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徐達的故事。
徐達,字天德。生于1332年,卒于1385年,世代農(nóng)民,與朱元璋同鄉(xiāng)。1353年,徐達伙同郭子興起兵造反,隨即結(jié)識朱元璋,從而跟著朱元璋走南闖北打天下。歷史學(xué)家評價徐達為人寬厚老實,深通兵法謀略,經(jīng)歷大小數(shù)十戰(zhàn),逢戰(zhàn)必勝,才智與勇氣兼?zhèn)?、在?zhàn)場上屢獲奇功,是明朝開國首屈一指的大功臣。
著名戰(zhàn)役:攻取淮東,剿滅陳友諒;攻克平江,滅張士誠;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
據(jù)史書記載,朱元璋對將軍徐達可說是非常信任、特別親近,時不時的就在一起洗澡、吃飯、把酒言歡,常稱徐達為布衣兄弟,而徐達的表現(xiàn)就更加恭敬謹慎。朱元璋曾對屬下言:“徐達功勛卓著,卻無安心靜養(yǎng)之地,將咱舊宅予之”,于是皇帝便將舊官邸賜給徐達。但是,徐達很聰明很忠心,表示堅決不要皇帝的賞賜。
至于徐達之死有三種說法,正史記載,徐達因病身亡,而野史有兩種說法,一種稱徐達被毒害而亡,另外一種稱徐達病重不能吃鵝,而朱元璋賜給他蒸鵝吃,然后才死的。這三種說法,到底哪種最可靠?徐達究竟是怎么死的?依小編看,當時胡惟庸案了結(jié)不久,人心惶惶,朝局尚未穩(wěn)定,徐達突然而亡,應(yīng)是死于政敵之手,中毒而死的可能性最大。
徐達,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帥,開國將領(lǐng)之首。徐達也是朱元璋的發(fā)小兄弟,從小就與朱元璋有著兄弟般的情誼。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徐達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
至正二十七年,他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jù)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tǒng)治。洪武元年,攻入大都,致使元朝滅亡。以后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
擴展資料
朱元璋在評價徐達時說:“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绷攘葦?shù)語卻不難看出徐達在朱元璋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朱元璋心中,徐達征戰(zhàn)沙場、戰(zhàn)功赫赫,功績堪稱古今第一人,同時,徐達又文韜武略,是舉世無雙的全才。
徐達應(yīng)該是明初最受歡迎的武將了,不僅朱元璋欣賞他,后世歷史愛好者也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還給了他“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之美譽。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建立功臣廟,并親自確定功臣的位次,以徐達為第一,下面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等人。徐達能夠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第一功臣,不只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少年時代的好伙伴,更重要的是他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從放牛娃到朱元璋的得力干將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永豐鄉(xiāng)(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徐達小時候家境貧寒,與朱元璋一塊放過牛,兩人從小就很要好。
元朝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天,朱元璋回到家鄉(xiāng)招募士兵,徐達積極響應(yīng),應(yīng)募參軍,在朱元璋手下當了頭目。
當時,朱元璋屬于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但郭子興這個人心胸狹窄,貪圖財物,遇事缺乏決斷。朱元璋知道郭子興成不了大事,他就想打出濠州城,開拓新地盤,發(fā)展勢力。
這一年,徐達隨朱元璋相繼攻克了許多地方,朱元璋的軍隊聲勢大振。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達因攻打和州(今安徽和縣)立下戰(zhàn)功,被提升為鎮(zhèn)撫。同年6月1日,朱元璋與徐達、湯和、李善長、馮國用等人率3萬大軍,乘船渡江,殺向南岸,一舉攻克了太平城(今安徽當涂)。元軍反撲,徐達、鄧愈兩人各率一支精銳騎兵埋伏于城南山中,從背后突然出擊,元軍大敗而逃。接著,徐達又帶領(lǐng)數(shù)千人出太平城,攻占了溧陽、溧水,從南面對集慶(今南京)形成包圍之勢。1356年3月,朱元璋攻占了集慶,改名為應(yīng)天府,決定以此為中心,建立根據(jù)地,再作遠圖。
應(yīng)天東面的鎮(zhèn)江還在元軍手里,對應(yīng)天威脅很大。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出兵攻打鎮(zhèn)江。徐達不負使命,一舉攻占了鎮(zhèn)江。然后又分兵掠取金壇、丹陽等縣。朱元璋又任命他為統(tǒng)軍元帥,駐守鎮(zhèn)江。同年4月,徐達又與常遇春等將領(lǐng)在朱元璋親自指揮下,進占了寧國。7月,徐達派前鋒將領(lǐng)趙德勝攻常熟,活捉了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
1358年10月,徐達與邵榮等人聯(lián)兵奪取了宜興。這樣一來,朱元璋相繼攻占了應(yīng)天周圍的許多城池,在東面擋住了張士誠西犯的門路,在西面對徐壽輝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戰(zhàn)略。
1360年5月,徐壽輝被部下陳友諒殺害,陳友諒自稱皇帝,占有江西、湖廣大片地區(qū),是起義各部中實力最強的一支。陳友諒與張士誠聯(lián)合,東西夾擊朱元璋,進逼應(yīng)天。朱元璋命諸將分頭埋伏于應(yīng)天城內(nèi)外各險要地點,誘使陳友諒進入伏擊圈。結(jié)果,陳友諒大敗,逃奔江州(今江西九江)。
1363年7月,朱元璋率大軍到達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zhàn)。開戰(zhàn)第一天,徐達沖鋒在前,打敗了敵軍前鋒部隊,殺敵1500余人,繳獲一艘大船。鄱陽湖大戰(zhàn)持續(xù)一月有余,朱元璋靠火攻終于大勝敵軍,陳友諒被飛箭射死。
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yīng)天自立為吳王,設(shè)置百官,建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
朱元璋自起兵以來,手下有三個得力干將,第一位就是徐達。
橫掃江淮血戰(zhàn)平江
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后,實力大增,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消滅東吳的張士誠。
張士誠的地盤被長江分成兩截,江南的浙西地區(qū)防守比較堅固,而江北的淮東地區(qū)防守則相對薄弱。朱元璋采取先北后南的方略,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秋天,任命徐達為總兵管,渡江北上,進攻淮東地區(qū)。
徐達很快攻克了泰州,然后分兵進攻興化和高郵。朱元璋擔心徐達孤軍奮戰(zhàn),便命令他返回泰州,先攻取淮安、濠州和泗州(今江蘇盱眙)。恰在此時,張士誠為了牽制江北朱元璋的軍隊,出兵攻擊江南的宜興。朱元璋命徐達渡江還擊,擊退了張士誠的進攻,生俘3000余人。然后,徐達又返回江北,攻打高郵,很快攻克了高郵。
1366年4月,徐達兵臨淮安,夜襲張士誠部將徐義的水寨,徐義乘船逃走。徐達揮兵圍城,淮安守將梅思祖等人開城投降,并獻出了所轄的四州。隨后,徐達進兵攻取了興化,這樣,淮東地區(qū)便成為朱元璋的地盤了。
朱元璋對江南地區(qū)的攻擊,分為兩步。首先是攻取湖州(今浙江吳興)、杭州,切斷其兩翼力量;第二步是從北、西、南三面包圍平江(今蘇州)。7月,徐達受命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tǒng)領(lǐng)20萬大軍,從太湖出發(fā)直取湖州,同時分兵攻打杭州和嘉興。
張士誠看到湖州危急,不斷地派兵增援。見援兵被打敗,索性親自帶兵來援,但被徐達在皂林(今浙江桐鄉(xiāng)北)擊敗。9月,張士誠又派部將徐志堅以輕舟增援,同樣被打敗。到了11月,湖州、杭州和嘉興先后被攻克。
朱元璋的第一步戰(zhàn)略目的達到后,著手實施第二步戰(zhàn)略,就是攻取平江。徐達統(tǒng)領(lǐng)大軍進逼平江,把平江包圍起來。張士誠在城內(nèi)外無援兵,內(nèi)缺糧草,幾次突圍都沒有成功。朱元璋幾次派人前去勸降,張士誠死不投降,拼死守城。
到了1367年2月,徐達因平江久圍不克,派人向朱元璋請示。朱元璋親寫書信:今后軍中一切事務(wù)皆由將軍自行定奪。雙方戰(zhàn)到9月,平江城中糧盡,只能以枯草老鼠為食。徐達指揮大軍猛烈攻城,張士誠全線崩潰。徐達的軍隊攻入城中,張士誠自殺未遂,被押送應(yīng)天。后來,張士誠在看守地自縊而死。
平江被攻破后,徐達下達軍令:掠民財者死,拆民居者死,離營20里者死。他命部隊各自駐守,安定民心。隨后,徐達率諸將回到應(yīng)天復(fù)命,朱元璋親自到戟門迎接,大賞將士,徐達進封為信國公。
攻克大都威震邊塞
消滅張士誠后,朱元璋決定北伐滅元。1367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lǐng)25萬大軍,向北進攻中原。
徐達統(tǒng)率北伐大軍浩浩蕩蕩從淮安出發(fā),先進入山東。北伐軍所過之處,張布驅(qū)逐胡虜,恢復(fù)中華的討元檄文,許多州縣紛紛投降,北伐軍進展順利。11月,徐達指揮大軍攻克沂州(今山東臨沂),然后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命部將韓政扼守黃河天險,張興祖攻東平、濟寧,自己率大軍攻克益都(今山東青州)。12月,大軍抵達濟南,守城的元將開城投降。徐達復(fù)還益都,進攻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北伐軍出征三個月,山東基本被平定。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yīng)天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明,年號洪武。新朝建立,自然要封賞功臣,設(shè)置百官。朱元璋任命的左右丞相,一個是李善長,一個就是徐達。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李善長兼任太子少師,徐達兼任太子少傅。
這年2月,北伐軍沿黃河西進直入河南境內(nèi),接連攻克了永城、歸德、許州(今許昌),直逼陳橋。元汴梁(今開封)守將出城投降,徐達統(tǒng)率大軍直奔河南(今洛陽)。四月,經(jīng)過激戰(zhàn),元軍棄城而逃,河南被攻克。徐達繼續(xù)西進,攻克陜州(今河南陜縣),直逼潼關(guān)。元軍望風(fēng)而逃,徐達進入潼關(guān),向西直至華州(今陜西華縣)。至此,徐達的大軍已先后占領(lǐng)了山東、河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又占據(jù)了潼關(guān),對元朝的大都形成了月牙形的包圍態(tài)勢。五月,朱元璋駕幸汴梁,慰勞將士,同時商討下一步的進軍方案。徐達建議,應(yīng)立即發(fā)兵,攻取大都,朱元璋采納了徐達的建議,命徐達統(tǒng)軍進攻大都。
7月,朱元璋返回應(yīng)天。徐達、常遇春率諸將會于河陰(今河南滎陽),然后分兵進入河北。閏7月,徐達于臨清召集諸將,部署具體進軍方略。隨后,常遇春首先攻占德州,接連又攻占了長蘆(今河北滄州)、天津。鎮(zhèn)守天津的元丞相從??谕L(fēng)而逃,大都震動,人心大亂。
明軍進至河西務(wù)(今河北武清東北),大敗元軍,乘勝推進到通州(今北京通縣),又乘大霧伏擊元軍,元軍守將戰(zhàn)敗身死。通州失守的消息傳到大都,元順帝驚慌失措,于閏7月27日深夜帶著后妃、太子從建德門狼狽逃跑。8月2日,徐達率軍進至大都齊化門,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溝,攻進城中。徐達登上齊化門城樓,兵士將元順帝留下守城的淮王、左右丞相等人押到。這些人寧死不降,被徐達下令處死。其余愿意投降的,徐達準許投降,無一人被濫殺。徐達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庫,派1000兵士守衛(wèi)皇宮。同時嚴令所有將士,禁止擾民。由于徐達的軍隊紀律嚴明,使大都很快安定下來,街市上的店鋪買賣也照常營業(yè)。
朱元璋接到攻克大都的捷報后,宣布大赦天下,并下令改大都為北平府,命徐達、常遇春等人率大軍攻取山西、陜西等地,掃清元朝的殘余勢力。
1368年9月,徐達指揮大軍進入山西。12月攻占太原、大同,山西全部成為明軍的勢力范圍。洪武三年正月,徐達再次受命為征北大將軍,出兵西北。4月,經(jīng)潼關(guān)直指定西,大敗元軍。11月,徐達凱旋回到京城,朱元璋親自到龍江迎接。然后大行封賞,改封徐達為魏國公。洪武四年春天,朱元璋命徐達鎮(zhèn)守北平。第二年,為了徹底清除北方邊患,徐達再次受命出征,給元朝殘余勢力以沉重打擊。洪武六年,徐達留守北平。11月,元軍進犯大同,被徐達擊退。洪武十四年,徐達又率軍出塞,一直進至黃河最北端,大破元軍,凱旋而歸。
徐達從洪武四年鎮(zhèn)守北平,此后10多年間,數(shù)次率兵出塞,使元朝殘余勢力不敢輕易南下,有效地保衛(wèi)了大明的北方邊界,朱元璋由衷地稱譽徐達是萬里長城。
謙虛謹慎光明磊落
在明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徐達開辟江漢流域,掃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聲勢威名直達塞外,先后降服王公、俘獲將領(lǐng)不計其數(shù),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謹慎。朱元璋經(jīng)常召見徐達,設(shè)宴歡飲,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稱,而徐達總是謙虛謹慎,小心應(yīng)對,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按照朝廷的禮儀制度,徐達官至丞相,外出時備有相當規(guī)模的威赫儀衛(wèi)。但他時常乘著普通的車馬出門,回到家中也過著儉樸的生活,從不奢侈浪費,或者歌舞宴請以夸耀自己顯達高貴。朱元璋曾對徐達說:大將軍征戰(zhàn)幾十年,勞苦功高,從未安寧地休息過。我把過去住過的舊宅院賜給你,你可以安享天倫之樂。朱元璋所說的舊宅院,就是他稱吳王時的王府。徐達堅決推辭,不肯接受。有一天,朱元璋帶徐達來到舊吳王府,設(shè)計將徐達灌醉,然后把他抬到床上,蒙上被子,想用這種辦法強迫他接受賞賜。徐達酒醒之后,驚慌失措,急忙下床伏地向朱元璋請罪。朱元璋見徐達如此謙恭,心中非常高興,便不再硬逼他接受舊王府。
徐達除了謙虛謹慎,戰(zhàn)功卓著外,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忠誠正直,愛憎分明,不結(jié)黨營私。朱元璋曾在朝堂上當著群臣的面稱贊徐達說:受命率軍出征,取得勝利凱旋歸來,一貫不驕不傲,女色無所愛,財寶無所取,公正無私,像日月行天一樣光明磊落,大將軍就是這樣的人啊!
徐達在朝中功高位顯,深得皇帝信任,自然有人想高攀他,企圖利用他的聲望謀取私利。丞相胡惟庸曾想與徐達拉攏關(guān)系,結(jié)為友好,但徐達看不起胡惟庸的品行作為,沒有理會。
當胡惟庸希望與徐達結(jié)交而遭冷遇后,便企圖收買徐達的看門人福壽,想讓福壽捏造罪名陷害徐達。但福壽忠于其主,不吃那一套,胡惟庸也沒有辦法。
長期的戎馬生涯,使徐達的身體逐漸支撐不住,終于積勞成疾,一病不起。1384年閏10月,徐達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把徐達召回應(yīng)天,第二年2月20日病逝于應(yīng)天府,時年54歲。
徐達死后,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配享太廟,名列功臣第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7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宋真宗章獻明肅皇后之兄,劉美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