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孫桓,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故事。
了解三國歷史的朋友們對這員小將都不會陌生。他二十三歲一戰(zhàn)成名,二十五歲進位將軍,二十六歲英年早逝,蜀漢集團的昭烈皇帝劉備,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皆是他的手下敗將。此人就是孫吳集團的宗室成員,孫氏族親孫河的第三子,名孫桓,字叔武,是吳主孫權的族侄。
孫桓在孫氏的眾多宗室成員中非常有特點,史籍《吳書》中將他的特點歸納為四點:“器懷聰朗”,不僅聰明伶俐,而且,心胸寬廣,具有大志向,是一個做大事的人;“博學強記”,在知識的海洋中涉獵廣泛,沒有偏科,還兼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書籍中的知識與典故看一遍就能背誦成文;“能論議應對”,這個特點就很好理解了,思維敏捷、口齒伶俐,對吸收的知識能夠活學活用,可以說是一個沒有把“餃子”裝到茶壺里面的才子;最后一個特點,也是非常醒目的一個特點,“儀容端莊”。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孫桓是一個典型的,品學兼優(yōu)的二代小帥哥。吳主孫權對他非常賞識,常常在眾人面前夸耀孫桓,稱他是宗室中的“顏淵”(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儒學宗師孔子的高徒,姓顏,名回,字淵)。由此可以得知,孫桓在孫氏宗親中的才學絕對是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如果按照孫桓的特點來說,作為宗室成員,即使報效主上,出仕之后也應該出任文職才對。但是,孫桓除了以上的四個特點之外,還有一個三國時期各大梟雄們最看重的特點:勇武有謀。孫桓在軍事上的成就,主要有兩件:
一、阻擊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在關隴地區(qū)與劉備激戰(zhàn)正酣,關羽在此時率軍北上,征討曹魏集團在荊州地區(qū)的戰(zhàn)略及軍事要地襄、樊二城,荊州大地在經(jīng)過短暫的平息后,重新燃起了戰(zhàn)火。
此次荊州大戰(zhàn),可以說是明星云集。此戰(zhàn)中的發(fā)起人,是位居蜀漢集團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迎戰(zhàn)方是曹魏集團中宗室成員兼名將的曹仁、曹魏名將龐德、五子良將中的于禁、徐晃等人;作為偷襲一方的孫吳集團,更是出動了為數(shù)眾多的重量級人物。其中,孫吳集團的第三代核心領軍人呂蒙、第四代核心領軍人陸遜,孫吳宗室的第二代核心領軍人孫皎,江東十二虎臣中的蔣欽、潘璋,孫吳集團中期主將朱然,孫武集團的名士虞翻等人。因為參戰(zhàn)的都是大明星,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此戰(zhàn)中還有一個剛滿二十三歲,首次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小將,武衛(wèi)都尉孫桓。
荊州之戰(zhàn),既是孫桓的首戰(zhàn),也是他的成名之戰(zhàn)。據(jù)《吳書》載,孫桓當時統(tǒng)兵在華容道與關羽展開了一場激戰(zhàn)。“華容道”之所以能夠名傳后世,出自于《山陽公載記》中的一段記載,講述了曹操在赤壁戰(zhàn)敗后經(jīng)華容道逃亡的故事。后來,這一故事被引入了《三國演義》,并加入了關羽與曹操之間的恩義糾葛,使得這條滿是沼澤的小道得以名傳后世。孫桓就是在這條道路上,與關羽發(fā)生了一場阻擊戰(zhàn)。
雖然史料中對此戰(zhàn)的經(jīng)過沒有詳細記載,但是,從戰(zhàn)果來看,孫桓俘虜了關羽帳下部將及士卒五千多人,繳獲的軍械器具及牛、馬輜重車輛“甚眾”,以孫桓完勝而告終。孫桓就是憑借此戰(zhàn)成名,享譽孫吳集團。
二、追擊劉備;
孫桓參加的這場戰(zhàn)役,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夷陵之戰(zhàn)”。發(fā)起人是蜀漢集團的昭烈皇帝劉備,迎戰(zhàn)主帥,是孫吳集團的第四代核心領軍人陸遜。劉備登基后,不顧眾人勸阻,為報荊州之仇一意孤行,執(zhí)意率部東征伐吳。關于這場戰(zhàn)役,史料中的記載已經(jīng)非常的詳細了,筆者在此不再多做贅述。
劉備統(tǒng)帥數(shù)萬之眾,籠絡邊陲諸地的蠻夷,共同舉兵東征。陸遜為避其鋒芒,命令帳下諸將堅守不出。此時,小將孫桓才剛剛二十五歲,官居安東中郎將,率部跟隨陸遜共同阻敵。
據(jù)《三國志》載,劉備率領的部隊皆是蜀漢集團的精銳,兵力眾多,遍布山野。孫桓被任命為先鋒,率部在夷道阻擊劉備,具體地點即如今的湖北省宜都市境內(nèi)。由于孫桓所帶兵馬較少,被蜀軍重重圍困,境況十分危急。孫吳諸將見狀,紛紛向主帥請戰(zhàn),欲率部前往援助,以解孫桓的危局,但沒有得到陸遜的同意。孫桓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率領少于蜀軍數(shù)倍的兵力依城堅守,一直堅持到陸遜實施全面反擊。
在孫吳集團反擊的過程中,孫桓表現(xiàn)得十分勇猛,史料中對其表現(xiàn)用了四個字,“投刀奮命”。這寥寥幾個字,就已經(jīng)把孫桓勇冠三軍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在孫桓與陸遜的“戮力”下,蜀軍大敗,劉備狼狽逃竄。
然而,事情到此時還沒有結束。孫桓見劉備逃跑之后,率領一小撮親隨,抄小路在劉備身后緊咬不放,一路追擊,幾次把劉備逼入絕境,差一點就生擒活捉。不過,在這里不得不佩服劉備的逃跑技能,閃、轉、騰、挪一樣不拉,專挑險峻、隱蔽、曲折的路段逃生,一直堅持到蜀漢將領前來接應,才最終虎口脫險,大氣都敢喘的逃回了永安城中。
逃出升天的劉備,還不忘面對諸將留著眼淚發(fā)表了一番感慨之詞,“當年我去東吳,第一次見到孫桓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剛滿十一歲的小屁孩兒,如今竟然把我逼到此種地步哇。”
通過夷陵之戰(zhàn),孫桓的大名傳遍了孫吳與蜀漢兩大集團,孫權高興之余,晉升其為建武將軍,并賜爵位丹徒候,單獨統(tǒng)兵駐守軍事重地牛渚,即如今的安徽省馬鞍市采石鎮(zhèn)一帶。由此看來,孫桓與孫吳集團的第一代核心領軍人物周瑜有些相像,既能文,又能武,長得又帥,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儒將。不過,似乎也有點太像了,孫桓在牛渚第二年就病逝了,一代將星就此隕落,這樣的結局著實有些惋惜。
夷陵之戰(zhàn),劉備敗了;敗給了陸遜 東吳孫權占領了荊州,破壞了諸葛亮的隆中戰(zhàn)略(《隆中對》說“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保?,使劉備不具備統(tǒng)一的條件,劉備若想滅曹魏或者滅孫吳,依照《隆中對》來說,他都必須奪回荊州,否則他只能依靠蜀道難割據(jù)一方。劉備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帝業(yè),還是報國仇家恨,他都必須奪回荊州,但是由于他過于急切的想奪回荊州,在蜀國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劉備就匆忙發(fā)兵了。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戰(zhàn)役內(nèi)容 雙方有幾次交鋒,都有勝負,后來陸遜采取防守的戰(zhàn)略,堅守不出。這一戰(zhàn)略打亂了劉備速戰(zhàn)速決的計劃。因為蜀國位于丘陵一間,運糧十分不方便,再加上當時的天氣十分悶熱,這使蜀軍十分低落。于是劉備命令士兵駐守于樹林茂密之處,并且將營地連看駐守。陸遜認為機會已經(jīng)來臨,就發(fā)動了襲擊,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了蜀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zhàn)以后,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zhàn)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據(jù)南陽和江夏北部,孫權據(jù)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劉備則奪取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公元210年,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規(guī)勸之下,孫權又把位于長江北岸的戰(zhàn)略要地借給了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實際上就基本控制了荊州。不久,劉備又先后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歷史上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戰(zhàn)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長安;從荊州北上可以經(jīng)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于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處于長江中、下游的東吳政權,面對劉備勢力的迅速發(fā)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當時雙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戰(zhàn)略目標,這一矛盾才暫時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孫權占據(jù)交州(今廣東、廣西)后,力量進一步擴大;而當時曹操正忙于兼并關中馬超、韓遂勢力,穩(wěn)定后方,無暇南顧。孫權便趁這個機會向劉備索還荊州,而劉備則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藉口拒絕歸還。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曾一度以兵戎相見。最后雖然達成了平分荊州的協(xié)議:以湘水為界,孫權占有江夏、長沙、桂陽,劉備據(jù)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兩國間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孫權乘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魏大軍激戰(zhàn)不已,造成后方空虛之際,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襲占關羽的后方基地江陵。關羽聞訊后倉猝率軍回救,結果兵敗被殺,孫權遂占有了整個荊州。這樣一來,孫、劉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戰(zhàn)。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一個月后,劉備決定大舉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魏文帝曹丕見到孫劉聯(lián)盟內(nèi)部分化瓦解,不勝高興,并乘機煽風點火,多方尋找機會以加劇吳蜀之間的矛盾沖突,好坐收漁人之利。蜀漢方面諸葛亮、趙云等絕大多數(shù)大臣、將領都看到了大舉攻吳對蜀不利,因此再三規(guī)諫劉備不要出兵攻吳。但是,正在氣頭上的劉備絲毫也聽不進這些意見。 至于孫權方面,在奪得了荊州之后,為了鞏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劇吳蜀之間的沖突,曾兩次遣使主動向劉備求和,但均為劉備所斷然拒絕。東吳南郡太守諸葛謹(諸葛亮之兄)也曾給劉備寫信,向他陳說利害,希望劉備停止攻吳行動。劉備同樣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十多萬人,對吳國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yún)蔷?,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為了防范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zhèn)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shù)夭孔迨最I沙摩柯起兵協(xié)同蜀漢大軍作戰(zhàn)。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zhàn)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zhàn)。他任命右護軍、鎮(zhèn)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tǒng)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御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zhàn)。 陸遜上任后,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zhàn)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zhàn)略退卻,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卻,轉入防御,遏制蜀軍的繼續(xù)進兵。并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zhàn)。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shù)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qū),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yún)蔷扯俟?,由于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御,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zhàn)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shù)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zhàn),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夷陵之戰(zhàn)陸遜反攻示意圖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zhàn),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zhàn),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后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shù)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zhàn),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zhàn),破壞了劉備倚恃優(yōu)勢兵力企求速戰(zhàn)速決的戰(zhàn)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斗志渙散松懈,失去了主動優(yōu)勢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jié),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后再發(fā)動進攻。由于蜀軍是處于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zhàn)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并進、夾擊吳軍的作戰(zhàn)方針,認為戰(zhàn)略反攻的時機業(yè)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zhàn)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并進、夾江直下?,F(xiàn)在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么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準了陸遜這一由防御轉入反攻的作戰(zhàn)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guī)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zhàn)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jié),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筑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zhàn)開始后,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fā)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5000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后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于涿鄉(xiāng)(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tǒng)、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fā)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zhàn)斗。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余座,并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lián)系。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huán)山據(jù)險自衛(wèi)。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shù)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后衛(wèi)將軍傅彤等被殺。后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jié)東)。 這時,蜀軍鎮(zhèn)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軍。劉備敗退后,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于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劉備逃到白帝城后,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zhàn)果。陸遜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后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于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于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戰(zhàn)就這樣結束了。 夷陵之戰(zhàn)是劉備的最后一戰(zhàn),接近10萬大軍兵力,卻大敗于東吳陸遜。應該說這是真正確立三國三足鼎立的一戰(zhàn):吳國占據(jù)荊州,蜀漢保有西川,蜀吳聯(lián)盟的削弱也減少了進入休養(yǎng)生息期(正處于曹操逝世曹丕稱帝時期)的魏國受到的軍事壓力,基本確定了三方此后數(shù)十年的版圖。蜀漢完全失去了軍事要地荊州(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戰(zhàn)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長安;從荊州北上可以經(jīng)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于對魏吳均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參戰(zhàn)兵力大半戰(zhàn)死或投降,眾多將領謀士戰(zhàn)死投降,國力損失巨大,進一步削弱了蜀吳聯(lián)盟,這些也間接造成了之后諸葛亮和魏國糾纏數(shù)十年卻總無功而回的局面,“出師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戰(zhàn)大敗與劉備的戰(zhàn)術錯誤有很大關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戰(zhàn)略錯誤?!跋才恍斡谏钡膭溆诌@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巨大戰(zhàn)略錯誤呢?而且是不顧其最信任的諸葛亮趙云等舊臣的反對下發(fā)動這夷陵之戰(zhàn)。 夷陵之戰(zhàn)中,陸遜善于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后退誘敵,集中兵力,后發(fā)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于以五萬劣勢的吳軍一舉擊敗兵力占有優(yōu)勢的蜀軍,創(chuàng)造了由防御轉入反攻的成功戰(zhàn)例,體現(xiàn)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至于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zhàn)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zhàn)部署,而采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于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夷陵之戰(zhàn)對于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基本上毀滅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zhàn)略藍圖。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zhàn)爭,但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系,從戰(zhàn)略上看,亦打破了孫劉兩家聯(lián)合抗曹的可能,給日后吳蜀兩國的先后覆滅埋下了伏筆。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戰(zhàn)役分析 蜀軍有近10萬大軍(演義中稱70萬),而孫給陸遜的兵力才5萬,在后勤方面,蜀軍派趙云督辦糧草,所以不因為糧草而失敗。劉備之所以失敗,正因為他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3大忌諱:天時,他選擇酷暑去攻打吳國,吳國做為防守國沒什么,而作為進攻國方的蜀國,每天冒者烈日行軍,這上士兵的時期和身體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單單是天時,蜀軍還可以依靠士兵的數(shù)量取勝。但沒了地利,為陸遜創(chuàng)造了偷襲的好機會。蜀軍駐扎在樹林茂密的地方,雖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沒有辦法對抗吳軍的進攻。最致命的是,劉備沒人和,在出征前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雙全的趙云安排覆轍糧草。最后馬良勸他不要駐軍在樹林茂密之處也不聽,這使陸遜的進攻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機會。所以劉備的失敗是必然的。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戰(zhàn)役影響 蜀軍在出征之前,不論兵力國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國。而且此時攻打魏國,可以借著“光復漢室”之名出師。蜀軍敗退后,全國的國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當上了國君,這為將來的蜀國埋下了很深的禍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3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