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庸孟達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孟達是三國時期曹魏的上庸太守,他在曹丕去世后一直在上庸擁兵自重,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夾在蜀國和魏國之間,搖擺于蜀國指揮官諸葛亮與魏國指揮官司馬懿之間。
現(xiàn)代網(wǎng)絡上有不少人認為孟達所占有的上庸,在當時勢力很強大,他傾向于魏蜀任何一方,都會影響當時格局,更有甚者認為孟達當時所占據(jù)的上庸名義上是從屬于魏國,實際他是游離于三國之外的第四個國家。
那么真實歷史上孟達是這樣嗎?難道三國時代還真有孟達占據(jù)上庸的第四國嗎?下面來分析一下真實歷史上當時孟達的影響有多大。
孟達其實是歷史上有名的叛將,他和劉備入蜀的謀主法正是非常好的朋友,最初就是和法正一起投靠割據(jù)巴蜀的劉璋,后來劉備入蜀,孟達與法正都背叛劉璋投降了劉備。
之后孟達被劉備安排去攻占上庸,在這期間劉備為了安撫義子劉封,又派了劉封幫助孟達攻占上庸,事成之后,劉封成為了上庸太守,孟達反而成為了劉封部下。
劉封在上庸期間多次欺辱孟達,外加關羽敗亡之后,此時孟達在劉備集團的靠山兼至交好友法正也已經(jīng)去世,在劉備面前無人為他說話,孟達擔心劉備追究不救援關羽之責,所以他再度反叛劉備,率領親軍投降了曹操。
孟達投降曹操之后,曹操派遣大將徐晃和夏侯尚聯(lián)合孟達圍攻上庸,最終攻破上庸,劉封敗逃成都,最終被劉備所殺。
孟達當初在圍攻上庸勸降劉封時,給劉封寫的勸降信,為劉封分析當時的局勢分析的很透徹,孟達認為劉備親生兒子劉禪已經(jīng)逐漸長大,劉封作為當初為了繼承劉備事業(yè)而收養(yǎng)的養(yǎng)子,勢必身份地位都會很尷尬,劉備遲早會為了劉禪誅殺劉封。
所以孟達書:勢利所加,改親為仇,況非親乎!確實后來事情的發(fā)展也如孟達所預料,劉備為了保障劉禪的利益,誅殺了劉封。
從這些可以看出孟達不是一個平庸之人,他對時局觀察非常敏感,所以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他可以根據(jù)時局變化做出任何事情。
曹丕篡漢稱帝后,對孟達非常器重,曹丕會見孟達后,認為孟達言語不凡,是一位有將相之才的能人,所以曹丕非常器重孟達,加封孟達為上庸太守、建武將軍,同時曹丕認為孟達只管理上庸一個城有些不夠彰顯他的能力,于是他又合并了上庸附近的其它兩座城市,合稱為新城郡,由孟達出任三座城市合并的太守。
孟達就這樣成為了上庸一帶的土皇帝,手握上庸一方雄兵,夾在魏國和蜀國之間。
其實看似孟達當時為三座城市總太守實力很強大,實際來說孟達遠沒有達到成為三國時代第四國的實力。
總體來說孟達雖然占據(jù)上庸,但是他的實力沒有達到讓蜀國諸葛亮和魏國司馬懿都很忌憚,甚至影響魏蜀兩國之間實力平衡的地步。
上庸是現(xiàn)今湖北竹山縣一帶,這一帶地理位置多是山區(qū),雖然上庸人在當時很善戰(zhàn),戰(zhàn)斗力很強,可是在三國時期交通很不便利,所以比較貧瘠。
孟達在上庸估計所能調(diào)動的兵馬不足兩萬余人,并沒有《三國演義》小說中那么夸張到有十萬大軍,按照小說中來看,孟達儼然是魏蜀吳之外的第四個中立國家了。
新城郡當時三座城市全部人口可能也不過十多萬人左右,孟達手中怎么可能憑空出現(xiàn)十萬大軍,那豈不成了全民皆兵了。所以孟達當時在上庸能調(diào)遣的軍隊充其量不過在兩萬人左右,極有可能孟達的軍隊實際也就在一萬人之間。
而且當時的蜀國全部兵力也只在十萬左右,甚至都不足十萬軍隊,所以孟達僅僅在上庸如何能擁兵十萬余眾呢?
因此孟達當時在上庸雖然有些土皇帝的意思,但是他的實力并沒有強大到讓魏蜀兩國都很忌憚或者影響兩國戰(zhàn)略平衡的地步。
司馬懿急著殺孟達并非忌憚而是出于政治原因
魏國的統(tǒng)帥司馬懿急于殺孟達,其實并非忌憚孟達實力強盛,而是出于政治原因。
上面說過孟達其人深受曹丕喜愛,而且孟達與曹魏中央的權(quán)貴桓階和夏侯尚交情非常好,所以孟達才能在上庸逍遙自在的做土皇帝。
到了諸葛亮北伐時,這時曹丕去世,而桓階和夏侯尚也相繼去世,因此孟達在曹魏中央失去了靠山,這樣一來孟達就有些不安了。
因為新君曹叡對手握兵權(quán)在上庸的孟達很不信任,他隨時準備派人換掉孟達,而且孟達在上庸并不得人心,上庸當?shù)氐暮篱T大族申耽和申儀兄弟都被孟達得罪的死死地。
曹丕、桓階和夏侯尚在世時,當時中央有能給孟達撐腰的人,所以孟達可以在上庸安安穩(wěn)穩(wěn)的逍遙快活。但是當孟達的靠山都死了,而且新君曹叡并不是很信任他,外加上庸當?shù)氐暮篱T大族還與孟達不和,所以孟達在上庸的既得利益隨時都可能隨著新君上任被奪取走。
而接替孟達的很有可能是申耽和申儀兄弟,因此孟達內(nèi)心不自安,他為了保住既得利益,所以在曹叡繼位后,他開始起了二心,打算重回蜀漢懷抱。
再說此時的司馬懿,其實他和孟達情況差不多,此時也深受新君曹叡的猜忌。司馬懿和孟達一樣,與曹丕關系非常好,但是曹丕對司馬懿有戒備之心,所以司馬懿在曹丕時代沒有掌握過兵權(quán)。
新君曹叡繼位后,他是迫不得已起用司馬懿在前線統(tǒng)兵,因為此時曹魏最為忠心耿耿且善戰(zhàn)的曹真已經(jīng)去世,曹魏邊境沒人能抵抗諸葛亮,所以曹叡迫不得已之下啟用了司馬懿,但是曹叡當時對司馬懿并不放心。
因此司馬懿急需向曹叡表忠心,而此時孟達有叛魏投蜀之心,正好給了司馬懿機會,所以司馬懿連上奏都不上奏,他算準攻殺孟達,就可向曹叡表忠心。
因為曹叡不是很在意這種先斬后奏細節(jié)的君主,他更注重的是曹丕留給他這些舊臣的忠心與否,所以司馬懿風風火火不給孟達喘息之機,得到孟達想反叛的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上庸攻殺孟達,就是為了取得新君曹叡的信任。
后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也確實也是如此,這件事后曹叡對司馬懿猜忌之心少了很多,甚至最后臨終時都把司馬懿變成了托孤之臣。
司馬懿急于殺孟達一是為了向曹叡表忠心,這是出于一定的政治因素;二是孟達早年受寵于曹丕之時,確實也和司馬懿存在政治分歧與矛盾;三是司馬懿怕孟達有所防備,再與諸葛亮取得聯(lián)系,那時候孟達在諸葛亮的支援之下可就不太好對付了。
所以說司馬懿急于殺孟達,并不是出于對孟達實力的忌憚,而主要是因為孟達是司馬懿向曹叡表忠心的一步棋子而已。
諸葛亮接受孟達是出于穩(wěn)定后方的原因
諸葛亮接受孟達投降,主要在于為北伐肅清障礙,孟達所處的上庸距離諸葛亮的北伐基地漢中是非常近。如果諸葛亮全力北伐,孟達偷襲漢中也是有可能,雖然孟達上庸兵力不多,但是騷擾諸葛亮的后方基地漢中,對北伐也是障礙。
所以即使孟達曾經(jīng)殺害過諸葛亮的親姐夫蒯祺,他也不計前嫌愿意接受孟達投降。而且即使孟達投降失敗,就像后來歷史發(fā)展的那樣,上庸經(jīng)歷過了這種動亂,一時半會也不會對漢中造成威脅。所以接受孟達投降對諸葛亮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雖然歷史上的孟達能力很強也比較有才華,并且在上庸屬于比較獨立的土皇帝,但是孟達上庸的實力并不能對當時三國時代的局勢構(gòu)成很大影響,甚至左右魏蜀兩國實力平衡,這絕對是現(xiàn)今網(wǎng)絡謠傳,因為很大一部分人以小說《三國演義》為正史,拿小說中虛構(gòu)浮夸出來的孟達在上庸擁兵十萬當真,然后想當然的以為孟達是可以影響魏蜀兩國實力平衡,甚至把孟達稱為三國時代的中立國第四個國家。
孟達所處的上庸地區(qū)在三國時代是相對落后和貧瘠,人口也不多,孟達在上庸不可能有多么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上庸貧瘠,一旦戰(zhàn)事開啟,軍需補給都成問題,孟達之所以能在上庸成為土皇帝,主要依靠的是他與曹丕時代的曹魏中央高官和皇帝曹丕關系非常好,算得上是中央有靠山,所以才能形成類似于獨立王國之局面。
孟達之所以能在上庸立足,依靠的完全就是曹丕、夏侯尚、桓階等曹魏中央核心權(quán)力階層,事實也證明他的這些靠山一倒,他很快就完蛋了。
東吳大帝孫權(quán)曾經(jīng)很不客氣的評價孟達為:孟達反復之人,豎子而已,不足與謀。
魏國的重臣劉曄曾經(jīng)也對曹叡評價過孟達:達有茍得之心,而恃才好術(shù),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tài),為國生患。
蜀國的重臣費詩也曾勸阻諸葛亮不要接納孟達,作為巴蜀地區(qū)士族代表人物的費詩對孟達評價更不高:孟達小子,昔事振威(即劉璋)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復之人,何足與書邪!
從這些三國時期重要人物對孟達評價來看,孟達就是一個有些小聰明,善于投機的人,作為出身自劉璋巴蜀集團的孟達,連巴蜀士族出身的費詩都瞧不起他,可見孟達在巴蜀名聲很差。
因此孟達對于三國時代的格局和魏蜀兩國之間的實力平衡沒有太大影響,孟達能被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傳為三國時代的第四個國家,完全是托了小說《三國演義》的渲染,小說夸大了歷史上孟達的作用,實際孟達在歷史上遠沒有這么大的影響。
孟達雖然頭腦比較精明,對局勢洞察很敏銳,總得來說個人能力還是可以,但是他并沒有在三國局勢之中掀起一番可以左右局勢的作為,他只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博弈前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雖然很多人都貶低孟達,但是不可否認,孟達在三國之中,尤其是魏蜀爭霸的過程中,所充當?shù)慕巧珜嵲谑翘匾?。所以他雖然沒什么戰(zhàn)績,但是在《三國演義》以及《三國志》中,孟達的戲份都不少。不過他跟徐晃之間的聯(lián)系其實并不多,更不可能射殺一代名將徐晃了。
?
孟達背叛劉璋,投靠劉備。孟達本身是劉璋手下大將,可是因為能力很一般的原因,導致孟達本人一直沒有得到升遷。不過這不是他投降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劉備入川以后,不僅收買人心,而且軍力強盛,除了孟達以外,絕大多數(shù)益州的官員都選擇了投降。這個時候還不能說孟達是個小人,因為他只是望風而降。能力出眾的法正、李嚴、黃權(quán)不也都投降了嘛!所以說孟達在這個時候投降,算得上是明確之舉。
在投靠劉備以后,幫助劉備攻打上三郡。劉備本身也是用人不疑,但是他看人飛常準,預料到孟達這個人有些不可靠。所以劉備選擇派遣自己的義子劉封前往上庸,幫助孟達一起鎮(zhèn)守上三郡。在等級上,劉封仗著自己是劉備的干兒子,自然是要比孟達高一些,所以孟達在劉封手底下沒少受氣。
?
關羽兵敗荊州以后,孟達慫恿劉封拒不發(fā)兵。關羽鎮(zhèn)守荊州多年,在劉備攻打漢中有了成績以后,他也想在荊州有一番作為。所以關羽選擇從荊州北伐,結(jié)果在攻打樊城的時候,遭到徐晃援軍的拼死抵抗。一時間樊城打不下來,這個時候?qū)O權(quán)又在背后偷襲了荊州。萬分危急之刻,關羽只能向距離自己最近的上三郡求援。如果劉封可以前來助陣的話,那關羽至少不會敗那么慘。
可是孟達卻要在這個時候害劉封一把,他告訴劉封,當年劉備本打算立劉封為世子,結(jié)果關羽卻告訴劉備,劉備有親兒子,干嘛要立假兒子?于是劉備就沒了這個打算。劉封聽了以后,十分惱怒,于是就拒不發(fā)兵。這件事的影響實在是太大,可以說,如果這件事是真的,改變?nèi)龂鴼v史命運的第一人那就是孟達。在孟達的慫恿下,劉封拒絕相助關羽,結(jié)果導致荊州丟失,關羽被殺。整個蜀漢開始走下坡路。
?
孟達投靠曹魏,劉封被劉備賜死。孟達是個腦子十分靈活的家伙,他知道荊州丟失以后,上三郡也會處于比較危急的地位。因為上三郡和荊州其實是互為犄角之勢的。這個時候他就有了投靠曹魏的打算,再說劉封對自己一向都十分糟糕,仗著自己是漢中王的兒子,就敢如此頤指氣使。孟達實在是受不了這種鳥氣,所以他帶兵投靠了曹魏。
不僅如此他還反過來帶著曹魏的人馬,前來攻打上三郡。孤立無援的劉封,在曹魏大軍的威逼利誘之下,拒絕投降曹魏,只身逃回了成都。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fā)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三國志》 在攻打上三郡的時候,徐晃和孟達有過一次合作,這可能就是他們這輩子唯一的交集。
孟達幫助曹魏打下上三郡以后,曹丕十分高興,將這里設立新城,而孟達便被封為新城太守,降將之中,地位之高前所未有。而劉封逃回成都以后,卻在諸葛亮的建議之下,被劉備狠心毒死,可憐劉封如果當時投靠了曹魏,說不定新城太守就是他的了。
?
孟達再反曹魏,卻遭到司馬懿奇襲。孟達在曹魏混得不錯,相當于封疆大吏,職位地位都不比張遼徐晃這些將領低。很多人都奉勸曹丕,給孟達的官職太高,而且新城是魏蜀交界之地,一旦孟達反叛的話,對曹魏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墒遣茇γ线_似乎十分自信,他說孟達是絕對不會反叛的??赡懿茇θ诵缘睦斫膺€不夠透徹,背叛過蜀漢的孟達,其實依舊可以重新回到蜀漢。
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于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余人,振旅還于宛。---《晉書》 這一年諸葛亮帶兵北伐,聲勢浩大,而且打了很多勝仗,曹魏全國震動。這件事對孟達的影響不小,這個時候諸葛亮寫信給孟達,希望孟達能夠反叛曹魏,那封侯拜將是輕輕松松的事情。
這件事被孟達在朝中的死黨們知道以后,他們開始采取措施壓制孟達。孟達本以為從洛陽到上三郡有很長一段距離,所以他慢慢部署自己的兵力,絲毫不擔心有人會攻打自己。結(jié)果司馬懿日夜兼程,只用了8天時間,就趕到了新城,將孟達殺掉,并且斬殺一萬多名,隨同孟達造反的將士。這場兵禍才算是在搖籃中被扼殺。
?
?總結(jié):孟達能力一般,但是地位卻不一般??v觀孟達一生,其實我們發(fā)現(xiàn),他壓根就沒什么出人意料的本事,也沒有威震天下的戰(zhàn)績。但是他在三國歷史上是永遠都抹不去的一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的任何一個選擇,幾乎都足以改變?nèi)龂窬?。如果當初他奉勸劉封發(fā)兵荊州,那荊州就不會丟失,也就不會有后來的夷陵之戰(zhàn)。
那蜀漢的實力將保存下來,為后續(xù)北伐積累力量。如果他沒有投降曹魏政權(quán),那上三郡也不會丟,至少可以保證蜀漢多了一條可以出川的道路。而且上三郡虎視荊州,這對東吳來說也是一種威懾力。如果他叛逃曹魏成功了,那諸葛亮北伐的聲威將會更大,曹魏內(nèi)部亂成一團。這個時候諸葛亮極有可能一次北伐就能勝利。所以說孟達雖然武力值不咋地,可是所充當?shù)慕巧珔s不一般。在《三國演義》中,孟達甚至將老牌名將徐晃給一箭射殺了,可見在羅貫中先生心目中,孟達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
孟達這廝,我一向瞧不起他,不過這家伙確實是有點真本事的,無論正史還是演義,孟達的腦袋瓜子實在是靈光得很。
在三國時代,能領兵打仗、獨當一面的將才不少,但同時具備敏銳的政治頭腦的人就很罕見了。
比如說魏國的張郃、蜀漢的魏延,這兩位即能沖鋒陷陣,又擅長領兵作戰(zhàn),軍事才能都杠杠滴,但就是缺少政治頭腦,后來就吃了大虧。
孟達可不同,這廝很懂軍事,還精通政治,善于趨利避害,不是個簡單人物。
孟達最初是劉璋的部下,和法正是同鄉(xiāng),張松和他們交好。張松與劉備議取西川,放出風去,說張魯要攻打川蜀,建議劉璋請劉備來幫著防守。孟達懂軍事,劉璋就派他去配合劉備。給了孟達五千兵馬,孟達就掌握了軍權(quán)。
利用手中的兵力和權(quán)力,孟達配合劉備取下西川。大家注意,別的部隊打得熱火朝天,而孟達掌握這支部隊卻沒有參與攻戰(zhàn),只是虛張聲勢,所以保存得很完整。劉備平定益州,孟達立下了功勞,卻沒有什么損失。蜀平后,孟達被任命為宜都太守,成為一方大員。
劉備收服益州后,繼續(xù)擴張,戰(zhàn)略目標指向漢中,大軍北進,派孟達率偏師北進,從秭歸進攻房陵,做為呼應和牽制。
別的戰(zhàn)區(qū)是死拼硬打,孟達卻很狡猾,他沒有舉兵硬攻,而是設下毒計,派人潛入房陵,把太守蒯祺給害死了,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房陵。然后又率兵繼續(xù)進攻上庸。
劉備找了個借口,說擔心孟達獨自攻打上庸恐難以勝任,就把劉封派去幫助他。劉封去了以后,就奪取了孟達的統(tǒng)兵權(quán)。
孟達仍然堅持能不打就不打的原則,一邊大軍壓境進行威懾,一邊努力勸降,終于說服了守將申耽、申儀,不動刀兵又取下了上庸。入城后,又把申家的家人老小都控制起來,送到成都去扣為人質(zhì)。
劉備進位漢中王,劉禪被立為太子,劉封的地位就尷尬起來。
為了配合劉備的漢中計劃,同年,關羽假節(jié)鉞,率兵北征襄樊。數(shù)次向劉封發(fā)來調(diào)令,要求他出兵配合作戰(zhàn)。
假如劉封和孟達率兵前往與關羽匯合,那么統(tǒng)兵權(quán)就會落到關羽手中,立下戰(zhàn)功也主要是關羽一系的。劉封和孟達就找理由拒絕了關羽的調(diào)動。
關羽北伐失敗后,劉封和孟達也沒有去及時救援,關羽兵敗身死。
這樣一來,就把劉備陷入到不尷不尬的境地中。因為劉封在名義上還是劉備的兒子,所作所為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劉備的意志。坐視關羽敗亡而見死不救,劉備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
必須要有人為荊州之失而負責,劉備要想保劉封,就必須拿孟達開刀。
發(fā)現(xiàn)形勢不妙的孟達立即勾結(jié)申儀,背叛了劉備,轉(zhuǎn)投向曹丕。劉備下令劉封自證清白,去攻打孟達,但被孟達聯(lián)絡曹軍擊敗。
戰(zhàn)場上,孟達想說服劉封投降,被劉封拒絕,孟達罵他是個蠢貨:“汝死已臨頭上,還自執(zhí)迷不省?”
劉封敗回成都,就只剩下死路一條了。而孟達有地盤,有兵,有功勞,被曹丕重用,任命為新城太守,仍然獨鎮(zhèn)一方。
曹丕死后,曹魏國內(nèi)政治勢力重新洗牌,孟達的地位岌岌可危,但他利用自己身居要地、獨霸一方的資本,在魏蜀兩方玩起了蹺蹺板游戲,還想自抬身位,待價而沽。
但這一次不同,他面對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大政治家,大陰謀家和大軍事家。他這點水水就明顯不夠看了。
對于諸葛亮來說,孟達不過是他北伐戰(zhàn)略棋盤中吸引敵方兵力的一枚棄子;對于司馬懿來說,孟達不過是其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塊跳板。一棄一取之間,諸葛亮暗棄,司馬懿急取,兩位大師的角逐下,夾在輪盤中的孟達如同螻蟻一般被碾得粉碎。
所以說,孟達確實是個人才,頭腦非常精明,善于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但他終歸只是一枚棋子,最終逃脫不了被擺布、利用和拋棄的命運。
這么說吧,一場赤壁之戰(zhàn)就死了多少曹兵?你認為傭兵十萬能擋得住魏蜀吳哪個國家?不是不敢動,而是不想動,在三足鼎立的態(tài)勢下,這樣一個號稱十萬兵力級別的上庸,真的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而且三國演義不是正史,也不能單純地從那時候的國家角度來看待他,畢竟你要知道,上庸那個地方也真的可以算“鳥不拉屎”了。
一.?孟達駐守謊稱傭兵十萬,上庸貧瘠毫無吸引力上庸到底是個什么地方呢?如果我們把三國時期當作一張三角形的地圖來看,那么魏蜀吳分別占有三分之一,那么上庸就在這三個領地的交界中心處。可能有人會說,那這個位置如此重要,魏蜀吳應該爭先恐后地先拿下它再說。此言差矣,上庸這個缺德地方不像各位想得那么好,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它屬于貧困山區(qū),三國時期可不像咱們現(xiàn)在,又是雜交水稻又是糧食進口的,那個時候你一個地方的糧食產(chǎn)量和賦稅情況就是決定了當?shù)乩习傩盏降啄懿荒艹燥栵埖奈ǘ蛩亍?/strong>
而顯然,上庸的老百姓可能吃得不是很飽。這也就使得無論是魏蜀吳任意一家得到上庸,可能都會出現(xiàn)需要運送糧草的狀況,要知道,三國時期最忌諱的就是領兵打仗吃不飽飯,尤其是駐守軍隊,這要是吃不飽可毀了。所以,三家都不選擇出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不想打破平衡,另一方面是真的沒有意義。
當然,孟達所謂的傭兵十萬你就當個笑話聽就好了,以上庸的情況來看,四五萬兵力都算孟達是個老實人,十萬兵力估計是他夢里夢到的。
二.?孟達不是老實人事實上,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去搜索一下孟達這個人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呂布的三姓家奴用在他身上好像也沒什么不妥,他從蜀國叛逃到魏國,后又在曹丕死后想要回歸蜀國,結(jié)果被司馬懿給弄死了,而在欺騙誅殺孟達前,司馬懿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贝蟾诺囊馑际钦f孟達是一個光明磊落且極其坦誠的人,以此騙取了孟達的信任,最終死于司馬懿之手。
怎么說呢,在這段歷史當中,上庸并非沒有過歸屬地,但卻經(jīng)常因孟達的反復無常而易主,所以很多人認為上庸是魏蜀吳都不敢觸碰的禁地,但事實上,這小地方說句實在話,要不是真的還算位置不錯,可能放在邊角旮旯都沒人在乎。更有人說,司馬懿拿下上庸,才是他統(tǒng)一的開始,但這句話未必就是正確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3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