一猛將。
據說有一日,他力敵五大諸侯聯軍的28位猛將,結果以一己之力誅殺15人,但卻也用盡氣力,渾身熱血沸騰,回營后卸去盔甲,連飲三杯冷酒解熱,沒想到忽的就倒地不起,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很顯然,李存孝這是中了“卸甲風”。
這可急壞了李克用,為此不惜花重金請了好些個名醫(yī)來醫(yī)治,但這些名醫(yī)都表示無能為力;后來有第一名槍之稱的高思繼前來挑戰(zhàn)李存孝,李克用麾下諸將無人能敵;就在李克用無計可施之際,一個康君利的人主動請纓,說能治好李存孝,但不許旁人觀聽,李克用應許了。
這康君利是怎么治好李存孝的呢?原來,他深知此病,用藥石是治不好的,還得靠自身;于是他來到李存孝的房間,也沒干什么,只是悠悠的說了幾句刺激李存孝的話,結果李存孝被這么一激,果然大怒,渾身是汗,遍體生津,卸甲風竟然痊愈了。李存孝醒來了,高思繼自然也不在話下,三兩下就被擒了,而康君利自然也得到了李克用的重賞。
最后一個要說的就是有“常十萬”之稱的常遇春,常遇春堪稱元末明初第一猛將,不僅天生神力,而且還是個武學奇才;自跟隨朱元璋后,立下無數戰(zhàn)功,并因此成為朱元璋麾下軍方的第二號人物,后在北伐蒙元的過程中患上了“卸甲風”;但這常遇春也是個狠人,竟然挺了下來,還能繼續(xù)作戰(zhàn),直到大破蒙元的上都后,在回軍途中,才病發(fā)身亡。
其實古代猛將,長期在戰(zhàn)場上廝殺,難免會有一些暗傷和職業(yè)病,加上出戰(zhàn)后血氣翻涌,又不懂得護理,在回營后一心只想盡快涼快,所以得“卸甲風”的不在少數;其中像李存孝這般好運治好的,寥寥無幾,多是暴斃而亡;而好事之人,就說他們是因為殺戮過多,有傷天和,遭到了天譴,這純屬迷信行為。
如此厚重的鐵質盔甲,在穿上身后,就會有一個顯著的效果,那就是冬涼夏暖,金屬的特性就是極易傳導熱量,再加上密不透氣,因此,盔甲穿在身上極為不舒服。都是一個整體的和我們現在的背心差不多,這是不正確的。真正的盔甲一般都是用幾百片小甲片運用“鉚合法”、“銷接法”等方法連接而成的,甲片多為鐵片。時間久了也會大汗淋漓,更不用說打仗的時候了。所以古代打仗過后,將士的身上是熱氣騰騰的,而且會大汗淋漓。這種情況下,有些士兵為了貪圖涼爽,會直接把身上的鎧甲脫掉。
將軍即使只是站著指揮一仗下來也會大汗淋漓。而且古代鎧甲無論是鱗甲、皮甲、紙甲還是棉甲,為了防御力,他們的舒適度和透氣度都非常的差,一場戰(zhàn)斗結束你捂一身汗,突然卸甲一吹涼風非常容易中風。很多古代背景的影視劇里,往往一場大戰(zhàn)結束,血染戰(zhàn)袍、蓬頭垢后的將士們就忙著卸甲??状┰谏砩系拇_不舒服,一身的臭汗憋在那里又重又悶,脫了多舒服。所以說剛下戰(zhàn)場的時候,一場酣暢淋漓的戰(zhàn)斗剛剛結束,將士們無不是大汗淋漓,衣服濕透,身上的毛孔處于擴張狀態(tài),體溫跟自然界溫度肯定有很大反差。
為了防止戰(zhàn)斗中士兵被擊傷,一般會讓這些士兵穿上盔甲,盔甲一般是鐵甲制成,這種盔甲一般都是冬天冷,夏天熱。可是對于這些士兵來說,為了保命他們必須身穿盔甲。即便我們去健身房鍛煉之后,教練也會提醒你運動過后半個小時內不要去洗澡,特別是冷水澡,否則容易得"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種非菌性炎癥。這種病在現在臨床可治愈,但是在古代那就是要了人命的病。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什么不能直接脫鎧甲?
古代士兵在戰(zhàn)場上廝殺,穿著盔甲,要是冬天的話還好說,要是到了夏天,盔甲笨重,穿在身上,肯定汗流浹背的,為了涼快一點,可以穿少一點,但事實上,士兵們并不敢脫掉盔甲,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
從一些歷史數據上分析,古代重裝步兵與輕裝步兵的傷亡比是4比100,也就是說重甲兵的傷亡人數不到輕裝步兵的4%,這足以說明問題所在,只要有盔甲的,誰都不會愿意光著膀子上戰(zhàn)場,在冷兵器時代,盔甲對肉體的保護能力非常強。
雖然當時的盔甲厚度不如硬幣,但是刀劍卻很難砍傷砍死,而且對箭的防護也很強,古代盔甲雖然無法在近距離里防住弓箭,但是在戰(zhàn)場上,弓箭大多在100米外射出,這個距離已經很難射穿盔甲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有一種病,是專門針對士兵的,這個病叫卸甲風,所謂的卸甲風,就是一種傷寒病的俗稱,此病是怎么得的呢?由于士兵常年征戰(zhàn),盔甲對他們來說就是必備的隨身裝備,一穿就是很長一段時間,不會輕易更換。
那么士兵的身體,一直保持這種盔甲護身狀態(tài),便會形成一種依賴,而且戰(zhàn)爭總是不分季節(jié),不管天氣冷暖,都不會因為季節(jié)的更換停止戰(zhàn)爭,所以盔甲護的不止是敵人的刀劍,還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風寒侵蝕。
如果士兵打完仗馬上脫了盔甲,風寒很容易入體,便是傳說中的盔甲病,在古代,醫(yī)學并不發(fā)達,這種病很難治,所以經常會死很多將士,比如明朝的開國將領常遇春,傳說大戰(zhàn)得勝的回程之中病故,便是得了這種卸甲風的緣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4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