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馬懿和司馬昭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歷史上的司馬昭,遠比司馬師出名,除了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還有一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這句俗語講的大概就是弒魏帝曹髦,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quán),掌權(quán)期間派鄧艾滅蜀。
兩兄弟實力相當(dāng),再則中國自古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聰明的司馬懿怎會不知?所以司馬師是唯一的繼承人!司馬懿選定司馬師作為接班人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但若論軍政能力及歷史地位,司馬昭是遠遠不及司馬師的。
司馬懿一共生了九個兒子。司馬懿要發(fā)動政變誅殺曹爽,只與一個人長期密謀,就是司馬師。到了政變前的那一夜,司馬懿把計劃告訴了司馬昭,那時的司馬師聽后就跟沒什么事似的。而司馬昭聽后卻嚇得一夜沒睡著,一身冷汗,緊張兮兮,坐臥不寧。司馬懿由此認定大兒子司馬師更有大將氣度。
司馬懿去世后,因高平陵政變留下的惡劣影響,實際上司馬家執(zhí)掌的政權(quán)非常不穩(wěn)。司馬師被任命為大將軍,加侍中,持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成為第一權(quán)臣。
司馬師一步步對曹魏政權(quán)中央和地方的司馬家族反對派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清洗,平定了淮南地區(qū)一系列叛亂,穩(wěn)定了與蜀漢、孫吳的戰(zhàn)線。加強了對內(nèi)部的控制,先后廢掉皇后張氏和齊王曹芳,改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震懾朝野,反對力量頓時鴉雀無聲。
更重要的是,司馬師完成了對曹魏元老力量第二代子弟,即紅二代的思想改造,把他們緊密團結(jié)在司馬家族的周圍,司馬氏的“大晉夢”成為新興權(quán)貴的共同夢想,在事實上奠定了魏晉禪代的政治基礎(chǔ)。
可惜在平定淮南文欽叛亂,文鴦帶兵深夜攻擊司馬師,當(dāng)時司馬師正患眼疾,情況危急之下,眼珠崩出眼眶,公元255年,司馬師死于許昌。由于沒有兒子,臨死前,他將權(quán)力移交給了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昭。
歷史上司馬師是有一兒,名叫司馬攸,但其實司馬攸也是司馬昭的親兒子,當(dāng)初因司馬師膝下無子,司馬懿做主把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但在古代,一旦過繼給別家成為別人的嗣子,就和本家沒有宗法上的關(guān)系了。盡管司馬攸是司馬昭血緣上的兒子,但是宗法上只能是他侄子。
司馬昭接替哥哥任大將軍后,對外西滅蜀國,南征東吳,基本蕩定天下,對內(nèi),干掉曹髦,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quán),后來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只不過是順手摘掉早已經(jīng)熟透了的果子而已。司馬師是一個優(yōu)秀的權(quán)謀家,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一個將國家利益、革命大業(yè)看得高于一切的負責(zé)任的領(lǐng)導(dǎo)人,一個亂世中的英雄。所謂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成天下之大功的司馬師,沒有來得及享天下之大位,只活了48歲。
司馬昭執(zhí)政后,因與哥哥感情深厚,一度要立司馬師之子為世子,后來大臣勸諫,考慮到政權(quán)穩(wěn)定,才改立司馬炎。
后來,開創(chuàng)晉朝的晉武帝司馬炎追謚司馬師為景皇帝,算是對司馬師一生功業(yè)的最好緬懷和評價。從分久必合的歷史大趨勢看,由三國分裂到晉朝統(tǒng)一,是歷史的大潮流。司馬師正是順應(yīng)了這個潮流,推動了歷史進步,最終為此獻出生命。這也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吧。
司馬懿選擇司馬師的原因在于司馬師比弟弟司馬昭更成熟穩(wěn)重,對大局的把握比司馬昭要有遠見些。司馬師作為司馬懿的長子,繼承了父親所有的優(yōu)點,簡直就是司馬懿2.0版,這也就導(dǎo)致司馬懿什么事情都會同司馬師商量,而司馬昭則就顯得有些幼態(tài)。
當(dāng)司馬懿告訴兒子們自己第二天要篡權(quán)的行動時,司馬昭一整晚沒有睡著,而司馬師就如同早就知道了一般像往日一樣酣睡,根本未受一絲一毫的打擾。這就表現(xiàn)出司馬師的心態(tài)以及心理素質(zhì)要比司馬昭強上數(shù)倍。除此之外,司馬師尤為的冷血。比曹丕有過之而無不及。
想當(dāng)年曹丕只不過是聽見曹操夸獎曹沖幾句,就懷疑曹操想立曹沖為太子,而后為了曹沖,曹操肯定會殺了自己以出去對曹沖的威脅。于是就將弟弟殺害了。而對同父同母的弟弟曹植也更是下得去狠手,三番四次地想要置曹植于死地。司馬師更是心狠手辣,不帶一絲猶豫。
司馬師和他妻子關(guān)系十分好,異常恩愛,還育有五個女兒。可是在妻子撞破父親同自己商量謀反之事后,立刻下令絞殺嬌妻,還除去了在魏國做官的大舅父。由此可見司馬師能力和心智都不一般,對待親密無間的妻子尚且如此決絕,那對敵人將更是不會手下留情。這些都是司馬昭此時此刻還遠遠做不到的,司馬懿也正是看中了司馬師心狠手辣這一點,才選擇司馬師繼位。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xiāng)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lǐng)軍曹羲、武衛(wèi)將軍曹訓(xùn)均從行。對于司馬懿來說,終于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機會了。于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后,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dāng)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曹魏都城洛陽。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扎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對于曹爽來說,最終放棄了抵抗。
于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飏、畢軌、李勝、桓范等,并滅三族。因此,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quán)。不過,在高平陵之變的第二年,也即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就病逝了,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因此,對于司馬懿來說,不僅需要解決曹爽及其黨羽,還需要安排好司馬氏權(quán)力的傳承工作。彼時,司馬師和司馬昭成為最合適的繼承人選。那么,問題來了,司馬懿臨終前,為何把大權(quán)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首先,根據(jù)《晉書》的記載:及宣帝薨,議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jié)、都督內(nèi)外諸軍、錄尚書事。
在司馬懿去世后,司馬師成為魏國的大將軍。眾所周知,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將軍是武將之首,這意味著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的大權(quán),也即司馬懿傳位給了司馬師,而不是后來人盡皆知的司馬昭。
對于司馬昭來說,很多人會聯(lián)系到一句俗語,也即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相對于他的兄長司馬師,司馬昭不僅弒殺了曹髦這位曹魏皇帝,還發(fā)動了魏滅蜀之戰(zhàn),從而成功消滅了三國之一的蜀漢。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司馬昭的能力,應(yīng)該要強于他的兄長司馬師。
在此基礎(chǔ)上,自然有觀點認為司馬昭更合適成為司馬懿的繼承人。不過,在筆者看來,從當(dāng)時的情況來看,司馬師要比司馬昭更合適成為繼承人,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根據(jù)《三國志》、《晉書》等史料的記載,司馬師出生于公元208年,而司馬昭則出生于公元211年。雖然在年齡上,這兩兄弟相差不大,但是,司馬師畢竟年長于司馬昭,這在傳位上確實存在不可忽略的優(yōu)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4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