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涼
后涼(386年-403年)是十六國時期氐人貴族呂光建立的政權(quán)。
其國號以地處涼州為名?!妒鶉呵铩肥挤Q“后涼”,以別于其他以“涼”為國號的政權(quán),后世襲用之。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將軍呂光受命率7萬余眾討平西域。苻堅淝水兵敗后前秦瓦解,呂光據(jù)有姑臧(今甘肅武威)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稱大將軍、涼州牧。太元十四年(389年)呂光稱三河王,后改稱天王,史稱后涼。
統(tǒng)治范圍包括甘肅西部和寧夏、青海、新疆一部分。
后涼以氐人軍事力量為基礎(chǔ),勢力孤弱,刑法峻重,社會局勢不穩(wěn),叛者連城。
后涼龍飛四年(399年)呂光卒,子呂紹繼位,庶長子呂纂又殺呂紹自立。后涼咸寧三年(401年)呂隆(呂光弟呂寶之子)又殺呂纂自立,國勢益衰。連年戰(zhàn)爭,經(jīng)濟凋敝,太元十二年(403年),谷價昂貴,人相食。
神鼎三年(403年),呂隆因后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涼亡。
西涼
西涼(400年—421年)是十六國之一。
400年李暠在敦煌稱“涼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zhàn)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但次年,北涼軍圍敦煌,李恂戰(zhàn)敗,乞降不成后自殺。西涼因此亡于北涼。二十余年之后,李恂的侄子李寶趁北魏攻滅北涼之際,一度恢復(fù)先人的基業(yè),同年向北魏投誠,該政權(quán)被稱為后西涼。
因其統(tǒng)治地區(qū)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于涼州西部,故名“西涼”。
北涼
北涼(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國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lǐng)沮渠蒙遜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rèn)為建立者為段業(yè),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yè)稱涼州牧,并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401年蒙遜誣男成謀反,段業(yè)斬男成,蒙遜以此為借口攻滅段業(yè),仍稱涼州牧,改元永安,因此亦有人以此為北涼立國之時。
北涼首都為張掖,蒙遜自稱張掖公。412年遷都姑臧(今甘肅武威),稱河西王。最強盛的時候控制今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420年滅西涼。433年蒙遜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北魏統(tǒng)一華北。
后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一般認(rèn)為已脫離五胡十六國時代之范圍,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無諱弟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亦亡。
南涼
南涼(397年-414年)是十六國時期河西鮮卑貴族禿發(fā)烏孤建立的政權(quán)。河西鮮卑禿發(fā)氏是塞北拓跋氏鮮卑之一支,漢魏時徙至河西,聚族而居。至十六國時,禿發(fā)烏孤繼位,務(wù)農(nóng)桑,修鄰好,境內(nèi)安定。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烏孤?lián)ū?今青海西寧)稱西平王,后改稱武威王,徙都樂都(今屬青海),建立南涼政權(quán)。南涼太初三年(399年)禿發(fā)烏孤卒,弟利鹿孤繼位,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寧),后改稱河西王。
建和三年(402年)利鹿孤卒,弟傉檀繼位,回徙樂都,改稱涼王。一度降附后秦,鎮(zhèn)姑臧(今甘肅武威),后勢力既強,又與后秦決裂。連年用兵,先敗于北涼沮渠蒙遜,后又?jǐn)∮谙膰者B勃勃,名臣勇將損失十之六七,只好又遷回樂都。
南涼嘉平七年(414年)傉檀率兵襲青海乙弗部,西秦乞伏熾磐乘虛襲取樂都。傉檀降西秦,南涼亡。南涼共存在18年(397-414)。統(tǒng)治地區(qū)包括甘肅西部和青海一部分。
其國號源于所處為涼州故名。又其所處為涼州南部,也為區(qū)別其他國號為“涼”的政權(quán),故史稱“南涼”。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又稱拓跋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貫高,刺殺劉邦失敗,劉邦為何免他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