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碛谥t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他本是文臣,卻以武揚名。終其一生只指揮了一場戰(zhàn)役,卻憑這場戰(zhàn)役,躋身千古名將行列。也是因為他,歷史上鐵骨錚錚的大明王朝躲過了它的第一次滅頂之災。 他就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墒?,這位可歌可泣的忠臣,最后卻落得個被冤死的下場,讓人蹉嘆不已!
于謙,字廷益,號節(jié)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
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明宣宗駕崩后,剛滿九歲的皇長子朱祁鎮(zhèn)即位,史稱明英宗。英宗年少貪玩,寵信宦官王振。張?zhí)蟛∈?,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nèi)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quán)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wèi)指揮,王林為錦衣衛(wèi)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分四路大軍大舉南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后勤不續(xù)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zhàn),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zhàn)死,明英宗也被也先所俘。
英宗于土木堡被俘,京師震驚,群臣失措。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 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朱祁鈺于是即帝位為明代宗。
當時京師最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明代宗調(diào)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jīng)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
隨后,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quán)負責籌劃京師防御。于謙分派將領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外擺出陣勢,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不久,歷史上有名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打響,也先戰(zhàn)敗被迫退兵。也先敗退出長城之后,覺得繼續(xù)扣留英宗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于是把他放了回來。明代宗把這位“太上皇”安置在南宮“頤養(yǎng)天年”。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突然身染重病,臥床不起,而太子這時已經(jīng)早逝,皇位繼承權(quán)發(fā)生了問題。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貞、太監(jiān)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結(jié)了起來,在正月十六日凌晨發(fā)動政變。石亨帶領親軍一千余人,借加強防守之名,混入皇城(紫禁城外,地安門、安天門以里的城區(qū)),推倒南宮的宮墻,擁著英宗登上御輦到東華門外。守門禁軍見是太上皇,不敢阻攔,石亨揮軍直入東華門,扶英宗入奉天殿。
這時天已啟明,群臣進宮早朝,見英宗已端坐在寶座上,均大吃一驚。英宗安撫群臣說:“景泰帝病重,大家迎我復位,你們各安其事,各安其位吧?!?早朝的鐘鼓聲驚動了病榻上的明代宗,他得知英宗復辟的消息后已無計可施了。英宗廢明代宗為郕王,又過了一個多月,明代宗病故,享年三十歲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復辟功臣,緊接著又捏造了于謙“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將于謙逮捕入獄。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謙被押往刑場,北京百姓聞之,夾道痛哭,行刑之時,巧逢陰云蔽天,可謂天怒人怨。 抄查于謙私宅時,什么值錢的東西和謀逆的罪證也沒有查出來,于謙的住室僅遮風雨,四壁蕭然,除了書籍之外,家無余資。錦衣衛(wèi)的士兵見之,不禁潸然淚下。
史載于謙性剛直,遇事有不如意,輒拊膺嘆曰:“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及其籍沒(即抄他家的時候),家無余資,唯正屋奉帝(代宗朱祁鈺)所賜蟒袍、劍器。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有指揮朵兒者,本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把酒祭之矣),慟哭。吉祥怒,鞭之。明日復酹奠如故。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詩人朝代:明朝。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jié)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樂年間進士,曾巡按江西,巡撫河南、山西,政績卓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發(fā)生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主張,力阻南遷,親自指揮數(shù)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擊退瓦剌,挽狂瀾于既倒,在中國歷史上抒寫了壯烈輝煌的一頁。于謙加封少保,總督軍務。英宗獲釋后發(fā)動奪門之變復辟,1457年2月,于謙以“謀逆”罪被冤殺于北京,1459年5月,義子于康將于謙遺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
【譯文】
經(jīng)歷千錘萬鑿而出了深山,
經(jīng)歷烈火焚燒也如同平常一樣。
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
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間。
【賞析】
本詩選自《忠肅集》,為詩人年青時所作。這是一首詠物詩,但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xiàn)了詩人高潔的理想。前兩句主要寫石灰的燒制暗喻若要做不平凡的人,定要經(jīng)歷“千錘萬擊”,“烈火焚燒”般的考驗。后兩句議論是石灰的自白,點明石灰石甘愿經(jīng)受此考驗心態(tài)和原因: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為的是要把清白的本色留在人間。本詩運用擬人手法,借物喻人,詠物言志,通過對石灰的贊美,表達了自己要以石灰為榜樣,能經(jīng)得起任何嚴酷的考驗,做一個無比堅強、正直清白的人。于謙青年時代寫的這首詩果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石灰吟》背景資料:正統(tǒng)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發(fā)生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的時候,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完全可以接受其他朝中政要的建議,將明都南遷??煽紤]到京城百姓的安危,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主張,力阻南遷,親自指揮數(shù)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擊退瓦剌,挽狂瀾于既倒,在中國歷史上抒寫了壯烈輝煌的一頁。而《石灰吟》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的,可當英宗獲釋后發(fā)動奪門之變復辟后,1457年2月,于謙卻以“謀逆”罪被冤殺于北京。于謙一生為國為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石灰吟》中的石灰不正是于謙的人生寫照嗎,而“吟”既是對于謙的贊美,也是對于謙的悲壯犧牲而感到惋惜。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趁景泰帝朱祁鈺病重,迎立幽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zhèn)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zhèn)重新登上皇位后,大肆犒賞幫自己復辟的“還鄉(xiāng)團”成員。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恩報完了,接下來接該報仇了,而首當其沖的便是時任兵部尚書于謙。
于謙一生為官三十余載,勤勤懇懇,公正廉明,剛直不阿,深得民心,且“挽狂瀾于既倒”,在景泰元年(1450年)率軍成功地保住了北京城,堪稱不世之奇功。
然而,這樣一位德才兼?zhèn)?、又建有不世奇功的功臣,卻又為何被新帝判斬立決?
于謙是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新科進士,一路官運亨通,不過十年的時間,便已升任正三品兵部右侍郎,足見其才能出眾。
于謙第一次正式亮相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當時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于謙隨明宣宗親征。朱高煦歸降后,明宣宗派于謙去數(shù)落朱高煦的罪行。雖然還只是一名七品御史,但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驕悍的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fā)抖(伏地戰(zhàn)栗),自稱罪該萬死。
經(jīng)此一事,明宣宗自然看出于謙是個人才,開始有意栽培這位小御史,于是經(jīng)常派他出使地方。而于謙也確實不負厚望,每到一地平反冤獄,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擁戴。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即位后,宦官王振借皇帝的權(quán)勢作威作福,滿朝文武噤若寒蟬,敢怒不敢言。甚至,官員每當回京述職時,都要給王振送上見面禮,然而,于謙每次回京都是兩袖清風,從不送禮討好這位天子跟前的大紅人。
此于謙非彼于謙
對于不給面子的于謙,王振自然是怒不可遏,少不了要給于謙吃點苦頭。于是,他指使自己的黨羽將于謙誣陷下獄,準備拿于謙開刀以儆效尤。只是,于謙才能卓著,品德高尚,不僅有大批官員和百姓為其求情,連皇室的一些親王也紛紛上書為于謙辯護,引得王振只好就此作罷。
此后于謙一如既往,從不抱這位王公公的大腿,還寫了《入京》一詩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為了建功立業(yè),挾持明英宗親征。王振不過一介內(nèi)侍,絲毫不懂軍事,結(jié)果不言而喻。
經(jīng)此一戰(zhàn),明軍五十萬人全軍覆沒,大明王朝的精銳損失殆盡,明英宗本人亦如北宋徽、欽二帝,淪為異族的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也先率領蒙古大軍挾持明英宗一路叩關南下,直抵北京城下。此時的大明王朝,皇帝成了異族的俘虜,人心浮動,可謂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不少朝臣貪生怕死,紛紛建議南遷以避此禍,侍講徐珵(即徐有貞)便是鼓吹南遷的代表者。
值此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厲聲訓斥朝中那些建議南遷的人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于謙力主抗戰(zhàn),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nèi)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留守北京監(jiān)國的郕王朱祁鈺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diào)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jīng)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后,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quán)負責籌劃京師防御。
一介書生的于謙,盡管此前從未上過戰(zhàn)場,但他卻抱著必勝的信念走向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戰(zhàn)場。盡管雙方兵力懸殊,但在于謙的正確指揮下,也先的侵略大軍沒有討得絲毫便宜,被守衛(wèi)北京城的軍民一頓胖揍,狼狽地退回了關外。
作為保衛(wèi)北京城的主帥,于謙的功勞不言而喻。
1449年的大明王朝,古老的北京城上空烏云密布,皇帝淪為蒙古人的籌碼,“黑云壓城城欲摧”,大廈將傾,若是沒有于謙,我們實在沒法想象明朝的國運究竟會如何。一旦真的南遷,等待大明帝國的又將是什么呢?
情況好的話,也不過是像幾百年前的南宋那樣,從此偏安一隅,茍延殘喘。從此,大明帝國的歷史被截為兩段,一半叫“北明”,另一半叫“南明”,與兩宋的命運如出一轍。
甚至,若是糟糕的話,明朝滅國之禍只在旦夕之間,到那個時候,蒙古人將重新占領中國,統(tǒng)治天下。
如此看來,于謙不僅是大明帝國的拯救者,亦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英雄。
可是,這位挽救了大明江山與天下百姓命運的大英雄,卻收到了先后兩位皇帝極其不公正的待遇。一個對他百般猜忌,另一個最終將他冤殺。
對于謙百般猜忌的那個人,叫做朱祁鈺,亦是于謙一手扶上皇帝寶座的景泰帝。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之后,于謙的聲望達到了頂峰,儼然就是整個王朝的主心骨。鑒于國不可一日無君,而正統(tǒng)皇帝朱祁鎮(zhèn)還在蒙古人手里,太子朱見深又還年幼,于謙主張擁立監(jiān)國的郕王朱祁鈺為帝,并于同年改元“景泰”。
自古以來功高震主,盡管于謙的品德節(jié)操天下有目共睹,然而還是避免不了皇帝的猜忌。雖然朱祁鈺看起來對于謙所奏之事無所不準,但是他內(nèi)心從來都沒對于謙放心過。
更可笑的是,奪門之變發(fā)生時,朱祁鈺在深宮之中聽到朝賀的鐘聲,竟然問身邊的人外面發(fā)生這么大的動靜,是不是于謙謀反了。
天若有靈,朱祁鈺若是在九泉之下見到先他而死的于謙,不知是否會羞愧難當?
朱祁鈺對于謙也是猜疑防備
如果說朱祁鈺不信任于謙只是歷代帝王固有的疑心病在作祟,那么,朱祁鎮(zhèn)誅殺于謙就是赤裸裸的恩將仇報了。
當初,朱祁鈺登基后將哥哥朱祁鎮(zhèn)遙尊為太上皇,由于擔心朱祁鎮(zhèn)回來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朱祁鈺對自己的皇兄置之不理。滿朝文武哪個不是人精,自然猜透了新帝的心思,一時間眾人紛紛與朱祁鎮(zhèn)這位舊日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劃清界限,唯恐觸怒了新皇。
然而,為了國家的顏面,于謙冒著得罪新帝的危險,極力斡旋,幾番談判,終于派人將這位在塞北飽受風吹日曬的太上皇接了回來,逃離了蒙古人的虎口。
而這位太上皇重新登上皇位后,竟然將帝國的再造功臣、自己的大恩人于謙投下監(jiān)獄,多么諷刺啊!
于謙為官幾十年,從無劣跡,尤其是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后,聲名遠播,更是深受天下人愛戴。
為了殺掉這個大功臣,朱祁鎮(zhèn)和他的那些還鄉(xiāng)團可謂是煞費苦心啊,先是誣陷于謙迎立外藩,查無實據(jù)后,徐有貞和石亨等小人竟然干脆給于謙安上一個“意有之”的罪名。言下之意就是,于謙迎立外藩雖然查無實據(jù),但是他心里有這種想法。
徐有貞和石亨之流的卑劣陰毒暴露無遺,其無恥程度至此,也只有南宋奸相秦檜陷害岳飛時所言的那句“莫須有”可堪比擬了!
朱祁鎮(zhèn)不僅蠢,還是個恩將仇報的白眼狼
岳飛被奸臣誣陷時,尚有老將韓世忠挺身而出質(zhì)問“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可惜,于謙被冤枉下獄的時候,朝堂被新皇帝和他的還鄉(xiāng)團弄得烏煙瘴氣,再無一人敢出來發(fā)出震聾欲饋的聲音——意有之三字何以服天下?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wèi)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結(jié)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
于謙被殺之后,按例應該抄家,可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時,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項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為于謙家里什么也沒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錢財。
悲哉,于忠肅公,一代名臣,竟死于昏君與小人之手!
抄家的官員不甘心,他們在于謙的家中翻箱倒柜,掘地三尺,誓要找出于謙貪污的證據(jù)。最終,他們看到了一個被上鎖的箱子,于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
然而,他們再一次失望了,因為箱子里面除了一把寶劍和一件蟒袍,再無其他。這兩件東西還是當初景泰帝為了表彰于謙保衛(wèi)京城的功績而賞賜給他的,于謙接受賞賜后就恭敬地保存了下來,從未拿到人前炫耀。
前來抄家的人慚愧地退出了以前的府邸,因為他們知道,于謙——這個被他們抄家的對象,是一個偉大的人!
縱然被皇帝辜負,縱然一腔碧血染紅刑場,于謙卻從未后悔過。
這一生,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大公無私,坦坦蕩蕩,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國家與百姓,他是大明王朝的再造功臣,亦是我們整個民族當之無愧的英雄。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千秋過后,功與過任后人評說,于謙的清白尚留人間,永遠不朽!
因為于謙可以說在做官的時候威望非常的高,一方面是受到皇帝的忌憚,另一方面則是皇帝公報私仇,所以當時被人污蔑說要造反之類的,可以說皇帝連調(diào)查都沒有就直接把他鋃鐺入獄問斬了,但很多人都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沒辦法,明英宗下令要處斬,即使很多人求情都沒有用,而且去抄家的時候可以說是家徒四壁,家里幾乎什么裝飾都沒有,唯一的裝飾品還是皇帝贈予的蟒袍和寶劍,所以錦衣衛(wèi)因此才會落淚,主要是明王朝又失去了一個忠臣。
于謙可以說是明王朝的忠臣,一心報國,最后卻落得被君王處死的下場,著實是令人無奈,對于明王朝歷史有所了解的往往就都知曉,偌大的王朝,本來實力雄厚強大的,卻因為君王的昏庸無奈,使得整個國家慢慢的衰敗下來,這里所說的君王就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了,可以說他當政期間就是明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開始,明英宗早期當政的時候因為有太后垂簾聽政,朝堂上又有三楊三位大臣幫忙處理朝政,可以說國家一片欣榮,但隨著太后和三楊幾位先后去世后,這位皇帝的真面目就慢慢的體現(xiàn)出來了,可以說是信任宦官,導致整個朝堂上是烏煙瘴氣。
當時因為明英宗過于信任太監(jiān)王振,可以說任由他胡作非為,甚至后來瓦剌南下入侵,王振居然還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這也就算了,明英宗居然還讓他掌管軍隊,可以說一個不會打仗的人怎么能夠大勝仗,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他的瞎指揮,導致幾十萬大軍基本都形成不了戰(zhàn)斗力,甚至還被2萬瓦剌士兵打得是慘不忍睹,甚至就連明英宗因此也是被俘,國家的統(tǒng)治者被俘,再加上敵人又快打進來了,這時候于謙可以說是挺身而出,一邊調(diào)兵遣將前去抵擋,另一邊則是擁護朱祁鈺登基,也因為于謙的存在所以才得以力挽狂瀾。
因為明英宗被俘的時候瓦剌也先拿著他威脅明王朝索要錢財于謙沒有理會,還有就是明英宗回到明朝后雖然被尊為太上皇,但是沒有一丁點權(quán)力,甚至還被幽禁起來,可以說他把這些過錯全部都推到于謙身上,因而在他復位后第一個拿于謙開刀,使得這么一位忠君愛國之人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著實是可悲可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7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董卓和呂布相比,貂蟬最愛的人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