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帝國,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而秦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其實也離不開歷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和賢臣良將們的輔佐。
戰(zhàn)國中后期,托商鞅變法的福,秦軍的戰(zhàn)斗力大大提升,而不少名將也紛紛涌現(xiàn),他們幫助秦國攻城略地,為日后的統(tǒng)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提到秦國名將,相信人們最先想到的一般都是白起、王翦這樣在歷史上響當當?shù)娜宋?。他們當中,前者曾指揮秦軍取得長平之戰(zhàn)的勝利,并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留下了"殺神"的威名;后者在秦始皇攻取六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立下了汗馬功勞。
除了他們之外,秦國其實還有北擊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蒙恬、在秦朝末年屢勝起義軍,為王朝續(xù)命的章邯等名將。在秦始皇手下,其實還有這樣一位虎將,他戰(zhàn)斗力堪比白起,但最后的結(jié)局卻也如同白起一般令人惋惜。
李信,生年不詳,其家鄉(xiāng)在槐里縣,也就是今天陜西咸陽的興平市以東一帶。據(jù)《史記》記載,李信年輕的時候就強壯而勇敢,他憑借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得到了秦王嬴政的欣賞與信任,最終在秦滅六國的戰(zhàn)爭中得到了揚名立萬的機會。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國消滅了六國中實力最弱的韓,并將目光放到了趙國的身上,于是,嬴政將秦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王翦統(tǒng)帥,進攻漳水、鄴城,一路則是李信率領,出兵太原、云中。
在王翦、李信的夾擊之下,趙國很快就被攻破,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出色的李信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第二年,著名的荊軻刺秦事件爆發(fā),勃然大怒的秦始皇揮師北上,誓要消滅燕國。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作為先遣部隊的李信率領輕騎兵率先到達了燕國境內(nèi),他指揮若定,輕而易舉便擊敗了燕太子丹的部隊,將其逼得死守首都薊城,不久后王翦率主力部隊趕到,燕王喜、太子丹等人只得倉皇逃往遼東。
敵軍重要目標逃跑,擅長奔襲作戰(zhàn)的李信自然是承擔了追擊的任務,他帶著數(shù)千輕騎一直追到了位于今遼寧遼陽市東北的衍水。眼看山窮水盡,燕王喜為了保全燕國、保全自己,選擇了斬殺太子丹,將其首級獻上。幫助嬴政成功報仇后,李信自然是立下大功,史書記載,此戰(zhàn)過后,"始皇以為賢勇。"
燕國滅亡后,秦國已經(jīng)將六國中的三個都納入了領土范圍,此時神州大地上只剩燕國、楚國、齊國還在茍延殘喘,其中燕國更是已經(jīng)名存實亡。當時,秦國秉承著"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方針,對于齊國采取交好的態(tài)度,防止它與別國聯(lián)手抵抗自己,因此,秦軍的兵鋒自然而然指向了位于南方,相愛相殺多年的楚國。
當時,剛立下獻上太子丹首級之功的李信炙手可熱,秦王準備讓他獨當一面,作為主將討伐楚國,于是問道:"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針對當時楚國衰敗不堪的狀況,年輕氣盛的李信自信地回答道:"不過用二十萬人。"嬴政聞言大喜,又詢問老將王翦,后者回答道:"非六十萬人不可。"
聽完兩人的答復,嬴政認為王翦是因為年事已高所以變得膽怯,李信則果斷而勇敢,更加值得任用。一番整頓后,嬴政大袖一揮,李信便和蒙恬一起帶著二十萬秦軍南下伐楚了。戰(zhàn)爭初期,李信、蒙恬這兩位名將都是屢戰(zhàn)屢勝,接連攻取了楚國的大片土地,但李信被勝利沖昏頭腦,不顧后勤保障和士兵的休息問題執(zhí)意前進,慢慢地,他進入了楚將項燕的圈套當中。
項燕是戰(zhàn)國末期楚國的名將,也是后來著名的西楚霸王項羽的祖先,他精通用兵,又善待士卒,很受楚人的尊敬。當李信率領秦軍剛?cè)氤硶r,項燕知道硬碰硬絕對難有勝算,便靠著楚國幅員遼闊的優(yōu)勢,讓李信四處占領土地,自己則率軍在其后尾隨,等到秦軍疲憊不堪,又十分松懈時,他就突然襲擊,將其大敗。
李信兵敗逃回秦國,嬴政只好親自請王翦出山,在王翦的率領下,秦軍成功消滅了楚國,而李信則是被派去與王翦之子王賁一同滅燕、攻齊。
盡管敗于楚將項燕之手,李信的軍事才華和貢獻還是非常值得表揚的。關于李信的結(jié)局,史書中沒有記載,但大體有三種說法,即自然死亡、自殺、戰(zhàn)死。據(jù)說,李信一直活到了秦朝末年,還在耄耋之年披掛上陣平定義軍,被擊敗后,他選擇了自殺以示對秦的忠誠。
你好,我是「揮墨君」,很高興為您解答。要想弄清楚秦國四大權臣有沒有得到善終全身而退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一點,何為權臣。
何為權臣《晏子春秋·諫上十》:“今有車百乘之家,此一國之權臣也。”
通過《晏子春秋》可知,一國之權臣,往往擁有多數(shù)人難以企及的地位和權力,而這部分人,既可以是掌握軍政大權的大臣,也可以是權傾朝野的宦官。
當然,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權臣之中,有忠于君王的社稷之臣,也有欲取而代之的禍亂之臣。因此,權臣與皇帝的關系,可能會平緩溫和,但也可能會激烈爆發(fā)。
君與臣,就如同一輛馬車的兩個轱轆,推動著歷史不斷前進。關于秦國權臣,這個道理同樣適用。
秦國四大權臣秦國孝公變法前,秦國大臣最高職位便是國庶長,又稱駟車庶長、大庶長等,孝公變法后,最高職位又成了大良造,惠文王時期開始,秦國總領朝政的最高官職就成了今日我們熟悉的相國。
秦武王后,相國之權一分為二,改設左右丞相,之后便一直沿用到秦朝,雖稱謂在特定時期有所不同,但大抵如此。也正如此,在秦國歷史中,總領朝政的大臣就有數(shù)位,而要想從中選出四大權臣,在揮墨君看來,從“使秦業(yè)帝”這個角度來評判,則相對客觀公正。
如果按照揮墨君所提出的評判標準,秦國四大權臣應為商鞅、張儀、范睢、呂不韋。
商鞅活躍在秦孝公時期,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通過變法使得秦國迅速發(fā)展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從政治上來說,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戶籍和軍功爵制度、行政區(qū)劃等,從經(jīng)濟上來說,商鞅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
從軍事上來說,他作為統(tǒng)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大地,獲封商于十五邑,因此也被號為商君。在商鞅的思想和政策影響下,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開啟了稱霸之路。
張儀早年拜入鬼谷子門下,學習鬼谷子的縱橫之術,后來他出山后 ,利用連橫的外交手段游說六國入秦,深得秦惠文王的賞識,并封他為秦國相邦。秦國有了張儀,可謂是如虎添翼,在他三寸不爛之舌的猛烈攻勢下,各國合縱之術不僅被瓦解,還主動親善秦國,其中以楚國被戲弄得最慘。
在秦惠文王時期,張儀受封為武信君,地位之尊崇,無人可撼動。
關于范雎,他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但因被誣陷險些丟掉性命,后來在鄭安平的幫助下,他出逃秦國,見秦昭王后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此舉使得范雎被拜為客卿。
后來范雎又提出加強王權的建議,又被秦昭王采納,因此拜相。拜相后,范雎依舊保持原有的“遠交近攻”策略方針,使得白起、王龁等人能夠從容應對趙、魏、韓等國。
呂不韋,本是衛(wèi)國人,早年在陽翟從商,后來因為將秦國質(zhì)子異人帶回秦國,并扶持他成為秦莊襄王后,官拜相國。再之后,他又率軍攻打周國、趙國、衛(wèi)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和東郡,對后來秦始皇兼并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莊襄王去世后,他又迎立太子嬴政即位,繼續(xù)拜相,被尊稱仲父,權傾朝野。
關于善終問題以上的秦國四大權臣中,商鞅因其變法得罪了貴族勢力,在秦孝公去世后,他被諸位貴族羅織罪名,誣其謀反。在秦惠文王的追捕下,商鞅無處可逃,最終被迫起兵反抗,在彤地戰(zhàn)死,死后遭到車裂之刑,同時全家也被株連。
張儀在秦惠文王死后,因為失去秦王寵信,所以出逃魏國為相,沒曾想在魏國才當了一年相邦,便死在了魏國。
至于范雎,在任期間深受秦昭王喜愛,但盛衰無常,他在鄭安平攻趙投降這件事情上深感恐懼,最終聽燕國人蔡澤之言,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就病死了。
關于呂不韋之死,他本身并沒有多大的過錯,但是卻因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的牽連,于是被罷免相國之位,全家流放蜀郡,途中,呂不韋飲鴆自盡,終結(jié)了自己的一生。
總結(jié)秦國拜相者,在特定的時期總是備受寵信,但當他們的時代過去,他們也只能無奈接受最殘酷的現(xiàn)實,來自新任君王的忌憚,往往會讓他們難以善終。畢竟王權與相權,本就是矛盾的關系。
秦國四大權臣,商鞅、張儀、呂不韋都不算善終,唯有范雎一人,勉強算是善終,最終全身而退。
相信沒有幾個人會選擇用王翦,六十萬大軍意味著什么?可以擁兵自重了,即便沒有那個心,但光這六十萬大軍一開動,所需要的糧草就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況且這還不是近距離短時間作戰(zhàn),因此,六十萬大軍在大部分皇帝心中,都是一個相當讓人肉疼的數(shù)字。
對秦始皇來說也如是,所以秦始皇選擇讓李信為將去攻打楚國。相比于屢立戰(zhàn)功的王翦,秦始皇實際上更信任李信,這種信任也并非沒有道理。
李信在攻打燕國的過程中立下了頭等功,當初,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始皇大怒,提前發(fā)動了攻打燕國的戰(zhàn)爭,他派出的主帥就是名將王翦。王翦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得善終的大將。
如果說白起為秦昭襄王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則王翦為秦始皇掃平天下立下了最強戰(zhàn)功,還有他的兒子王賁。
有意思的是,史書中所有關于李信的記載都離不開王翦父子。比如攻打燕國之時,李信是跟著王翦去攻打燕國的,李信率領數(shù)千士兵作為先鋒部隊追擊燕太子丹,一直追到了衍水,逼的燕王喜不得不派人殺死了燕太子丹獻給秦國,而王翦攻下了燕薊,秦軍大勝而歸。
秦始皇對李信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很是滿意。當時可用的大將實際上并不多,最厲害的就是王翦父子,但秦始皇又不愿意讓王翦做大,因此,他需要新生力量,李信無疑就是他選中的得力干將。
因此,這一戰(zhàn)之后,秦始皇對李信很是信任,這種信任甚至超過了未有敗績的王翦。所以當秦始皇決定攻打楚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信,然后才是王翦,問了同一個問題,得到了差距如此之大的回答。
綜合兩人的答案,秦始皇決定完全可以用二十萬的兵力來攻下楚國,他以李信和蒙恬為將,分兩路攻打楚國,而王翦在知道秦始皇的選擇后堅持告老還鄉(xiāng),回到了頻陽老家。
李信這是第一次獨當一面,開始的戰(zhàn)爭非常順利。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丘,雙雙大破楚軍,然后李信乘勝追擊,向北攻打鄢都,再往東南攻打郢都,又一路向西與蒙恬會師于城父。他們想著接下來直接進攻壽春,然后攻滅楚國。
但就在這個時候,志得意滿的李信不知道,他的背后始終有楚人跟隨追擊,三天三夜不曾停歇,大敗李信,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昌平君起兵反秦,切斷了李信的后路,致使李信大敗。
事實究竟如何,已經(jīng)很難說清,但這一次攻打楚國,李信的大軍敗了,至少損失了七名都尉,最后狼狽回到了秦國。
秦始皇知道后大為震驚,他想過這次攻打楚國的結(jié)果,但沒有想到竟是這樣的結(jié)果。這個時候的他,突然就想起了王翦,看來只有王翦能夠改變戰(zhàn)爭的結(jié)局。
秦始皇這會也顧不得打臉了,趕緊跑到了頻陽去請王翦,對于王翦非六十萬不可的兵力也不計較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0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