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狄仁杰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公元705年一代女皇武則天得了重病,宰相張柬之趁機(jī)指揮禁軍發(fā)動了神龍政變,誅殺了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和張宗昌兄弟。還逼武則天退位,將皇位傳給太子李顯,由于大勢已成武則天只好順從。至此一代女皇武則天一手創(chuàng)立的武周政權(quán)徹底覆滅,當(dāng)年被武則天篡奪的大唐帝國,終于重振雄風(fēng)了。要說大唐帝國可以二次復(fù)興,靠的應(yīng)該是張柬之等一批老臣子才對。但是為何人們說起興唐第一功臣,很多人想到的并不是張柬之,而是那個以神探之名響徹東西兩方世界的狄仁杰呢?要知道狄仁杰雖然千古名相,但在神龍政變之時,他以去世五年有余。而且在狄仁杰生前也是武則天最信任的宰相之一,怎么就在去世多年之后,卻成為了興唐第一功臣呢?
狄仁杰是山西太原人,在唐高宗顯慶年間考上了明經(jīng)科,成功入朝為官。初入政壇的狄仁杰很快就展示出了自己過人的能力,根據(jù)《新唐書 狄仁杰傳》記載狄仁杰初入官場時,很多人都稱贊他道"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很快狄仁杰因為能力出眾,被調(diào)往"大理寺"任職。狄仁杰在大理寺僅僅一年的時間里,便斷案一萬多起?,F(xiàn)代人提起狄仁杰,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神探",從狄仁杰在大理寺任職期間的業(yè)績來看,狄仁杰的神探之名,還真不是空穴來風(fēng)。
由于狄仁杰出色的表現(xiàn),很快得到了唐高宗的賞識。但是由于唐高宗體弱多病,朝政經(jīng)常由武則天把持,因此狄仁杰的仕途并不順利,還多次被貶地方。特別是在武則天即位初期,重用來俊臣為首的酷吏集團(tuán),這些人居然直接誣告狄仁杰謀反。狄仁杰深知武則天多疑的性格,自己越是狡辯,反而對自己不利。于是狄仁杰既不反駁,也不辯解,而是直接承認(rèn)了自己謀反。武則天一聽,果然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于是親自去問狄仁杰。
狄仁杰便借此機(jī)會向武則天解釋自己從沒有不臣之心。于是武則天也沒有為難狄仁杰,僅將其貶為彭澤縣令,便將此事草草收場。
武則天在位時期,為了打擊朝中威脅她地位的皇室貴族和朝中大臣,重用來俊臣的酷吏,限制貴族和文臣的權(quán)力。但她心里明白,這些人只能幫她打擊政敵,不能幫她治理天下。因此在狄仁杰被貶彭澤縣的一年以后,又被武則天召回中央,繼續(xù)擔(dān)任宰相之職。由于狄仁杰是山西庶族,在朝中并無黨派根基。加上此前狄仁杰的表現(xiàn),因此深得武則天信任。武則天直接稱呼狄仁杰為閣老,甚至要求在朝堂上免除狄仁杰參拜之禮。狄仁杰死后,武則天直接感嘆,朝堂空了,可見武則天對狄仁杰的信任。那么如此被武則天信任的狄仁杰是如何成為中興大唐的第一人的呢?
之所以說的興唐的第一功臣是狄仁杰,而不是張柬之,最終要的原因就是,中宗李顯是靠著狄仁杰,才重新成為太子的。武則天早年為了穩(wěn)定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將大兒子李弘和二兒子李賢刺死,并將三兒子李顯封為廬陵王,并將他們?nèi)野l(fā)配到了房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廣州。武則天晚年之時一直對皇位的繼承人的問題猶豫不決,她不知道是應(yīng)該選擇自己的兒子廬陵王李顯,還是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就這個問題,她曾請教過狄仁杰。
狄仁杰心里也明白,這是復(fù)興李唐的唯一機(jī)會,但是武則天一向多疑,這個問題一旦回答不好,李唐復(fù)興再無希望。于是狄仁杰答曰:"姑者不能進(jìn)太廟。"意思就是,一旦武三思即位,作為姑姑的武則天是不可以進(jìn)入武氏宗族的太廟的。武則天是個非常在乎香火傳承的人,聽了狄仁杰的話才決定將李顯從房州召回,并立他為太子??梢哉f是狄仁杰委婉的金玉良言才讓李顯回歸朝廷,并重新獲得了太子之位,進(jìn)而使得大唐帝國的復(fù)興有了一個政治前提。
不然一旦武則天傳位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甚至是持續(xù)由于不覺,武則天病逝之后,身在中央的武三思比李顯更有成為接班人的優(yōu)勢,那大唐帝國的復(fù)興將徹底無從談起。
神龍政變的最大功臣就是宰相張柬之,而這位張柬之之所以能成為宰相,還真是因為狄仁杰的兩次強(qiáng)力推薦。根據(jù)《新唐書》記載,武則天曾向狄仁杰詢問宰相之才,狄仁杰便道:"荊州長史張柬之雖然年老,卻是宰相之才也。"于是武則天便將張柬之提拔為洛州司馬,過了些時間,武則天又向狄仁杰詢問宰相之才,狄仁杰稱之前推薦的張柬之陛下還沒用,并且特意強(qiáng)調(diào)張柬之是宰相之才,不應(yīng)該之作司馬。于是武則天便將張柬之一步步提拔,很快張柬之做到了鳳儀閣侍郎,相當(dāng)于門下省的宰相。成為了宰相之后,張柬之就利用自己的身份偷偷和很多禁軍統(tǒng)領(lǐng)取得聯(lián)系,最終在武則天重病之時令禁軍占領(lǐng)玄武門,請出太子李顯,而后殺了武則天的心腹張易之兄弟,并包圍了武則天的住所。
武則天見到參與政變的主要人物中有自己一手提拔的宰相崔玄暐,于是說了句"他人皆因人而進(jìn),唯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武則天口中的他人,很可能就是狄仁杰。畢竟太子李顯和宰相張柬之都是狄仁杰推薦的??梢娢鋭t天對心理都明白,自己表面上是敗給了張柬之,實際上他是敗給了逝世五年的狄仁杰。狄仁杰推薦的宰相張柬之恰恰是大唐帝國重生的關(guān)鍵人物。
狄仁杰不僅留下了重生大唐帝國的重要人物,還留下了建設(shè)大唐帝國的重要人物。張柬之發(fā)動了神龍政變雖然使唐中宗李顯復(fù)位,大唐帝國得到了重生,但并沒有徹底穩(wěn)定局面。朝廷中武三思、太平公主、韋皇后母女各有自己的勢力,他們相互之間結(jié)黨營私,明爭暗斗導(dǎo)致政變不斷,直到公元712唐玄宗即位后,朝局才徹底穩(wěn)定。唐玄宗即位前期,勵精圖治,很快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局面。而成就唐玄宗開元盛世的兩個最重要的兩個宰相姚崇和宋璟都和狄仁杰之間有著重要聯(lián)系。按《資治通鑒》中記載,姚崇是狄仁杰一手培養(yǎng)和提拔上來的宰相。宋璟則是由姚崇推薦給唐玄宗的,兩個人都可以說的上是狄仁杰的門生。
唐玄宗即位之初,姚崇治理蝗災(zāi),整頓吏治,撥亂反正,朝中大臣皆稱其為"救時宰相"。后姚崇和宋璟退休之后,唐玄宗也先后重用了數(shù)十位宰相,到無論是在能力上,還是品德上,這些人都遠(yuǎn)不及姚宋。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長安,唐玄宗逃至蜀中后傷感地說:"若姚崇還在,此賊(安祿山)不足滅"!這時離姚崇離世已30多年。離世30多年還能被君王懷念的宰相,實為難能可貴。宋代大史學(xué)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也稱:唐代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后稱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姚崇固然是匹千里馬,但成就匹千里馬的伯樂不僅是唐玄宗,更有狄仁杰的功勞。一個姚崇足矣見證狄仁杰開元盛世的建設(shè)之功。
狄仁杰中興大唐的最后貢獻(xiàn),就是救下了降將李楷固。武則天時期,契丹族李盡忠謀反,李楷固正是李盡忠的部下。后來叛亂被平定,李楷固降周,武則天本欲殺之,狄仁杰說服武則天,饒了李楷固。于是李楷固戴罪立功,徹底平定了契丹之亂。而李楷固的兒子,正是后來在安史之亂中和郭子儀齊名平叛功臣"李光弼"。
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二號功臣,曾多次在關(guān)鍵時刻以少勝多,大破安史叛軍。如果不是狄仁杰的當(dāng)年的勸諫,李楷固必死無疑。如果李楷固死了,又哪來的李光弼呢?雖然狄仁杰此舉屬于無心插柳的行為,但是他的的確確為唐朝留下了一位重要名將。
從武則天掌權(quán)以來,朝中上下都存在很多反武勢力,但是這些勢力的行動都很容易制造血腥和殺戮。唯獨狄仁杰走的這條路,不僅沒有制造殺戮反而利國利民。狄仁杰在取得武則天的信任之后,先是借武則天注重香火地位的性格特點,勸諫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但李顯是出了名的懦弱,于是狄仁杰又引導(dǎo)武則天,提拔張柬之為宰相,作為李顯上位的左膀右臂,確保李顯安全上位。最后培養(yǎng)姚崇等治國人才,為李唐復(fù)興后更好治理國家所用。心思縝密,計劃完美不愧為"興唐第一功臣"之稱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0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