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砻鞒瘻缤龅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已經(jīng)弱到這種地步了,又怎么抵擋得住彪悍的滿人呢?1644年,明朝再也抵擋不住滿人和農(nóng)民起義雙面夾擊。隨著李自成闖入京城,明朝正式宣告滅亡。
明朝江山經(jīng)過了一代代不喜歡朝政的皇帝以后,最終落到了崇禎皇帝肩上,并且還在他手里滅亡。有很多人認為明朝是崇禎葬送的,如果他沒有急著殺死魏忠賢,明朝就不會那么快滅亡了。
一、倒霉的崇禎帝朱由檢
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明熹宗朱由校就是個沒斷奶的孩子,他繼位以后,完全沒有皇帝該有的擔當,對奶娘客氏過度依賴與放縱。在客氏的引導下下,魏忠賢逐漸進入朱由校的眼中,并且與奶娘勾搭成奸。
對于這兩人之間的種種,朱由校好像并不知道,因為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木匠方面了,為了有更多時間做木匠活,朱由校還直接把權(quán)力下放到魏忠賢手中,任由這個太監(jiān)對朝政胡亂指揮。
魏忠賢當權(quán)時,朱由檢只是個親王而已,根本不是這位太監(jiān)的對手,作為一個親王,朱由檢最在意的并不是自己在一個宦官手里吃虧,而是痛恨這個宦官對百姓帶來的傷害。
二、被殺死的朝廷命官
本來收成就不好,再遇上干旱,土地里更是產(chǎn)不出多少糧食。為了逃難,很多百姓都搬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這里的很多土地都被荒廢了。
時至明神宗時期,西北因為戰(zhàn)事的減少,人口在短時間內(nèi)急速增長,導致糧食欠缺,為此,人們又跑到澄縣開荒。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根據(jù)每個地方的實際收成來定稅,江南地區(qū)土壤肥沃,稅務相對要高一些,西北地區(qū)的土壤貧瘠,收成比不上江南,所以稅收也相對低一些。隨著西北人員到澄縣開荒,澄縣的稅收情況基本可以達到朝廷規(guī)定的數(shù)量。
作為澄縣的父母官,張斗耀一心想做出點成績給朝廷看,像澄縣這樣的地方,想要在科考指標方面獲得優(yōu)勢是不可能的。為此,張斗耀把目光放到稅收方面,只要稅收做出了成績,不但可以升遷,還能增加自己的額外收入。
三、第一起農(nóng)民起義
起初,澄縣并不是主災區(qū),不過因為長時間沒下雨,這里的糧食同樣嚴重減產(chǎn)。沒過多久,澄縣也成了重災區(qū),百姓幾乎顆粒無收。然而,面對這種困境,作為一方父母官的張斗耀,非但沒有向朝廷申請降低稅務,反而為了自己的腰包而私自增加賦稅。
最終,被災情和高額賦稅逼得沒法生存的百姓們集結(jié)起來,跑到縣衙里面,把正在收糧食的張斗耀殺死了。
嚴格說起來,張斗耀之死算是明朝的第一起農(nóng)民起義案,這場案件直接改變了明朝局勢的走向。
此時的災情還不是最嚴重的,官府還有存糧給災民吃,朝廷對此還有應對的辦法。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場旱情竟然持續(xù)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這場災情中,受災省份高達幾十個,有些省份隔一兩年受災,還有一些地區(qū)更是連續(xù)十多年都屬于重災區(qū)。
每個朝代都有一個定律,當農(nóng)民無法存活的時候,就會聚集起來抗議,明朝的百姓都被當成食物了,又怎么可能不站起來反抗呢?
為了攔截滿人入關(guān),明朝只好把主要兵力放到邊關(guān),然而,農(nóng)民起義的鎮(zhèn)壓力度一減輕,原本被成功鎮(zhèn)壓的農(nóng)民又會再次發(fā)起起義,在雙面夾擊下,明朝被徹底壓垮,再也沒有崛起的能力。
事實上,早在崇禎繼位以前,朝廷就已經(jīng)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了,朱元璋以前是普通農(nóng)民,知道舊朝廷對農(nóng)民的剝削,為了減輕農(nóng)民負擔,把賦稅方式改成實物稅與勞役稅相結(jié)合,這種稅收方法,大大的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卻給朝廷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時至明朝晚期,明朝廷已經(jīng)沒有辦法支付士兵的軍餉了,士兵們?yōu)榱嘶钕氯ィB自己身上的衣服都拿去賣,有的甚至連妻兒也賣了,朝廷官員到邊境檢查時,那些士兵穿著單薄的衣服,連鞋子都穿不起。
有意思的是,伴隨著崇禎而來的旱災,隨著崇禎的去世,竟然結(jié)束了。但是,不管怎么說,崇禎都不是這個朝代覆滅的主要責任人,面對連續(xù)十七年的旱災,換成其他人當皇帝,同樣改變不了覆滅的命運。
天啟皇帝去世后,大明王朝新君登位,這個新君在一上臺的時候就做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便是?鏟除閹黨?。有人說崇禎皇帝鏟除魏忠賢之流的閹黨是因為圖一時之快,是因為他也遭到了其黨羽的威脅,或是其威脅到了信王朱由檢的繼位??墒聦崊s并沒有那么的膚淺和簡單。因為崇禎皇帝只是做了一件他登基后應該做的事情。
總有人覺得魏忠賢的死是大明朝的損失,是加速大明朝亡國的原因??蓺v史的車輪告訴我,在這個世界上,一個政權(quán),一個君主,一個領(lǐng)導,不論是離開了誰,離開了哪個重用的大臣都能夠繼續(xù)運轉(zhuǎn),所以明朝的滅亡不是說因為其的死去而加速的,而是因為多種多方面的原因。
而天啟皇帝之所以會告訴崇禎魏卿可以重用,那是因為天啟皇帝深知利用宦官來對抗東林黨的權(quán)術(shù)手段,可當時少年氣盛,且讓住在王府,不知深宮厲害、不知平衡之術(shù)的崇禎很迷茫哥哥這句話,因為在他看來魏忠賢必殺不可。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增加商人稅等一系列的舉措,不是什么魏忠賢所發(fā)布的,所獨創(chuàng)的,而是在萬歷年間張?zhí)栏母锏慕Y(jié)果,魏閹之所以會繼續(xù)沿用,一是遵循祖制度,二是增加宮中財務,減少赤字,第三便是打擊?東林黨?人的利益。
而這些事執(zhí)行,大家還以為天啟皇帝所不知?天啟皇帝不是昏君,他也對嘉靖皇帝、萬歷皇帝的馭人之道深知,魏忠賢只不過是他用來打擊東林黨人的機器和手段,因為天啟皇帝作為平衡的支點,總不能正面站出來去打擊東林黨人,所以他智能依靠魏閹來闡述他自己的意思。
大明王朝人們總說是亡與嘉靖,但張?zhí)涝谌f歷年間的改革,史書上明明記載了其具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而至今還有人拿這說事,看的透徹一點的人都會懂得,明朝的滅亡不是什么亡于嘉靖、萬歷,而是黨爭。
在說朱由檢殺魏忠賢的這個茬時,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魏忠賢只是一個家奴,殺他與不殺,他的作用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一個組織,一個團體?宦官集團?。萬歷帝清算了太岳,明朝沒有晃動,因為萬歷還是尊崇了其的政策,所推翻的只是這個人,崇禎錯的地方不是殺了這個閹人,不是清算了魏忠賢,而是沒有按照其的思想繼續(xù)打擊東林黨,也錯在了輕視閹黨的作用,在打擊完魏閹后沒有及時的選擇和培植繼續(xù)制衡那些文官集團的力量,所以才導致了后期皇權(quán)和文官?拔河?的失衡。
崇禎皇帝在位17年,如果在殺掉魏忠賢后及時培植替補,發(fā)揮東廠、錦衣衛(wèi)的作用來繼續(xù)牽制這些東林黨,在用人的時候少些多疑、多些信任,再慢慢提升武將的地位來進一步將朝廷的局勢變成多元,可能這樣的措施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明朝的時候,太監(jiān)掌握國家的權(quán)利已經(jīng)成為歷史上最嚴重的問題了。其實這都是朱元璋的命令導致的,他下令將丞相廢除,但是丞相被廢除之后,所有的國家大事都壓在皇帝一個人的身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不能像朱元璋一樣,將國家大事全部承擔起來。當所有的奏折都拿到皇帝面前的時候,皇帝的力不從心,就導致了內(nèi)閣的出現(xiàn)。
內(nèi)閣就是幫助皇帝處理一些奏折,并且將自己的意見寫上去的機關(guān),就這樣皇帝批改奏折的權(quán)利,全部都由皇帝身邊的太監(jiān)掌管起來了。最后太監(jiān)就成了掌握國家大事的皇帝,而皇帝卻只是一個聽從太監(jiān)的傀儡。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最厲害的太監(jiān)—魏忠賢。
魏忠賢剛開始是一個市井無賴,但是由于自己欠下了高利貸,無奈之下就將自己變成了太監(jiān),走進了皇宮。雖然他在明朝的后期做了許多壞事,但是最后他還是沒有逃過法律的制裁,拜倒在了崇禎皇帝的手里面,其實這個結(jié)局也算是大快人心了。
魏忠賢在當朝的時候,成為了明朝人民的公敵。朝中的所有官員都想殺了這個禍國殃民的大太監(jiān),但是魏忠賢卻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當他知道皇帝要對他下手的時候,他并沒有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因為他知道這個結(jié)果遲早是要來的,所以在他被處死的前一天,就告訴了崇禎皇帝一件事,只可惜崇禎皇帝當時對他已經(jīng)恨之入骨了,所以并沒有在意他說的話。但是這句話的后果就是崇禎皇帝最后也沒有善終,自殺在煤山。
在崇禎皇帝剛剛上臺的時候,魏忠賢就打算幫助他批閱奏折,但是被崇禎皇帝拒絕了。但是魏忠賢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幫助崇禎皇帝批閱奏折,就這樣一來二去,魏忠賢終于將崇禎皇帝惹怒了,崇禎皇帝對魏忠賢說:不好意味,我不需要你。
魏忠賢是個聰明人,他隨后就寫了封信告訴崇禎皇帝:你想殺我其實是很容易的,一個侍衛(wèi)就可以要了我的命,但是我要說的是不要太過于相信東林黨的人。其實在當時的社會下,魏忠賢的倒臺,東林黨人幫了崇禎皇帝不少忙,因為當時的東林黨人比較得寵,所以在崇禎皇帝看來,這是魏忠賢在挑撥離間。
但是魏忠賢這個游走在皇宮數(shù)年的人,對于看人還是非常準的,因為魏忠賢他知道東林黨人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上了戰(zhàn)場根本不管用。但是崇禎皇帝卻不這么認為,在他任用了東林黨人之后,朝廷就開始了大換血。但是當時的李自成已經(jīng)帶人打到了北京,但是這些東林黨人在沒有開始打仗就已經(jīng)繳械投降了,這時的崇禎皇帝才明白了魏忠賢說的那句話,可是現(xiàn)在后悔已經(jīng)晚了,最后他們?nèi)姼矞缌恕?/p>
1、崇禎并未后悔殺死魏忠賢,此為謠傳,并無史實根據(jù)。
2、此觀點出自于劉秉光先生所著的《崇禎皇帝為何秘密收葬魏忠賢遺骸?》,原文如下: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jiān)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后,終于領(lǐng)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diào)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國難當頭,非常時期,個人恩怨和個人私欲是不是應該暫時放一放呢?畢竟,國祚永存,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時,也讓無力回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
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十七年執(zhí)政生涯的全盤否定??滴跛氖?,魏忠賢墓被康熙皇帝下令夷平,這是后話?!?/p>
3、此觀點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據(jù)史料記載,太監(jiān)曹化淳于崇禎十二年二月蒙允告假還鄉(xiāng),所以在北京破城前曹化淳已經(jīng)不在。
二是此觀點出自于馮夢龍《燕都日記》,而非《明史》。馮夢龍既不是史學家,也不擅長史志記載,他之所以聞名盡在其文學家、戲曲家之身份與成就。故而他在《燕都日記》的記載,有多大可信度?有多少史實性?何況,作者將《燕都日記》看做是《明史》也是欠妥當欠科學的提法。
三是魏忠賢墓只是衣冠冢,并無“遺骸”,“收葬說”觀點難圓其說。
四是從崇禎帝的性格特點看,崇禎生性多疑,且厭惡朋黨。除去魏忠賢是崇禎即位伊始的得意之作,并且是有預謀的,也是深受百官百姓拍手稱快的民心之舉,他不可能“自己打自己嘴巴”。后悔并下旨收葬魏忠賢遺骸,不存在可能性。
擴展資料:
1、曹化淳幼時家境寒微,受“近君養(yǎng)親”風氣的影響,于十二三歲左右入宮。因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在宮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jiān)王安賞識,倚為親信。后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孫朱由檢。
天啟初年,太監(jiān)魏忠賢得寵弄權(quán),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牽連被逐出北京,發(fā)配到留都南京待罪。1627年朱由檢繼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禎,曹化淳隨即被召還,委以重任,平反冤案。因辦事得力,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至崇禎四年,曹化淳在宮中的地位已相當顯赫。該年夏,曹化淳主持在家鄉(xiāng)王慶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觀音閣,并親撰碑文。
崇禎十一年,任司禮秉筆太監(jiān)、東廠提督,總提督京營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準告假,向崇禎帝連上三疏。
崇禎十二年二月,曹化淳蒙允告假還鄉(xiāng)。
甲申三月,曹化淳不在北京,其時已經(jīng)鄉(xiāng)居六載。
2、魏忠賢沒有墳墓,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后,當年的十一月,就安置魏忠賢于鳳陽看守皇陵。魏忠賢畏罪自縊死。于是在公元1628年正月,崇禎皇帝下令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尸。
西山碧云寺為魏忠賢生前自己營建的墳墓。后來他在南方被賜死后,未葬在這里,追隨者在這里建造了衣冠冢,清朝康熙年間被毀。
魏忠賢既然被崇禎皇帝下令戳骨攘灰了就不會有什么墳墓,他強掙暴斂未造福百姓,自然百姓也不會在他死后建墳紀念。
3、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并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diào)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jīng)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
4、天啟帝臨死前叮囑崇禎帝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當時,魏忠賢以司禮秉筆太監(jiān)提督東廠。魏忠賢的親信田爾耕為錦衣衛(wèi)提督,崔呈秀為兵部尚書。朝廷內(nèi)外遍布魏忠賢的死黨。?
崇禎帝即位后,魏忠賢不敢公然加害崇禎帝。崇禎帝在入宮當天,一夜未眠,取來宦官身上的佩劍以防身,又牢記皇嫂張皇后的告誡,不吃宮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麥餅。?
崇禎像天啟帝一樣,優(yōu)待魏忠賢和客氏,一面將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宮女逐漸帶到宮中,以保證自己的安全。魏忠賢始終無法猜透朱由檢的心思,于是送一些美女給崇禎帝。
崇禎帝不好色,對美色毫無興趣。但怕引起魏忠賢的疑心,崇禎帝將送來的4名女子全部留下,仔細搜身,發(fā)現(xiàn)4名女子的裙帶頂端,都系著一顆細小的藥丸,宮中稱為“迷魂香”,實際上是一種能自然揮發(fā)的春藥。?
魏忠賢一計不成,另生一計,就派一個小太監(jiān)坐在宮中的復壁內(nèi),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氳著一種奇異的幽香,以達到催情的效果。這一招,同樣被崇禎帝識破。 崇禎帝對此大發(fā)感嘆:“皇考、皇兄皆為此誤矣!”
魏忠賢干脆采用更露骨的試探方式。一些無恥的臣工們?nèi)匀徊煌5厣鲜?,為魏忠賢大唱頌歌。崇禎帝讀這些奏疏的時候,總是“且閱且笑”。
魏忠賢向皇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請求停止為他建造生祠。崇禎帝的批復不溫不火:“以后各處生祠,其欲舉未行者,概行停止。 ”這種順水推舟之舉,抑止了朝野上下對魏忠賢的崇拜,又不致引起魏忠賢的惱怒。
崇禎帝還不斷嘉獎魏忠賢、王休乾、崔啟秀等人。自然,崇禎帝等候時機,暗暗設(shè)法削弱魏忠賢的影響力。?
當時朝廷中的大臣們,都在尋思保全自己的良策,有投機的,有不動聲色的,有冒死直諫的。最后倒魏,竟然首先是由魏忠賢的黨羽發(fā)動的。
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十三日(農(nóng)歷),御史楊維垣上疏彈劾崔呈秀,卻美化“廠臣”魏忠賢——“呈秀毫無益于廠臣,而且若廠臣所累。蓋廠臣公而呈秀私,廠臣不愛錢而呈秀貪,廠臣尚知為國為民,而呈秀惟知恃權(quán)納賄?!?
崔呈秀在魏忠賢將門下號稱“五虎”之一,是魏忠賢的得力干將。而且,由于是魏忠賢的親信,崔呈秀的兒子崔鐸雖然目不識丁,居然中了進士。除去崔呈秀,等于斷了魏忠賢一臂。朱由檢免除崔呈秀兵部尚書一職,令他回鄉(xiāng)守制。這掀開了倒魏的大幕。?
官員們彈劾魏忠賢的奏疏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崇禎帝一直不動聲色,任由臣工們攻擊魏忠賢的浪潮一波勝過一波,中間還得面對魏忠賢的哭訴。十月二十六日,海鹽縣貢生錢嘉征上疏,列舉魏忠賢的十大罪狀: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圣;七、濫爵;八、掩邊政、;九、傷民財;十、褻名器。
錢嘉征此疏的十條罪名大都可以坐實。于是,崇禎帝立即開始行動,召魏忠賢,命令太監(jiān)當著魏忠賢的面宣讀錢嘉征的奏疏。魏忠賢“震恐傷魄”,立即去找他的賭友——原信王府太監(jiān)徐應元,討教對策。徐應元勸魏忠賢辭去爵位,也許可以保富貴。次日,魏忠賢請求引疾辭爵,得到崇禎帝的允許。?
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一日,崇禎帝斥責徐應元,并再次將魏忠賢貶往中都鳳陽祖陵司香。然而,魏忠賢出京的時候,竟然還帶著衛(wèi)兵1000人、大車四十余輛浩浩蕩蕩地向南而去。一這無疑刺激了崇禎帝敏感的神經(jīng)。于是,崇禎帝接著下了一道諭旨,命錦衣衛(wèi)旗校將魏忠賢緝拿回京。?
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六日,在阜城縣(今河北阜城)南關(guān)的旅舍中,親兵散盡的魏忠賢孤零零地呆在客棧中,聽著旁邊房間里一名書生的《桂枝兒》小曲,最后自縊而亡。而清算魏忠賢余黨的行動也很快著手進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曹化淳、百度百科-魏忠賢墓、百度百科-馮夢龍 (明代劇作家、學者)、百度百科-朱由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9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