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亡國最讓人覺得可惜,畢竟是歷史上漢人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朝代,大家都覺得遺憾,明朝其實本來亡不了的,哪怕當時滿清已經(jīng)入關(guān),明朝還是有抵抗的能力,加上那會兒算是內(nèi)憂外患,可是照樣有實力,真正讓明朝滅亡的并非是滿清,而是黨爭4,加上常年的土地問題,還有明朝到了晚期的時候,臣子們已經(jīng)有了投降之心,他們早就無法支撐了。
哪怕崇禎皇帝苦苦哀求,也沒有人和他站在一起,這就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有很多漢人臣子已經(jīng)投降到了滿清,后期根本不需要滿清去動手,幾乎是自己欺負自己人的,滿清的領(lǐng)導們就在旁邊看著監(jiān)督一下就行了,就比如范文程還有洪承疇,這兩個可都是明朝的大臣,洪承疇更是寧死都不要投降,但誰知道皇太極太有辦法了,不僅收復了洪承疇的心,還讓其加入了尊貴的鑲黃旗。
范文程也是成為清朝備受重視的大臣,但也有很多明朝的臣子真正的做到了寧可死也不投降,比如鄭成功,李定國,跟著崇禎一定殉國的也有上千位了,小編今天要給大家說一個大臣,他叫黃道周,之前發(fā)生了袁崇煥的事情,很多大臣都牽扯了進去,可是朝上大家都不敢說什么,就算知道這件事情是冤枉,但是誰敢站出來說呢,就只能是繼續(xù)發(fā)展下去了。
這可能也是明朝將要不行的一種征兆吧,可是黃道周就敢,他是第一個站出來為袁崇煥和錢龍錫說話的,為此還罷官,他雖然不喜歡這樣的朝廷氛圍,可是他的愛國之心濃烈,甚至還在老家開書院,負責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在崇禎上位第九年,他又回去繼續(xù)當官,當時的明朝已經(jīng)是搖搖欲墜了,后來明朝走向了滅亡。
他還是不放心,在南明繼續(xù)當官,開始四處召集人,買馬和糧草,可是沒辦法他還是被俘虜了,押著他前往南京,也因為他一直抵抗清朝,清朝人對他的態(tài)度很是不好,所以他也是被判了死刑,就在準備去刑法的路上,他在上臺的時候沒站穩(wěn)跌倒了,儈子手還覺得是他害怕,還一個勁兒的嘲笑他,黃道周表示:我已經(jīng)餓了十二天了,跌倒是因為餓的發(fā)昏,我就算死,我也要自尊。
儈子手聽完黃道周的這句話,趕緊跪下道歉,你看,就算是明朝已經(jīng)忘了,但是對于那些鐵骨錚錚的人,絲毫不退讓的人,他們還是表示尊敬的,就算行刑,黃道周也是坐的直直的,最后儈子手動手,然后看到黃道周身上有個布,這塊布上面還有七個字:大明孤臣黃道周!看完之后大家都留下了眼淚。
黃道周祖籍莆田文賦里雙牌鋪(今莆田山牌村),為唐朝桂州刺史黃岸三十世孫、北宋樞密黃中庸二十一世孫、南宋潭州知府黃豐的十八世孫。黃道周乞言自序狀云:“先代從莆田徙居銅海(今福建省東山縣)再世矣?!?br>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二月初九(3月9日),道周生于漳浦縣銅山所,即今東山縣銅陵鎮(zhèn),出生世家,年少家貧,自幼聰穎好學,5歲就學于銅山崇文書院;11歲即善文章;14歲游學廣東博羅,獲譽“閩海才子”;18歲居銅山海中塔嶼耕讀攻《易》;20歲開始與靈通山結(jié)緣;23歲始致力講學著作;25歲攜母遷居漳浦縣城;28歲后隱于縣城東郊的東皋攻書。 天啟二年(1622年)三十八歲的黃道周中進士,與倪元璐、王鐸同科。道周先后任明天啟朝翰林編修、經(jīng)筵展書官,崇禎朝翰林侍講學士、經(jīng)筵展書官。黃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賞識,為先師作《節(jié)寰袁公傳》,記述其一生坎坷多艱的為官歷程,“以寫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氣”。 袁可立是明萬歷年間著名的言官,曾因直言進諫被萬歷皇帝先是鐫三級,再貶再諫,后被罷官回籍二十六年。也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對黃道周一生影響很大,后來黃道周為錢龍錫辯冤和反對楊嗣昌議和直諫皇帝,成為一代抗清名臣,頗有先師袁可立剛直之風。
崇禎興大獄,株連甚眾,原大學士錢龍錫亦牽連論死。事發(fā),舉朝無敢出一言者。唯黃道周激于義憤,“中夜草疏,排闥叩閽”,為錢龍錫辯冤。疏中直指崇禎的過失:“今殺累輔,徒有損于國”。崇禎帝大怒,“以詆毀曲庇”,著令回奏。黃道周再疏辯解,表明自己“區(qū)區(qū)寸心”,“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他此次抗疏“幾坐重典”,降三級調(diào)用。由于他據(jù)理爭辯,錢龍錫方得不死。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黃道周因病請求歸休。將離京時,他又上疏指出:“小人柄用,懷干命之心”,以致“士庶離心,寇攘四起,天下騷然,不復樂生”,建議崇禎帝“退小人,任賢士”,并舉薦一批有才有志之士。疏上,獲“濫舉逞臆”之罪,削籍為民。 黃道周罷官返鄉(xiāng)南歸,途經(jīng)浙江,應(yīng)浙中諸生之請,在余杭大滌山建書院授業(yè);后返鄉(xiāng)在漳州紫陽書院聚徒講學。
崇禎九年(1636年),召復黃道周原官,遷左諭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充經(jīng)筵日講官。崇禎十一年(1638年),黃道周因指斥大臣楊嗣昌等私下妄自議和,七月初五崇禎帝在平臺召開御前會議,黃道周“與嗣昌爭辯上前,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zhàn)栗”。崇禎帝袒護楊嗣昌,斥黃道周:“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黃道周高聲爭辯:“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面諛者為忠乎?”他厲聲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這場有名的辯論之后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diào)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禎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解學龍說:“我明道學宗主,可任輔導(相)?!背绲澮宦牬笈?,下令逮捕二人入獄,以“偽學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幾位大臣力諫,改為廷杖八十,永遠充軍廣西。此番杖謫,使黃道周聲名愈重,“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
崇禎十四年,楊嗣昌暴病而亡。崇禎回想起黃道周當初的預言,便下旨將黃道周復官,入京召見。此時,河南已被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占,關(guān)外大明領(lǐng)土也皆被清軍占領(lǐng),黃道周見朝廷昏庸無道,國運已盡,遂告病辭官,回到老家福建漳浦,結(jié)廬先人墓側(cè),專心著述。 明亡后,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嚴冷方剛,不偕流俗”,楊廷麟曾力薦他充講官兼直經(jīng)筵。弘光亡后,回福建,至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但兵權(quán)落入鄭芝龍手中,時清廷頒布剃發(fā)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龍養(yǎng)兵自重,不發(fā)一兵一卒。黃道周只得返鄉(xiāng)籌兵籌糧。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眾數(shù)千人,馬僅十余匹,另有一月糧,出仙霞關(guān),與清兵抗擊。夫人蔡氏嘆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募得三個月兵糧,分兵三路,向清兵發(fā)起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臨川),另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寧,不久三路皆敗。十二月六日,黃道周率隊向婺源出發(fā),至童家坊,得知樂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時遇伏,參將高萬容逃隊,于是全軍崩潰。道周被徽州守將張?zhí)斓摲@,送至南京獄中,獄中吟詠如故,有詩云: 六十年來事已非,翻翻復復少生機。老臣擠盡一腔血,會看中原萬里歸。清廷派使洪承疇勸降,黃道周寫下這樣一副對聯(lián):“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睂⑹房煞ㄅc洪承疇對比。洪承疇又羞又愧,上疏請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準。后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nèi)顧”。
隆武二年三月五日(4月20日)就義,臨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并給家人留下了遺言:“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舍命不渝”。就義之日,其老仆哭之甚哀,道周安慰他說:“吾為正義而死,是為考終,汝何哀?”乃從容就刑。黃道周因抗清死節(jié),大義凜然!至東華門刑場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留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迸R刑前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最后頭已斷而身“兀立不仆”,死后,人們從他的衣服里發(fā)現(xiàn)“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大字。其門人蔡春落、賴繼謹、趙士超和毛玉潔同日被殺,人稱“黃門四君子”。
訃訊傳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罷朝”,特賜謚“忠烈”,贈文明伯,并令在福州為黃道周立“閔忠”廟,樹“中興大功”坊;另在漳浦立“報忠”廟,樹“中興藎輔”坊,春秋奠祭。百年后,清乾隆帝為褒揚黃道周忠節(jié),改謚“忠端”;道光四年(1824),旨準黃道周從祀孔廟。
明朝的官員思維,大致就是如此,就軍事實力而言,談判是最好的選擇,然而沒有人選擇。
這種行為,說得好聽點,叫堅持原則,說得不好聽,叫不識時務(wù),明朝最后妥協(xié)的機會,就這樣被一群不識時務(wù)的人拒絕了。
十年前,我讀到這里的時候,曾經(jīng)很討厭黃道周,討厭這個固執(zhí)、不識時務(wù)的人,我始終認為,他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直到我知道了黃道周的結(jié)局七年后,當清軍入關(guān)時,在家賦閑的黃道周再次出山,輔佐唐王。
唐王的地盤,大致在福建一帶,他是個比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個不太有追求的下屬——鄭芝龍。
鄭芝龍的打算,是混,無論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鄭芝龍說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鄭芝龍的手里,所以說了一年多,只打雷不下雨。
這時黃道周站出來,他說,戰(zhàn)亦亡,不戰(zhàn)亦亡,與其坐而待斃,何如出關(guān)迎敵。
唐王很高興,說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說,我沒有兵給你。
黃道周說,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鄉(xiāng)、同學、學生,招來了一千多人,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號,1645),黃道周出師北伐,他的軍隊沒有經(jīng)驗,從未上過戰(zhàn)場,甚至沒有武器,他們擁有的最大殺傷力武器,叫做鋤頭、扁擔。所以這支軍隊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擔軍”。
黃道周的妻子隨同出征,她召集了許多婦女,一同前往作戰(zhàn),這支部隊連扁擔都沒有,史稱“夫人軍”。
就算是最白癡的白癡,也能明白,這是自尋死路。
然而黃道周堅定地向前進發(fā),明知必死無疑。正如當年他拒絕和談,絕不妥協(xié)。
三個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軍,打了這支隊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結(jié)果毫無懸念,武器的批判沒能代替批判的武器,黃道周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無數(shù)人輪番出面勸他投降,他嚴辭拒絕。
三個月后,他在南京就義,死后衣中留有血書,內(nèi)容共十六字:
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落款:
大明孤臣黃道周正如當年的他,不識時務(wù),絕不妥協(xié)。
有人曾對我說,文明的滅絕是正常的,因為麻煩太多,天災人禍、內(nèi)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滅了三個,只有中國文明流傳至今,實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確實如此,往近了說,從鴉片戰(zhàn)爭起,全世界強國(連不強的都來湊熱鬧)欺負我們,連打帶搶帶燒帶殺,還攤上個“量中華之物力”配合人家亂搞的慈禧,打是打不過,搞發(fā)展搞不了(洋務(wù)),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軟不行,硬也不行,識時務(wù)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們終究沒有亡,挺過英法聯(lián)軍,挺過甲午戰(zhàn)爭,挺過八國聯(lián)軍,挺過抗日,終究沒有亡。
因為總有那么一群不識時務(wù)的人,無論時局形勢如何,無論對手有多強大,無論希望多么渺茫,堅持,絕不妥協(xi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9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