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首《憫農(nóng)》流傳甚廣,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但凡上過學(xué)認識兩個字的人基本上都會背。
為什么?
《憫農(nóng)》的作者叫李紳,唐朝人,那年有個叫李逢吉的同年到亳州訪友,恰好李紳也在,于是便陪著他上了趟城東觀稼臺。
文人們有個臭毛病,叫“青山處處勾詩債”,但凡看到點好山好水,就像有人催債似的,非要賣弄兩句不可,否則,就好像沒法過日子似的。
據(jù)說呢,亳州城東的觀稼臺,是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現(xiàn)在不知怎樣,但在唐朝,絕對是個好去處,二人到了這般地界,又都是有名的文人,不念誦兩句,對得起誰啊,于是呢,李逢吉開篇,最后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
由眼前的景象想到了升遷之路,很是發(fā)了些“路漫漫其修遠兮”之類的感慨,李逢吉只是寫了些個人的人生感悟,境界似乎有點小。
李紳呢,就很不以為然了,他呢,是胸有社稷,心念黎庶,那是稍微一想,便緩緩吟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當時就驚呆了,以為這就是李紳的巔峰了,未曾想人家一首作罷, 尚有余才,也沒費多大力氣,又念了一首,曰: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這已經(jīng)不是凡人的力量,于是李逢吉自嘆弗如之后怏怏告辭,《憫農(nóng)》二首便從此流傳下來,成了我們上小學(xué)就得會背的佳作。
李紳的《憫農(nóng)》二首,題曰憫農(nóng),句句憫農(nóng),第一首寫農(nóng)民的辛苦,第二首升華一點,寫農(nóng)民的處境,自來詩由心生,詩如其人的緣故,鬧得大家都以為李紳,肯定是個大大的好人,然而,世人論跡不論心哪。
《憫農(nóng)》當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說實話,從小到大, 包括現(xiàn)在,都是大人拿來教訓(xùn)小孩子勤儉節(jié)約,珍惜糧食的最好說辭,可李紳呢?
李紳后來是當了官的,官還不小,做到了宰相,憫農(nóng)而且知道民生疾苦的人當了大官,一定是老百姓的福氣吧,事實呢?
他為政如何姑且不論,單說生活。
當官之后“漸次豪奢”,追求奢侈腐敗的生活,都奢侈到什么程度,愛吃雞舌,每頓飯都要來一盤,上一盤就得殺掉三百多只活雞。
這僅僅是他一頓飯當中的一盤菜。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估摸著這個時候,他是絕對想不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當然,對古代的官兒,我們不能提出現(xiàn)在的要求。
倘若李紳僅僅是奢侈,咱也說不出什么,到了他那個位子,凡事擺點譜似乎沒什么要緊,但,心胸狹隘,眥睚必報就有點說不過去,那就涉及到人品問題,而人品,古今標準都是一樣的。
畢竟“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山還是那座山,人本質(zhì)上能有多大變化呢。
李紳的人品差到什么程度,唐人范攄撰寫的《云溪友議》當中記錄了這么一段故事,曰:
李公羈旅之年,每止于元將之館,而叔呼焉。榮達之后,元將稱弟稱侄,皆不悅也;及為孫子,方似相容。
李紳微末之時,經(jīng)常到李元將家中做客,那時候為了巴結(jié)李元將,見著李元將就叫叔叔,可后來發(fā)跡之后呢,就對李元將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
李元將知道怎么回事,自己改了稱呼,到李紳面前,降低輩分,自稱弟弟不行,自稱侄子還是不行,最后沒有辦法,只好見了李紳叫爺爺,人家才開心了一點。
心眼就小到這般地步。
另,宋代孫光憲編寫的《北夢瑣言》當中還記錄了這么一段故事,曰:
(李紳)鎮(zhèn)淮海日,吳湘為江都尉。時有零落衣冠顏氏女寄寓廣陵,有容色,相國欲納之。吳湘強委禽焉,于是大怒。因其婚娶聘財反甚豐,乃羅織執(zhí)勘,準其俸料之外有陳設(shè)之具,坐贓,奏而殺之
當淮南節(jié)度使的時候,看上了一個姓顏的美女,卻被一個叫吳湘的小官捷足先登,先下手為強,迎娶回家,本來一家姑娘多家求,紅顏佳人,有擁有全世界資格,誰都可以追求,人家已經(jīng)結(jié)婚,大度一點,祝福人家幸福才是真愛,但李紳呢,聞訊之后卻是勃然大怒,勃然大怒之后怎么辦?
羅織罪名,生事陷害, 不分青紅皂白,找了個茬兒給殺了,最終害的顏氏“孀獨而終”,為吳湘收了一輩子,需要知道的是,唐朝,女人還可以改嫁,顏氏在這種情況下能給吳湘守一輩子,兩人感情有多好已經(jīng)可想而知。
為了自己,生生拆散一對鴛鴦,這就是李紳,奢侈,心眼小,殘暴,這樣的人當官老百姓還有個好嗎?
所以,后人評價,李紳治理地方的時候,是所謂:十分公事,紳相曉得五六。
那么,這樣的人,結(jié)局會是如何呢?
《舊唐書》上記載,李紳一輩子算計,做到了尚書右仆射,趙國公,進了中樞,相當于宰相,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四月,七十二歲的時候“暴中風(fēng)恙”,中了風(fēng)邪,不能上朝,基本處于辦退休狀態(tài),十一月稍好一些的時候,安排到地方當了個淮南節(jié)度使,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病逝,享年74歲。
為顏氏殺吳湘,就是會昌五年,臨死前一年干的事,那一年他73歲。
說的很好,做的卻那么齷齪,寫出“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無非是口頭上的天使,行動上的魔鬼。歷史就是這么有趣。
李紳,字公垂,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擔(dān)任過武則天時期的中書令,祖父和父親都是唐朝的地方官,但他六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yǎng)育成人。因此,李紳年輕時寫出《憫農(nóng)》這樣貼近農(nóng)民生活、反映農(nóng)民艱辛的詩作,是有生活基礎(chǔ)的。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紳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他從國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趙國公。然而,李紳發(fā)跡后再也沒有了憫農(nóng)之心,逐漸蛻變成了一個花天酒地、貪圖享受之人。野史中記載,李紳為官后“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只,院后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眾多文人皆對其嗤之以鼻。
只是生活奢侈,倒無可指摘,但他發(fā)跡后愛耍權(quán)威,無情無義就是人品低劣了。《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fā)跡之前,經(jīng)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fā)跡之后,李元將因為要巴結(jié)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仆與一個市民發(fā)生爭斗。李紳問那個家仆是干什么的,家仆說:“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仆人?!崩罴澗箤⒛瞧腿撕褪忻穸继幰詷O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里,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由于李紳為官酷暴,當?shù)匕傩粘3?dān)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崩罴澋溃骸澳阋娺^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偸窃谙旅?,那些秕糠隨風(fēng)而去不必報來。”
發(fā)跡后的李紳還熱衷于拉幫結(jié)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勢力逐漸衰微,庶人階層通過科舉進入了政權(quán)的核心。而原來掌握大權(quán)的士族又不甘心放棄政權(quán),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員爭奪權(quán)力。士族官員以李德裕為首,故稱李黨。庶人官員以牛僧孺為首,故稱牛黨。牛李兩黨水火不容,雙方互相傾軋了近40年,史稱“牛李黨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權(quán)力斗爭中,李紳緊跟李黨老大李德裕,是李黨中的骨干分子。
李紳一生中最大的污點,是他晚年經(jīng)手的“吳湘案”。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后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后,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復(fù)查。崔元藻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李紳為何執(zhí)意處死吳湘?按照奏章中的說法,事情的起因是揚州都虞候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yǎng)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后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污公款、強娶民女。但是,如果李紳與吳湘之間沒有私人恩怨,李紳不可能如此堅決地處死吳湘。因此,一些史籍中對此事另有說法?!侗眽衄嵮浴分械恼f法是,李紳欲納美女阿顏為妾,沒想到卻被吳湘捷足先登了,李紳勃然大怒,欲置吳湘于死地。由于吳湘迎娶阿顏的聘禮豐厚,李紳便下令調(diào)查他的收入來源,很快便發(fā)現(xiàn)吳湘有貪污行為。而《冊府元龜》中的說法是,李紳欲奪阿顏獻給李黨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干掉吳湘這個絆腳石。
不過,以上說法不見得真實。畢竟李紳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將死之人(李紳在此事后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于五年后),不太可能為爭奪一美貌女子謀人性命。而且,李紳家中私妓成群,完全沒有必要奪人所愛。詩人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時,李紳請他飲酒,并讓幾名家妓出來作陪。劉禹錫對其中一位一見傾心,一時詩興大發(fā),吟了一首《贈李司空妓》:“高髻云鬢新樣妝,春風(fēng)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見劉禹錫如此著迷,便將這位家妓送給了劉禹錫。由此可見,李紳有時候也挺慷慨,并沒有瘋狂到想把所有的貌美女子都占為己有的地步。
其實,李紳執(zhí)意處死吳湘,是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fù)行動。原來,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是世仇。李德裕當上宰相后,也借故整過吳武陵,并將他貶為潘州司戶參軍,后吳武陵郁郁而終。李紳自然很清楚吳李兩家的歷史恩怨,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fù)對象,因而羅織罪名,處其死刑。事實上,李德裕同此案也脫不了干系。御史崔元藻回京后說吳湘罪不至死,時任宰相李德裕立即將他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企圖掩蓋真相。
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即位后罷免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wù),李黨一干人等全部被貶去崖州。這時,吳湘的哥哥吳汝納為弟鳴冤,請求朝廷復(fù)查吳湘案,三司復(fù)查后吳湘終于得到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guī)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李紳是唐朝宰相,也是一名詩人。李紳有一首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憫農(nóng)》就出自李紳筆下。能寫出這樣一首詩的人,想必是最能理解民間疾苦的人,不過李紳的一生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光彩。吳湘案便是李紳為官路上的最大污點,他可能是為了報復(fù),執(zhí)意將吳湘判以死刑,實際上這是一場冤案。等李紳死后,吳湘得到平反,而李紳根據(jù)唐法,被處以“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懲罰。
相信很多人小的時候,都曾讀過這首《憫農(nóng)》。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主要是想告訴大家,農(nóng)民種田非常辛苦,希望大家要注意珍惜糧食。而說到這首詩的時候,想必不少人一定很清楚他的作者是誰。沒錯,他就是一個叫李紳的官員。
按理來說,有此覺悟的官員本應(yīng)該是一位清官才對。但是實際上,李紳在當上官員后,便逐漸踏上了腐敗之路,成了被朝廷和老百姓們唾棄的渣渣。
那么,寫出《憫農(nóng)》一詩的李紳,在當上官員后,最終會踏上腐敗之路,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呢?
而在他沒有考中進士之前,遭受了很多人的白眼。就算是到親戚家去串門,也會被對方冷言冷語的諷刺一番。正因為如此,李紳才更樂意去跟那些條件遠不如自己的農(nóng)人接觸。也正是因為有了跟農(nóng)人們接觸的機會,他才意識到普通老百姓們所過的生活,遠比他所過的生活還要艱辛很多。于是,他在看到農(nóng)人在烈日下種田的場景后,便寫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名詩《憫農(nóng)》。
只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伺候的那個人竟然生了謀反之心。為了不跟著對方一起擔(dān)上謀反的罪名,他便想逃跑。只是還沒等到他采取行動,對方就率先將他給關(guān)押了起來。直到對方被殺,李紳才得以重見天日。
后來,無權(quán)無勢無財?shù)睦罴潱ヒ蛔麨榛萆剿碌乃聫R中住了一段時間。但因他當時的情況非常糟糕,所以連寺廟里的和尚都常常欺負他。也正是因為這樣,原本心地善良的李紳,漸漸變得心狠手辣和不擇手段。等到他因為巴結(jié)權(quán)貴而得勢后,甚至還曾專門去報復(fù)過惠山寺的那些和尚們。而且自此以后,李紳便嘗到了有權(quán)有勢的甜頭。甚至開始為了得到更大的權(quán)勢而做更過分的事情,完全忘了他當初曾立下要當個清官的大志向。
于是每次廚房的廚師給他做這道菜,都得提前殺好數(shù)百只雞才行。除此之外,每每遇到不服他管束或者他看不順眼的人時,他便會瞬間化身成惡魔,然后想方設(shè)法將對方給弄死。正因如此,他經(jīng)手過的案件中,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冤假錯案。
吳湘案中,有人認為李紳執(zhí)意處死吳湘,是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fù)行動。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是世仇。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fù)對象,因而羅織罪名,處其死刑。
按理來說,像李紳這樣的人理應(yīng)不得善終。但是實際上,李紳卻得到了善終。他死的時候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而且死后還得以被朝廷追封。好在他死之后,他經(jīng)手的那些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所以沒過多久,李紳的報應(yīng)便都報在了他的子孫后代們的身上。
總結(jié)
如此一來,不光天下的百姓們紛紛咒罵李紳,就連他自己的那些子孫后代們,也都因跟他有血緣關(guān)系而感到無比羞恥。由此看來,李紳的結(jié)局也算不得有多好。若是他能堅守本心,踏踏實實做個能為百姓們出力的清官,最起碼死后不至于會禍及子孫。可惜他曾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的很高的覺悟,全都被仇恨給弄沒了,實在是有些可惜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0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崔浩,北魏第一名相,最后為何沒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