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里說:“夏傳子,家天下。”從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開始,中國一直延續(xù)著父傳子的王位世襲制度。宋太祖趙匡胤竟然把帝位傳給了親弟弟,這是什么原因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就在北宋剛剛建立的第二年,王朝的第一任太后——杜太后重病不治,要立一份神秘的遺詔。正史的記載是這樣的:當時,開國皇帝宋太祖在太后身邊,日夜侍奉湯藥,太后臨終時,特意召來了功臣趙普。
太后問皇帝:“你知道天下是怎么打下來的嗎?”孝順的太祖非常擔心母親的病情,哭得很傷心,不能回答。太后繼續(xù)問他,太祖才說:“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祖先和母后積了大德?!碧髤s說:“不對,是因為你之前的周世宗讓小皇帝治理天下罷了。如果周朝有年長的人做皇帝,天下還能是大宋的嗎?”
因此,太后立下遺命:“你去世后,應(yīng)該把帝位傳給弟弟。天下這么大,政務(wù)又這么復(fù)雜,如果宋朝能立長者為君,這才是國家的福氣啊!”太祖立刻跪拜,哭泣著說:“不敢不聽從您的教導(dǎo)?!庇谑牵竺w普把剛才說的話寫成詔書,在結(jié)尾處落款“臣普書”。完成后,太后把遺詔藏在金柜里,由專人保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
后來,太祖駕崩,帝位果然傳給了他的親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宋太宗。按照親疏關(guān)系來說,太祖肯定是希望讓兒子當皇帝的。但是每個王朝在剛建立的時候,根基不穩(wěn),太祖為了宋朝基業(yè),愿意放棄兒子的利益,可見他是一位顧全大局的明君。而從他和太后的這次互動中,我們也能看出,太祖是一位重孝道、守承諾的賢人啊!
當然,杜太后也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性,所以她的話才會對皇帝有很大的影響力哦!這里再跟大家分享杜太后生前的小故事。太祖黃袍加身,剛剛登基稱帝的時候,有人趕來報信:“您的兒子當上皇帝啦!”太后卻只是淡淡一句:“我的兒子素來有大志,今天看來果然是這樣?!?/p>
到她被正式封為皇太后時,看到滿朝大臣恭敬地拜賀,太后又變得悶悶不樂,愁容滿面。有人勸她:“臣聽說‘母以子貴’,現(xiàn)在您的兒子做了皇帝,您為什么不高興呢?”
太后說:“我聽說‘做皇帝難’,皇帝是萬民之主,如果他治國有道,皇位就可以長久;一旦國家失去控制,想再當回老百姓都不可能了,這才是我憂慮的啊!”太祖聽到后,立刻對母親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教導(dǎo)!”杜太后只當了一年太后,卻在正史中留下三次談話,這在歷史上也是很罕見的吧!
自己的兒子突然當了皇帝,做母親的卻非常淡定;自己做了地位最尊貴的女性,卻清醒地認識到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杜太后這種淡泊名利、憂國憂民的品德,也對皇帝起到了很好的輔佐和督促作用,她不愧是宋朝后妃的第一人啊!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奪得后周的天下,建立了大宋。可是趙匡胤卻將自己辛苦獲得的江山,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趙匡義來做,從各個角度來講都說不通,而且疑點重重。據(jù)我分析應(yīng)該是趙光義使用了不正當手段獲得的天子之位,只是并不能完全證明。
有一種說法,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是杜太后所生,而杜太后害怕出現(xiàn)后周幼子登基,無法保證大宋江山穩(wěn)固的情況,所以讓趙匡胤在逝世后將君主傳給弟弟趙光義,而將來趙光義再將君主傳給趙匡胤的兒子,保證每次登基的都不是幼小的孩子,讓江山穩(wěn)固,還能保證君主的正統(tǒng)。而趙匡胤同意了,并訂立了“金匱之盟”,這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的原因之一。
另外其實趙匡胤駕崩的時候,自己的兒子已經(jīng)有能力獨立繼承大統(tǒng)了。據(jù)說有一次趙匡胤秘密招見自己兒子趙德芳進宮,而被趙光義知道,趙光義秘密封鎖消息,不讓趙德芳知道。而趙光義去進宮陪趙匡胤喝酒,而次日趙匡胤卻駕崩了,而趙光義直接登基為君主,可見這里肯定隱藏的什么秘密。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趙匡胤很可能要將君主之位傳給兒子,而趙光義去密謀獲得君主之位,將趙匡胤害死,而自己順利登基。而按照這個說法,宋太祖趙匡胤此時將君主之位床位給弟弟趙光義,完全是趙光義所為,趙光義密謀篡位。
從后來的趙光義登基后,趙匡胤的兒子相繼去世,而自己的弟弟也抑郁而終。加之古代君主之位向來都傳位給兒子,所以宋太祖趙匡胤將君主之位傳位給弟弟趙光義是說不通的。
趙匡胤有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兄弟趙光義?史料中并沒有這方面的記載。趙匡胤也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安排,也就是說,他并沒有確立繼承人。顯然,說趙匡胤傳位給了兄弟趙光義,是不準確的。
趙匡胤在去世的那一年,已經(jīng)50歲了,50歲在那個年代,其實已經(jīng)是很老的年紀。既然已經(jīng)很老,為什么趙匡胤還沒有確立繼承人呢?我覺得,這應(yīng)該是體現(xiàn)了趙匡胤在立儲問題上存在的矛盾心理。當趙匡胤在實現(xiàn)了江山的基本統(tǒng)一后,應(yīng)該說,他就已經(jīng)在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了。他最早想立的繼承人,肯定是兄弟趙光義。關(guān)于趙匡胤為什么會選趙光義為繼承人,有一種說法是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交代的。
也有宋代研究學者認為,杜太后不可能做這樣的交代。但是,不管是不是杜太后的交代,從趙匡胤內(nèi)心來講,他也是傾向于選趙光義為繼承人的。趙匡胤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緣于歷史的教訓(xùn),尤其是五代(不算十國,下同)亂世的教訓(xùn)。五代只不過半個世紀的時間,但是前后換了差不多20個皇帝?;实壑該Q得勤,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選好接班人。接班人年紀太小、太弱,或者本身智力不足,因此才造成皇位被奪,朝代更迭。
趙匡胤綜合考慮,他雖然有兩個兒子: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不過,趙德昭的智商和情商應(yīng)該都是比較不足的(從后來趙光義當皇帝后,在征遼失敗后,他極力為大臣們邀功就可以看出,他確實既不明,也不智)。而趙德芳年紀又比較小。讓他這兩個兒子中的任何一個繼位當皇帝,都有可能鎮(zhèn)不住堂子,改朝換代的事情,還有可能在他趙家的身上發(fā)生。所以,趙匡胤才會考慮培養(yǎng)智商和情商都相當高,而且也是年富力強的趙光義作為接班人。
但是,當趙匡胤已經(jīng)坐穩(wěn)江山,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解決了大將們有可能帶來的威脅,江山不會輕易失去的時候。趙匡胤的心思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想把皇位改傳給自己兒子。他認為,就算改傳給自己兒子,也沒有什么問題的。此外,趙匡胤的轉(zhuǎn)變,還來自于趙光義的咄咄逼人。因為趙光義在當開封府尹(在那時候是屬于王儲的待遇)的時候,培植了太多自己的勢力,讓趙匡胤很不滿。有一次,趙匡胤站在城樓上,看見趙光義出行時前呼后擁的場面,忍不住說了一句:“好一條軟繡天街!”
趙匡胤為了實現(xiàn)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的目的,做了兩個決定:一是對自己的兩個兒子開始加大封賞,給他們官職,讓他們鍛煉。二是準備把都城從開封遷到洛陽。遷到洛陽,可以跳出趙光義在開封設(shè)下的包圍圈,重整自己的江山。趙匡胤對遷都給了一個恰當?shù)睦碛桑褪钦f開封沒有山川之險,防守成本太高了。只有遷到洛陽,才能減少防護成本。趙光義作為智商和情商都相當高的人,如何不明白趙匡胤心中的想法。于是他堅決不同意,而且還說出了“在德不在險”這樣的話。
趙匡胤所講的是有道理的,趙光義所講的更有道理。所以,趙匡胤無話可說,這項計議只能作罷。不過,顯然趙匡胤并不甘心,等趙光義和大臣們走后,他嘟囔道,百年之后,國家的財力就會用光的……應(yīng)該是趙匡胤的行動,引起了趙光義的高度警惕,接著,就發(fā)生了“斧聲燭影”的事情。趙匡胤猝死。而隨著趙匡胤的去世,趙匡胤是不是真的想把皇位傳給趙光義,以及趙匡胤是不是趙光義殺死的,都成了千秋疑案。(參考資料:《宋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5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