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張紞為什么要自盡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遠在西南的云貴地區(qū)還在元朝的控制范圍內(nèi),元朝梁王雖然失去了和蒙古帝國的聯(lián)系,但仍不愿向明朝投降。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和沐英為副將,率領30萬大軍征討云貴。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了近一年多,終于平定云貴。
在當時,云貴乃蠻夷之地,當?shù)赝了倦y以管理,如何治理云貴,成了朱元璋較為費神的一件事。最終,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讓沐英留守云南,保證西南邊陲的軍事安定,然后派遣一批文臣去治理,這批文臣中,有一個人物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此人名叫張紞[dǎn]。
張紞,字昭季,關中富平人。張紞自幼熟讀經(jīng)史,后來經(jīng)推薦為官,得到朱元璋的賞識后,任命他為東宮侍書,專門侍奉太子朱標讀書。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平定云貴后,派張紞擔任云貴左參政,赴云南為官。
元朝時期,地稅、人頭稅等各種稅賦繁雜,當?shù)氐陌傩铡⑹考?、土司都擔心明朝會繼續(xù)元朝的政策。張紞初到云南時,廣泛宣傳明朝的朝政,在安撫、教化、賦稅改革、法令改革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洪武二十年,張紞在云南執(zhí)政滿五年,朱元璋命張紞回京述職,《明史·張紞傳》云:
二十年春入覲,治行為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
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張紞的政績天下第一,讓吏部不用再考核了。而后,朱元璋賜張紞一道圣旨,上寫:
爾紞實先往(云貴),于今五年。諸蠻聽服,誠信相孚,克恭乃職,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天下十二牧上。故嘉爾績,命爾仍治滇南。往,欽哉。
這道圣旨,不僅充分肯定了張紞的功績,最為重要的是,讓張紞繼續(xù)前往云貴。張紞在云貴一共待了17年,這17年,張紞對明朝西南地區(qū)做出的貢獻,不亞于沐英。
正是朱元璋的這種培養(yǎng),讓張紞得到充分的歷練,朱元璋駕崩前,特意對朱允炆說:“張紞是一位優(yōu)秀的吏治官員,你登基后,可加恩于他,封他做吏部尚書?!?/p>
朱允炆登基后,立即召張紞回南京,封他為吏部尚書。建文帝一共在位4年,吏部尚書這個職位從來沒有換人,一直是張紞擔任。與其說是建文帝提拔張紞做吏部尚書,不如說是朱元璋培養(yǎng)張紞為吏部尚書。
張紞擔任吏部尚書期間,不管是考核官吏,還是選拔人才,都十分積極。例如,明朝著名的“三楊”之首的楊士奇,就是張紞親自選拔,并且向建文帝推薦的。
建文四年,明朝政局發(fā)生變化,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永樂大帝登基。朱棣進入南京后,為了徹底肅清那些忠于建文帝的“逆臣”,列了兩份“逆臣”名單,對該名單進行抓捕。這兩份名單,一份是武將名單,共15人。另一份是文臣名單,共29人。
這29位文臣,都是建文帝在位時期的六部九卿的主要官員,包括黃子澄(太常寺卿)、齊泰(兵部尚書)、陳迪(禮部尚書)、方孝孺(文學博士)、胡閏(大理寺卿)、王鈍(戶部尚書),張紞(吏部尚書)……
毫無疑問,張紞身為吏部尚書,自然在“逆臣”名單之列。
張紞經(jīng)洪武、建文兩朝,對朱元璋和朱允炆十分忠心,聽聞自己在29人名單中,一點都不意外,反而有些灑脫。但一天后,張紞就不再灑脫了,因為朱棣赦免了張紞。《明史紀事本末》云:
以常茹、李景隆言,并宥張紞,復為吏部尚書,其皆不宥。
眾所周知,朱棣之所以能順利攻入南京,是因為有李景隆、常茹、朱橞這樣的投降派偷偷打開了金川門。也就是說,常茹和李景隆卻向朱棣求情,朱棣因此赦免了張紞,讓他官復原職。最為關鍵的是,29人名單中,只赦免了張紞一人,即“其皆不宥”。
張紞本以為自己必死,現(xiàn)在卻被意外赦免,這讓他很尷尬。在傳統(tǒng)的價值觀里,若是不被赦免,張紞還能被后人定為“忠臣”,現(xiàn)在被赦免,張紞只能是“降臣”,這讓張紞不能接受,一度戰(zhàn)戰(zhàn)兢兢。
朱棣清理完建文舊臣后,開始第一次上朝議事。在朝堂上,朱棣覺得建文帝時期的官吏設置和洪武時期有很大變化,便質(zhì)問道:“太祖皇帝身為開創(chuàng)之主,深謀遠慮,他設置的官制都有他的道理。后世子孫(指建文帝)不理解太祖的心血,輕易改變官制,太過輕佻。而且,這背后恐怕也有小人諂媚,以后應當以此為戒!”
朱棣在洪武年間離開南京,一晃多年過去,建文帝登基后對官制做出了更改,朱棣不熟悉,也在情理之中。朱棣上述這番話,把官制混亂的原因歸咎于建文帝和其背后的“小人”。張紞身為吏部尚書,以為是說自己。張紞站在朝下,似被朱棣羞辱一般,又越聽越害怕,驚懼之余,張紞回到吏部后堂,把門一插,旋即自殺。
《明史》云:
帝臨朝而嘆,咎建文時之改官制者……紞懼,自盡于吏部后堂。
筆者認為,張紞之死,原因有二,第一,他本是建文遺臣,做好了必死的準備,忽然被寬宥,從“忠臣”變成“降臣”,內(nèi)心壓力極大。
第二,朱棣在朝堂上質(zhì)疑建文帝時期的官制混亂,并指責有“小人”諂媚,張紞認為朱棣是針對自己。在張紞看來,與其承受羞辱,每日擔驚受怕,不如早點解脫,繼續(xù)做自己的忠臣。于是便自盡了。
張紞朱元璋親自培養(yǎng)的官員,其能力和品質(zhì)都不容置疑,然而,因朱棣無心之舉,自殺于吏部后堂,這是明朝的損失,也是朱棣的損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2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