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狀元,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5000年的文化古國,與此同時傳統(tǒng)武術也是揚名于世界的中國文化之一,尤其是近代歷史上的許多著名武術家,更是將中國武術的名號打向了世界。比如說霍元甲、杜心五、黃飛鴻等人,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今天要說的便是在眾多武林豪杰中奪得頭籌武狀元的高手,此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武狀元。
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古時候的武考,古時候的武考分為兩種,一種是考武,一種是考文??嘉渚褪恰肮妒R步箭”這些基本的武學項目,自長安二年(702年)開設武科舉考試以來,考武的項目雖然有變化,但是也是圍繞 “弓刀石馬步箭”開展的。
文考主要靠的是“策”相當于答題,除此以外還有“論”,也就是題寫一篇議論文。對于很多“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人來說,考文甚至要比考武還要難。不過,如果通過不了考文顯然是當不了武官的。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上百位武狀元,現(xiàn)如今很多人都已經成為了歷史,只留下了一個名字。但是就和溥儀一樣。歷史上最后一個武狀元名聲還是很響亮的,這位武狀元的名字就叫張三甲。
1876年10月5日,張三甲出生于開州戶部寨村。張三甲家里很清貧,但是又十分的崇尚武術,他的父輩和祖輩都是江湖上響當當?shù)奈淞指呤?,因此受到父輩的熏陶,張三甲也十分的癡迷于武術。
在張家年輕一輩中,張三甲的武學天賦是最高的,不管是槍、刀、劍、戟,還是弓箭、軟鞭都能很熟悉的掌握。除此之外張三甲的身體條件也很好,到十五歲的時候便已經長成了一個彪形大漢。
父親見他是一個真正的可造之材,于是乎便將其送到了武林名師楊國昌門下武林名師楊國昌門下學藝。張三甲謹遵師訓,刻苦求學,武功日益的精進,上百斤的練武刀耍起來都生龍活虎。
光緒丁酉年(公元1897年),19歲的張三甲赴大名府參加鄉(xiāng)試得中武舉赴大名府參加鄉(xiāng)試得中武舉,不久后張三甲又參加了武舉會試。
在會試前,恭親王奕忻便服到校場巡查。只見張三甲背熊腰,各種武學套路無不精熟,于是乎便主動將其收入門下。果不其然張三甲在會試上力壓群雄,一舉奪魁。成為了開州有史以來第一名也是科舉制度下最后一名武狀元。
張三甲得中武狀元之后,皇帝親自披紅戴花并恩準在京師夸官三日,一時間震動朝野,文武百官無不慶賀。在夸官三日后,張三甲重現(xiàn)回到家鄉(xiāng)。或許是因為張三甲的名聲太響了,于是便有很多武林人士前來挑戰(zhàn)張三甲,其中便包括武學名師霍元甲。當時張三甲便站在那里讓霍元甲連踢三腳,竟都紋絲不動,霍元甲最終也嘆服了。
不過可惜的是,張三甲武功蓋世,卻不幸在回鄉(xiāng)后身患重病,在妻子剛剛生下孩子后便去世了,年僅22歲,實在是令人感到嘆息。
霍元甲是我國著名的武術家,他大名鼎鼎,曾經多次在與外國人的交鋒當中挫敗外國人的氣焰。但是相傳他這么一位厲害的武術家,卻曾經在一個人手中吃了虧。這個人就是大清最后一位武狀元,霍元甲連踢幾腳都不能踢動他,所以最好只好向他認輸。
武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戰(zhàn)斗技巧,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古人特別尚武,尤其愛佩戴刀劍在身,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僅僅在《水滸傳》當中有武松醉打蔣門神這樣的橋段,哪怕是正統(tǒng)的文人士子,同樣對武藝、俠客這些話題充滿了向往,比如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就曾經寫到: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在李白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俠客是拿著像?吳鉤這樣的寶劍,騎著白馬?的形象的。不過到了清朝的時候,俠客的形象大約是要改變的。因為清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禁止人們持有兵器,也禁止多人聚會,如果違背的話都會被官府直接以殘酷的刑罰來處理。當時的武術家沒了辦法,只好把以前舞動器械的武術變成了舞動拳頭的武術。
到了后來,拳術等往往成了武術的主流套路,不管是江湖俠客還是朝廷的武狀元,大家都習慣于用拳頭來爭強斗狠,除非得了特許可以使用兵器。這種拳術清朝末年發(fā)展到了頂峰,當時的許多武術家都熱衷于以拳頭在擂臺上打倒外國人來宣揚中國的國威其實這已經是一種比較卑微的挽尊了。我們要打,就應該在戰(zhàn)場上打敗他們!
可是民間的武術家是沒有辦法的,從1840年開始,有著?沒有昏君?之稱的清朝就開始在戰(zhàn)場上屢戰(zhàn)屢敗了。其實也不是從這時候起,康熙打沙俄的時候就花了數(shù)萬人打人家?guī)装偃舜蛄藥啄辏€是因為敵人彈盡糧絕才投降的;乾隆打緬甸更加丟人,仗還沒打,自己在路上就因為各種原因死了一半以上,最后還是因為緬甸內亂才沒有讓?鴉片戰(zhàn)爭?提前。
這種情況下,中國武術家們只能用自己的拳頭把國家在戰(zhàn)場上丟的臉從擂臺上掙回來,雖然這種方式很卑微,但是它卻體現(xiàn)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比如最為著名的霍元甲,出生于1868年,他的家族祖上就是練習?迷蹤拳?的,所以他學武有著比較好的底子。他武藝高強,喜歡行俠仗義,在民間擁有很高的名氣。
1901年,割占了清朝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的沙俄來了個叫做斯其凡洛夫的大力士,他宣稱要?打遍中國無敵手,讓東亞病夫們見識見識,開開眼界??;粼纂m然不是什么官方人物,但是卻有著強烈的民族尊嚴,他聽到?東亞病夫?這幾個字就兩眼冒火,隨即與俄國大力士比武,結果俄國大力士不戰(zhàn)而降因為他了解到了霍元甲的名氣,被嚇到了。
1909年的時候,鴉片戰(zhàn)爭的罪魁禍首英國又來了一個大力士,同樣是譏諷中國人是東亞病夫,并且在上海大擺擂臺,公開侮辱中國人。在當時的革命黨人陳其美的幫助下,霍元甲來到了上海,向英國大力士奧彼音挑戰(zhàn)。他要求霍元甲不能使用指戳、足勾等傳統(tǒng)技法,約定日期與霍元甲打,結果卻逾期不至,逃回英國。
這兩次沒打成,但在1910年的時候,終于打成了。甲午戰(zhàn)爭的時候割占了中國大量領土的日本人覺得這個中國?東亞病夫?這么厲害很不服氣,于是派出許多日本的十幾名高手來挑戰(zhàn)霍元甲?;粼鬃屪约旱耐降軇⒄衤暽吓_,一連打敗對方5人。日方領隊非常羞怒,于是親自上場挑戰(zhàn)霍元甲,被霍元甲虛晃一招騙出破綻,用肘部擊斷了日本人的手骨,日本人只好認輸。
不過如此武藝超群的霍元甲卻相傳輸給了一個清朝最后一位武狀元張三甲。張三甲出生于1876年,還比霍元甲年前8歲。不同于霍元甲在江湖上行俠仗義,揚我國威,張三甲選擇了一條考取清朝武狀元的路。21歲的時候,清寒的張三甲考中了鄉(xiāng)試,并且準備去參加會試。
會試期間,他的衣著最為寒酸,又沒有給達官貴人送禮,所以大家都不看好他。不過他在會試時的表現(xiàn)卻極為突出,將180斤的大刀舞得虎虎生威,而且來回跳躍身輕如燕。光緒看了十分的滿意,欽點他為當年的武狀元,并且特許他能夠在京師夸官3日。相傳他出名后霍元甲也曾經來找他比試,但是卻因為連踢了張三甲幾腳都紋絲不動而不了了之,感嘆到:
?英雄出少年?
不過考取清朝功名這條路卻注定了他這一生難以出頭了,清朝這時候既不能掙取民心,也不能夠勇敢的對外戰(zhàn)斗,只有貪腐和欺壓百姓才在官場里有?前途?。因此大家都很熟悉沒有功名的霍元甲,卻一點兒都不知道這個堂堂的武狀元。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不許見白頭,就是講的“紅顏薄命,英雄氣短?!睆墓胖两裼楷F(xiàn)了很多保家衛(wèi)國、奮勇殺敵的英雄,他們通過了層層的選拔,才能夠得到上陣殺敵的機會,但是有一個人他經過了層層選拔,卻沒有機會上陣殺敵了,他就是大清最后的一位武狀元,霍元甲曾連踢幾腳都紋絲不動,他是誰?
他叫張三甲,開州人,按現(xiàn)在的地域劃分,是個重慶人。他從小便在自己祖父家里開的武館里頭練武,但是他祖父可不是什么武術大家,只是他祖父早年去外面闖蕩的時候,和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學了些武術招式,回到鄉(xiāng)里也沒什么生計過活,兩手一拍,開了個武館教父老鄉(xiāng)親練一些防身術的招式,也能過活日子。
只是張三甲不同,他從小就力大無窮,能夠舉起他祖父武館門口的石獅子,對于武術的招數(shù),學得也比旁人快一些,祖父認為他是天生的練武之才,不能耽誤了他,說不定以后能在武術上為張家光宗耀祖,于是將他送去開州一個姓楊的武術高手那里學習武藝,張三甲跟著楊國昌學了好幾年,楊國昌一直夸他是她徒弟里學得最好的一個,以后一定會有大出息的,說不定能中個舉。
沒幾年楊國昌便去世了,張三甲又輾轉拜了別人為師,這位師傅可不一般,他在王庭里當侍衛(wèi),張三甲拜他為師,得了他的指導,在武術造詣上更進一步,在那一年比試之中,奪得了武舉人的稱號,中了舉當然要進京趕考,但科舉制度多年流傳下來,總有些陋習,張三甲在考試前要找到朝中任職的官員,成為他們的門生,才能夠進行考試。兜兜轉轉,張三甲被奕看中了。要說這恭親王奕在當時的清王朝可是有些權利的,沒有點智慧在風雨飄搖的前朝怎么可能站得穩(wěn),奕看中了張三甲,主動收張三甲為門生,而張三甲也沒有辜負他,那一年的武比,張三甲一舉奪魁,成為了武狀元。
狀元是何等風光,文狀元都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張三甲在京城風光了好一陣日子,等到回家省親的時候,登門祝賀的人絡繹不絕,大多是鄉(xiāng)里的人,有羨慕的,也有不服的,不信當今武狀元有什么厲害的,前來挑戰(zhàn)張三甲的人不在少數(shù),年輕時候的霍元甲也來見過這位武狀元,想要同他比試,結果霍元甲在比試的時候連踢張三甲三腳,張三甲紋絲不動,霍元甲這才服了他。
回家省完親的張三甲本應該回到京城,等候朝廷給他安排差事,但是由于回家的舟車勞頓,回家后又有許多人來拜訪張三甲,張三甲不好拒絕,便硬撐著和他們周旋,最后竟然病倒了,大清最后一個武狀元沒能回到京城,他病死在了開州,他的故土。
結語
張三甲學習武術的時候,可能也想不到他這么強健的一個人,最終會因為身心俱疲而病倒,并且一病不醒,他考上了武狀元,卻還沒能來得及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沒能實現(xiàn)他兒時練武的夢想,他練武就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大清已經岌岌可危,他卻沒能來得及保護自己的國家,他倒在了大清面前。
古往今來出過的狀元并不多,或許是重文輕武,人們對武舉狀元尤其關注少些!
何謂武狀元?解釋起來,武狀元就是在封建社會中,武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選拔出來的或者經皇帝認定的第一名,或者稱為一甲一名武進士。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存在著文治武功。人們已經習慣于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眾,維護社會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禍亂”也就是保護國家安定、鞏固國家政權。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武狀元通常,功夫自然是十分了得!但是否從軍卻也未必。
郭子儀
最有名的武狀元大概就是郭子儀。他是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
年齡最小的武狀元是朱虎臣,宋紹興年皇帝賜武狀元時,朱虎臣年僅九歲。朱虎臣九歲參加朝廷舉行的武殿試,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標;朝堂之上他面對群臣,從容鎮(zhèn)定,滔滔不絕地講評《孫子兵法》,推演《諸葛八陣圖》,被朝中大臣贊譽為神童,皇帝特賜予他武狀元。后人評價說,這種事大概只會出現(xiàn)在開童子科、喜歡培養(yǎng)神童的宋代。
朱虎臣
而一說,張三甲,估計沒幾個人知道!
事實上,張三甲,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亦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后一位武狀元。
狀元祠
張三甲,1876年生于開州戶部寨村,一個清貧但卻尚武世家。自幼因受父輩熏陶學到不少招數(shù),不管是槍、刀、劍、戟,還是弓箭、軟鞭等各有獨至之處,尤以大刀起舞稱著鄉(xiāng)里。后拜開州武林高手楊國昌為師,武藝日臻上乘。百八十斤的練武刀耍起來盤龍翻舞,套數(shù)多變,跑馬射箭百發(fā)百中。
十八般武藝要樣樣精
據(jù)說,有一次三甲馬上手提大刀,舞得性起將一棵直徑盈尺的柳樹砍下。馬馱不動,他就下馬背樹走了三里,竟是臉不變色心不跳。
狀元及第
楊國昌逝后,三甲又拜師于清廷藍領侍衛(wèi)杜回春門下,經這位大內高手點撥,三甲又有新的進步。
1897年,三甲赴大名府參加鄉(xiāng)試得中武舉。殿試時,三甲舞動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一展平生才學,一舉奪魁,欽點狀元及第,轟動鄉(xiāng)里。
要說,這人啊,事啊,真沒準。就在三甲高中、其妻楊氏喜產貴子的雙喜日子里,三甲卻因操勞過度憂愁國事而疾,不治而亡,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6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