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如今在社會上想要占據一席之地,不僅僅要有一方面的技能,還要有相關類型的技能,這才才保證自己做的工作沒有人可以替代,也才能夠真正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找工作的時候,有些人明明比其他人能力強,但是最后贏得工作機會的卻是能力較弱的其他人,這很令人費解,其實無論是在現(xiàn)在的社會,還是在古代戰(zhàn)爭期間,這樣的事情經常發(fā)生,這不僅僅是能力的比較和命運的安排。
在歷史中,劉邦與項羽的戰(zhàn)爭延續(xù)了很多年,剛開始的時候,劉邦與項羽是同一個陣營中的人,兩個人共同的目標是打敗秦始皇,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后來經過長期的戰(zhàn)爭,秦朝終于滅亡了,但是領土也被瓜分了,劉邦和項羽都想要稱王,但是只能有一個皇帝,兩人又開始了長達幾年的戰(zhàn)爭,其實劉邦的軍事能力不如項羽,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最后是劉邦贏得了勝利,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
劉邦出生貧民,家中沒有什么積蓄,只是普通的農民,劉邦家中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和一個姐姐,雖然在現(xiàn)在看來,他家的孩子比較多,但是放在古代來講,這幾個孩子并不算多,但是劉邦的父母依舊沒有錢來撫養(yǎng)他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劉邦不喜愛讀書,不過為人仗義,有很多人喜歡和他交朋友。
項羽的脾氣秉性和劉邦差不多,只是家中并沒有劉邦家那樣貧窮,項羽小的時候也是不喜歡讀書,他的父親教他學劍,他學了幾天也不喜歡學了,他的父親又教他學習兵法,項羽喜歡學習兵法,所以很認真學習,學習到了很多真本領,不過和劉邦不同的是,項羽性格比較孤僻,所以不喜歡交朋友。
在劉邦和項羽成年了之后,秦始皇的暴政依舊在繼續(xù),沒有人能夠阻止,秦始皇每天不理政事、游玩在后宮之中,百姓苦不堪言,有些官員雖然想要阻止,但是終究是沒有勇氣和能力,劉邦和項羽開始了反抗的道路,經過長期的戰(zhàn)爭,終于迎來了曙光,將秦始皇拉下了皇位,不過接下來又進入到了另一個時期。
劉邦和項羽都想要爭奪皇位,其實二人的實力有一定的差距,劉邦出生貧寒,沒有真正地學過功夫,只是憑借著一身正氣和朋友的支持才走到了最后,而項羽學過兵法,他對行軍打仗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打敗劉邦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最后卻是劉邦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建立了漢朝,統(tǒng)一了全國。
曾國藩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寫過一首詩,內容是:“盛世創(chuàng)業(yè)重統(tǒng)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p>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能夠成為盛世英雄、創(chuàng)建歷史新紀元的人必定心胸闊達,并且能夠籠絡人心,很顯然,劉邦就是這樣的人,而項羽并沒有這樣的能力。
劉邦是草根平民一個,最后卻能逆襲戰(zhàn)勝項羽,并開創(chuàng)了大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那么劉邦憑什么能戰(zhàn)勝強大的貴族項羽?我來分析一下
劉邦的崛起,“天下大勢”所需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劉邦處在戰(zhàn)國末年,天下混戰(zhàn)的年代,秦國短暫統(tǒng)一六國后,“天下苦秦”久已,陳勝、吳廣起義之后,一呼百應,劉邦順勢而起,召集亡命之徒,劉邦正式加入反抗暴秦的斗爭之中。
劉邦的人才優(yōu)勢劉邦一路招兵買馬,謀士、說客源源不斷的加入進來,看劉邦身邊的人才有多少?智囊團:張良、陳平、韓信、蕭何、曹參、酈食其,甚至“無名氏”都出來相助,而項羽就一個范增,到最后還被氣走了,死在路上。怪不得劉邦會說“我不跟你項羽比武,我要用智謀取勝”,因為拼軍事力量確實打不過項羽。
劉邦在政治上的優(yōu)勢
劉邦“得道者多助” 楚懷王曾與劉邦、項羽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因為項羽北去抗秦救趙了,打了一場“巨鹿之戰(zhàn)”,所以劉邦就提前進入關中秦都咸陽城了,并且與民“約法三章”,籠絡人心,深得人民到一片好評。
《史記?高祖本紀》:
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項羽“失道者寡助” 項羽攻入咸陽城,卻大封諸侯為王,殺秦王子嬰,燒秦宮,擄美女寶物東去,弄得人們怨聲哀道,人民更加思念劉邦,痛恨項羽,項羽失去人民的支持。
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采用“攻心術”對戰(zhàn)項羽在楚漢對峙中,劉邦都不與項羽正面交鋒,而且還都站在道德的最高點,在自己的政治優(yōu)勢下,號召全國人民對抗項羽,給項羽列舉“十大罪狀”,還親自給義帝發(fā)喪,以得到更多人心的支持,項羽在政治立場的劣勢已經顯而易見。
“滎陽對峙”的時候,劉邦堅守不出,自己后方的糧草又能靠蕭何源源不斷的運來,讓項羽束手無策、無能為力,攻城也攻不破,消耗項羽的軍心士氣,而此時劉邦就派大將軍韓信在北方攻城略地,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為最后的決戰(zhàn)提供了有力保障。
劉邦在“任能用賢”上的優(yōu)勢劉邦的“用人之道”一直為世人所稱贊,史記中記載劉邦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為之奈何”,“我該怎么辦呢”,一句簡單的問答,看出劉邦做事不自作主張,愿意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遇事先問身邊人,有好的意見就聽取,并且事后給予獎賞和任職,這是劉邦能得到大將和謀士支持的關鍵因素,也是取勝的法寶之一,這跟項羽的剛愎自用形成鮮明對比,你看項羽手下的大將最后都倒戈去了劉邦帳下,所以項羽最后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勝負已定。
劉邦、項羽誰是最后的勝利者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最后雖然兵敗“烏江自刎”了,我們不能因為項羽戰(zhàn)敗就來否定項羽,項羽在推翻秦朝過程中是最重要的一支滅秦力量,不容忽視。劉邦雖然在軍事方面不如項羽強大,但是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憑借政治戰(zhàn)略,一路收取民心,一路上不斷有賢人志士的加入,為劉邦最后的勝利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不戰(zhàn)而勝就是這個道理,劉邦最后戰(zhàn)勝強大的項羽,結束了“天下苦秦”的局面,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之初,即采取“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休養(yǎng)政策,解救人民與水深火熱之中。所以
劉邦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勝利者。
項羽是藝術作品中的勝利者。
在秦朝末年風起云涌的大動亂時代,劉邦這個人一枝獨秀慢慢開始做大起來。一路上披荊斬棘,許多群雄都拜倒在他的腳下。總結兩個字就是自信,他的人生足夠自信,恰恰是這樣的一個性格改變了他乃至中國的歷史走向。而他所建立的漢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幾乎無人能出其左右,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第一:一生三大階段,老家一度被攻占,找人借兵1:劉邦一生經歷了三大階段,都是在不斷走向成熟
其實我們在總結劉邦的一生,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階段,反秦,滅項羽。鞏固自己皇權這三個階段。首先三年的時間把秦給滅了,四年的時候滅掉了項羽,在位數年間為了鞏固皇權大開殺戒,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是典型,沒有好下場。
2:劉邦就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越是這樣越能堅韌不拔,雍齒叛變的原因
我們看項羽和劉邦兩人的性格,可謂是天壤之別?;蛟S項羽的神勇天下無敵,可是在做人謀略方面跟劉邦差了一大截,反之劉邦差了一大截。而你作為政治家要考慮的事情因素有很多,不能那么草率的做決定。劉邦失敗了絕不氣餒,當年他留下了雍齒守衛(wèi)自己老家豐邑。他則帶兵出征,沒想到他突然叛變,讓劉邦惱羞成怒。之所以叛變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他瞧不起劉邦這個人;再一個就是周市這個人提出的條件很優(yōu)厚,投降就能封侯爵,不投降就是死路一條,最后選擇叛變劉邦。
3:劉邦這個人懂得政治智慧,不成熟的條件下就借兵
攻打豐邑失敗后,劉邦一氣之下得了一場大病。病好之后,劉邦就悟出了一個道理。僅僅憑借自己的力量,想要拿回屬于自己的豐邑,比登天都難。于是決定去借兵,這時候想到了陳勝擁戴的那個景駒。沒過多久發(fā)現(xiàn)這一支勢力太過渺小,放棄了跟他合作的辦法。退出后瞄準了一個地方叫碭郡,收編了那里的六千余人,再加上自己本部人馬,差不多破萬。再次圍攻豐邑,還是失敗。于是心想還是要借兵,目光放往項梁。他很賞識劉邦,給了他大將人馬把豐邑打下來,雍齒逃到魏國。
第二:自己敢于稱王和項羽抗衡,建國立制,自命不凡1:劉邦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項羽,敢于稱王,不怕霸王的威脅
我們知道劉邦最大的敵人就是項羽,為人熟知的就是鴻門宴。因為劉邦想在函谷關當關中王,他完全沒有顧及到項羽的感受。論能力和力量遠遠不及項羽,很多人都覺得他自不量力。但是在背后還是有敢于稱王的那種精神,恰恰這一點韓信不具備。明明可以造就三國鼎立的局勢,偏偏選擇忠誠劉邦,最后身首異處。起初他的計劃是說服九江王英布,幾個月之內掃蕩項羽??上虑闆]有按照他的想法去實施,這幾個月項羽不但沒有被消滅,自己而一連吃了許多敗仗。但是這種精神還是值得鼓勵和贊揚!
2:劉邦自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建國立制,確實很優(yōu)秀
沒有到最后一刻,誰也不知道未來的走向是什么。劉邦通過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迅速平定了關中三秦,占領關中之后,他把原來是諸侯王的封地全部改成郡縣制。從這里他就有了當皇帝的想法,包括滅西魏,韓等國都是按照此等做法去做。到了漢二年三月,劉邦完全廢除了秦朝的祭祀制度。用最新創(chuàng)建的漢制來代替秦制,等到他在定陶登基,立馬就把劉盈的王子之位升任為皇太子。恰恰此時就已經規(guī)劃好了一切,沒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是做不來的。
3:屢戰(zhàn)屢敗,自命不凡,頑強的意志力奪取了天下
我們看劉邦的初期戰(zhàn)爭,基本可以說屢戰(zhàn)屢敗,但就是一點不氣餒。特別是楚漢戰(zhàn)爭打的非常不順利,后面如果不是他會用人,很難奪取天下。最典型的就是彭城之戰(zhàn)和滎陽之戰(zhàn),都是被項羽以少勝多打了個大敗,被稱為后世最經典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而且這個人還自命不凡,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秦始皇之所以多次東巡是因為東南有天子氣。古代人特別重視迷信,秦始皇東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鎮(zhèn)住這股氣質,劉邦心里非常高興,一度說道:‘大丈夫就應該和秦始皇這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