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范睢是什么人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自古以來有經世之略的大才都會經歷人生的磨難,或羞辱,或輕視,或懷才不遇,但他們?yōu)楹慰偰軋猿终_的方向直到有所成就?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一場淘汰賽,退無可退時也得頂著,直到出現勝利的曙光。我認為范睢的一生真實的再現了一個出身卑微的才子不受器重,一直堅持信念不放棄,最后咬牙勝天半子的故事。他在魏國被人百般羞辱,在秦國被輕視,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最終成為大秦國相。
一、有才無罪,獨秀其罪
范睢出身貧寒,家中沒有足夠的錢支撐自己打點上下,以便說服國家的君主去獲得一官半職,因此暫時投在了魏國大夫須賈門下做一個門客。年輕人往往少不經事,不懂得社會的規(guī)則,恃才傲物是他們的通病,范睢就是這樣,并且為此得罪了魏國的上層大佬。有一次須賈和范睢一起出使齊國,齊王單單送給了范睢禮物,這引起了須賈的嫉妒,一個門客的聲勢超過了主人,注定要有無妄之災的。
須賈回到魏國后便給魏國國相打小報告,說范睢里通外國,先是用鞭子狠狠的打,打完以后又扔到廁所里讓眾人羞辱他,對當時注重名聲的士人來說這真的是奇恥大辱。范睢忍了,他求當時看廁所的人救了他一命,也正是這次屈辱改變了他。我認為這次變故讓范睢形成了有仇必報,有恩必回的性格,他牢牢記住自己身上肩負的仇恨,像一只猛虎一樣獨自舔好自己的傷口,等待反撲的機會。
二、艱難入秦被輕視,靠野心和智慧扭轉局面
秦使王稽到魏國出使,這對于范睢來說是一次機會,他通過關系獲得了和秦使談話的機會,憑借著對世事的洞察打動了秦使,秦使答應帶他入秦。進入秦國后,秦昭襄王對當時的別國人才不太相信,因此冷落了范睢一年,為什么?秦國國君不是一向虛高位以待大才嗎?
我認為主要是這時的秦國四處出擊,屢屢取得成功,才不會過多搭理這些人。后來秦國內部陷入困頓,外戚權力過大影響國家利益,矛盾開始暴露,秦昭襄王變得非常重視范睢的進言,并且親自三次問范睢治國謀略,范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被封秦王為國相。
范睢當上國相后,為秦國確定了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秦國拉攏韓魏等國,不斷的削弱其他強國的力量。此后,范睢在秦趙長平大戰(zhàn)的時候使用反間計,迷惑年幼的趙王臨戰(zhàn)換將,最終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中勝利,奠定了對六國強勢的格局。
在秦國國內,范睢勸秦國嚴格整頓穰侯以及太后的勢力,這樣才能集中國內的力量,與各諸侯國爭霸。秦昭襄王想做霸主,干脆利落的采用了范睢的方法,驅逐了魏冉,廢了太后,由此秦國國力更盛。
我認為能夠范睢忍別人不能忍的羞辱,靜靜地等待機會的到來,最終憑借著勇氣和膽識獲得了秦昭襄王的信賴,是個人人生修煉達到一定境界的必然結果。好多人對于范睢的人品有些深深地質疑,我認為他們是不了解范睢受過的苦痛,沒有經歷過跌入谷底的感覺,當你被一個人丟入谷底,又被另一個人送上頂峰,你會怎么對待這兩個人呢?每個人基本會是和范睢一樣的做法。但是范睢在后來為了個人得失構陷白起致使秦國將星隕落,實在是把權力看的太重,后來秦惠文王說他不是偽君子而是真小人算是對他最合適的評價了。
百發(fā)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么;顯貴時能舉薦什么人;處于逆境時干什么事;貧困時不要什么。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了?!蔽何暮盥牶蟾吲d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李克告別文侯后,來到翟璜家里,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后選定誰做國相?”李克答:“魏成子?!钡澡珣嵢蛔兩f:“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后,無人守衛(wèi),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李克聽后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雖享有俸祿千種,但9/10用于為國招賢,1/10用于個人生活。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只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聽了李克一席話,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兩個跪拜大禮說:“翟璜實在是無知,剛才說了不少錯話,愿向您學習。”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進軍決戰(zhàn),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zhàn)后待秦軍力竭之后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叛國反楚。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zhàn),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lián)的通道。楚軍戰(zhàn)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zhàn),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zhàn)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zhàn)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zhàn),決心很大。
“臥薪嘗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臥薪嘗膽的典故始于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zhàn)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臥薪嘗膽之記錄。另一戰(zhàn)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臥薪嘗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于戶,出人嘗之,不絕于口”之句,而無“臥薪”之說。 “臥薪嘗膽”作為成語,最早見于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游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臥薪嘗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系。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臥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到了明代,張博在《春秋列國論》書中,也是“夫差即位,臥薪嘗膽”,雖有“臥薪嘗膽”,但亦是指夫差。后來,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黃震的《古今記要》、《黃氏日抄》兩書中,才開始有勾踐“臥薪嘗膽”之說。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中,將勾踐“臥薪嘗膽”作為傳奇,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臥薪嘗膽”之事。清初,吳乘權編的《綱鑒易知錄》,亦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嘗膽”之句。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秦軍遭諸侯援軍所破,鄭安平降趙。前255年,王稽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信,后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對外,為達到兼并六國,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思想。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wěn)住他們不干預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統(tǒng)一天下。
對內,昭王又按范雎的謀劃,實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堅決剝奪親貴手中之大權。通過這些變革,消除了內部隱患,使權力集中于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手中,政權更加鞏固。
范雎為人恩怨分明,掌權后先羞辱魏使須賈,之后又迫使魏齊自盡,又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王稽出任河東守。
前262年,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兩軍對壘三年后,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zhàn)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長平戰(zhàn)后,范雎妒忌白起的軍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
擴展資料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國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他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后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見秦昭王之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系。范遂被拜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加強王權。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廢太后,并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范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9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