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我國歷史悠久,很多典故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很多都變換了意思。比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表達兄弟感情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成了表達男女之情的詩句。
羽扇綸巾,這個詞一開始應該是形容周瑜的,周瑜是個青年將領(lǐng),深受孫權(quán)賞識,而且他和孫策還是連襟,周瑜娶了小喬,孫策娶了大喬。當時周瑜大權(quán)在握,年輕有為,志得意滿,當然是當時的人們所羨慕的人了。
所以蘇軾在他的詞作中就寫下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里面點了周瑜的名,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由此可見是寫周瑜的。
但是,后來這句話變了似乎更加接近于諸葛亮的形象,有一版《三國演義》是唐國強演的諸葛亮,基本上就是羽扇綸巾的形象,而周瑜在那一版的電視劇里只是一個武將的形象出現(xiàn)。這又應了《三國演義》里的那句話——“既生瑜,何生亮”。
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隨著《三國演義》這部書的流傳,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了,而且還是個智慧的化身。在和周瑜的交集中,諸葛亮處處占據(jù)先機,周瑜屢次想殺諸葛亮都攻敗垂成,最后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周瑜被氣死了。諸葛亮還去吊孝,被龐統(tǒng)給揭穿了真面目,沒辦法說是推薦龐統(tǒng)去劉備麾下任職。
周瑜是個精明的人,而且思維縝密,但是在《三國演義》這部書里,作者堅持擁劉反曹的政治立場,對孫權(quán)這一個軍事政治集團也沒有好感,覺得他們也是亂臣賊子,所以對周瑜的描寫就比較貶低,說周瑜是個心胸狹隘的人。
周瑜第一次殺諸葛亮是讓諸葛亮待人偷襲聚鐵山曹操的糧草輜重,結(jié)果讓諸葛亮一句話改變主意了,諸葛亮自己編了個順口溜,說是“伏路把關(guān)饒子敬,臨江水戰(zhàn)有周郎”。意思是他們各有特長,但是只精通一樣,這令周瑜很生氣,說不用你諸葛亮去了,我自己去偷襲聚鐵山,諸葛亮這才出來勸阻并且點出了偷襲必敗的原因。
第二次是讓諸葛亮十天之內(nèi)趕造十萬支箭,而且不給膠漆翎毛,諸葛亮順水推舟說十天太長了,三天就夠了,結(jié)果上演了一出大霧天草船借箭的好戲,一下子消耗了曹操十多萬支箭,交到周瑜軍前,這下子把周瑜徹底鎮(zhèn)住了,更加堅定殺諸葛亮的決心了。
第三次更是讓周瑜震驚的事情是諸葛亮借東風,這簡直太厲害了,周瑜說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能,必須殺掉,派人去祭風臺殺諸葛亮,諸葛亮已經(jīng)坐小船走了。
周瑜三次要殺諸葛亮未遂,所以作者讓諸葛亮反過來三氣周瑜,結(jié)果是周瑜被氣死了,民間留下了周瑜小肚雞腸的傳說,而諸葛亮的大智大勇也在民間長久廣泛的流傳。
于是,這個羽扇綸巾的主人就該換了,大家覺得這樣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和羽扇綸巾這樣瀟灑脫俗的詞語太不般配了,于是就移到諸葛亮身上了。
歷史是人民寫的,人民的愛憎褒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歷史人物的形象,至于在正史如何記載人民并不關(guān)心,因為古代的正史也不關(guān)心人民。
成語羽扇綸巾的意思是什么?成語羽扇綸巾的意思是指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形容態(tài)度從容。那么,成語羽扇綸巾的主人公是誰?成語羽扇綸巾出自何處?羽扇綸巾有什么歷史典故。
成語羽扇綸巾的主人公是周瑜和諸葛亮。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zhàn)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quán)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lián)合,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chǔ)。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lǐng)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 >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成語羽扇綸巾出自何處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榆灰飛煙滅。” 羽扇綸巾的歷史典故
東漢末群雄并起,魏、蜀、吳三紛爭,演繹世間少傳說故事! > 《三志·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云:周瑜破魏軍,曹公曰:‘孤羞走’書與權(quán)曰:‘赤壁役,值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名’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咸欲疑譖雖曹操赤壁敗找托詞,并使離間計,見,赤壁戰(zhàn)故事傳說脛走,流傳甚廣據(jù)史家研究,《三志》裴注文數(shù)倍,注引魏、晉著作達二百十種,其少傳聞異詞說家言嗣筆記傳奇,三故事逐漸豐富唐代,少詩都吟詠三故事,譬李商隱《驕詩》句云: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其寫諸葛亮,李白、杜甫、劉禹錫、李商隱、胡曾等著名詩都歌頌諸葛亮篇尤其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云:諸葛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羽毛伯仲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勾畫手執(zhí)羽扇,指揮若定諸葛武侯鮮明形象杜牧《赤壁》詩句云:東風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已經(jīng)勾勒諸葛亮借東風,曹操筑銅雀臺欲取二喬等故事情節(jié)見三故事唐代更詳細系統(tǒng)發(fā)展,宋代說書藝說三奠定基礎(chǔ)。 > 羽扇:用鳥羽制成的扇子; 綸巾: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又名諸葛巾,為古人扎頭的常用裝飾。
舊小說中多用來形容諸葛亮的形象。
羽扇綸巾?[ yǔ shàn guān jīn ]?
【解釋】:手拿羽毛扇,頭戴青絲巾。形容儒雅從容,舉止瀟灑。舊小說中多用來形容諸葛亮的形象。綸巾: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綸(guān)。
【出自】: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p>
【譯文】: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tài)雄峻。諸葛亮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的時候,強虜灰飛煙滅了。
擴展資料
有關(guān)于諸葛亮的其他成語?
一、引咎自責 [ yǐn jiù zì zé ]
【解釋】:咎:罪責。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并作自我批評。
【出自】:書:唐 房玄齡《晉書·庾亮傳》:“亮甚懼,及見侃,引咎自責,風止可觀?!?/p>
【譯文】:諸葛亮很害怕,當看到侃,承認過失責備自己,風止可觀
二、妄自菲薄 [ wàng zì fěi bó ]
【解釋】:過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p>
【譯文】:而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shù)脑挘灾露氯藗兿蚰M忠進諫的道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7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伊爾根覺羅氏是什么身份她有多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