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郭淮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婦女地位低下,大多是作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如果妻子出事時,有不少男人都選擇犧牲妻子而保全自己,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大將吳起,唐朝宰相竇懷貞等。
在三國時期,劉備的一句名言更是傳遍天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但是,同樣在三國時期,有一位真男子保護自己的妻子,堪稱是三國好男人,他的妻子因娘家人犯罪受到株連時,不但沒有放棄她,反而是巧施妙計,成功地保全了妻子的性命,他就是三國時期魏國關(guān)中都督——郭淮。
郭淮(?—255年),字伯濟,山西太原人。他鎮(zhèn)守關(guān)中三十多年,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zhǔn)確,多立戰(zhàn)功,后期也曾擊敗姜維,他在當(dāng)?shù)厝藲鈽O高。
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因看不慣司馬懿一手遮天把持朝政,就準(zhǔn)備搞一場宮廷政變。
結(jié)果還沒采取行動時,秘密就泄露了,除了王凌自己被司馬懿殺死外,還要株連三族,即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們都得被處死。
王凌的妹妹恰好就是郭淮的妻子王夫人。盡管王夫人跟其哥哥的事情毫無關(guān)聯(lián),甚至是毫不知情,但她還是擺脫不了受牽連而被誅殺的命運。
司馬懿派人前往關(guān)中捉拿王夫人帶到京城再處斬。郭淮作為魏國的封疆大吏,自然不敢對抗朝廷的旨意,他催促妻子抓緊時間跟隨司馬懿派來的監(jiān)察人員回京。
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將軍和老百姓不樂意了,他們不同意將王夫人回京城送死,紛紛抗議,“督將及羌、胡渠帥數(shù)千人叩頭請淮表留妻”,郭淮卻不同意,而是表示自己堅決配合朝廷的旨意。
等到王夫人被帶走那天,關(guān)中的百姓“莫不流涕,人人扼腕,欲劫留之?!惫吹奈鍌€兒子更是“叩頭流血請淮”,這樣下去,民變也許一觸即發(fā)。
郭淮借機和京城來的監(jiān)察人員商量,現(xiàn)場的局勢如此復(fù)雜,能不能把王夫人留下?
那些監(jiān)察人員一看這么多士兵和老百姓都要死要活的,氣氛太緊張了,要不同意留下王夫人,也許自己的小命就得留這兒了。他們只得和郭淮商量,可以先放王夫人回家,但你得給司馬大人寫信說明情況,只要他老人家同意了,我們就不帶夫人走了。
回家后,郭淮馬上給司馬懿寫了一封信,大致內(nèi)容是這樣:“司馬大人,您派來的人要帶著我妻子,我是堅決同意的,無奈關(guān)中這些老百姓和將軍們都不樂意,他們都覺得我妻子很冤枉,攔著不讓您派來的人帶走,民意難違,萬一這些家伙們造反了,那可就是我的罪過了?!?/p>
“另外,我的五個兒子都還小,他們沒媽了,估計都要不活了,我的兒子們要是都沒了,我也沒法活了,所以,我懇求您赦我妻子無罪吧,或者,我愿意代替我妻子的命來贖罪?!?/p>
司馬懿接到郭淮的請求信后,沉思良久,他也被郭淮的一片愛妻之情所感動,經(jīng)過一番權(quán)衡利弊后,司馬懿決定不再為難郭淮,做個順?biāo)饲?,赦免了王夫人的死罪?/p>
其實,所謂的手下將軍士兵和關(guān)中老百姓的扣頭請命,這還不都是郭淮事先安排好的嗎?
在妻子因娘家人的謀逆而受到株連面臨死亡的時刻,郭淮沒有選擇和司馬懿硬碰硬,而是精心策劃了一出雙簧戲,在眾多群眾演員的配合下,完美地救回了自己的妻子,忠君仁義也得到了保全。
郭淮,在那個“女人如衣服”的封建時代,堪稱是一個愛妻子的好男人典范!
郭淮,一個著名的人,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他的姐夫遇到了麻煩。他的妹夫名叫王陵,是曹魏的重要大臣。他以前在邱做官,全副武裝??吹剿抉R懿專事朝廷,謀害曹爽,便有了廢位之心,想暗中除掉依附司馬懿的小皇帝曹芳。他和他的侄子兗州刺史令狐一起擁立楚王曹丕為帝。不想,事情敗露,王陵被誅三族。
王玲被殺了,王玲的親妹妹也被殺了。但是,她是郭淮的妻子,夫妻倆一直以客相待。而王陵家是大漢忠臣王允的后代。他們是王云的兒子和侄子。他們從小就熟悉詩歌和書籍。王玲是這樣,王玲的姐姐也是這樣。她很喜歡郭淮
然而,當(dāng)你叫我去死的時候,我不得不去死。那時候,這是法律。古代講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王玲的姐姐雖然沒有出家門,也不知道哥哥在想什么,但還是擺脫不了厄運。來抓人的官員來了,把她帶上了囚車??吹狡拮舆h(yuǎn)去的背影,郭淮心頭涌起一股暖流。說實話,他不希望妻子死去。畢竟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比海深。更何況他們已經(jīng)有了孩子,這讓郭淮無法忍受。但我是大衛(wèi)的臣子,雖然在軍中立下汗馬功勞,卻無法為妻子求情,于是心一橫,眼一閉,讓妻子離開了。
郭淮愿意為妻子的生命而死。
郭淮的老婆是出了名的通情達(dá)理,溫柔脫俗。在郭淮的帳下,許多將領(lǐng)和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都在磕頭,要求郭淮留住妻子。郭淮流著淚揮揮手。妻子漸漸走開,身邊的官員都痛哭起來,大家捶胸頓足,有的甚至試圖阻止。這時,郭淮的五個兒子在大帳里磕頭,要郭淮下令停止差使。五個兒子把頭撞在地上,郭淮也攔不住。于是幾千人發(fā)兵追老婆,沒幾天就回來了。
郭淮瘦了很多。這時,他給朝廷和實際國家的統(tǒng)治者司馬懿寫了一封奏章:兒女思念母親,不惜自己的性命;沒有他們的母親,我會失去我的五個兒子。不,兒子,郭淮留在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意義?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老婆追回來了,這是國家法律不允許的。郭淮有罪,愿以死贖妻命。當(dāng)時朝廷看到了,自然被他的真誠所感動,于是他心愛的妻子得救了。
江湖:三國里很少有文官將軍把老婆當(dāng)回事。他們有很多女人,不在乎。所謂每夜新郎。況且朝廷也從來沒有阻止過這些將軍喜歡女人。難道郭淮的妻子不真心待人,難得郭淮的將軍真心,郭淮的兒女孝順,更難得郭淮為了家族的幸福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顧。那確實是那個時代令人羨慕的事情。
大將軍: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dāng)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
車騎將軍: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衛(wèi)將軍: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中郎將: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于將軍并不常置,有戰(zhàn)事時才冠以統(tǒng)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wèi)隊,屬光祿勛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shè)八校尉分掌*軍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quán)越來越小,最后淪為低級官員。
四軍將軍: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后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并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級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xiàn)。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衛(wèi)將軍之下。
四鎮(zhèn)將軍(四鎮(zhèn)大將軍):重號將軍名稱,即鎮(zhèn)東將軍、鎮(zhèn)南將軍、鎮(zhèn)西將軍、鎮(zhèn)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將軍之下。
四安將軍: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公,在四鎮(zhèn)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quán)的黃鉞以節(jié)制持節(jié)將軍等高級將領(lǐng)。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
都督: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并無隸屬關(guān)系,故設(shè)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tǒng)帥。后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扎在該州的所有軍隊,并兼管該州民政,權(quán)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孫權(quán)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后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并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guān)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雜號將軍之一。魏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蜀國也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領(lǐng)軍將軍(領(lǐng)軍、中領(lǐng)軍):雜號將軍之一。曹操任丞相時,置領(lǐng)軍一職,由史渙擔(dān)任,與護軍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為中領(lǐng)軍。曹丕更名為領(lǐng)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wèi)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雜號將軍之一。與領(lǐng)軍同時置,由韓浩擔(dān)任護軍,掌禁兵。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監(jiān)軍(中監(jiān)軍):監(jiān)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奮武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擔(dān)任此官職者,相當(dāng)于各路軍隊中的總監(jiān)軍。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打董卓時,以曹操擔(dān)任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
都護將軍(都護):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乃統(tǒng)率諸將之官。
驍騎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秦朗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曹彰曾行此職。
伏波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曹洪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武衛(wèi)將軍: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蕩寇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張遼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雜號將軍之一。王平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游擊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折沖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雜號將軍之一。于禁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張合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徐晃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孫堅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征虜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黃忠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周泰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雜號將軍之一。許定曾任此職。
奮威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行此職。
建威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郭淮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步睿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孫策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龐德曾任此職。
中衛(wèi)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龐會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孫禮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雜號將軍之一。蔣斌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韓當(dāng)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雜號將軍之一。趙云曾任此職。
鎮(zhèn)軍將軍:雜號將軍之一。趙云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楊儀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步協(xié)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雜號將軍之一。申儀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麋竺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孫乾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雜號將軍之一。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雜號將軍之一。伊籍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雜號將軍之一。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yè)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李嚴(yán)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李嚴(yán)曾任此職。
鎮(zhèn)遠(yuǎn)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魏延曾任此職。
綏遠(yuǎn)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孫瑜曾任此職。
忠節(jié)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楊洪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李恢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張嶷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姜維曾任此職。
安遠(yuǎn)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鄧方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韓當(dāng)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全琮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雜號將軍之一。魯肅曾任此職。
別部司馬:軍中司馬,因領(lǐng)一營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shù)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牙門將軍(牙門將):趙云、魏延曾任牙門將軍,位比雜號將軍略低。曹丕于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后世以牙將為低級軍官。
偏將軍:低級將軍名號,高于裨將軍。
裨將軍:最低一級將軍名號。
門下督、帳下督:蜀國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級將領(lǐng)。
姓名 任命年份 終止年份 關(guān)羽 219年 219年(卒) 李嚴(yán) 226年 230年(遷驃騎將軍) 袁綝 230年 234年 鄧芝 234年 243年(遷車騎將軍) 胡濟 243年 255年(遷鎮(zhèn)西大將軍) 1.關(guān)羽(160?-220年),字云長,本字長生,河?xùn)|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三國名將。劉備起兵時,關(guān)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后,封關(guān)羽為前將軍,關(guān)羽乘勢北伐曹魏,曾圍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原震動,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guān)羽兵敗被害。關(guān)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guān)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guān)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 孔子齊名 。
2.李嚴(yán)(?-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26年被任命為前將軍。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時,李嚴(yán)延誤押運糧草,為推卸責(zé)任而阻撓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yán)得知這個消息后,認(rèn)為以后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懷激憤而病死。
3.袁綝(?—約238年),字不詳,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lǐng)。建興年間(223—237年)歷任前將軍、征西將軍,封都亭侯。
4.鄧芝(?—251年),字伯苗,漢族,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朝臣。原先投靠巴西太守龐羲,不久就被劉備召為郫縣邸閣督,后來歷任郫縣縣令,廣漢太守、尚書。曾出使吳國,使兩國重新結(jié)盟,深受孫權(quán)的喜愛。歷任中監(jiān)軍、揚武將軍、前軍師、前將軍、益州刺史、陽武亭侯。在延熙六年被任為車騎將軍,授予符節(jié)。延熙十一年率兵往涪陵平叛得勝。延熙十四年去世。
5.胡濟(生卒年不詳),字偉度,三國時期蜀國將領(lǐng)。曾為諸葛亮信任的主簿,做事忠誠盡責(zé),曾多次對諸葛亮提出諫言,諸葛亮特別把他與崔州平、徐庶及董和相提并論,認(rèn)為他們都是能夠適時規(guī)勸自己過失的諍友。諸葛亮死后,開始領(lǐng)軍;王平死后,督漢中軍事,歷任前將軍、鎮(zhèn)西大將軍、右驃騎將軍,但卻因為一次失期未至,造成姜維北伐軍的慘敗。 姓名 任命年份 終止年份 張遼 220年 222年(卒) 滿寵 224年 230年(改征東將軍) 郭淮 241年 249年(遷征西將軍) 文欽 249年 255年(叛逃吳國) 李輔 263年 265年(晉代魏) 1.張遼(169-222年),字文遠(yuǎn),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lǐng),官至前將軍,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并稱為曹魏的“五子良將”。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張遼隨曹操四處征討,戰(zhàn)功累累。與關(guān)羽同解白馬之圍,降昌豨于東海,攻袁尚于鄴城,斬烏丸單于蹋頓于柳城,又討平梅成、陳蘭爭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成功擊退孫權(quán)十萬大軍,張遼一戰(zhàn)威震江東。黃初三年,張遼病篤,卒于江都,謚剛侯。卒年五十四歲 。
2.滿寵(170-242年),字伯寧,山陽昌邑(今山東微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至太尉。最初在曹操手下任許縣縣令,掌管司法,以執(zhí)法嚴(yán)格著稱;轉(zhuǎn)任汝南太守,開始參與軍事,曾參與赤壁之戰(zhàn)。后關(guān)羽圍攻樊城,滿寵協(xié)助曹仁守城,勸阻了棄城而逃的計劃,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曹丕在位期間,滿寵曾任前將軍,駐扎在新野,負(fù)責(zé)荊州側(cè)的對吳作戰(zhàn)。曹叡在位期間,滿寵轉(zhuǎn)任到揚州,接替曹休負(fù)責(zé)東側(cè)對吳作戰(zhàn),屢有功勞,后因年邁調(diào)回中央任太尉,數(shù)年后病逝。
3.郭淮(?-255年),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至大將軍,封陽曲侯。建安年間舉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議令史、夏侯淵的司馬。夏侯淵戰(zhàn)死時郭淮收集殘兵,推張郃為主將而得以穩(wěn)定局勢。曹丕稱帝后,封郭淮為關(guān)內(nèi)侯,鎮(zhèn)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zhǔn)確,立下戰(zhàn)功。正始元年,郭淮打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嘉平二年又升遷為車騎將軍,封陽曲侯。
4.文欽(?-257年),字仲若,譙郡(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部將文稷之子。文鴦、文虎之父。文欽仕魏時官至前將軍,拜揚州刺史。被司馬師廢曹芳的專橫暴行激怒,于魏正元二年(255年)與毌丘儉、文鴦、文虎起兵討司馬師,兵敗后投奔吳國,吳國授予幽州牧,封譙侯,鎮(zhèn)北大將軍。魏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起兵反魏,文欽從吳軍前往支援,但翌年軍情告急時卻因軍見不同而被諸葛誕疑有叛心處死,兩子文鴦、文虎又投奔回魏國。
5.李輔(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曹魏將領(lǐng)。本為孟達(dá)心腹。司馬懿率軍圍攻上庸時,他與達(dá)甥鄧賢斬達(dá)首后開城投降。參加263年魏滅蜀戰(zhàn)役,官拜前將軍,鐘會入漢中后,令其領(lǐng)兵一萬,攻打蜀漢監(jiān)軍王含以五千兵力鎮(zhèn)守的樂城。 姓名 任命年份 終止年份 呂范 222年 228年(卒) 朱桓 229年 238年(卒) 唐咨 252年 258年(降魏) 孫秀 267年 270年(降晉) 1.呂范(?-228年),字子衡,汝南細(xì)陽人,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歷官前將軍、揚州牧,假節(jié),大司馬 。
2.朱桓(177-238年),字休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官至前將軍、青州牧,假節(jié),封為嘉興侯。有一子朱異。
3.唐咨(生卒年不詳),利城(今江蘇贛榆西)人。魏文帝黃初中利城郡反,推唐咨為主。后為魏軍擊破,遂亡至吳,官至前將軍,封侯、持節(jié)。后助諸葛誕拒魏,兵敗被俘。為安撫吳國軍民,魏主拜唐咨為安遠(yuǎn)將軍。
4.孫秀(?—301或302年),字彥才,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孫權(quán)弟孫匡之孫。初為吳前將軍、夏口督,后降晉,官驃騎將軍、儀同三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8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青面獸楊志的歷史原型是誰他是什么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