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狄仁杰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是唐朝以及武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處在宦海沉浮中;他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將孝、忠、廉奉為大義。狄仁杰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杰出政治家,每每到一地任職都勤勤懇懇,心系百姓,因而受到百姓的愛戴,而且政績卓越同樣也受到朝堂中許多官員的尊敬。他身居宰輔要職,能直言上諫,對武則天為政不善之處加以糾正。狄仁杰所處的時代,正是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在這一時期,他做出了極為顯著的貢獻(xiàn)。他死后,被追贈為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中宗李顯復(fù)位后,又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那么狄仁杰這樣一個這樣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是如何成為再造大唐的功臣呢?
狄仁杰雖然身為武周的宰相,但卻心系大唐。圣歷元年(698)武則天在立儲問題上與狄仁杰商議,有立其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的意思,狄仁杰毫不猶豫,直言勸諫說:“太宗皇帝櫛風(fēng)沐雨,千辛萬苦平定天下,傳江山于子孫。先帝臨終前又將兩位皇子托付給陛下,陛下現(xiàn)在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guān)系更為親近?陛下您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后可以配享太廟。如果立您的侄子,可曾聽說過姑姑配享宗廟的?”
并且,作為武則天所倚重的宰輔,他多次勸說武則天迎回流放在房州的廬陵王李顯。后來武則天在各方壓力下終于接回李顯,但她將李顯藏在帳后,才召見狄仁杰,在談話期間她故意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杰情真意切,懇求將廬陵王接回,以至于哭泣不止。這時武則天讓李顯從帳后出來,對狄仁杰說:“朕現(xiàn)在將皇太子還給你?!钡胰式茉龠凳?,又說道:“太子是回朝了,但是朝中卻無人可知,世人言語紛雜,這樣迎回太子怎么能讓他們相信呢?”于是武則天便先將李顯安頓在龍門,之后按親王禮節(jié)名正言順地迎回宮中。滿朝文武大成以及天下的百姓,沒有不歡欣鼓舞的。
這些成果只是狄仁杰直接造就的,在間接上,他同樣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
說到武周時期結(jié)束,李唐王朝延續(xù),就不得不提到一次政變,即“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癸卯,一批擁護(hù)李唐的大臣聯(lián)合太子李顯趁武則天大病臥床時誣稱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謀反,之后率領(lǐng)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再包圍集仙殿, 逼迫仍在病中且已至暮年的武則天退位。次日,武則天任命太子李顯為監(jiān)國。第三天,禪讓皇位。第四天,李顯正式復(fù)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fù)國號為唐,自此武周朝廷終結(jié),李唐王朝復(fù)辟成功。
神龍政變是極為重要的一次政治革命,可以說,沒有這次政變,天下還能不能回到李唐王室的手中就不一定了??晌覀円仓?,狄仁杰死于久視元年(700),他并沒有活到這次政變開始,那么這再造大唐的豐功偉績,與他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其實狄仁杰不只是一位合格的宰輔,他同樣為朝廷舉薦了大量的人才。他是由婁世德舉薦,在知道婁公的良苦用心后,也效仿其推舉了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可謂門生故吏滿天下。曾有人對狄仁杰說:“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都出自您的門下啊?!钡胰式軈s說:“舉薦賢才,推舉有識之士,無一不是為了國家著想,這些并不是我個人的打算啊?!?/p>
他舉薦的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jiān)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shù)十人,無一不成了名垂青史的名臣。其中的張柬之、敬暉、袁恕己、桓彥范、崔玄昁等人,都成為了策動神龍政變的骨干力量。也就是說,狄公以自己忠于李唐的思想,教化影響了一大批人才,在神龍政變上,狄公同樣功不可沒。
狄仁杰既極力上諫迎回了太子李顯,又為李唐王朝光復(fù)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他作為李唐忠臣,卻也能獲得武則天的尊敬,在他死后武則天甚至感嘆:“上天為何要奪走我的狄公!”
可以說,他既沒有盲目的追隨李唐舊臣,想要推翻武則天的統(tǒng)治,也沒有放棄復(fù)辟李唐,而且還為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智慧,也是最為合適的舉動。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下,一味制造混亂只會傷害百姓,反而是潛移默化,為之做長遠(yuǎn)計劃更為恰當(dāng)。狄仁杰清楚地知道,一旦武則天死去,武周王朝將不復(fù)存在,因為武家沒有第二個像武則天這般雄才大略的人了。韜光養(yǎng)晦,一朝鋒芒乍現(xiàn),以最小的代價換回了李唐的整個江山。狄仁杰這個再造大唐的功臣的名號,當(dāng)之無愧。
武則天本想傳位給武承嗣,狄仁杰一段話,讓她把江山又還給李家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代女皇,曾經(jīng)取代唐太宗李世民創(chuàng)建的李唐王朝,改建“武周”王朝。但是,武則天最后為何又還政給李氏子孫,而沒有傳位給自己寵愛的侄子武承嗣呢?原因就在于狄仁杰對她說了一段話,讓這位女皇帝打消了建立“武氏江山”的念頭。
武則天本是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中等品階的后宮佳麗,地位比妃子和嬪要低一些。唐太宗死后,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看上了武則天,并不管不顧地把她納入到自己的后宮當(dāng)中,后來還力排眾議把她立為皇后。在唐高宗晚年,由于身體原因,對朝政開始感到倦怠,于是就把很多事務(wù)交給武則天處理,還將她封為“天后”,與高宗并稱為“二圣”??梢哉f從這個時候開始,武則天就已經(jīng)掌握了大唐的實際政權(quán),只是礙于唐高宗和李勣、長孫無忌等開國元老還在世,所以還有所顧忌。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壓制武則天的最后一股力量消失,這位侍奉過兩代帝王、沉迷于權(quán)位的一代女杰,終于開始暴露出自己的驚天野心。她先是控制了唐高宗的繼承人唐中宗李顯,后來又廢掉李顯,改立了唐睿宗李旦。不管是李顯還是李旦,其實都是武則天的傀儡,她才是李唐王朝的實際掌權(quán)人。
從武則天廢掉唐中宗李顯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起兵表示反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徐敬業(yè) 、 徐敬猷 兄弟。他們聯(lián)合駱賓王、 唐之奇 、 杜求仁 等大臣與名士,以重振李唐宗室為口號,在揚(yáng)州起兵討伐武則天,并聚集了十多萬兵馬。但是,武則天也并非等閑之輩。她派大將軍 李孝逸 為揚(yáng)州道大總管,發(fā)兵三十萬前往征討以徐氏兄弟為首的義兵,僅僅幾個月時間,就平定了叛亂。
徐敬業(yè)等人雖然失敗了,但是也給武則天敲響了警鐘,讓她明白,天下人還是很認(rèn)可李世民一手開創(chuàng)的李唐帝國。于是,她重點(diǎn)做了三件事情,以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為登基稱帝做準(zhǔn)備。
第一,排擠前朝留下的功臣宿將,著力安插自己的勢力,避免有人再起兵反對自己的統(tǒng)治。第二,大肆殺害李唐宗室子弟,也就是李世民的后世子孫,防止他們聯(lián)合起來重建李唐王朝。第三,著力培養(yǎng)自己的娘家人,尤其是侄子武承嗣的勢力。
武承嗣是武則天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本身才能平庸。武則天掌權(quán)之后,感覺到周圍反對自己的人太多,這個時候,自然是自己的娘家人最值得信任。于是,她對這個平庸的侄子寄予厚望,把他從嶺南的蠻荒之地召回身邊,一步步提拔為掌握大權(quán)的當(dāng)朝宰相。
武承嗣也沒有辜負(fù)武則天的期望,他雖然才能平庸,但在幫姑姑鞏固勢力方面,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他不遺余力地羅列罪名,殺害李家的后代和反對武則天的大臣。后來他還讓人找了一塊白色的石頭,刻了“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幾個字,并把石頭扔到河中。然后,他又假模假樣地派人從河中撈出來,獻(xiàn)給武則天,并向天下人宣告,這是天降祥瑞,武則天注定要“奉天承運(yùn)”登基稱帝。
武則天看到石頭很高興,在牢牢地鞏固了自己的勢力之后,終于在公元690年,廢掉唐睿宗李旦,自己登基稱帝,并把國號由唐改為周,這就是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的“武周王朝”。
武則天登基時,已經(jīng)67歲了,她也知道自己沒有太多時間可活。為了避免娘家人在自己死后遭到李氏子孫的清算,她一度想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為接班人,讓武周王朝可以永遠(yuǎn)延續(xù)。但為什么她最后沒有把皇位傳給武承嗣,而是還給了唐中宗李顯呢?原因在于她信任的大臣狄仁杰直言進(jìn)諫,讓她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
武承嗣多次對武則天說:“自古以來的皇帝,沒有立異姓之人為后嗣的”。武則天也確實有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意思。一天,狄仁杰覲見武則天,說:“天下人都懷念太宗和高宗的仁德,陛下如果把皇位傳給外族人,乃是違背天意。而且,姑侄怎么會有母子更親近呢?立武承嗣的話,他必定會把自己的父母供奉到宗廟之中,過不了兩代,就不會有人記得你了”。武則天說:“這是我的家事,不勞你過問?!钡胰式苷f:“陛下應(yīng)該以四海為家,天下的事就是你的家事。我是朝中宰相,必須要管這件事?!蔽鋭t天自知理虧,也沒有多說什么。
后來又有一天,武則天夢到一只鸚鵡,但是兩只翅膀都斷了,飛不起來,她又召狄仁杰來給自己解夢。狄仁杰跟他說:“鸚鵡,就是代表陛下您,兩只翅膀就代表您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只要您再次重用兩個兒子,那就相當(dāng)于把兩只翅膀又給接續(xù)起來了?!睆拇艘院?,武則天徹底消除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
公元705年,武則天去世,原來被廢掉的唐中宗李顯再次登基稱帝,恢復(fù)了李唐王朝。而武則天的陵墓前,只立了一塊無字石碑。她自知自己一生既有大功亦有大過,身后的是是非非,便只能留給后人恣意評說了。
G?u_?
狄仁杰效忠的并不是武則天,他看重的是大唐和百姓,他認(rèn)為只有把皇位還給李家,國家才不會發(fā)生動亂,百姓才會安居樂業(yè)。一旦武則天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那朝堂必定有一場大紛爭。所以他盡管看似對武則天忠心耿耿,任勞任怨,但是他最終的目的卻是勸阻武則天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
狄仁杰是百姓心中的名偵探,也是武則天心中的知己好友和心腹大臣。他在大理寺任職的時候,在短短的一年間就已經(jīng)查出了不少曾經(jīng)堆積的案件,沒有一件冤假錯案,這讓當(dāng)時的百姓和官員非常佩服。而武則天對于狄仁杰這個千里馬也是另眼相看的,很多朝堂大事都會跟他商量。
狄仁杰曾經(jīng)還陷入造反這樣的大案之中,但是憑借著武則天對他的信任,他還是翻身了。當(dāng)時因為狄仁杰反對武則天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魏王武承嗣,所以魏王和這些人聯(lián)合起來誣陷他謀反,還讓人寫了一封假冒的《謝死表》給武則天。幸虧狄仁杰早就留了一手,寫了一封自證清白的書信,讓自己的兒子交給武則天。其實如果武則天對他不信任的話,只要看到供詞和那篇假的《謝死表》就會判他死刑了,哪里還會親自過問這件事。
其實想一想狄仁杰之所以會想讓武則天把皇位交給她的親生兒子,也是為了武則天著想。畢竟武三思和武承嗣只是她的侄子,一旦他們坐上皇位,武則天的兒女后代的下場可想而知。而他們到時候會不會感恩武則天的所作所為,也只有天知道了。估計如果武承嗣真的得逞了的話,朝堂上也將會掀起一場新的血雨腥風(fēng),國家和百姓也將會民不聊生。而且武則天又不是扶弟魔,她和武家也是有齷齪的,之所以怎么提拔他們也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武則天本來也是有這么個意思,所以才會聽狄仁杰的話把江山送還給李家。
武則天,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之一,作為正史上承認(rèn)的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武則天實至名歸,當(dāng)時的唐朝在她的統(tǒng)治下,國泰民安, 四海升平,天下臣服,之后的武則天更是肆無忌憚的建立周朝替代唐朝,奮斗一輩子的武則天在臨死前又把江山還給了李家,這是為何呢?其實她不是傻,而是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
武則天的智慧天下人都能看得出,如果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是治理不好天下的,這對于武則天而言依然如此,由此我們得知,武則天是一個極其有能力的人,在武則天執(zhí)政后期,一個問題困擾了她很長時間,待自己死后,到底是讓江山姓李,還是姓武,這個問題折磨了武則天整個后半輩子。
狄仁杰,武則天時期著名的諫臣,史上最為有能力的宰相之一,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對于武則天所想的事,狄仁杰也曾深思熟慮過,不過,為了解決好武則天的問題,狄仁杰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一次偶然的宴會,狄仁杰對于武則天的問題,也同樣回了一個問題“陛下,是兒子親,還是侄子親呢?待您百年以后,兒子一定會將你放進(jìn)宗廟祭祀,但是作為姑姑,侄子怎么會讓你進(jìn)入到宗廟,天天給您祭祀呢?”
武則天這時一聽,心里就有了答案,不得不說,狄仁杰真是一個極富智慧的人,武則天自從嫁給李治后,盡管她之后成就再大,也不能否認(rèn)的是,她是李家的人,如果她皇位傳給武家,那么她的身份就不厚再受到李家后代的承認(rèn),基于這種考慮,武則天最后還是決定,將自己的位置傳給兒子,李顯。
除了這層考慮,武則天也想到了如果自己將權(quán)力交給武家時,會發(fā)生的情況,在自己死后,兩家一定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爭斗事件,而這時她的身份就再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如今將皇位還給李家是天下人的共識,順勢而為才是一個皇帝要做的,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最終,我們大家都看到了,武則天將自己的位置傳給了兒子李顯,也算是把江山重新的交到了李家后人手中,而這樣造成的一個非常鮮明的現(xiàn)象便是,武則天死后,她心安理得的被供奉在宗廟內(nèi),享受著李家后人數(shù)百年的祭拜,由此,我們不難得出,武則天當(dāng)初為何把江山還給李家,那并不是因為她傻,而是她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
在我看來武則天把皇位還給李家是她最聰明的地方。
可能很多人覺得武則天還位于李家是“神龍政變”不得已而為之的,但這些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在政變之前,武則天便早已將李顯接回洛陽,立為太子,這說明武則天也是下定決心要將皇位還給李家,只不過“神龍政變”將她的想法被迫提前罷了。那么武則天為何不傳位給武家人而是傳位給李家人呢?我認(rèn)為有以下幾點(diǎn)原因。
一,雖然武則天貴為皇帝,但國家經(jīng)過幾十年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李唐政權(quán)早已深入民心,這種來自民間和朝堂上的支持是她建立的大周政權(quán)無法消除的,所謂民心所向,李唐宗室的影響力依舊很大,其實力依舊根深蒂固,而反觀武家,雖然武則天將武三思武承嗣等武家人安排進(jìn)權(quán)力中心,但根基尚淺,一旦武則天駕崩,武家根本沒有力量和李家對抗,熟知?dú)v史的武則天不想武家重蹈西漢呂后呂家的覆轍。
二,血緣關(guān)系,狄仁杰死前曾對武則天說:“姑侄之于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么千秋萬歲后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從未聽說過侄子當(dāng)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蔽鋭t天雖然曾有意傳位給武家人,但狄仁杰的這一番話確實說到了武則天的心里,畢竟血濃于水,且武家兄弟的父親與武則天是同父異母,關(guān)系并不是特別親,提拔武家人更多的只是武則天建立在最傳統(tǒng)的親人觀念,照顧自家人這個基礎(chǔ)上的,當(dāng)武則天聽了狄仁杰這番話后,自己再仔細(xì)思考一下,立侄子這種想法實在是荒唐。而且武家兄弟在朝堂之上黨同伐異,殘害忠良,為了皇位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真是到了臭名昭著的地步,十分不得民心。如果真讓他們當(dāng)了皇帝,國家動蕩不說,她的兒子們肯定會受到武家人的殘害。所以于情于理武則天都不再考慮傳位給武三思和武承嗣了。
三,正如第二條所說,傳位給兒子,自己將來還能入太廟,享供奉。而傳位給侄子,就有很大的可能不會入太廟,畢竟她只是他們的姑姑,侄子們有自己的父親,母親。供奉父母天經(jīng)地義,供奉姑姑這就無從談起了,而且以武家兄弟的性格而言,如果他們當(dāng)了皇帝,武則天入太廟的可能性極低,這對于曾經(jīng)執(zhí)掌一個帝國的皇帝來說是很恥辱的一件事情,高傲的武則天絕對不會冒一絲風(fēng)險讓自己死后還遭受如此命運(yùn)。當(dāng)然事實也證明了武則天的選擇是很正確的,武則天死后,按照她的遺詔自去帝號,與高宗皇帝合葬乾陵,李家人最終也是原諒了她,承認(rèn)了她,讓她有了最完美的一個結(jié)局。
所以,綜上所述武則天還位于李家是最正確最明智的選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0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