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齊桓公(前725年~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wèi)姬。對于齊桓公來說,早年在鮑叔牙的 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隨著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齊僖公孫無知相繼去世,搶先回國,奪取齊國君主的寶座。在成為齊國君主之后,齊桓公勵精圖治,任用管仲為相,推行變法,促使齊國逐漸強盛。在此基礎(chǔ)上,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nèi)亂,北擊山戎,南伐楚國。
因此,對于齊桓公來說,一匡天下,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魯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逝。對于齊桓公來說,在稱霸中原的過程中,也沒有放棄擴張齊國疆域的目標。比如齊桓公剛剛即位的時候,就派出大軍進攻魯國,想要蠶食魯國的疆域。當然,在長勺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齊國敗給了魯國,沒能占據(jù)魯國的疆域。不過,雖然在魯國身上沒有討到什么便宜,但是,齊桓公還是在春秋初期消滅了三個諸侯國,以此擴大了齊國的版圖。
一、譚國
譚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少昊氏后裔。西周穆王時期,分封了譚國,位置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龍山街道,子爵爵位。譚國故城,古史記載繁多?!洞呵?莊公十一年》杜預注:“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兩公里處?!洱R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zhèn)相對?!苯癯亲友赂粑湓春优c龍山鎮(zhèn)相對?!端?jīng)注.濟水》:“關(guān)蘆水來源馬耳山,北經(jīng)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源水匯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源泉。北經(jīng)譚城東,俗謂之有布城也。又北經(jīng)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譚國也?!?/p>
對于譚國來說,爵位為子爵,這在春秋時期,無疑是一個爵位相對較低的諸侯國。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子爵和男爵都是爵位比較低的檔次。比如楚國、越國、莒國等諸侯國,都曾是子爵諸侯國。春秋初期,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當時還是公子小白的齊桓公,曾逃到譚國。但是,譚國國君不予接待。后來小白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這讓齊桓公懷恨在心。于是,到了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消滅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莒國,而譚國后人則以譚作為姓氏。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諸侯國在滅亡之后,后人往往以國名作為姓氏,比如鄭姓源自鄭國,魯姓源自魯國,宋姓源自宋國等,這在當時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也是百家姓的重要起源。
二、遂國
遂國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今山東省寧陽、肥城一帶)所建之國,是魯國的附庸國?!案接埂币辉~早在先秦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時的情況是,有的諸侯國,因為國君的等級(比如“孔子師郯子”中,郯子就是郯國的國君,爵位是子爵,郯國是魯國的附庸)并不高,國家弱小,并不能直接和周天子打交道,所以需要依附于一些大國。對于魯國來說,不僅是侯爵諸侯國,而且和周天子之間存在比較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遂國選擇附庸于魯國。不過,伴隨著齊國的崛起,連魯國都遭到了齊國的壓力,遂國自然是難以生存下去。公元前681年,齊桓公派兵消滅了遂國,這不僅擴大了齊國的疆域,也是齊國在向魯國示威,從而迫使魯國支持齊桓公稱霸中原。
三、鄣國
鄣國,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公爵爵位,國君為姜姓,受封君主是鄣穆公,乃齊太公姜尚之孫。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鄣國和齊國,自然是同宗同源。當然,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關(guān)系并不能改變鄣國最終的命運。對于鄣國來說,勢力范圍大約于齊、楚之間,齊哀公死后,被紀國收為附庸,后來紀國被齊襄公所滅后,又轉(zhuǎn)為齊國的附庸國。姜太公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姜太公之曾孫、齊侯姜伋之孫、姜隱之子姜虎時,被正式封于鄣國,史稱鄣穆公。
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在位時,鄣國被齊國所滅,末代國君鄣胡公被殺。鄣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接山鎮(zhèn)鄣城村一帶。據(jù)鄭樵《通志》稱,鄣國被同宗齊國所滅后,子孫(據(jù)《章氏宗譜》稱,為胡公弟章韅)去邑部,皆姓章。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秦朝名將章邯,很可能就是鄣國的后人。
總的來說,在春秋初期,齊桓公在稱霸中原的過程中,還順手消滅了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譚國、遂國、鄣國,不過,相對于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齊桓公所在的齊國,消滅的諸侯國數(shù)量并不多。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疆域是比較固定的,也即長期在今山東省一帶(當然也包括今河北、河南、江蘇等省的部分地區(qū)),而就晉國、秦國、楚國等大國,則不斷蠶食周邊的弱小諸侯國,從而地跨數(shù)省之地。換而言之,盡管齊國的整體實力不輸晉國、秦國、楚國等大國,不過,齊國對于疆域擴張的意圖卻不是非常強烈和執(zhí)著。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在歷史上,對“春秋五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其兄齊襄公被殺后,由莒回國即位。 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fā)展生產(chǎn)。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wèi),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lián)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nèi)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晚年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了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被腹f:“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后,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quán)?;腹氖辏ㄇ?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齊,齊令各國諸侯發(fā)兵救周?;腹氖辏ㄇ?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qū)Ψ?,齊國一片混亂?;腹w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斂。
晉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時霸主晉國國君(前636—前628)。名重耳。因其父獻公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國繼位。實行“通商寬農(nóng)”、“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nèi)政,任用 趙衰、狐偃等人,發(fā)展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加強軍隊,國力大增,出現(xiàn)“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因平定 周室內(nèi)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城濮之戰(zhàn),大敗楚軍。旋于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會集諸侯,邀周天子參加,成為霸主。
秦穆公(?—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謚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nèi)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xié)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后,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不敢出戰(zhàn),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zhàn)場為戰(zhàn)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后回國。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后歸服了秦國。秦國辟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陜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將這么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愿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楚莊王(?~前591) 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羋姓,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前613~前591)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后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fā)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nèi)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
:[春秋]中原霸主
楚莊王(?-公無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
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春秋時期,先后有五個國家稱霸中原,史稱"五霸"。在"五霸"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chǎn)最豐,文化最盛。
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tǒng)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今江陵城西北有楚王墓、樊妃墓
宋國第二十任君主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 在位:前650年—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為相,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公孫子魚、華椒和樂祁。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襄公率領(lǐng)衛(wèi)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yīng)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前638年宋與楚戰(zhàn)于泓水之戰(zhàn)(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子魚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jié)果宋師大敗,襄公被射中了大腿,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勾踐(約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吳王闔閭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軍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于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fā)生激戰(zhàn),越兵大敗。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nèi)政,休養(yǎng)生息。后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nèi)空虛之機,一舉攻入?yún)菄⑺懒藚翘?。夫差返國后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wèi)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jīng)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越王 勾踐 (?-前465)
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lián)越以制吳。前四九六年,當越王勾踐(前四九七年 -- 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后,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并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后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zhàn)敗以后,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嘗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jīng)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墒菂菍Υ藚s毫不警惕。前四八二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定盟而返,連戰(zhàn)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四七三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越王勾踐既平吳,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后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shù)戎T侯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但這時,春秋時代行將結(jié)束,霸政趨于尾聲,勾踐實乃春秋末期最后的一個霸主。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隱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傳其改名陶朱公,后以經(jīng)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前770年,因周幽王寵信褒姒,廢{申后},申侯聯(lián)合曾侯、許文公及犬戎推翻周幽王,宗周(鎬京)被毀壞,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成周(雒邑)。因雒邑在鎬京之東,此后的周朝史稱東周。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首先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女婿周幽王,恢復外孫周平王的太子地位,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故平王東遷后,周室漸漸衰落。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而失去對其他諸侯國的控制。另外,由于卿士鄭莊公連打勝仗,勢力越來越大,于是逐漸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周平王看到鄭國太驕橫了,不愿把處理朝政的大權(quán)都交給鄭莊公,想將一半的權(quán)力交給另一個卿士虢公翰,鄭莊公知道后很不滿。周平王不敢得罪鄭莊公,公元前720年,就將王子狐作為人質(zhì)讓他住到鄭國去;而鄭國公子忽也作為人質(zhì)住到都城雒邑,史稱“周鄭交質(zhì)”,此兩事使周天子的地位大為降低。
周桓王十三年,由于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zhí),周桓王率陳、蔡、衛(wèi)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領(lǐng)兵抗拒,兩軍戰(zhàn)于繻葛,史稱“繻葛之戰(zhàn)”,鄭莊公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jīng)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諸侯爭霸的時代正式到來了。
齊桓公稱霸:
前685年,齊國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實施變法,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shè)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于農(nóng),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zhàn)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周惠王二十一年,齊桓公帶領(lǐng)八個諸侯國的聯(lián)軍,陳兵“蠻夷”楚國邊境,質(zhì)詢楚國為何不向周王室朝貢,迫使楚國簽訂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爭:
齊桓公死后,五公子奪位,齊國內(nèi)亂不止。據(jù)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zhàn)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尸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自稱為王,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后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試圖效法齊桓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與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宋楚兩軍交戰(zhàn)于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后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后發(fā)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楚國楚成王稱雄一時。
晉文公踐土之盟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時期晉國向四面擴張,領(lǐng)土和國力大增。但獻公寵信愛姬,廢嫡立幼,導致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fā)展經(jīng)濟,整軍經(jīng)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zhàn)大敗楚軍,然后會盟于踐土,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稱霸西戎:
晉文公死后,秦晉聯(lián)盟被瓦解,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fā)展,被晉所阻。秦晉肴之戰(zhàn),秦全軍覆沒,大將孟明視被俘虜,隔年在彭衙之戰(zhàn)再敗,雖然以后也有勝利,但終沒法挑戰(zhàn)晉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轉(zhuǎn)而向西發(fā)展,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寬地千里,稱霸西戎。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國在城濮戰(zhàn)后,向東發(fā)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云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nèi)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在攻克陸渾戎后,竟陳兵周郊,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象征國家政權(quán)的傳國寶器 - 九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楚與晉會戰(zhàn)于邲,大勝晉,晉人謂然嘆曰:“吾不如大國之數(shù)奔也”。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于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
晉楚大戰(zhàn)與弭兵會盟:
晉楚兩大國之間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于是由宋國發(fā)起,于周簡王七年舉行第一次“弭兵”會盟,是為華元弭兵。但是不久之后,會盟破裂。晉楚兩國再度爆發(fā)兩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qū)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tài)勢,很多中原小國都備受到影響,疲憊不堪。周靈王二十六年,出于地緣政治的影響,宋國再次出面斡旋,邀請晉楚和各諸侯國舉行第二次“弭兵”會盟,此后戰(zhàn)爭大大減少。史稱‘向戌弭兵’。
吳越雄霸東南: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fā)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tǒng)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zhàn),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賄賂吳臣伯嚭并送給吳王珍寶和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lián)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zhuǎn)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在周元王三年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最后一個霸主。
三家分晉: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jié)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世襲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士大夫)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余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并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zhàn)事持續(xù)兩年后,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晉國國政,史稱三家分晉。到晉幽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界點。
據(jù)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zhàn)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魯國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小國被吞并。各國內(nèi)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fā)生,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達43次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quán)力的急劇變化。“春秋戰(zhàn)國之時,已漸由封建而變?yōu)榭たh?!薄爸艹跚О税賴?,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yōu)榭たh之制?!?br>
“戰(zhàn)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zhàn)國策》。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這兩種觀點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shù)采納。而在戰(zhàn)國時期的結(jié)束是在秦統(tǒng)一中國。
伴隨著私田制和鐵器的廣泛運用,社會新興階層的崛起,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上迎來變革的高峰。由于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并戰(zhàn)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zhàn)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zhàn)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fā)端,中續(xù)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中原經(jīng)濟技術(shù)的新發(fā)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zhàn)場爭鋒,涌現(xiàn)出了大量為后世傳誦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國的雛形。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zhàn),國際社會非常不穩(wěn)定。戰(zhàn)國初期東周境內(nèi)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后來晉國內(nèi)亂,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瑤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聯(lián)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韓、魏突然和趙氏聯(lián)合起來,于前453年消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絳州外,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三家分晉)。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恒,聯(lián)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quán)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quán)。后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xù)的被吞并或淪為附庸。到了戰(zhàn)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zhàn)國七雄。
小國尚有東周、宋、衛(wèi)、中山、魯、滕、鄒、費等,至戰(zhàn)國時期結(jié)束時除被秦國淪為附庸的衛(wèi)國外都先后被七國所吞并。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不少少數(shù)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義渠,南面有巴蜀和閩、越。至秦統(tǒng)一,通過列國的兼并戰(zhàn)爭和自發(fā)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與遷徙,這些少數(shù)民族多與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則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風貌,部分如匈奴則與中原成對立姿態(tài)。
戰(zhàn)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xiàn)與使用,取代了石器而與青銅器同時并進使用,商業(yè)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的發(fā)展,而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農(nóng)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各國人口增多。手工業(yè)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yè)的生產(chǎn)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商業(yè)貿(mào)易得到大力發(fā)展。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加劇。諸侯國兼并土地戰(zhàn),爭奪生存空間,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quán)爭奪。
約前409年,趙烈侯用相邦公仲連進行改革,在政治、財政用法家,教導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吳起也被楚國貴族亂箭射死。前360年前后,齊國起用鄒忌“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實行改革,國力大增,與魏國沖突。齊國以孫臏為軍師,發(fā)動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戰(zhàn)勝魏國。韓國初期曾進行改革,但不徹底,造成一些混亂。前351年,韓昭侯起用申不害,以“術(shù)”變法。
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兩次進行變法,史稱商鞅變法,使秦國后來成為最為強大的國家。
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率諸侯朝見周天子,首先稱王。
中原邊境的外族與中原的發(fā)展也息息相關(guān)。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導致了戰(zhàn)國長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筑“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zhàn)國初期,魏國先霸于戰(zhàn)國。自從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就開始強盛起來。文侯、武侯兩世,屢敗齊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吳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敗秦國的進攻。到武侯子惠王時,實行改革,更加強盛。前361年,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從此更加緊了對宋、衛(wèi)、韓、趙等國的進攻。
在魏國進一步強大的同時,齊國由于齊威王的改革,秦國由于商鞅變法而都強大起來。前354年,由于趙國奪去了魏國的附庸衛(wèi)國,魏國就起兵伐趙,率宋、衛(wèi)聯(lián)軍圍攻趙都邯鄲,次年破之。于是,趙國向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師,前往救援。孫臏認為魏國的精銳部隊在趙,內(nèi)部空虛,乃引兵疾走大梁,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備,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在桂陵取得大勝,生擒其主帥龐涓。但在前352年,魏惠王調(diào)用了韓國軍隊聯(lián)合打敗了齊、宋、衛(wèi)的聯(lián)軍,齊國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國便迫使趙在漳水之上結(jié)盟,并把邯鄲歸還趙國,魏在東線取得了勝利。
此時的秦國,于前354年打敗魏軍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東,一度攻取了安邑;次年又包圍固陽,迫使歸降。后來,魏國和齊、趙先后結(jié)盟講和。到公元前350年,魏又回頭向秦反攻,曾圍攻上郡的定陽,結(jié)果秦孝公在彤與魏惠王相會修好,因而魏在西線也取得了勝利。
魏惠王二十六年,魏惠王與十二國諸侯在逢澤之地會面,率諸侯朝見周天子。但后來在前341年馬陵之戰(zhàn),慘敗給齊軍,太子申被殺。前340年的吳城之戰(zhàn),魏國被秦商鞅擊敗,主帥被俘,不久被迫將河西割于秦國,數(shù)戰(zhàn)皆敗的魏國一直也再沒有復興起來。
前314年,燕國內(nèi)亂,齊國占領(lǐng)燕國,后退兵。此后燕國由燕昭王即位,廣納賢才,圖謀向齊國復仇。
楚國于前313年至前311年間三次大戰(zhàn)秦國都失敗。但卻在前306年趁越國內(nèi)亂,攻占了吳國舊地,但之后數(shù)次被越國收復。在與越國的長期戰(zhàn)爭中,國力亦有削弱。
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中山為趙所亡,中山王被放逐至膚施。前287年,趙、魏、韓、燕、楚五國軍隊聯(lián)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給趙、魏以求和。
前286年,齊國攻滅被諸國垂涎的宋國,引致燕、秦、韓、趙、魏五國聯(lián)兵于前284年圍攻,齊軍于濟西迎擊卻被聯(lián)軍重創(chuàng),齊兵退守臨淄,臨淄被燕軍攻陷,齊湣王出逃,輾轉(zhuǎn)到齊的莒,楚軍出兵佯稱救齊,齊湣王被楚將淖齒殺害,城內(nèi)軍民奮起殺死淖齒,齊失七十余城,只余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使燕惠王撤掉大將軍樂毅。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但國力大衰,開始走向沒落。
前280年楚國逆長江上游攻秦,欲收回巴國舊地,結(jié)果遭秦反攻。前279年楚國被秦軍于鄢之戰(zhàn)大破,幾十萬軍民被白起放水淹死,前278年連首都郢也被秦將白起所攻陷,被逼遷都到陳,楚國詩人屈原痛感國家淪亡,投汨羅江自盡。前241年,楚國又遷都到壽春,躲避秦軍,再也沒有能力對抗秦國。
前271年,客卿張祿(即范雎)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納,于前262年出兵伐韓,切斷上黨郡與韓都城新鄭的聯(lián)系。韓國欲將上黨郡割給秦國,但是上黨軍民不從,向趙國求救。趙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聲援上黨。前260年,秦大將王龁奪取上黨,與廉頗軍在長平對峙,雙方僵持達四月之久。秦施以反間計,使趙國以只會紙上談兵的年輕將領(lǐng)趙括代替廉頗。秦國同時秘密調(diào)來大將白起。長平之戰(zhàn)以趙軍慘敗,四十萬降卒被坑殺為結(jié)局,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進攻。
前258年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軍于邯鄲城下,信陵君也于后來率軍于函谷關(guān)外大勝秦軍,但這些已不足令秦國衰落。
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國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滅亡。前249年,秦相邦呂不韋又帶兵滅掉了位于鞏邑東周公。
前230年,韓國首先被秦國滅亡。前228年趙國被滅,前225年,魏國被滅。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滅越。前221年,滅齊,統(tǒng)一中原。
春秋戰(zhàn)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最早的就是諸侯國的劃分:
諸侯們根據(jù)自己的血緣和功勞分到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燕國、楚國、宋國、鄭國、衛(wèi)國、魯國、吳國、越國、秦國,等等。
接著,就到了齊桓公(小白)稱霸:
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shè)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于農(nóng),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zhàn)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史稱“春秋首霸”)。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lǐng)八個諸侯國的聯(lián)軍,以優(yōu)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霸主會盟的制度。
然后就是齊桓公死后,因為齊國的內(nèi)亂,宋襄公接手了中原領(lǐng)袖的位置:
齊桓公死后,豎刁、易牙、開方等為亂,五公子奪位,齊國內(nèi)亂不止。據(jù)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zhàn)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尸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楚成王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后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擁立齊孝公、平定齊亂之功,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反而見辱于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zhàn)于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后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后發(fā)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
往后,因為晉獻公的昏庸,晉文公奪權(quán),在他的治理下,晉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fā)展經(jīng)濟,整軍經(jīng)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zhàn)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再往后,楚莊王的改革使楚國國力大增,一戰(zhàn)功成,問鼎中原:
楚莊王任用孫叔敖,整頓內(nèi)政,悉心改革后,前597年開春,經(jīng)過一個冬季的休整,楚莊王趁勢而起,以令尹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軍,子反將右軍。楚莊王親統(tǒng)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shù)北伐,包圍鄭國國都,晉國聞訊支援,雙方大戰(zhàn)于邲。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一戰(zhàn)功成,問鼎中原(即“楚王問鼎”)。
緊接著,秦國的崛起也隨之而來,秦穆公成為了一代霸主:
秦穆公繼位后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孫枝為重臣,扶持晉惠公(姬夷吾)登基,還在晉國鬧災時接濟晉國??蓵x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給秦國(晉惠公許諾:若成功奪位,必贈秦五城),反而恩將仇報,在秦國同樣鬧災時,一顆糧食也不賣給秦國。秦穆公大怒,親率孟明視(百里奚之子)等人討伐,并生擒晉惠公,成功獲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擴展到黃河西岸。
晉惠公的兒子太子圉(晉懷公),在秦國放走晉惠公之后如約到秦國做了人質(zhì)。秦穆公為了繼續(xù)掌控晉國,將女兒懷嬴許配給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晉國登基之后變卦,與秦國交惡。秦穆公之后又將懷嬴改嫁給姬重耳,并輔助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懷嬴改嫁,晉文公在任期間與秦國和睦、時常結(jié)盟。由于秦國與晉國的多次聯(lián)姻,被后世多稱為:秦晉之好。
后來晉國發(fā)生了著名的事變:三家分晉。自此,春秋時期結(jié)束,進入戰(zhàn)國時代。
春秋晚期,晉國被晉國韓氏、晉國趙氏、晉國魏氏、晉國智氏、晉國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quán)。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lián)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quán)。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顿Y治通鑒》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點。
戰(zhàn)國初期除了三家分晉外,著名的事件還有: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恒,聯(lián)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quán)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quán)(前386年田氏代齊)。后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xù)的被吞并或淪為附庸。到了戰(zhàn)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zhàn)國七雄。
接著,就是各國的變法,第一個變法的國家是魏國,這使魏國成為了當時的第一強國,這次變法就是:李悝變法。
然后各國相繼改革,最著名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成為最強國的道路,可與魏國的李悝變法并稱戰(zhàn)國時期最成功的兩大變法。
其他還有:楚國的吳起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韓國申不害的改革、齊國的鄒忌改革、燕國燕昭王“千金買馬骨”。當然,論效果比起上述兩大變法差太遠了。
注意:這里一并提及,并不是說各國都是這一時期改革的。
然而,天時地利,最強兩國:秦國和齊國爭霸,接下來,就是那著名的“合縱連橫”的時代了: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展開了爭取其它諸侯國、孤立對方的斗爭,而韓、魏、趙、楚、燕等國,則在聯(lián)秦抗齊和聯(lián)齊抗秦中搖擺。這時,出現(xiàn)了兩個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和公孫衍,他們分別連橫(分化六國)和合縱(聯(lián)合抗秦)。這種情況又被稱為縱橫(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最終的結(jié)果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蘇秦持六國相印。
然后,因為楚國王室的自身原因,楚國開始衰弱。
周赧王八年(前307),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傳統(tǒng)的車兵為騎兵,改車戰(zhàn)為運動戰(zhàn),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成為秦國向東發(fā)展的新障礙 。秦昭王為了打擊趙國,派穰侯魏冉到齊,約齊愍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聯(lián)合五國攻趙。
游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勸告齊愍王放棄帝號,發(fā)動合縱,會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聯(lián)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給魏、趙以求和。此后,趙將趙奢、廉頗,趙相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軍事進攻和外交重壓,捍衛(wèi)了趙的尊嚴和國土。
然而,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燕國聯(lián)合秦、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于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昭王自繼位以來,奮發(fā)圖強,卑身事賢,以圖雪恥復仇。周人蘇秦和魏人樂毅受到重用。樂毅幫助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使燕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蘇秦則作為間諜出使齊國,勸說齊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齊的力量。二人并與趙、魏、楚等國約定,聯(lián)合伐齊。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將樂毅率燕、趙、秦、魏、楚五國之兵,聯(lián)合攻齊,一直攻破齊都臨淄,奪其大部分疆土。齊國只剩下兩座大城,幾近滅亡。
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nèi)部矛盾,驅(qū)逐燕軍,收復了失地。不過,齊國已經(jīng)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反觀秦國,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中經(jīng)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百余年間,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注重水利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獎勵軍功,軍隊裝備優(yōu)良,又充分利用客卿為秦謀劃作戰(zhàn),在諸侯國中越戰(zhàn)越強,終于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成為天下第一的強國。
在秦國多年的休生養(yǎng)息后,終于展現(xiàn)了他的“獠牙”,“長平之戰(zhàn)”是秦國與他在中原最后一個強手的決戰(zhàn),也是戰(zhàn)國最為慘烈的一次戰(zhàn)爭。至此,東方六國都已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長平之戰(zhàn)前,東方出現(xiàn)了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食客三千),關(guān)心國事,謀取權(quán)勢,采取各種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該國的滅亡。長平之戰(zhàn)后,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秦軍的殘殺,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nèi)外夾攻,大敗秦軍,秦國因在長平之戰(zhàn)損失嚴重亦自感力量不足遂撤兵。
最后,就是秦始皇帝一統(tǒng)天下了:
前230年秦滅韓;前228年秦攻占趙都邯鄲;前225年秦滅魏;前223年秦滅楚;前222年秦滅燕、趙;前221年秦滅齊,秦王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自此,春秋戰(zhàn)國時代結(jié)束,進入秦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