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闖王李自成的相關內(nèi)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耀眼京師
北京城,自元世祖忽必烈定“元大都”作為全國政治中心以來,搖身一變,一改往日的邊陲地,身份變得尊貴無比,后來明清兩朝在此定都更是成了北京的“高光”時期。數(shù)百年來,使得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為之向往,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夾雜在明清之際李自成的“大順”王朝,這個僅僅在北京存在了四十二天的政權。當時李自成雖然輕松攻下北京,但也很快便不復存在,可謂是在北京極為倉促地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
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一個月后,在紫禁城的武英殿匆忙登基,宣告新朝的建立。但是,此時的他已經(jīng)從山海關敗退,由于吳三桂和清軍聯(lián)合,李自成自知不敵,于是在北京登基僅一天之后便從京城撤軍,回防或者說敗走西安。
又僅僅一個月后,李自成便死在了一位農(nóng)民手里,結束了他的一生。李自成,崇禎年間一個小小的銀川驛卒,他是如何從“失業(yè)下崗員工”華麗轉變?yōu)榇髮④娔酥链箜樆实鄣哪?這與當時的大背景有著無限的關系,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開局形勢
李自成,原名李鴻基,陜西米脂人,世代居住在米脂縣懷元堡李繼遷寨,家境貧寒,因此曾經(jīng)被家人舍棄在寺廟,喚為黃來僧。和大多數(shù)貧困人家一樣,沒在寺廟吃幾年飯便到地主家放羊了,成年以后應募銀川驛卒,如果一切正常,李自成可能會以這個身份為生一直到死去。但是明末天下大亂,各地無論是饑荒導致農(nóng)民起義還是難以忍受官府壓迫起義的普通民眾都是只有一個目的,推翻這個橫征暴斂的王朝,雖然崇禎三年裁撤驛站,李自成參與義軍在當時看來的影響也只不過是導致充滿了邊軍、農(nóng)民、馬匪、游牧民等群體的義軍中,又加入了幾個驛卒罷了。但崇禎皇帝不會想到,這個毫不起眼的驛卒在未來將會成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同一時代其他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農(nóng)民起義還有如定邊鎮(zhèn)逃兵王家胤率領饑民起義,不沾泥張存猛等人也在洛川等地的起義。十月王和尚、混天王、闖王高迎祥起義。陜北明軍兵變,漢南王大梁起義等,這些起義軍都將成為顛覆明王朝的主干力量。
闖將李自成
李自成首先帶領的軍馬都是本村走投無路的農(nóng)民,部隊名剛開始叫做八隊。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跟隨起義軍轉戰(zhàn)山西,推高迎祥為首,為最初的“闖王”,而李自成以戰(zhàn)功顯著,稱“闖將”,部隊最初實力式微,但很快與張獻忠,羅汝才回合在山西,大量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也加入起義隊伍,部隊日益實力壯大起來。
剛開始由于起義軍裝備質(zhì)量和兵員素質(zhì)參差不齊,與官軍的戰(zhàn)斗是屬于貓和老鼠級別的,幾百訓練有素的官兵可以擊潰上千起義軍。但是明末的千瘡百孔根本無力完全消滅起義軍,可以說,起義軍就如潮水一般,擊退一波再來一波,何況如李自成這樣的首領們更是狡猾的很。每次擊敗后便尋不到蹤跡,只能任由他們卷土重來。
初露鋒芒
崇禎五年,李自成經(jīng)過三年的戰(zhàn)斗已經(jīng)成為山西各路起義軍的重要首領,這一年冬天,李自成等部從河南、山西兩省交界處的大口攻入河南,河南鄉(xiāng)紳驚慌失措,聯(lián)名上疏請救。朝廷急忙調(diào)昌平鎮(zhèn)副總兵左良玉,帶領二千官軍趕赴河南,明宣大總督張宗衡各部官軍也追至而來。但李自成等人不與官兵交戰(zhàn),又突然襲入山西,攻克遼州。
明總兵尤世祿只得追至遼州圍攻,但起義軍據(jù)城展開了頑強的抵抗。尤世祿和他的兒子副將尤人龍都被射傷。后來,李自成等為避免據(jù)守孤城為官軍所殲,決定奪門而去,且戰(zhàn)且走地擺脫官軍的追擊。崇禎七年(1634年)春,陳奇瑜以五省軍務總督的身份,檄調(diào)各路官軍齊集于河南陜州,然后移師進剿。但陳過于相信起義軍,被李自成的詐降,損失極大,因此,崇禎將其下獄問罪,后提升洪承疇為兵部尚書,代替陳奇瑜之職,總督山西、陜西、四川、湖廣、河南軍務。這時,西寧駐軍發(fā)生兵變,洪承疇就又親自率兵趕往當?shù)亍F鹆x軍趁機分陷關隴,等洪承疇平兵變回擊起義軍時,起義軍又四散開去,分道進入河南,集于滎陽地區(qū)。
滎陽大會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起義軍召開了著名的“滎陽大會”,會上接受了了李自成的建議,將十三家七十二營各義起義軍組織起來,協(xié)同作戰(zhàn),分為五路,東、西、南、北四路各自出擊,另一路來回策應極助集中力量打擊官軍。
不久,起義軍發(fā)展到數(shù)十萬人。一支起義軍甚至攻下安徽鳳陽,焚毀了明王朝的皇陵。崇禎下令追查責任,并調(diào)湖廣巡擾戶家開總理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等處軍務,帶領總兵祖寬、祖大樂、副將李重鎮(zhèn)所統(tǒng)關遼兵和當?shù)伛v軍圍剿,而留洪承疇于陜西應付,明廷劃分了明的職權范圍:“洪承疇督剿西北,盧象升督剿東南”。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高迎祥在整屋被俘,在北京殺害。起義軍推舉李自成為闖王。李自成部向漢中進軍遇阻,則又只得率部入川。進軍成都,七日不克。
起義受挫
崇禎十一年,起義軍連連遭挫,李自成只得藏入山林,轉至陜西、湖廣、四川三省交界的大山區(qū),避免同大股官軍正面交鋒。自此后兩年,李自成部戰(zhàn)果甚少,官軍也主要是與張獻忠、羅汝才、老回回等部作戰(zhàn)。
崇禎十三年(1640年),災荒嚴重,遍及全國,饑民大量加入起義軍,使李自成等部起義軍規(guī)模得以很大發(fā)展。第二年夏天,李自成率兵入河南境內(nèi),有兵數(shù)萬人。
與此同時,牛金星、宋獻策等地主知識分子也投入起義隊伍。知識分子的加入,一下子提高了起義軍整個的素質(zhì)水平。同時,李自成為了籠絡人心,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牛金星。他的這一舉措,進一步提高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
自成并將已女嫁與牛金星為妻,宋獻策獻圖讖云:“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喜,逐拜為軍師。李巖宣傳“迎闖王,不納糧”,使起義軍發(fā)展壯大。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十九日,李自成都抵洛陽北門攻城,第二日晚,總兵王紹禹部卒在城頭起義,義車占領全城。福王朱常洵被捉,世子朱由崧(后弘光皇帝)趁機逃脫。隨后,李自成親自在殿上審問朱常洵,命令左右打四十大板之后,將朱常洵梟首示眾。
三圍開封
崇禎十四年二月九日,李自成率精兵三千,部卒三萬,到達開封。并準備攻城,河南官府眾志成城,一方面緊急聯(lián)絡援兵,一方面加固城墻,加緊制造防御器械。
明河南地方長官周王朱恭枵則將府中銀子搬出:“下今民間,有能出城斬賊一級者賞銀五十兩,能射殺一賊者賞三十兩,射傷一賊或磚石擊傷者賞十兩。”
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官軍在城墻上射中李自成左眼,使得李自成萌生退意,加之明朝援軍即至,起義軍遂以撤軍撤圍告終。
十二月下旬,李自成部在項城附近大敗明軍,擴大兵馬之后,二圍開封。不料炸城的火藥引爆后不僅未炸開城墻,反擊傷許多義軍,攻城二次失利。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部三圍開封,九月間,明守軍見外無救兵,內(nèi)無糧草,便決開黃河大堤,淹沒了開封城,大批居民溺死,義軍沖走達萬人之多。至此,河南全境也基本上落入起義軍之手。同年十一月,起義軍攻克汝寧府,明崇王朱由塤等投降,保定總督楊文岳被捕后,被李自成縛至城南用火炮轟斃。
崇禎十五年十一月,李自成等各部主力四十萬人由河南南陽入湖北,向襄陽進軍。守軍左良玉部因在當?shù)厮压紊鮿?,當?shù)鼐用耥憫绶?,左良玉只得拔營東遁。義軍連攻襄陽、荊州、承天、漢川等地,至黃州挺進途中,李自成頒《剿兵安民檄》,直數(shù)崇禎罪行。至此,各部起義軍除張獻忠外,已統(tǒng)一于李自成麾下。他本人更是被推舉為“奉天倡義大元帥”,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但隨后不久,起義軍諸領袖間發(fā)生內(nèi)訌,李自成秘密殺死了實力最強的羅汝才與賀一龍。兩個月后,又殺死河南一帶起義軍主力首領袁時中,加速了起義軍的統(tǒng)一進程。
始立政權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建立了“新順”政權。李自成自稱“新順王”。中央機構設丞相一人,以牛金星任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政務。接著,正式考試諸生,題為《三分天下有其二》。在軍制上也做了調(diào)整,把起義軍劃分為擔負攻城野戰(zhàn)的五營和鎮(zhèn)守要地的地方軍。由劉宗敏充自成左右手,并指揮總部的直轄部隊。
經(jīng)濟上宣布“不催科”,“三年不征糧”及恢復生產(chǎn)等。是年八月,新任督師的陜西總督孫傳庭奉旨出關,并占領洛陽。李目成采取誘敵深入的辦法,放棄了一些地盤。官軍孤軍深入,糧草接濟不上,又值大雨滂沱,孫傳庭無計可施,只得率兵撤退。義軍乘勢發(fā)起總攻,官軍大亂,全線崩潰,死亡四萬余人。李自成、劉宗敏率起義軍追至潼關,由于城外官兵急于入城,用刀劈開了南水關柵攔,義軍便尾隨而進,占了潼關。十月十一日,李自成軍又占領了西安,活捉秦王朱存樞。接著又攻占陜北各地、固原、寧夏、蘭州、西寧等地,西北地區(qū)的官軍據(jù)點全部拔除。
崇禎十七年(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稱“大順王”,改元永昌。正月初八,李自成率大順軍主力由西安出發(fā),進軍北京,意在徹底推翻明王朝。行前,命田見秀留守西安,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隨軍行動。渡過黃河后,直指太原,并發(fā)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接著,大軍浩浩蕩蕩地朝京師挺進,開始了推翻明王朝的最后決戰(zhàn)。
總評
李自成是被時代裹挾的悲劇人物,前期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與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作斗爭,雖然幾次失敗,但依靠廣大農(nóng)民的信任總是可以從頭再來,但是在占領北京后開始了享樂主義并開始對人民群眾進行搜刮,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引得民怨沸騰,最終在外有強敵,內(nèi)有動亂的情況下敗退陜西,可以說是一位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鴻基,陜西米脂人,家世業(yè)農(nóng)。自成以家貧,為人牧羊,略識文字,及長為銀川驛卒。明天啟、崇禎年間,陜北連年旱荒,農(nóng)民紛起暴動。崇禎三年(1630),自成以裁驛卒失業(yè),遂投活動于西川的不沾泥張存孟部。后因張存孟敗降 ,自為一軍。
起義的發(fā)展和勝利 不久,自成投闖王高迎祥,為八隊闖將,轉戰(zhàn)陜、晉、畿南、豫楚等地。九年七月,迎祥被俘犧牲,自成承襲闖王名號,轉戰(zhàn)于陜南及四川東北部地區(qū) 。十三年二月 ,自成軍在奉節(jié)魚腹山失利 ,再次潛伏商雒山(今陜西商州東南)中。
同年,河南省發(fā)生嚴重災荒,農(nóng)民紛起暴動。十一月中旬,起義軍經(jīng)陜南商州突出武關,轉戰(zhàn)河南,農(nóng)民爭附。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獻策、李巖等先后來投。十四年初下洛陽,殺明福王朱常洵,開倉濟貧,聲勢迅速擴大 。此后 ,3次圍攻開封。明軍主力被消滅,起義軍控制河南全省,部眾近百萬,李自成起義軍成為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主力。
自占領洛陽始,李自成漸將過去的流動作戰(zhàn)改為每得一城,分兵據(jù)守的軍事戰(zhàn)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鐘祥),打出“剿兵安民”旗號,散發(fā)“三年不征”傳單。尋移檄黃州,揭露朱明暴政,宣傳自己興仁義之師、拯民于水火的作戰(zhàn)宗旨。兩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數(shù)十州縣,及湖廣荊、襄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陽(今湖北襄樊)為襄京,成立新順政府,自成自號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轄區(qū)西起潼關,東至歸德(今河南商丘)、汝寧(今河南汝南),北濱黃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縣),派遣地方官吏者凡70多州縣。
起義軍雄據(jù)荊襄,遂圖謀取京師。李自成采納謀士顧君恩之策,先取陜西,作為根據(jù)地。十六年九月,起義軍于河南郟縣大敗孫傳庭 ,殺傷明軍4萬多人 ,獲器仗輜重數(shù)十萬計。此后起義軍分兩路進兵陜西,十七年正月,攻克西安 ,乘勝取寧夏、蘭州、西寧、永昌、莊浪等地。
起義軍占領西安后,即正式定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 ,以崇禎十七年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為長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稱王。同年二月,起義軍分兩路進攻北京。三月十八日圍困京師。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于煤山(今景山) 。明朝滅亡。
自成占領北京后,繼續(xù)分兵略地,委派地方官吏,建立基層政權。北直、山東、河南、蘇北、皖北各地州牧縣令紛紛上任。是時,大順版圖,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掩有北直、山東、山西、陜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qū)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qū),長江流域則有湖廣的荊州、襄陽、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政治經(jīng)濟綱領 起義軍起義過程中,針對明朝地權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攻占西安后 ,又以“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征”相號召。在河南等地到處傳播“不當差、不納糧”的歌謠?!熬锩饧Z”并未真正實行,只是個別地方官曾經(jīng)實行過改變封建地權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區(qū)大順地方官府默許農(nóng)民進行自發(fā)的奪地斗爭。起義軍亦實行籍沒富室政策,以解決軍餉,兼濟貧窮。但在這一口號下,劫掠平民、殃及無辜之事亦時有發(fā)生。起義軍還實行平買平賣,保護工商的政策。起義軍進北京后,令市民照常營業(yè)。山東畿輔運河航行的商船不絕。
起義的失敗 起義軍占領北京后,北方的勁敵只余駐防山海關外的明總兵吳三桂。自成失于輕敵,僅派人攜金銀錦緞前往招撫。三桂先接受招撫,后聞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餉,并聞家屬被拘,遂歸山海關起兵反叛,并向清軍求援。自成率劉宗敏、李過東征,四月二十一日至山海關。為防三桂東退 ,自成出奇兵2萬繞至三桂軍后 ,自己則率軍從西面合圍夾擊。在吳三桂軍動搖之際,清多爾袞發(fā)兵夾擊。因眾寡懸殊,兩面受敵,農(nóng)民軍敗退北京。
農(nóng)民軍的戰(zhàn)敗引起北京人心惶恐。起義軍的很多將官經(jīng)不起都市豪華生活的誘惑,日趨驕奢淫逸,士卒也各身懷重貨,無有斗志。軍心渙散,紀律松弛。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九日,自成倉卒即帝位,次日即離北京南下,經(jīng)晉入陜,試圖仍以陜西為基地再起。五月轉戰(zhàn)至湖北東南各州縣。九月至九宮山(一云通山,一云通城),為地主鄉(xiāng)團所圍困。李自成犧牲,余部由劉宗敏、李過率領南下,聯(lián)明御清。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fā)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nèi)外會戰(zhàn)李自成。李自成戰(zhàn)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4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