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封禪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泰山基本形貌的形成距今已有三千余萬年, 泰山及其周圍是中國東部成陸最早的地區(qū)之一。在漫長的地質(zhì)時期地貌發(fā)育的過程中, 造就了泰山南坡壁立萬仞, 山勢崢嶸, 地形起伏多變, 杜甫所謂“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的奇觀。
商周時期, 泰山地區(qū)的經(jīng)濟仍然是當時先進地區(qū)之一。因而才有商代相土建東都于今東安;周武王分封太公呂望于泰沂山北麓, 國號齊, 都營丘 (后遷臨淄);周成王分封伯禽于泰山南麓, 國號魯, 都曲阜。其封域當然是政治經(jīng)濟的要塞之區(qū), 富庶之地。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首先使得魯國成為東方強國;齊國至桓公,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終成霸業(yè)。兩國先后滅亡了鄰近小國, 從而形成了“齊魯之邦”。兩國國境西段即以泰山為界。
至戰(zhàn)國, 七雄之一的齊國“帶甲數(shù)十萬, 粟如丘山……臨淄之中七萬戶”, “臨淄之途, 車轂擊, 人肩摩, 連衽成帷, 舉袂成幕, 揮汗成雨”, 其時城鄉(xiāng)繁富, 人口眾多, 可見一斑。秦漢時期, 泰山地區(qū)的經(jīng)濟獲得了新發(fā)展, “鄒魯濱洙泗……頗有桑麻之業(yè), 無林澤之饒, 地小人眾”, “齊帶山海, 膏壤千里, 宜桑麻, 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因此泰山南北經(jīng)濟發(fā)達, 人口眾多, 尤其鄒魯一帶更出現(xiàn)了地少人多的矛盾。至后漢魯?shù)亍暗仃樏癖姟保?齊地號為“冠帶衣履天下”。西漢時今山東地區(qū)人口達1200余萬, 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強;至東漢山東人口為850萬, 仍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
泰山地區(qū)古代經(jīng)濟文化的領先地位不僅引起了歷代統(tǒng)治者的極大關注, 而且推動了上層宗教信仰的發(fā)展。至商周時期即已產(chǎn)生了天地鬼神的崇拜和祭祀。《樂府歌辭·蒿里曲》“蒿里誰家地, 聚鎮(zhèn)魂魄無賢愚”, 《易·觀》“圣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 而“泰山一日天孫, 言為天地孫也, 主召人魂, 東方萬物始成, 知人生命之長短”, 諸如此類的宗教信條為企圖主宰一切的古代帝王封禪泰山, 假神權之威的活動制造了理論依據(jù), 驅(qū)使他們利用民間信仰接踵朝拜上通天堂、下通地府的天地之孫。
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 秦代之前已有七十余王升封泰山, 其中包括三皇五帝、殷湯王、周成王?!段褰?jīng)通義》云“異姓而王, 致太平, 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 使理群生, 告太平于天, 報群神之功?!笨梢?,帝王封禪泰山明顯地帶有尊天法祖的宗教色彩和以神權助君權,加強自身統(tǒng)治的目的。因此, 柴望封禪一方面是帝王權力的象征, 另一方面又是海內(nèi)聯(lián)合、國家統(tǒng)一的標志。
《尚書·質(zhì)疑》云“帝王巡狩必不能一歲而至四岳, 惟泰山為太子親至, 余皆不至其地。”五岳之中, 惟東岳受帝王祭祀, 無形之中提高了泰山的地位。秦漢之后登封泰山的封建帝王有秦始皇、二世;漢武帝、光武帝、章帝、安帝;唐高宗、玄宗;宋真宗等人。他們封禪或為“不懈于治, 夙興夜寐, 建設長利”, “威服海內(nèi)”;或為“萬壽無疆, 四海靜謐”;或為“以章先勛”, “欲與士大夫同心自新”;或為緩和矛盾;或為“謝成于天”, “福我萬姓”;或為“假神祇之威, 釋百姓滿腹怨氣”;或為“乃假神道, 號召五方”;或為“讬天書以夸契丹”。一言以蔽之, 帝王封禪目的在于利用下層士民的鬼神信仰假神道, 強化君權, 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封建帝王登封泰山, 儀制之隆, 耗費之巨, 相當驚人。
武帝元豐五年巡封, 先行南巡, 后至泰山增封, 史書記載其規(guī)模:“自尋陽浮江……舳艫千里”, 李斐按曰:“舳艫千里, 言其船多, 前后相銜, 千里不絕也”。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東封, 以牧馬數(shù)萬匹從, 色別為群, 望之如云錦”, 至“孟冬仲旬, 乘輿乃出, 千旗云列, 萬戟林行, 霍獲燦爛, 飛焰揚精, 原野為之震動, 草林為之風生”。至泰山行祀, “儀衛(wèi)羅列岳下百余里”, “禮畢……群臣稱萬歲, 傳呼自山頂至岳下, 震動山谷”。宋真宗登封泰山, “自山趾盤道至太平頂, 凡兩步一人, 彩繡相間”, 自開封至泰山“往返四十七日”。唐貞觀名臣魏征謂“升中 (按東封) 之禮, 須備千乘萬騎,供帳之費,動役數(shù)州”。封建帝王憑借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一統(tǒng)大帝國國家元首的身份,聲勢顯赫地登封泰山,無疑進一步提高了泰山在諸岳中的地位,進一步擴大了它的社會影響,使之穩(wěn)居五岳之長的地位,凌駕其他名山之上。
古代帝王封禪之外,還行親祭或遣官代祭活動。至金代之后,歷代帝王改封禪為祭祀,封禪之禮漸廢;而直接向泰山祈雨、祈雪、祈年、祈嗣、祈福的活動卻日趨頻繁。這是古代帝王崇拜泰山過程中的一大轉(zhuǎn)變,即乾隆《重修岱廟碑記》所謂“由柴望一變?yōu)榉舛U, 由封禪再變?yōu)樯裣伞薄?/p>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筑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于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筑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泰山。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據(jù)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于完備。 泰山祭祀起源于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后來封禪的雛形。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即使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帝王也頻頻前來祭祀。
帝王登泰山者始于秦始皇,相繼有漢武帝、光武帝、光武帝,唐代的高宗,玄宗,武則天,宋代的真宗,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帝,都到泰山巡游,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跡。同時,泰山又是佛、道兩教盛行之地。泰山自然風景和人文原因,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漫游泰山,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泰山擁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規(guī)模之大,精品之多,時代之久,書體之全,在國內(nèi)外名山當中是無與倫比的。帝王來泰山封禪,以政治為目的;百姓來泰山,是祈求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的保佑;佛道來泰山,是借泰山的名氣弘揚自己的理論;文人墨客來泰山,卻大多以游歷山水為目的。今天我們?nèi)业翘┥讲皇且哉螢槟康?,而是以游山訪水和祈求泰山老奶奶的保佑。
古代名山之眾:歷代皇帝們封禪為何獨尊泰山?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所謂「封」,就是在高山之頂聚土筑圓臺以祭天帝,增高山之高以表功歸于天;所謂"禪",就是在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筑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據(jù)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于完備。泰山祭祀起源于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妒酚洝し舛U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渡袝に吹洹酚涊d:"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后來封禪的雛形。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帝王頻頻前來祭祀。宋代以后,封禪大典不再舉行,祭祀泰山成了帝王在泰山與天地進行對話的唯一手段,備受重視。
中國名山有很多,位于北方的就包括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嵩山、五臺山等,最高五臺山、最險華山都不封禪,為什么黃帝封禪獨尊泰山?遠古時代人民崇拜祖先,所以也崇拜鬼魂和管理鬼魂的各種神祇,連帶崇拜鬼魂所居住的山岳河流,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包括大量的祭祀文字。相信那個時候祭祀活動絕對不僅僅是局限于泰山,也沒有泰山封禪一家獨大的傳統(tǒng),由于交通不便,應當與統(tǒng)治者所在地有一定的關系。泰山封禪可能起源于商代,畢竟商朝首都設在山東曹縣,延續(xù)二百多年。
《管子》一書中有《封禪篇》,不過早已亡佚,現(xiàn)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保存了關于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蔡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nóng)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禪?!?齊桓公之所以封禪泰山與泰山本在齊國境內(nèi)有關。
那位孜孜不倦地追求周禮,畢生以「克已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于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跡,「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shù)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數(shù)者萬數(shù)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弟子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可見孔子對封禪大禮的研究和追求早已有之,孔子之所以「往來汲汲于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當在泰山封禪的歷史有關,泰山至少應當不是封禪唯一的選擇,孔子關心的應當是封禪的禮儀而非地理位置,之所以關注泰山封禪與魯國位于山東境內(nèi)有一定的關系。
真正大規(guī)模的泰山封禪始于秦始皇,《史記》記載,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yè)。同時召集齊、魯?shù)娜迳挤舛U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并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可見當時封禪不一定非要設在泰山,只不過秦始皇正好路過舉辦的。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在秦代封禪也未必有固定的場所,只不過秦始皇巡游東方,到達泰山后才召集齊魯儒生稽考封禪禮儀。深受孔子影響的齊魯儒生當然會從歷史史料中找到無數(shù)證據(jù)證明泰山封禪的重要,何況還有齊桓公泰山封禪的先例。
真正奠定泰山封禪制度和意義的應當是漢武帝泰山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后,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后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后,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jié)束后,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并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后,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秦皇漢武的多次封禪,加之漢武帝獨尊儒術,泰山封禪成為儒家推廣禮教、復古的重中之重,直到唐宋泰山封禪成了統(tǒng)治者宣傳受命于天、國泰民安最重要的儀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9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