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項羽。
眾所周知,在巨鹿之戰(zhàn)后的那個冬天,章邯率領20萬秦軍投降了聲勢正隆的項羽。然而,對于這件事,司馬遷似乎有些異議。
在《項羽本紀》的記載中,秦軍兵敗,章邯兩次“欲約”;第二次,項羽同意了(欲聽其約);投降儀式上,司馬遷的描述是“已盟”。也就是說,整個過程都是章邯與項羽的盟和約,并不見一個“降”字。
而更有意思的是,項羽在盟約之后,立馬將章邯立為雍王,并安置在楚軍中,還讓原章邯的長史司馬欣為上將軍,繼續(xù)擔任這支秦軍的主將,作為項羽軍的向導。
這其中有兩個細節(jié)值得我們注意:
其一,此時距離項羽分封諸侯還有好幾個月,而項羽自身不過是諸侯上將軍,還掛著楚懷王封的魯公爵位。所以,章邯是項羽封的第一個王,他給章邯封爵位比他自己還高。
其二,一般處理降軍,無外乎放還為民、全部殺掉,如果要繼續(xù)用他們打仗,也要分化補充進自己的部隊讓自己的人擔任軍官,以便于控制這支軍隊。而項羽卻沒有將秦軍分化,而是仍舊讓其單獨成軍,并讓原來的秦將繼續(xù)擔任軍官。這說明,作為降軍,秦軍地位已經十分超然。
這些記載,有人認為,司馬遷似乎隱隱約約在說明,章邯只是和項羽達成了某種約定。也就是說,章邯有條件地服從項羽的領導,而項羽同時也要給予章邯和秦軍一定的特權。
然而,章邯進入楚軍系統(tǒng)之后,秦軍對項羽不滿,項羽卻單獨與屬下黥布、蒲將軍商量并形成了決策:坑殺秦軍。沒有證據(jù)表明章邯到底知不知道這個決策,但同樣沒有記載章邯反對或是同意。
那么,有兩種情況,第一,章邯并不知情,項羽撇開章邯做了決定并坑殺了秦軍;第二,章邯知情,表示了反對或者同意,但秦軍還是被坑殺了。
不管是哪種情況,可以明確的是,在這件事情上,項羽擁有絕對的決策權,而章邯已經沒有資格發(fā)表任何意見,他的意見已經無關緊要。
也就是說,即使在面對他曾經的屬下的命運的問題,他仍舊沒有任何的發(fā)言權。這表明,章邯仍舊是投降,只不過是有條件的投降。
甚至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猜想,章邯因為有20萬軍隊在手,籌碼很足,所以投降時要價很高,經過了兩輪談判才最終敲定。
然而由于章邯要價太高,項羽表面上同意了他的投降,但卻對章邯和這支秦軍不放心。
于是,項羽首先明升暗降,讓章邯脫離了這支軍隊的掌控權,然后尋個由頭,將這20萬秦軍徹底坑殺,讓章邯三人成為光桿司令,只能聽從項羽的命令和安排。
在我們的印象中,項羽似乎是一個政治低能兒,沒有這么高超的手段。但其實,這很符合項羽一貫的作風:他喜歡掌控別人,并且不在乎殺多少人。
可見,項羽也是一個政治高手,而章邯才是被玩弄于股掌之間的那個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81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