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于建隆三年(962)密鐫一碑,立于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平時用銷金黃幔遮蔽,門鑰封閉甚嚴。太祖命令有關部門,唯太廟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時方可啟封,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屆時只有一名不識字的小黃門跟隨,其余皆遠立庭中,不敢仰視。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
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泄漏"。直到靖康之變,金人將祭祀禮器席卷而去,太廟之門洞開,人們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闊四尺余,上刻誓詞三行:
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勒石三戒”。
“勒石三戒”的第一條的意思就是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而加刑。趙匡胤為何要寫下這一條且列為第一條呢?
趙匡胤年輕時打仗是有勇有謀,但更離不開周世宗柴榮的賞識、提拔。當年高平之戰(zhàn)、淮南之戰(zhàn),顯德六年北伐,一系列戰(zhàn)役使趙匡胤的地位不斷提升,周世宗柴榮充分信任他授予兵權。在生命的最后關頭,看到“點檢做天子”的木牌,周世宗仍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可以說是高度信任了。可以說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辜負了周世宗的厚愛。
保全柴氏子孫做到了嗎?后周恭帝柴宗訓被封為鄭王,13年后,20歲,“發(fā)病”而亡。柴熙謹,在宋初不明不白死去;柴熙誨、柴熙讓,《新五代史》說“不知其所終”。
周世宗柴榮一生共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是被后漢隱帝劉承佑所殺,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
四子柴宗訓即后來的周恭帝,趙匡胤稱帝后,將其降為鄭王,死的時候年僅20歲。
五子柴熙讓神秘失蹤,無人知曉下落。
六子柴熙謹北宋建國后第四年死去,年10歲。
七子柴熙誨歐陽修修撰的《新五代史》上說其“不知所蹤”。
至此,周世宗柴榮的后代全部不得善終,七子全失。
由此可見,趙匡胤“勒石三戒”的第一條就是廢話,沒什么實際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1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