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五子良將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說起三國著名的武將,多數(shù)人耳熟能詳?shù)亩际鞘裁词駶h五虎上將,關(guān)羽張飛馬超趙云黃忠,再就是呂布典韋許褚什么的,那些武力值不是頂尖的武將,讓人的印象就不起那么深刻了。
不過印象不深刻的人中,肯定沒有五子良將,說起來五子良將在三國歷史上,絕對是前三的組合了,和他們相提并論的也就只有蜀漢五虎將和東吳四大都督了。
而要說起來,有勇有謀的武將,還得是五子良將,五虎將有勇無謀,四大都督有謀無勇,只有五子良將才是真正的文武雙全,個頂個都是一邊能帶兵打仗,一邊又能沖鋒陷陣,殺敵于萬人軍中,這就是五子良將強過五虎上將的原因。
五虎上將武力值當然是三國頂尖的,可是在領(lǐng)兵打仗這方面,差的不是一點點,關(guān)羽當然很厲害,殺的曹操都遷都了,可是這是演義,不是歷史,歷史上關(guān)羽帶兵能力遠沒有這么厲害。
常勝將軍趙子龍,也就是趙云,一生征戰(zhàn)次數(shù)不多,獨自領(lǐng)兵的時候就更少了,不過因為打的仗少,這才有了常勝將軍的稱呼,不過趙云在歷史上真的沒少輸,常勝將軍名不副實。
張飛,只要出戰(zhàn),就是跟在劉備身邊,都是劉備帶著他出戰(zhàn)的,黃忠殺夏侯淵,那是法正的計謀奏效,馬超有名的有勇無謀,更多時候都是依靠無敵的實力,橫推敵人,所以說五虎上將都是有勇無謀并不是說說而已的。
而東吳四大都督就更不用說了,都是謀士加將軍的存在,說他們是儒將更為妥當。
不過說到五子良將,我們最熟悉的應(yīng)該是三個人,一個叫做張遼,一個叫做張郃,一個叫做徐晃。
他們?nèi)齻€不用說了,張遼,五子良將之首,威震逍遙津,張遼帶領(lǐng)八百人沖擊孫權(quán)的十萬大軍,然后居然只差一點點,孫權(quán)就被斬殺了,說把孫權(quán)嚇到尿褲子,都不夸張,這從張遼已經(jīng)病重。可是孫權(quán)十萬大軍得不到張遼死亡的消息,就不敢攻城,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
徐晃,面對面,正面擊敗關(guān)羽的人,在三國時期,呂布都沒有做到,可是徐晃卻做到了,就從這一點,徐晃名列五子良將之一就不為過,何況曹操曾經(jīng)盛贊,徐晃有漢朝大將周亞夫之風,這在曹營除了典韋第二個他稱贊的將軍。
張郃,五子良將存活最久的將軍,如果不是因為司馬懿陷害,讓張郃鉆進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估計還能為曹魏阻擋諸葛亮的北伐之路,甚至還能阻止司馬懿篡位之舉,從這里就知道張郃的重要了。
不過相對來說,其他兩位五子良將真的就差了很多,于禁沒帶幾次兵不說,還被關(guān)羽俘虜了,相對于龐德的寧死不降,于禁還沒收什么苦,直接投降了,不說其他的,就這個氣節(jié)問題,于禁就差了其他五子良將太多。
而樂進沒有于禁的污點,不過也沒有什么亮點,說她帶兵厲害,也沒帶幾次兵,說他勇猛非常,也沒和猛將單挑的例子,估計就是曹操湊數(shù),或者因為樂進是最先投靠曹操的將軍,沒功勞也有苦勞的原因吧。
不僅僅魏國的五子良將有降將,蜀漢的五虎上將也有降將,就連東吳的江表十二虎臣也有降將,在那個時代,投降不可恥,只要恪守社會基本道德水平,仍然能夠受人尊敬。
論降將數(shù)量,曹魏最大,蜀漢次之,東吳最少。
曹魏的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以《三國志》中的排名分先后順序。其中張遼、張郃、徐晃是降將,于禁不算降將,是從曹操的盟友鮑信處投靠而來,而樂進就是一直跟隨曹操,直到病死。
陳壽的《三國志》是這樣評價五子良將的:曹操建立如此輝煌的大業(yè),其良將以這五位為最。于禁堅毅穩(wěn)重,卻沒能至始至終,張郃機先巧變勇猛,樂進以驍勇果敢著稱,張遼、徐晃兩人的具體功績最多。
張遼,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最早是丁原部下,丁原被殺后,投靠董卓,董卓被殺后,投靠呂布,在呂布被殺后,投降曹操,張遼與呂布一樣都是先后投靠過三家,但張遼與呂布的區(qū)別是:呂布殺了所投靠的人,而張遼卻順其自然。
張遼的勇武,在五子良將中排名第一,最有名的一戰(zhàn)是合肥之戰(zhàn),以800勇士大破孫權(quán)10萬大軍,斬殺東吳名將陳武,陳武是江表十二虎臣之一,此戰(zhàn)張遼兩進兩出,幾欲打到孫權(quán)中軍大帳,差一點就擒住孫權(quán),打得孫權(quán)成為一生的惡夢,有張遼在,孫權(quán)終身不敢染指合肥。
張郃,河間鄚(今河北滄州)人,最早是冀州牧韓馥的軍司馬,韓馥讓出冀州給袁紹后,張郃率軍投靠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時,由于受到郭圖的陷害而投降曹操,之后一直隨曹操及夏侯淵征戰(zhàn),在夏侯淵戰(zhàn)死漢中后,曾代理魏軍主帥,張郃一生最大敗仗是在巴郡宕渠被張飛打得全軍覆沒。
張郃一生最大的功績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在街亭大破馬謖,一舉扭轉(zhuǎn)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國的不利戰(zhàn)局,但成也諸葛,敗也諸葛,張郃死于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追擊諸葛亮至木門道,中箭身亡。
徐晃,河東楊(今山西洪洞)人,原是車騎將軍楊奉部下的騎都尉,在楊奉、韓暹、董承與曹操在爭搶漢獻帝的混亂局勢時,投降曹操,成為曹操部下的一員戰(zhàn)將。
徐晃一生南征北戰(zhàn),大多是從征之功,徐晃一生最大的戰(zhàn)績,就是在襄樊之戰(zhàn)中,擊敗了威震華夏的關(guān)羽,從而為曹魏解除了襄樊之圍,227年,徐晃病死。
樂進,陽平郡衛(wèi)國(今河南清豐)人,樂進很早就跟隨曹操,190年開始就跟隨曹操作戰(zhàn),作戰(zhàn)勇猛,數(shù)有戰(zhàn)功,樂進最大的戰(zhàn)功,就是與張遼、李典一起在合肥大破孫權(quán),但樂進去世很早,218年就因病去世。
于禁,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人,于禁原為鮑信部將,鮑信可以說是曹操早期最親密的盟友,鮑信在攻打黃巾軍時因為救曹操而戰(zhàn)死,鮑信戰(zhàn)死后于禁被引薦給曹操,成為曹操的部下,或許是因為鮑信的原因,也或許是于禁本身的才能,曹操對于禁格外看重。
于禁是曹操部下最早被封四方將軍的外姓將領(lǐng),受封為左將軍,假節(jié)鉞,此權(quán)力僅于禁一人有,于禁最大的功績就是曹操征張繡時,整頓自已所率軍隊,親斬不聽軍令的青州軍,穩(wěn)定了曹操的部隊,但于禁在襄樊之戰(zhàn)投降關(guān)羽,晚節(jié)不保。
蜀漢的五虎上將是: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以《三國志》中的排名分先后順序。其中馬超、黃忠是降將,趙云不算降將,關(guān)羽、張飛兩人是從劉備打開下時就開始跟隨,是蜀漢開國元老。
陳壽的《三國志》是這樣評價五虎上將的:關(guān)羽、張飛被稱為萬人敵,當世虎將,關(guān)羽報恩曹操,張飛義釋嚴顏,都有國士風范,然而,關(guān)羽剛愎自傲,張飛暴烈嚴酷,都因為自已的短處而死,這是常理。馬超與西部少數(shù)民族交好,倚仗自已勇猛而使家族覆滅,可惜啊。不過馬超能夠變通,比關(guān)羽、張飛還是強一些,黃忠、趙云剛強勇猛,充當劉備的戰(zhàn)將,與漢初的灌嬰、夏侯嬰是一類人。
馬超,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東漢開國功臣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人,西涼軍閥馬騰的兒子,馬超驍勇善戰(zhàn),聞名西涼,一生最大的戰(zhàn)績是在潼關(guān)邊,率軍將曹操殺得大敗,差一點就要了曹操的命,之后在和曹操的作戰(zhàn)中失敗,逃入漢中,先投靠張魯,后投降劉備,投降劉備后,基本上沒啥作為,222年病死。
黃忠,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原是劉表部下中郎將,劉表死后,劉琮投降,黃忠成為曹操部下,劉備在攻打荊南四郡時,投降劉備,之后隨劉備入川,立下戰(zhàn)功,最大的戰(zhàn)績就是在定軍山一戰(zhàn),斬殺曹魏漢中主帥夏侯淵,一戰(zhàn)成名,劉備稱帝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趙云,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先投靠公孫瓚,見公孫瓚不靠譜,后來因兄長去世回家奔喪,幾年以后,再次出來投靠劉備,所以趙云不算降將。趙云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漢水之戰(zhàn),以極少數(shù)兵力,沖擊曹操的數(shù)千先頭部隊,兩進兩出,并以空城計,大敗曹軍,因此戰(zhàn),劉備稱趙云:一身是膽。
關(guān)羽,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很早就跟隨劉備,雖然中間有投降曹操,不過后來還是投奔劉備,斬顏良立下大功,一生最大的戰(zhàn)績,是襄樊之戰(zhàn),圍曹仁、呂常,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可惜由于東吳偷襲荊州,導(dǎo)致被殺。
張飛,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很早就跟隨劉備,一生最大的戰(zhàn)績是在巴郡宕渠將曹魏名將張郃打得全軍覆沒,由于張飛暴烈,虐待下屬,酒后被其部將范疆、張達所殺。
東吳的江表十二虎臣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tǒng)、徐盛、潘璋、丁奉。以《三國志》中的排名分先后順序。其中甘寧是唯一的降將。
程普,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quán)三任主公,江東最堅定的支持者,赤壁之戰(zhàn)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大敗曹操于赤壁。
黃蓋,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人,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quán)三任主公,赤壁之戰(zhàn)中僅次于周瑜的功臣,為周瑜獻上火攻計,并以詐降曹操,成為赤壁之戰(zhàn)中的關(guān)健人物。
韓當,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quán)三任主公。
蔣欽,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江東名將,最早是跟隨孫策作戰(zhàn)的,后跟隨孫權(quán)。
周泰,九江下蔡(今安徽鳳臺)人,是與蔣欽一起跟隨孫策作戰(zhàn)的,后跟隨孫權(quán)。
陳武,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省宿松縣)人,最早是跟隨孫策一起作戰(zhàn)的,后跟隨孫權(quán),負責統(tǒng)率精銳的廬江上甲,算是孫權(quán)的護衛(wèi)隊長,在合肥之戰(zhàn)中,死于張遼之手。
董襲,會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最早是跟隨孫策作戰(zhàn)的,后跟隨孫權(quán)。
甘寧,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游俠出身,最早是益州牧劉璋的手下,后來投靠了劉表,被安置在江夏太守黃祖手下,不受重用,后來又投靠孫權(quán),成為江表虎臣,甘寧是降將,也是十二虎臣中有勇有謀的人物。
凌統(tǒng),吳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江東名將,最早是跟隨孫策作戰(zhàn)的,后跟隨孫權(quán),其父親被尚在黃祖處的甘寧所殺,與甘寧不和。
徐盛,瑯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徐盛是孫權(quán)親自提拔的,一直跟隨孫權(quán)。
潘璋,東郡發(fā)干(今山東冠縣東)人,潘璋最早是跟隨孫權(quán),名將關(guān)羽就是死在潘璋部下的手中。
丁奉,廬江郡安豐縣(今安徽霍邱)人,丁奉應(yīng)該是孫權(quán)提拔的,一直跟隨孫權(quán),丁奉的年紀較小,一直活到271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0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是誰是花木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