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章邯,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前207年冬,兩頭受氣的章邯,實在是走投無路了。
一、章邯為何要投降?
章邯本是與王離軍合圍巨鹿的。然而不久前,項羽打敗了王離軍,殺主將王離,可見這支秦軍幾乎是全軍覆沒,章邯收集殘軍退到棘原,大約還有20萬人。
但原來的合圍之勢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趙軍也從巨鹿之圍中解脫出來。
因此,龜縮在棘原的章邯軍,面對的已經(jīng)不只是漳水對面的項羽6萬大軍,還有北面的陳余張耳等農(nóng)民起義軍,可以說,章邯軍此時是寸步難行。
另外,章邯不得不投降的原因是,部隊的補給和士氣已經(jīng)很不足了。在此之前,王離敗后,項羽又對章邯軍進行過一次試探性進攻,并取得了勝利。可見,經(jīng)過兩次失敗的章邯軍,士氣非常低落。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此前章邯派長史司馬欣前往咸陽,報告軍情,順便請求軍需。可是司馬欣灰溜溜的回來報告章邯,他連趙高的面都沒見著,趙高似乎并不信任您了。
末了,司馬欣還說了一句,打贏了,被猜忌而死;打輸了,因罪處死。
雖然章邯嚴厲指責了司馬欣的“造反”言論,但章邯很清楚,補給沒有要到,孤軍在外遲早是撐不下去的。
總結(jié)一下,章邯此時的處境是,有20萬大軍,但補給缺乏、士氣低落,同時受到趙高猜忌,夾在秦廷和起義軍中間兩方受氣。
因此,章邯的投降是不得已為之,20萬大軍總要吃飯。但同時,這20萬大軍也是他投降的資本。
那么,章邯會選擇向誰投降呢,項羽還是劉邦?
二、好漢不吃眼前虧
那么,章邯會選擇向誰投降呢?很可惜,沒有劉邦這個選項。
因為,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項羽大軍就在漳水對面與章邯隔河相望,而張耳陳余率領(lǐng)的起義軍,也在章邯的背后虎視眈眈。
不夸張的說,章邯軍此時正處在各部農(nóng)民起義軍的汪洋大海之中。
那么,劉邦在哪?根據(jù)時間來看,此時的劉邦,剛剛征服了南陽和宛城,收服了張良和陳勝項梁留在中原的殘部,正在向宛城行進。距離漳水岸邊的棘原,距離是相當?shù)倪h。
也就是說,章邯如果要投降劉邦,必須繞過近在咫尺的項羽大軍和北面的陳余張耳軍,去投奔千里之外的劉邦,你覺得項羽會讓他過去嗎?
即使項羽和張耳陳余不管他,章邯也未必到得了劉邦的面前,因為剛剛說道,章邯的補給已經(jīng)成問題了。
所以,好漢不吃眼前虧,章邯沒得選擇,只能選擇向河對面的項羽投降。
三、誰才是最好的選擇?
從眼前來看,章邯只能選擇項羽,那么從長遠來看,項羽和劉邦誰才是最好的選擇呢?
答案是,項羽。
有人說,最后不是劉邦取得了勝利成為了皇帝嗎?這是純粹的上帝視角。
就當時而言,劉邦一支弱旅能不能成功進入函谷關(guān),甚至能不能進得了武關(guān)都還是個未知數(shù);而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打敗王離這支最精銳的秦軍,已經(jīng)是炙手可熱,且看司馬遷的一段記載:
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不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屬焉。-《史記·項羽本紀》
雖然有點夸張,但也可以明確,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已經(jīng)取得了崇高威望,這還不算,項羽還得到了一個稱號-諸侯上將軍。
什么是諸侯上將軍呢?這是一個戰(zhàn)國時候的稱謂,一般在各國聯(lián)合討伐敵國的時候,為了軍令通暢,會推舉一人在統(tǒng)一部署所有諸侯國的軍隊,各國軍隊也都要聽從調(diào)派。
也就是說,項羽的地位,已經(jīng)凌駕于各諸侯之上,所以才會有“諸侯屬焉”的說法。
所以,此時的劉邦只是一個前途未卜的武安侯,而項羽卻是萬眾仰視的諸侯上將軍。
三國末年,魏將滅蜀,有人勸劉禪降吳。譙周就說,向小國投降和向大國投降,哪個受辱更大呢?投降一次和投降兩次,哪個受辱更多呢?
現(xiàn)在章邯面臨的也是這個選擇。項羽實力和地位都高于劉邦,以當時看,未來這個天下肯定是項羽的。如果投降劉邦,到頭來不還得投降項羽一次?
因此,對于章邯來說,用腳指頭想想都知道,投降項羽是比投降劉邦要好一萬倍的選擇。
四、誰給的價碼更高?
即使如此,剛剛提到,章邯還有20萬大軍,也就是說章邯手里是有籌碼的。
那么,章邯會不會用這個籌碼給自己博取更大的收益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章邯向誰投降還有一個關(guān)鍵在于,劉邦和項羽,誰給的加碼更高。
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紆水上,大破之。-《史記·項羽本紀》
章邯收到陳余的勸降信后,便想要投降項羽,然而奇怪的是,項羽沒答應(yīng),反而兩次擊破秦軍。
項羽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項羽仇視秦軍,并且自信可以全面消滅章邯的秦軍,因此不接受投降;其二,章邯的投降是有條件的,雙方?jīng)]談攏。
項羽只有大約6萬軍隊,而章邯有20萬,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項羽雖然仇視秦軍,但也無力全部消滅這股秦軍;而且就算可以全部消滅,投降不成的秦軍困獸之斗肯定也會帶給項羽巨大的損失。
項羽雖然年輕,但也并不天真,因此第一種可能性非常小。那么只剩第二種可能性,沒談攏。如果是這樣,那么接下來項羽進攻的目的就很明確了:壓低章邯的要價。
果不其然,項羽在兩次進攻之后,接受了章邯的投降。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避娎艚栽弧吧啤!表椨鹉伺c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與屬下商議,接受章邯投降的理由是,軍糧太少。事實上,巨鹿之戰(zhàn)項羽破釜沉舟的確沒帶多少軍糧,但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應(yīng)該不會為補給發(fā)愁。
而且如果是補給問題,項羽為何早不接受投降?投降之后又哪里來的糧食給降軍吃呢?
所以,項羽真正的原因是,章邯給的價碼合適,雙方談攏了。
那么,章邯的價碼是什么呢?上文已經(jīng)給出答案了:章邯投降后,項羽立馬為章邯封王,并讓長史司馬欣為上將軍,仍舊率領(lǐng)原來的秦軍為楚軍的向?qū)А?/p>
要知道,此時連項羽也不過是諸侯上將軍,都還不是王,而分封十八路諸侯還在項羽入關(guān)之后,也就是說,章邯是項羽封的第一個王。
而第一次沒有談成,可見,章邯的投降要價并不低。乃至于這段記載普遍用的“約”和“盟”,甚至沒有用“降”。
也就是說,甚至司馬遷認為章邯并不是“投降”項羽,而是有條件的接受項羽的領(lǐng)導。
雖然沒有記錄表明,劉邦能給出什么樣的價碼。但無疑,此時還是個武安侯的劉邦,給不出這樣的價碼。因為劉邦封出去的第一個王,是在五年后封的齊王韓信。
由此看來,項羽對于章邯的投降,是給足了誠意的。而章邯能得到這樣的待遇,也算是意外驚喜了。
總結(jié)一下,章邯之所以選擇了投降項羽,而不是劉邦,
一是因為項羽大軍就在章邯軍的門口,現(xiàn)實條件決定了他只能向項羽投降;
二是因為項羽此時的地位更高,從長遠來看,投降項羽是最好的選擇;
三是因為項羽給出的誠意是劉邦給不了的,也只有項羽能給出讓章邯滿意的籌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81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