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王翦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之事。他問老將王翦需要多少人可滅楚國?王翦說少于六十萬就不行。嬴政眉頭一皺,覺得有點多,又問很欣賞的青年將領李信同樣的問題,李信意氣風發(fā)地回答,二十萬足矣。
嬴政大喜,認為王翦年紀大了,膽子小了,時代終歸屬于年輕人,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攻楚,結果被項羽的祖父項燕殺敗,傷亡兩個軍營,損失七名都尉,是秦滅六國時少有的敗仗。
這件事情中,王翦的態(tài)度值得琢磨。嬴政不聽他的,他并沒有據(jù)理力爭,而是稱病辭朝,歸隱故里。
但這似乎不是一個忠臣該有的姿態(tài),咱們熟悉的忠臣,不都是犯顏直諫、不看君王臉色那一款嗎?為何王翦如此特別?如果他勸下嬴政,秦國就可以減少一次失敗,莫非他不愛秦國?當然不是。
王翦之所以會有這種選擇,是因為他并非純粹的武人,有著政治家的心機和頭腦。
類似的事兒,在秦國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一次。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打算直取趙國都邯鄲,攻滅趙國,大將白起不贊同,說了很多理由,一力勸諫。但昭襄王不聽,執(zhí)意攻楚,戰(zhàn)事果然如白起所料。那白起的結局如何呢?被昭襄王賜死了。
對于王翦來說,這就是前車之鑒。且前事未遠,才過去了35年,離王翦生活的時期很近。估計當他的功勞越來越大,離白起當年的位置越來越近時,就在考慮如何才能避免白起的命運。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可違逆君王。君王想做什么,只要不是亡國的大事,那就讓他去做,錯了也不評說,謹守臣子的本分。傳統(tǒng)的忠臣是內方外方,王翦是外圓內方,為人處事很圓滑,輕易不和人結仇,更不和君王頂牛。
這樣做很有用處,滅趙失敗后,秦昭襄王一想到白起說過的那些話就惱羞成怒,對白起極為痛恨。而李信攻楚失敗后,嬴政怒的是說大話的李信,對王翦沒任何意見,親自前往王翦的故鄉(xiāng)頻陽,答應給他六十萬大軍,請他出山領兵。
王翦也沒拿喬,立刻出發(fā)了。然后又來了一波操作,多次向嬴政求良田、求賞賜。連他的部下也覺得不妥,請他不要這么貪婪。
此時王翦才說出了真實用意,他說秦王多疑,如今秦國士兵都在自己手中,唯有向秦王提出諸多要求,才能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說白了,這就是自污,王翦對君王的心理了解得實在透徹。古代所有君王,都希望文武百官沒啥缺點,一心為國。但是,一旦真的出現(xiàn)這樣的人,君王就該慌了。因為天底下只能有一個十全十美、近于神圣的人,就是君王自己。
君王真正喜歡的,是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的臣子。
當王翦掌握了秦國的兵馬,嬴政怕的就不是王翦過貪,而是他不貪。貪,說明他還有私欲;不貪,說明他所圖甚大,這場戰(zhàn)一結束,王翦命運就堪憂了。
雙商在線的王翦,沒有給嬴政這個機會。最令人佩服的是,王翦是嬴政統(tǒng)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卻在平定六國后激流勇退,并不居功,因而后世知道他的人不是很多。
看了以上內容,就會發(fā)現(xiàn)滅楚之戰(zhàn)時王翦不反駁李信很正常,他知道嬴政已經(jīng)偏向李信,反駁李信就是反駁嬴政,將為自己留下隱患。
而且這也沒法反駁,如果嬴政不信王翦,那么結果一樣;如果嬴政信了王翦,不讓李信帶二十萬兵去攻楚國,就永遠沒有辦法證明王翦的正確性。哪怕當時聽了,過后嬴政也會有懷疑。
什么都不說,才是王翦最好的選擇。說多了,未來證明了嬴政的錯誤,對王翦并無益處。
戰(zhàn)國四大名將,白起和李牧死于非命,廉頗被自己的君王厭棄,出奔別國,郁郁不得志,唯有王翦善始善終。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王翦不但是杰出的軍事家,還有政治謀略,深諳君臣相處之道。
秦始皇之所以沒有處罰李信,是因為他十分信任李信,而且伐楚失敗的主要責任不在李信身上。其實是秦國內部的叛亂才讓李信不得不撤兵,結果在路上中了敵人的埋伏,因此才會導致了全軍覆沒,秦始皇也明白這一點,不但沒有處置李信,反而讓他繼續(xù)領兵打仗,這也證明了秦始皇獨到的眼光。
首先秦始皇對李信特別有好感,也相信李信的能力。當初秦始皇在登基的過程中遭遇過許多威脅,李信都奮不顧身地站了出來,堅決地擁護他上位,因此秦始皇心里是很感激的;另外伐楚雖然失敗了,但李信在軍事指揮上卻沒有犯錯,之后的王翦伐楚也基本上是按照李信的思路進行的,所以這也不能把責任都推給李信。
另外就是秦國內部發(fā)生叛亂,導致李信匆忙撤兵,才會進入敵人的陷阱中。原本李信只要堅持打下去,基本上就可以拿下楚國了,然而他卻接到了秦國丞相昌平君反秦的消息;秦始皇危在旦夕,李信自然不能不顧,于是他急忙率兵趕回秦國救援,結果遭到楚軍和昌平君聯(lián)手夾擊,也就導致了李信的慘敗。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秦始皇肯定不會降罪李信,畢竟李信也是一個難得的好將領,他可不想白白地浪費這樣的人才。而之后李信在征戰(zhàn)過程中表現(xiàn)得十分出色,為秦始皇的統(tǒng)一大業(yè)出了不少力,因此這也算是李信將功補過了。
王建的60萬士兵李信號稱20萬大軍滅楚,結果卻大敗。秦始皇是怎么處理的?
秦國的將軍李信曾經(jīng)帶著幾千人追殺燕國的太子丹,打敗了對方,砍下了太子丹的腦袋。始皇帝認為他有能力又勇敢,大喜過望,要他帶兵去攻打楚國。當時他問李信,我想攻占楚國。在將軍看來,需要多少才能?李信,二十萬人?;实塾謫柾踅?,王建說沒有六十萬不可能贏?;实坌χf,王將軍,您老了,怎么能膽小呢!你看小李果斷勇敢。我想他是對的,于是派李信和孟天都帶著二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王建見自己的建議沒有被采納,就拒絕了。我年老多病,想辭職回老家養(yǎng)老。始皇帝同意了。
李信與蒙恬商定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率軍攻打秦艽(今安徽臨泉),大敗楚軍。然后攻打燕營,大敗敵軍,于是西進,在成府(今安徽亳州東南)與蒙恬會師。出乎意料的是,儲君一直在背后悄悄地跟著秦軍。三天三夜,他從未停下來休息。突然,他大敗李信的軍隊,闖入壁壘,殺了七個隊長。秦軍戰(zhàn)敗逃跑了?!妒酚洝冯m然沒說損失多少人,但是“杜威”是“將軍”之后的中高級軍官,損失七個“杜威”說明損失其實很大。
李信從敗軍回來之后。秦做了兩件事。首先,去楊頻找老將王建親自道歉。王建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就認為秦王是讓后來者居上,而不是重用老臣。作為一個恥辱,他請求生病,并要求自己退休到楊和回家。這一仗輸了,秦王馬上意識到自己看錯了老將,于是又把老將請出山。第二,秦王沒有殺李信,認為他失敗是因為沒有正確采用禮貌用語。后來攻下遼東、齊國的戰(zhàn)役中,李信依然被重用。
長郡是戰(zhàn)國末期秦國的宰相,嬴政的堂弟,也是楚王的末代。然而,當秦軍在李信和蒙恬的帶領下,在陳穎南部和東南部擊敗了楚軍,并決定對楚國的首都壽春發(fā)起總攻時,昌平軍在陳穎反叛了。面對這種情況,李信不得不放棄進攻壽春,并派兵在陳瑩反擊長平軍的叛軍。正是在李信返回陳瑩的時候,項燕一路跟隨李信的軍隊,然后他看到了機會,從而大敗李信。
自長平君反叛后,李信陷入了兩軍前后夾擊的尷尬境地。只是在李信回軍攻打昌平君的時候,或者是攻打壽春的時候,昌平君在背后捅了他一刀,最終也只是失敗,所以要不是昌平君突然造反,李信也不會遭遇如此慘敗。嬴政對此看得很清楚,說他責怪昌平君,所以雖然大怒,但沒有懲罰李信,而是讓他戴罪立功。后來李信能夠隨王奔去遼東,滅亡齊國,也是嬴政沒有實際懲罰李信的證據(jù)。
一女子癌癥索賠60萬投保后被拒。保險公司拒賠的原因是什么?
女子投保后,因癌癥索賠60萬。保險公司拒絕她的理賠時發(fā)生了什么?不買保險不報嗎?保險公司拒賠的理由是什么?
2019年3月,南京市民米女士購買了兩份總額為60萬元的重大疾病保險。同年7月,她在醫(yī)院被查出肺部有磨玻璃結節(jié),一年后被確診為肺癌。但其向保險公司提出理賠申請時,對方稱合同中有免責條款,在180天的等待期內患病,不應賠償。米女士將她訴至法院。法院認為,保險公司沒有說明免責條款,沒有證據(jù)
首先,保險公司在與客戶簽訂合同時,并沒有向客戶明確說明這份合同中有免責條款,所以客戶并不知情,客戶認為只要自己生病了,就有資格申請賠償。其次說一下為什么180天以內的病不賠付?這只是為了防止一些人騙保。想想吧。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癥,然后買了重疾險,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大筆錢,保險公司也不會賠錢。
第二,不談保險,有些保險還是要買的。
說實話,保險該買還是不該買。尤其是補充醫(yī)療保險,人生意外和重疾,看個人情況。
不過,我個人建議,金融保險沒必要。單獨的意外險和重疾險就夠了,費用不會太高。另外,和保險銷售的聊天記錄一定要保存好。如果他們不解釋合同什么的,就不要問了,裝傻就好。到時候對你更有利。但是如果對方提了,你不滿意,那就別買。不要心存僥幸。
湖南一男子不慎點燃家中60萬現(xiàn)金,聲稱是苦力掙來的,苦力能掙這么多。
是的。不要瞧不起苦力。如果你干得好,你的苦力掙的錢幾乎和你的白領藍領工資一樣少。最重要的是人們少花錢,多存錢。
農村木工,一天180元到240元,建筑工人一天140元,大工人一天180到200小時在墻上刮膩子;如果去市里裝修基本是200一天400塊,我有個親戚綁鋼筋一天賺400塊。
努力工作很賺錢。努力賺錢是有點累,但是有點技術含量的賺錢還是很容易的。
建筑工人一天掙200元到400元,但開銷控制在20元。他們早上中午吃饅頭,晚上吃便宜的盒飯。對他們來說,最奢侈的就是一天一盒煙。為了省錢,他們可以抽7元起的一盒煙,8元起的一盒煙。更氣人的是,他們兩天一包,三天一包。
想象一下月入近萬元,只花不到1000元。一年存18萬不是問題。如果我們家里搞點經(jīng)濟作物,比如蘋果樹,桃樹,生姜,洋蔥,就夠我們一家人的生活費了,一年能輕松攢下18萬。
另一方面,看看一些金領的白領、藍領。他們掙很多錢,但是他們花得更多。他們總是拿出一個袋子,說它能包治百病。說“吃喝玩樂”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不信任銀行。當他們看到有人存錢丟錢的新聞時,他們認為把錢放在家里最安全,最放心。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錢只有存在銀行里最安全。許多人
之所以存錢丟錢更多的是被他人欺騙,并非是銀行的問題。年輕人應該幫助父母改正錯誤的看法和想法,應該鼓勵他們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卡不放心可以用存折,畢竟上面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
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輩子攢下的養(yǎng)老錢,一把大火啥也沒有了。
投石超距是指秦軍堅持日常訓練,精氣不懈。而楚軍求戰(zhàn)未果,必然輕燥。王翦乘楚軍撤退之時,奇兵突出,取得勝利。
王翦伐楚
(原文)
(秦)王問于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①,于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蓖踉唬骸巴鯇④娎弦樱吻右?!”遂命名李信、蒙恬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品茗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楚軍。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②,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于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請?zhí)镎瑸樽訉O業(yè)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蛟唬骸皩④娭蛸J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忄且 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于我,我不多請?zhí)镎瑸樽訉O業(yè)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陳以南至平輿。楚人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御之;五翦堅壁不與戰(zhàn)。楚人數(shù)挑戰(zhàn),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戰(zhàn),乃引而東。王翦追之,令壯士擊,大破楚師,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楚師遂敗走。王翦因乘勝略定城邑。 (選自《資治通鑒》始皇帝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注:①荊:即楚國,因有荊山,故又稱荊。
②頓舍:停駐,休息。
③怚(cū) 中:粗心。
④超距:跳遠。
(參考譯文):
(始皇帝二十一年)秦王向將軍李信詢問說:“我準備占領楚國,請估計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夠?”李信回答說:“不超過二十萬。”秦王同樣拿這個問題問王翦,王翦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王說“王將軍老了,多么膽怯??!”于是派遣李信、蒙恬率領二十萬人進攻楚國;王翦也就以有病為理由辭職近回家鄉(xiāng)頻陽。
(二十二年)李信攻打平輿,蒙恬進攻寢城,大敗楚軍。李信又進攻鄢、郢,拿下了它們。于是帶領軍隊向西推進,同蒙恬在城父會師,楚軍便緊緊跟在秦軍的后邊,三天三夜不停留休息,使李信的軍隊被拖得疲憊不堪,遭到慘敗,兩座軍營被攻下,七名都尉被殺死;李信逃回。
秦王聽到這個消息,大怒,親自去到頻陽向王翦道歉說:“寡人不采用將軍的計謀,使得李信玷辱了秦軍的聲威。將軍即使有病,難道忍心丟下寡下不管嗎!”王翦推托說:“我有病,不能帶兵?!鼻赝跽f:“從前的事已經(jīng)過去了,不要再說了!”王翦說:“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非得六十萬人不行!”秦王說:“但憑將軍安排考慮罷了?!庇谑峭豸迓暑I六十萬大軍進攻楚國。
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賞賜給他很多良田大宅。秦王說:“將軍出發(fā)吧,難道還憂慮貧窮嗎?”王翦說:“擔任大王的將領,即使立了功,終究也是不會得到封侯之賞的,所以趁著大王信用我的時候,只好討些田宅來作為留給子孫的產業(yè)?!鼻赝醮笮?。王翦出發(fā)后,到了武關,先后派五批使者回去討封良田。有人說:“將軍討封賞也太過分了!”王翦說:“這個看法不對。大王精心大意而又不信任人,現(xiàn)在傾盡國內兵力委托我獨自指揮,我如果不多多地討封良田大宅作為子孫的產業(yè),來表示自己無別的打算,就反而會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
(二十三年)王翦占領了陳以南直到平輿一帶。楚人聽說王翦增兵攻來,于是調動了全國兵力來抵抗;王翦堅守營壘不與楚人交戰(zhàn)。楚人多次挑戰(zhàn),王翦始終不肯出兵。王翦每天只讓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撫他們;并親自同士卒一起用飯。過了一段日子,王翦派人探問:“軍中在玩什么?”回答說:“正在玩投石、跳遠的游戲。”王翦說:“可以出兵了!”這時楚軍見找不到戰(zhàn)機,便向東轉移。王翦趁機出兵追趕,命令壯士攻擊,將楚軍打得大敗,一直追到蘄南地區(qū),殺死了楚軍將軍項燕,楚軍于是全線潰敗。王翦便乘勝占領了各地城邑。
李信伐楚失敗,事后,對李信感到失望的秦王政,更換了統(tǒng)帥,請回了老將王翦,集合了六十萬大軍,這才擊敗楚軍,殺死項燕,攻占楚國。而李信也很少再擔任大軍一把手。公元前222年,解決了楚國這個大戶之后,秦國繼續(xù)派兵伐燕,李信作為副將,隨王賁滅掉燕國。公元前221年,李信又隨王賁攻打六國中僅存的齊國,并降伏了齊王。
這兩次戰(zhàn)役,王賁都是大軍主將,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王賁在歷史上的地位遠超過李信。王氏父子才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在秦統(tǒng)一之后,李信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史書上再沒有李信的消息,也沒有給出他的最終結局。
據(jù)推測,李信還是得以善終,其五世孫便是漢代“飛將軍”李廣。李廣家族也是名將輩出,兒子李敢、孫子李陵都是歷史聞名的良將。五代十六國時期的西涼國太祖李暠自稱是李廣的十六世孫,李暠的后代李淵更是建立了大唐帝國,李信可算是英雄有后。
拓展資料:
征楚敗因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攻楚,大敗而歸,被世人詬病,認為其年輕氣盛,輕敵妄為等等。其實其中另有內情。仔細觀察其行軍路線:先是向南攻平輿,在河南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然后向北攻鄢(河南許昌鄢陵縣),然后向東南攻郢(郢陳,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最后向西到城父(河南省平頂山市)。而此時,鄢、郢、城父,都為秦國所控制,并非楚國的屬地。其中原因,歷史學家田余慶曾經(jīng)分析過,最后結論是: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tǒng)領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的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時,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郢陳,切斷李信軍的后路,使攻楚的秦軍陷于前后受敵的苦境。于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后夾擊,大敗而歸。
參考資料:李信-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7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