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張居正的故事。
張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所謂的“萬歷中興”,可是大明朝在張居正亡故之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分崩離析了,一個龐然大物說倒就倒了。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居正變法改革的成敗,與大明的興亡息息相關,真的是這樣嗎?筆者今天就帶著大家回顧那段歷史,看看其中有無必然聯(lián)系。
改革背景
張居正初入官場之時,當時朝廷之中的黨爭派系嚴重,體系之中相互傾軋成風。大明朝此時立國已有200余年了,整個國家到了內(nèi)部矛盾重重,經(jīng)濟發(fā)展嚴重滯后的地步,這是封建國家發(fā)展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也就是說大明朝已經(jīng)遇到瓶頸了。此時的大明王朝,沉疴頑疾太多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五點。一是宗室的供養(yǎng)使得王朝背負沉重的包袱,二是派系互斗導致朝廷人才匱乏,三是沉官冗員太多,朝廷政令難以有效實行,四是軍備渙散,邊防不堪,五是朝廷國庫空虛,財政赤字由來已久。
大明似乎已經(jīng)困難重重了,但他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在冷眼旁觀幾年以后,張居正開始逐步的上位,依靠老師的幫助,終于在手握大權之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意圖挽回衰落已久的大明。
改革中
財政
老子有云:“治大國如烹小鮮”,講的是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功夫,水到渠成的辦事。然而大明的財政問題已是當務之急,已經(jīng)沒有時間給他慢慢修正的機會了。
土地兼并嚴重
首先就是土地兼并的問題;在歷朝歷代的封建社會中,土地流失的情況屢禁不絕。每一個王朝的末期階段表現(xiàn)尤為突出。
前文講到大明立國200余年,經(jīng)過了一代又一代的勛親權貴還有土地主的搜刮,土地開始大規(guī)模的集中在他們手中。而作為統(tǒng)治階級,他們是有特權的,他們無需納糧和繳稅。大量的貧苦百姓由于手中無地,自然就無法為國家提供足夠的賦稅,財政問題就會凸顯入不敷出的一面了。
人口流失嚴重
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普通百姓沒有足夠抵御風險的資本。
為了活下去,他們只好選擇出售自己的土地,來換取一時的生存。沒有了土地的他們,或是從此淪為流民,等待政府救濟,或是入府為奴,為富人家去打工。不亂那種情況的發(fā)生,最終買單的只有政府,因為政府戶口在籍人數(shù)越來越少,征收對象的減少,也是國庫收入的減少。
徭役不公
古來就有徭役一說,為國家集體出力,個人也不會有任何回報。而權貴們有特權或贖買,或賄賂,或瞞報少報,導致其余百姓負擔的加重,嚴重影響其務農(nóng)勞作的積極性?!案徽咛飶V役輕,貧者田狹役重”和“有田無有賦,有賦無有田”這種亂象就是對當時最鮮明的寫照。
于是有了張居正的“清丈土地”,他勢必要把全國土地重新登記。大家都知道,既得利益者是不會輕易讓步的,他們必定會全力以赴保護自己的財產(chǎn)的。在他的強勢推動下,得罪了一大批的權貴,他們不斷地阻撓和破壞,功夫不負有心人,大體還是完成了,然而也埋下了失敗的因子。
吏治
吏治從來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似乎中國的百姓從來都是只能祈禱,地方父母官不要貪得無厭。
而明朝不僅是貪污腐敗的問題,更有只領工資不干活的情況。從朝廷到地方,莫不如是。于是張居正提出了“考成法”,對官員的政績有了明文規(guī)定,碌碌無為者,就地解職,永不錄用。還通知官員追繳拖欠的稅賦,這也是政績考核的一部分,罷免了很多無用之徒,因而惶恐之下人人自危,不敢再有一絲懈怠,從而使得政令通行,提高了辦事效率。大明的財政壓力逐步減少,國庫開始有了結余,晚年中的大明開始顯露出新生的希望。
文化
張居正作為大明首輔,又是托孤大臣,其地位是穩(wěn)固的,長期的一把手決策使得他慢慢的開始了“一言堂”,他嚴重敵視王守仁的“心學”,打壓顧炎武等開明人士的進步思想,繁榮背后滋生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是從他這里開始枯萎,一直到飄搖的大明滅亡,再也沒有緩過神來。
張居正大力推行朱理學,下令拆除各地的書院,對于私人教學嚴加審查,他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是一次錯誤的探索,他個人崇尚新政,卻繼續(xù)培養(yǎng)因循守舊的讀書人,這是解放思想大力發(fā)展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禁錮,以致于后世無人再能繼承他的理念,為大明王朝重新注入一劑強心針。
人亡政息,變法失敗
終其一生,都在為大明的風雨飄搖做著縫補漏洞的工作,可惜的是積勞成疾,病死在任上,連個告老還鄉(xiāng)的機會都沒有。
更令人心寒的是,短短幾個月之后,張居正的反對派和被他拉下馬的官員們沆瀣一氣,逐漸地篡改了他的所有變法成果,只剩下一個無傷大雅的“一條鞭法”繼續(xù)為他們斂財。大明眼看著有了強盛的希望,又被他們自己親手掐滅了。守舊派掌握了權力,他的變法失敗了,在他之后,再無一個有魄力的內(nèi)閣首輔大臣了,大明朝也就難免走向沒落和破滅了。
總結
張居正成功的地方在于大權在握,上下一心,有力保障了大明的前行,失敗之處在于得罪了太多的守舊派和權貴,以致于病故之后,全盤崩塌。大明的國力早已被寄生的虛弱不堪,積重難返之下,張居正的改革似乎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所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大明朝的不堪重負由來已久,張居正只是恰逢其會,時勢造英雄嘛。以一人之力挽大廈將傾之勢,其鋒太盛,勢窮必遭反噬。若是他再多活二十年,他可能真的就是關乎大明興亡的關鍵人物了。
可惜,他沒有。
主要原因就是張居正改革得罪權貴階級太多,而張居正改革持續(xù)時間太短,未能深入人心。
張居正之所以可以實行變法,是靠皇帝年幼,他大權獨攬,而新法施行時間太短,還沒有深入人心,張居正就死了。
萬歷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于是在萬歷八年(1580年),張居正上疏并獲準在全國陸續(xù)展開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一條鞭法。萬歷十年(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病逝。
全國意義上的改革從萬歷八年開始,結果萬歷十年張居正就死了。在清丈田畝、考成法這些很多是得罪權貴階級的事情,張居正或者大權獨攬,他們不敢說什么。他一死,被打壓下去的反對派就污蔑他、詆毀新法。
其實張居正變法失敗的原因還有另外一層:《明史》:“張居正通識時變,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干濟才。而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fā)身后。”
《明神宗實錄》: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打壓反對派】,倚信佞【主要是任用改革派】,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
當初萬歷皇帝犯錯,張居正是直接呵斥的,就算他的新法沒有得罪皇帝,但他當皇帝老師卻太嚴格,把皇帝得罪了。張居正為內(nèi)閣首輔以后,朱翊鈞將內(nèi)廷的事務托給馮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對張居正,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
皇帝小時候估計是被壓迫狠了,所以后來張居正死了還沒幾天,有人在皇帝面前說壞話,皇帝就直接下令抄家,并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尸。家屬或餓死或流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5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太宗征高句麗為什么會失敗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魏國為什么會衰亡跟魏惠王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