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是一種有著美麗的外形、溫馴的性格的動物,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瑞獸。
相傳鹿又是一種長壽的仙獸。據(jù)晉代葛洪編著的《抱樸子》記載: “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其色白?!?/p>
因此,人們又用鹿來象征長壽。古人祝壽時常常畫鹿與壽星送人,以祝賀長者長壽。又因“鹿”字和“祿”諧音,因而在一些吉祥的圖案中,又以鹿表示福氣或當官享受俸祿的意思。
在儒家文化中,鹿也是帝王仁德的象征,白鹿的隱現(xiàn)常常被附會為檢驗帝王德政的好壞和上天意志的表現(xiàn)。
在道教文化中,鹿又常常是仙人的坐騎,比如在道教神話中,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一只白鹿,所以鹿又被稱為仙獸。
“鹿”字又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撰寫的特別傳神,那歧出的角,長長的頸尤其傳神。從目前已知的卜辭可知,鹿是商代第二十二位君主武丁(?-公元前1192年)最喜歡獵取的動物。
在甲骨卜辭中,有關武丁“逐鹿”的記載屢見不鮮。而且,武丁在逐鹿前還預先要進行占卜,通過占卜了解逐鹿之日的天氣情況以及是否有災,沒有災才出外逐鹿。
更有趣的是,商王武丁逐鹿之時,還要先派人出去偵察,如果有鹿,隨即外出逐取。據(jù)卜辭記載,這位開創(chuàng)商代后期中興的武丁是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地逐鹿,樂此不疲。為了逐鹿,可以一連數(shù)日奔走在中原大地上。
我國歷史上從武丁開始流行的“逐鹿”活動,幾乎為歷代帝王所喜愛。并將鹿延伸喻指為“帝位” 、“國家政權”等。于是“逐鹿”之舉,便成了歷代政治家奪取政權的代名詞。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边@里的“鹿”,就是代指天下,而天下共逐之,也就是天下的俊杰都要“逐鹿中原”,以期自己能奪取天下。
由于歷代帝王大量捕鹿,使鹿這種美麗的動物到了漢代,幾乎成了一種很難捕得到的稀有動物,因而漢武帝更是十分喜愛鹿。
據(jù)史書記載,漢武帝時有人殺了上林苑的鹿,他一氣之下竟下詔要殺掉此人,幸好東方朔在旁婉言相諫,此人才得到了武帝的赦免,保全了性命。
魏文帝曹丕一次出獵,有部下不小心,讓鹿給逃掉了,曹丕大怒,竟然也要殺掉隨行人員,后經(jīng)蘇則反復勸諫,才肯罷休。
鹿也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人們將這種習性推及人類,以鹿比喻賓朋,以“鹿鳴”作為宴請賓客之樂。
如我們熟知的《詩經(jīng)·小雅·鹿鳴》中的名句: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p>
詩序?qū)Υ私忉屨f: “鹿鳴,宴群臣嘉賓也?!币虼?,古人稱招待嘉賓之宴為“鹿鳴宴”。
到了唐代,“鹿鳴宴”更是成為新科舉子慶祝的一場宴會,于發(fā)榜次日舉行。因為宴會上要唱《詩經(jīng)》中的“鹿鳴”之詩,以活躍氣氛,所以取名“鹿鳴宴”,并從唐代一直傳至宋代、明代、清代,在科舉和教育文化體系中延續(xù)了一千多年。
宋代大文豪蘇軾還寫有一首《鹿鳴宴》的詩,形象地描繪了新科舉子榜上有名后的欣喜:
《鹿鳴宴》 宋·蘇軾
連騎匆匆畫鼓喧,喜君新奪錦標還。
金罍浮菊催開宴,紅蕊將春待入關。
他日曾陪探禹穴,白頭重見賦南山。
何時共樂升平事,風月笙簫坐夜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3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