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張廷玉,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張廷玉康熙十一年出生于京師,在他26歲那年本想?yún)⒓訒嚨乃驗楦赣H身為總裁官而選擇避嫌,一直到三年后才參加科考并且一舉考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為官的生涯。張廷玉的父親身為康熙身邊得力的手下,深受皇帝的青睞,而他的兒子張廷玉一個一舉便中進士的人才,自然也深受皇帝的器重。
康熙在位期間曾多次微服私訪,而張廷玉常常會跟隨康熙左右,不過雖然皇帝經(jīng)常帶他一同出門私訪,但他卻是一個十分清閑的官。直到雍正繼位之時,雍正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經(jīng)過多次慎重的考慮終于選擇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的重要助手,張廷玉不僅學識淵博還是自己恩師的兒子,也是因為這層身份拉近了雍正與張廷玉之間的關(guān)系。
在雍正剛登基之時,便讓張廷玉等人做了皇子的師傅,教育皇子讀書識字,可見雍正對他能力的信任。而且在他任職的這么多年間參與了諸多國家大事,像是編寫清朝的歷史,對準噶爾的用兵等等。對于雍正來說張廷玉不僅是一位好友也是一位得力助手。這讓在雍正晚年病危之際,還特命他為顧命大臣,并與其余幾位大臣一同輔佐新帝。
不僅如此雍正帝為了對張廷玉表示感謝,特地下了道遺詔,讓他在百年后有配享太廟的資格,而張廷玉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位能夠配享太廟的漢族臣子。乾隆登基之后,張廷玉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依舊無人能夠撼動,乾隆每一次的出巡都會讓張廷玉留在京城負責處理平日里的政務,而且還因為他的年紀過大容許他不上早朝。
不過這一切在乾隆十三年,張廷玉請求告老還鄉(xiāng),被乾隆拒絕之后一切似乎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在此之后的張廷玉不僅多次上書,反而還不斷地向乾隆帝討要封賞,更是擔心乾隆帝忘記先帝要給他配太廟這事特地寫書上奏,一定要乾隆給他寫一封保證書。這一封奏折令乾隆氣的不輕。直接削去張廷玉的爵位。
但張廷玉請求歸鄉(xiāng)的事并沒有就此罷休,在乾隆十五年皇長子永璜去世不久,張廷玉再一次提出了歸鄉(xiāng)的請求,這一次的請求徹徹底底激怒了乾隆。為此乾隆特地找來配享太廟的諸位大臣一同商討張廷玉是否夠格,經(jīng)過諸多討論后,最終罷免了張廷玉的太廟資格,甚至還收繳了張廷玉所收到的頒賜之物。
其實張廷玉所做的這一切并無道理,他身為三朝皇帝的重臣,不僅深知官場的一切規(guī)則,還懂得皇帝的小心思。雖然乾隆帝表面上是在重用自己,但是背地里卻一直在扶持與張廷玉所對立的滿臣鄂爾泰,以此來限制住張家的勢力。其實這還不算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隨著鄂爾泰的倒臺,讓原先滿臣與漢臣之間相互制衡的局面瓦解。
面對這突然失去平衡的局面,張廷玉為了保全自己保全家人,只得選擇辭官,但皇帝對于此事卻不應允,無奈之下張廷玉只得選擇另一種法子來表面上是為了激怒皇帝,但實際上卻緩解乾隆了心中對他的警戒。在張廷玉逝世后,乾隆依舊按照先帝的遺囑為他配享太廟,還恢復了他的爵位。
張廷玉,歷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非常受到重用。張廷玉28歲進入南書房任職,在康熙身邊參贊朝廷要務;雍正登基后,張廷玉更是成為肱股之臣,任內(nèi)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雍正去世時更是留下遺詔,張廷玉為顧命大臣,死后配享太廟,使他成為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但就是這么一個重臣最終遭到乾隆皇帝厭棄,不得不說張廷玉小心謹慎了一輩子晚年卻接連犯錯。
首先顧命大臣的身份歷來都是催命符。1735年雍正去世,留下遺詔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輔政,這四個人也不傻知道“顧命大臣”當不得,主動請辭,最后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稱職,說白了換個名字但是實權(quán)沒變。
乾隆面對老爹的遺詔不敢明著反抗,但一直耿耿于懷,畢竟皇帝就沒有想受到制約的。身為先帝留下的重臣,聰明人就應該主動辭去這種可以制衡皇帝的職務,不辭職就會給新君留下貪戀權(quán)位的印象,可惜這四人沒有一個這么做的。除了果親王允禮在乾隆三年早逝外,張廷玉、鄂爾泰、莊親王允祿三人的總理事務王大臣職務都被乾隆找借口撤除了。
其次掀起滿漢黨爭。乾隆四年以后,雍正留下的重臣只剩張廷玉和鄂爾泰還在參與朝政,因為兩個人官職最高、威望最重、資歷最老,因此分別成為滿漢大臣的領(lǐng)頭人。在張廷玉和鄂爾泰的帶領(lǐng)下,滿漢大臣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明爭暗斗互相不服,甚至于出現(xiàn)當眾譏諷謾罵的情況,造成朝堂分裂影響極壞。
但是面對兩個已經(jīng)形成的派系,初登大寶的乾隆還無力鎮(zhèn)壓,只能左右安撫、維持朝堂平衡,活得也挺憋屈。乾隆十年鄂爾泰病故,乾隆親信訥親成為滿臣之首,這種情況下張廷玉也自然沒有必要再留著了。
最后張廷玉多次打乾隆的臉,傷了皇帝的面子。乾隆是一個和他父親雍正很不一樣的皇帝,因此新君必定有新政,先后提出了針對朝臣、選官、農(nóng)業(yè)等問題的多項新措施,但是張廷玉都認為“依照舊例”就好,力主不準。這給乾隆的感覺就是張廷玉倚老賣老,因此漸生嫌隙。
乾隆十三年的時候,張廷玉也感到再不撤就要大禍臨頭,因此以老病為由請求致仕,乾隆為了顯示優(yōu)待老臣自然不能立馬同意,一直到乾隆十四年才同意。對于張廷玉主動辭職本來乾隆挺高興,給了很多優(yōu)待,但是張廷玉擔心自己不能配享太廟,非讓乾隆給個憑證,這相當于當眾說不信任皇帝的信用。乾隆雖然給了張廷玉一個詔書明確了他的待遇,但是已經(jīng)很不高興了。之后張廷玉又干了兩件蠢事。
一是面對乾隆的恩典竟然讓自己的兒子代替自己進宮謝恩,讓乾隆覺得張廷玉不尊重自己;二是乾隆下旨讓張廷玉解釋一下為什么不當面謝恩,圣旨還沒發(fā)出,張廷玉竟然先進宮來見乾隆了,這不明擺著告訴皇帝我在你身邊有眼線么。最終乾隆大怒,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yōu)容。
其實張廷玉之所以能夠進入太廟,是因為雍正皇帝極其信任他,因而給了他太多的機會,使得他位極人臣,也為皇室做出了太多的貢獻,于是在雍正死的時候念著張廷玉的好,就說要他進入太廟,侍奉列祖列宗。張廷玉受重用,與雍正的坎坷的登基之路分不開。雍正有太多的兄弟可以爭奪皇位,雍正本人也是不占什么優(yōu)勢的,所以雍正在爭奪皇位的時候深深的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權(quán)力拿得穩(wěn),就得會用人。用的人要能夠信任,要有能力,要能掌大全。于是雍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自己的領(lǐng)導班子。
他建立的領(lǐng)導班子里,張廷玉就是其中的一員。雍正經(jīng)過仔細思考,決定任用張廷玉為自己的軍政輔佐大臣。何為?軍政輔佐大臣??很簡單,就是輔佐皇帝處理軍事和政治上的事務,這是天底下最大的信任!張廷玉由此接觸到了國家的根本,迅速的飛黃騰達起來,各方的勢力全部對他拉攏。但張廷玉此人既然能夠被雍正選中,自然不會不識相的與底下的大臣們廝混在一起,這是皇帝最忌諱的。
在雍正臨死的時候,他命張廷玉為顧命大臣,輔佐新皇帝處理朝政,并且在遺詔中說明張廷玉配享太廟??梢娪赫龑埻⒂袷嵌嗝吹男湃?,是多么的倚賴。有人猜測,雍正之所以讓張廷玉一個漢人能夠?配享太廟?,其意思很有可能是讓張廷玉死后繼續(xù)服侍他,陪著他,畢竟他的皇帝生涯都是張廷玉陪伴過來的,兩人相互之間太了解了。
只可惜乾隆皇帝登基后,張廷玉仗著自己勞苦功高就處處倚老賣老,惹怒了乾隆,被撤去了太廟的位置。使得張廷玉的晚年,是在悔恨之中度過的。在張廷玉死后,乾隆才又恢復了他?配享太廟?的榮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9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