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夷簡在歷史上是什么樣的?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呂夷簡是北宋名相之一,出生于名門世家,伯父呂蒙正是宋太宗和宋真宗時期的宰相;父親呂蒙亨官至光祿寺丞、大理寺丞。呂夷簡的才干又比父輩勝出一籌,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時人給了他個“廉能”的美譽,宋真宗評價他“有為國愛民之心”。
呂夷簡智商、情商都很高,不僅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在處理具體問題上,既堅持原則,又講夠方式方法,靈活處置。
一次, 呂夷簡的老婆到皇宮拜見皇后,皇后告訴呂夫人,說是皇帝喜歡吃糟白魚,可這種魚最近市面上很少,御膳房采購不到。但祖宗立有規(guī)矩,不得要求地方送食材進京(“不得取食于四方”)。你家老呂的老家是淮揚一帶,應該能買到糟白魚,可不可以帶些給皇上吃?小事一樁,呂夫人當場就一口答應下來。
呂夫人急匆匆趕回家里,讓下人準備了十箱上好的糟白魚。正準備往宮里送時,呂夷簡就問夫人這是在干嘛,呂夫人將事情緣由說了一遍后,呂夷簡說,不用送那么多,送兩箱就足夠了。
呂夫人不解,問他:“這是送給皇帝吃的,怎么這么小氣?”
呂夷簡解釋說:“我不是小氣,你想啊,皇上都很難吃到的東西,你一送就送十箱,讓皇上怎么想?”呂夫人這才反應過來。
呂夷簡曾被宋仁宗貶官外放。有一次,宋仁宗龍體欠安,大臣一窩蜂地進宮探望。呂夷簡去得比較晚,宋仁宗很不高興,問他:“朕身患重病,眾卿家都心急火燎的趕來探視,你何故姍姍來遲啊?”
呂夷簡從容答道:“臣得知皇上龍體抱恙,心里非常著急,快馬加鞭趕回了京城,恨不得即刻見到皇上,可理智告訴我不能這么做。于是我就先回家換了套衣服,再慢慢走路過來。因為我擔心有人看到我風塵仆仆地往宮里趕,會對皇上的病情過度解讀,引起不必要的猜測?!彼稳首诼牶?,大為贊嘆,呂夷簡考慮問題太周到了!
宋仁宗天圣末年(1031年)的一天,內宮不慎發(fā)生火災。一大早,文武百官都迫不及待地來見皇帝,可還沒到宮門開放時間。宋仁宗聽說后,與劉太后一同就來到了皇宮門樓上,由于太后在場,因此掛了一層薄簾子,百官們紛紛在樓下跪拜問安,唯獨呂夷簡不跪。
宋仁宗派人問呂夷簡為何不跪。呂夷簡回答說:“宮廷出現(xiàn)變故,臣要見到天子的真容才放心?!彼稳首诋敿醋屓司砥鸷熥?,呂夷簡見了才跪了下去。此舉讓宋仁宗龍顏大悅,劉太后內心震撼:不管如何位高權重,武則天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可撼動,也是她不可逾越的紅線。
明道元年(1032年),先帝宋真宗的一個嬪妃李氏病逝,劉太后未公開治喪,還打算將葬禮辦得盡量簡單。呂夷簡知道后認為不妥,特地找到太后。太后很驚訝:“難道宰相還要過問后宮之事嗎?”
呂夷簡反問劉太后:“太后難道不為您的家族考慮一下嗎?”一句話將劉太后震住了,后來才下詔以該有的禮儀安葬了李氏。
原來,這個李氏不是一般人,她其實是當朝皇帝宋仁宗的親生母親!李氏原為劉太后的侍女,地位低下,得到宋真宗寵幸后,為宋真宗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被劉太后抱走撫養(yǎng),這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登基時才年十三歲,由劉太后臨朝聽政。劉太后此人有野心,但更有理性,后人評價她 “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可見她是將宋仁宗視如己出,真心扶上馬,再送一程的。以至于一直以來宋仁宗都以為劉太后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直到劉太后死后,宋仁宗才得知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悲痛欲絕,追封李氏為皇太后,并準備為母親以太后之禮改葬,之后,再追查、清算劉太后一族的罪過。
改葬李妃時,宋仁宗撫棺慟哭,及至見到母親因有水銀保護,面目如生,肌體完好,所葬一如皇后儀制。宋仁宗心里寬慰了許多,非但不追究劉氏一族的罪過,反而更為優(yōu)厚。
如果宋仁宗打開母親的棺槨,見到陪葬十分儉薄,劉氏家族就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呂夷簡在處理宋仁宗生母葬禮的事情上,深謀遠慮,這情商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上臺后,根據(jù)有宋一代臣工們的表現(xiàn),評選出了二十四名為本朝做出杰出貢獻的功臣,命最好的畫師把這二十四名功臣的圖像畫下來,供奉在昭勛閣里,史稱“昭勛閣二十四功臣”, 呂夷簡與趙普、曹彬、韓世忠等人赫然在列,成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茨蠅壑?今安徽鳳臺)人,祖籍京東路萊州(今屬山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太子太師、北宋名相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仆射,封申國公。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刀ㄔ辏?040年)再次拜相。慶歷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兼樞密使。其后因病以太尉致仕。慶歷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于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一、宰相列表
1、
2、
3、
4、
二、宰相資料:
1、范質
范質(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臺市威縣)人。五代后周時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范質自幼好學,博學多聞。后唐長興四年(933年)登進士第,官至戶部侍郎。后周建立后,歷任兵部侍郎、樞密副使等職。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質等人。
獲封蕭國公。陳橋兵變后,范質與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擁立趙匡胤為天子。曾舉薦趙普、呂慶余、竇儀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魯國公。次年罷相。同年九月去世,獲贈中書令。
范質曾主持編定后周的《顯德刑律統(tǒng)類》,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統(tǒng)》直接來源于此法典。著有《范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2、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后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早年曾被劉詞辟為從事,后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xié)助趙匡胤削奪藩鎮(zhèn)、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封韓王,賜謚“忠獻”,并配饗太祖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后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3、王欽若
王欽若(公元962年—公元1025年),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時期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五鬼之一。宋真宗、宋仁宗時期兩度擔任宰相。官至司空、門下侍郎等要職。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
澶淵之戰(zhàn)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今江蘇南京),被宰相寇準所阻,出判天雄軍。大中祥符初年,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
累官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
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病逝,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穆”。因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4、文彥博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因討平王則起義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經(jīng)宰相司馬光舉薦,起授平章軍國重事。
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紹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時,與司馬光等并入元祐黨人碑,后追復太師,謚號“忠烈”??滴趿荒辏?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jié)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zhí)法。
為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度卧~》錄其詞一首。
5、陳宜中
陳宜中(1218年—1283年),字與權,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南宋末年宰相。
初為太學生員,與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聯(lián)名上書攻擊丁大全。遭其打壓被取消太學生資格。謫為建昌軍,時稱“六君子”。
景定三年(1263)廷試第二,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宋史》載其依附權臣賈似道,遷為監(jiān)察御史,受賈似道授意參劾程元鳳。
德祐元年(1275),賈似道丁家洲兵敗,賈被革職,太皇太后謝道清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全面主持臨安危局。
主政期間,南宋有過英勇抵抗。但組織“焦山之戰(zhàn)”失敗,又在“溧陽之戰(zhàn)”、“常州之戰(zhàn)”中喪失主力,之后,陳宜中等人到溫州組織南宋流亡小朝庭,與張世杰、文天祥、陸秀夫、趙與擇一道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
宋末行朝撤往廣東(1276),在井澳十字門一帶與元軍大戰(zhàn),損失過半。戰(zhàn)后,陳宜中去占城借兵,張世杰、陸秀夫則帶領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軍在崖山海戰(zhàn)覆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朝宰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欽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彥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宜中
共23位,分別:王欽若、丁謂、馮拯、王曾、李迪、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王隨、陳堯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賈昌朝、陳執(zhí)中、文彥博、 宋庠、龐籍、 梁適、劉沆、韓琦、曾公亮、 富弼 。
1、王欽若
王欽若(962年—1025年),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初期奸臣,五鬼之一。宋真宗時期官至宰相、主和派代表。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澶淵之戰(zhàn)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與宰相寇準對立,出判天雄軍。
大中祥符初年,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累官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病逝,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穆”。因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2、丁謂
丁謂(公元966~公元1037),字謂之,后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河北。北宋宰相、奸臣。
與王欽若等人并稱為五鬼。先后任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封晉國公。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jié),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jié)度使錢文奉的幕僚,任節(jié)度推官,遂為長洲人。
通籍后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后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jié)度使,衣錦歸里,“建節(jié)本鎮(zhèn),一時為榮”。
離京時,宋真宗特賜御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尤為盛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不久,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丁謂任蘇州軍節(jié)度使時,宋真宗曾為他在蘇城西南橫山吳王拜郊臺后丁家山下建造過第宅。又,藍家巷(今鈕家巷)原有丁晉公廟。
因作惡太多,丁謂最后被罷相,貶為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司戶參軍,他的四個兒子、三個弟弟全部被降黜。
抄沒家產時,從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賄賂物品,不可勝紀。景祐四年(1037)閏四月,卒于光州,歸葬蘇州城西華山習嘉原。
3、馮拯
馮拯,字道濟,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知數(shù)州。
真宗咸平四年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德二年拜參知政事。以疾罷。大中祥符四年知河南府。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陳州。
天禧四年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進左仆射。仁宗天圣元年罷相,出判河南府(同上書),卒,年六十六。謚文懿?!端问贰肪矶宋逵袀鳌?/p>
4、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辭。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發(fā)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jiān)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
曾規(guī)諫宋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后罷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
寶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鄆州去世,年六十一。獲贈侍中,謚號“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5、李迪
李迪(971年-1047年 ),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后遷家至濮州(今山東鄄城舊城)。北宋名臣、詩人。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狀元及第,歷任通判、知州、知制誥、節(jié)度使等職,多次出入內外,兩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慶歷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贈司空、侍中,謚號“文定”,仁宗親題其碑首為“遺直之碑”?!度卧姟蜂浧湓姡度挝摹蜂浻衅湮?。
6、張知白
張知白(?-1028年),字用晦。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北宋宰相。
端拱二年(989年)進士,歷任龍圖閣待制、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后知劍、鄧、青三州等職務。又官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節(jié)度判官。
咸平年間上疏,真宗召試舍人院,權授右正言。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節(jié)儉,“自奉養(yǎng)如為河陽掌書記時。天圣六年(1028年),卒于任上。贈太傅、中書令,謚文節(jié)。
7、 張士遜
張士遜(964年—1049年),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說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政治人物、詩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舉進士第,為均州鄖鄉(xiāng)縣(今湖北鄖縣)主簿,除射洪(今屬四川)令,歷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鄧國公(今河南鄧縣一帶)致仕。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謚文懿。張士遜曾經(jīng)活躍于北宋政壇,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8、呂夷簡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茨下穳壑荩ń癜不狰P臺)人,祖籍京東路萊州(今屬山東)。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師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
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仆射,封申國公。
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慶歷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兼樞密使。其后因病以太尉致仕。
慶歷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于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輔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社會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為宋代名相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度卧姟蜂浧湓娛皇?。
9、王隨
王隨(約975~1039年),字子正,北宋河陽(河南孟縣)人。宋真宗時,以給事中知杭州,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竟明大法。
曾為長水子璇禪師之首楞嚴義疏注經(jīng)作序,并刪次《景德傳燈錄》三十卷為《傳燈玉英集》十五卷行世。宋仁宗明道年間,出任宰相(也有史書作“丞相”)。臨終書偈而逝。
10、陳堯佐
陳堯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 ),字希元,號知余子。閬州閬中人。北宋宰相、水利專家、書法家、詩人,左諫議大夫陳省華次子、樞密使陳堯叟之弟、天雄節(jié)度使陳堯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陳堯佐進士及第,授魏縣、中牟縣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1044年),陳堯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惠” 。
11、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
咸平五年(1002年),進士及第,授大理寺評事,知玉山縣,拜大理寺丞等。天圣四年,遷翰林學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樞密院事、戶部侍郎。
寶元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歷八年(1048年),去世,贈太尉兼侍中,謚號文憲。皇祐年間,改謚文簡,著有《章文簡公詩集》等。
12、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13、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進士第,補揚州觀察推官,歷知乾、揚、天雄、永興、并等州軍,以善于治獄聞名。
宋仁宗特召其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內銓。歷任知審官院、知永興軍、樞密使等職。慶歷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慶歷新政”,為相百日而罷,出知兗州。
慶歷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師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師,封祁國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后,于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獲贈司徒兼侍中,謚號“正獻”。
14、賈昌朝
賈昌朝(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北宋宰相、訓詁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賜同進士出身,任為國子監(jiān)說書。宋仁宗朝,歷任天章閣侍講、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等職。
官至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封魏國公。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年六十八。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元”。宋英宗親題其墓碑為“大儒元老之碑”。
15、 陳執(zhí)中
陳執(zhí)中(990-1059),字昭譽,參知政事陳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真宗時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衛(wèi)尉寺丞,知梧州。
后歷知江寧府、揚州、永興軍。仁宗寶元元年同知樞密院事。慶歷元年出知青州,改永興軍。四年,召拜參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樞密使。
皇祐元年出知陳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二年充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判亳州。逾年辭節(jié),以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卒,年七十。謚恭。
16、文彥博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因討平王則起義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經(jīng)宰相司馬光舉薦,起授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紹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
17、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學家,工部尚書宋祁之兄。開封府雍丘縣雙塔鄉(xiāng)(今河南商丘民權縣雙塔鄉(xiāng))人。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鄭國公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贈太尉兼侍中,謚號“元獻”(一作元憲),英宗親題其碑首為“忠規(guī)德范之碑”。
18、龐籍
龐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北宋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后,任黃州司理參軍,深得知州夏竦的贊許,認為龐籍極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不久龐籍又先后升任為江州軍事判官,開封府司法參軍,刑部詳復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遷至樞密副使、樞密使、太子太保等,封穎國公。
龐籍不僅與韓琦、范仲淹等人交好,還提攜了司馬光、狄青等人。
嘉佑八年(1063年),龐籍去世,年七十六。追贈司空、侍中,謚號“莊敏”。
19、 梁適
梁適,字仲賢,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于山東東平。其父梁顥為翰林大學士,以父蔭為官。雖然“狀元父子”雙雙早逝,仲賢卻帶領家族走向繁盛。
稱“忠孝三梁”(梁顥,梁固,梁適),可與“文情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比肩。
宋代,是東原梁氏家族最為顯赫之時,其族人居朝為官宦者頗多,當時就有著“滿堂笏,梁半朝”之稱,與東漢時期梁統(tǒng)家族一樣輝煌盛名。
20、劉沆
劉沆,今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zhèn)三門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圣八年(1030年)劉沆進士及第,名列第二。
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進士設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為首”,在位以“長于吏事”著稱。
21、韓琦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
韓琦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歷任將作監(jiān)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職。曾奉命救濟四川饑民。宋夏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與范仲淹率軍防御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范”。
之后又與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歷新政”。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yè)”;在地方,他忠于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與富弼齊名,并稱“富韓” 。
熙寧八年(1075年),韓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為他御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追贈尚書令,謚號“忠獻”,配享宋英宗廟庭。宋徽宗時追封魏郡王。
22、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刑部郎中曾會次子。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進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魯國公。
卒年八十,獲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謚“宣靖”。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3、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
天圣八年(1030年),富弼舉茂才異等,歷授將作監(jiān)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慶歷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據(jù)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
任樞密副使時,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新政失敗后,出知鄆州、青州等地。任內救助數(shù)十萬災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曾勸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系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wěn)定下來。
熙寧二年(1069年),再度為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亳州。拒不執(zhí)行青苗法,聲稱“新法,臣所不知”。后以司空、韓國公致仕,退居洛陽,仍繼續(xù)請求廢止新法。
元豐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贈太師,謚號“文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朝宰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