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郭子儀的故事。
在古代,皇帝有明君也有昏君,每個皇帝的政治水平和能力都有不同的地方,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都逐漸變得疑心很重,沒有辦法再去信任周圍的人,在這種情況,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臣子跟皇帝之間的關系。
對那些有能力或者是想要有成就的人,先得到的就是皇上的認可,得到皇帝的信任之后在朝廷上的勢力和手上的權力就會增加,但是這個世界上兩個人的心意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之后就是自己內心的膨脹跟皇上的顧慮,所以皇帝和大臣之前有猜測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也有很多用自己智慧在官場上立足的,得到了權力還得到了皇上的信任,這一生都沒有受到皇上的打壓,這個人就是郭子儀。
武則天在位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開始展現(xiàn)出自己的才干了,在武舉里就得到了第一名,之后為國家打了很多勝仗,把自己的名聲打響了,人人都知道郭子儀是一位經(jīng)常得到勝利的將軍,也是歷史上的武狀元,所以他的成就是一般人都不可及的,李隆基在位的時候,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在戰(zhàn)亂平定之后他給自己的國家贏得了強大的外援,在郭子儀的努力下,河東得到了平定,唐高宗也能回到長安城了。
可以說,郭子儀是安史之亂里面的功臣,派兵這么多次,打的叛軍措不及防,到了朝廷上,皇帝給他封了郡王,還升了他兒子的官,之后更因為郭子儀有功,他的兒子還娶了公主,從此之后他在家里和朝廷的地位沒有人敢動他,皇帝還給了他一塊免死金牌,這個金牌能在緊急時刻保住他的命,是很高的獎勵。
郭子儀在得到了這么多獎賞之后做出了一個讓人不明白的事情,就是他不給自己的府上設立守衛(wèi),連大門也不關,就那樣一直開著,來人了就能直接進來不用拜見,有一次,他的手下有事情找他,進門就看見他伺候自己的夫人和兒女梳洗,沒有一點當大將軍的架子,這件事情傳開之后,都覺得郭子儀跟現(xiàn)實生活中不一樣。
他自己沒啥反應,但是他的兒子們覺得很丟人,覺得這樣的傳言有損郭家的名聲,所以他建議自己的父親在家門口設立通報的人,畢竟家里的事情不能讓外人知道,郭子儀聽到之后很生氣,把兒子說了一頓,說這都是在保全郭家。
原來郭家雖然受到了獎賞,但是這樣的權力肯定會讓人引起關注,如果大門都開著,讓家中的一切都讓大家看見,才能讓皇帝把猜疑打消,也只有這樣,郭家才能長久的昌盛下去,知道原因后的兒子這才明白,八十四歲的時候郭子儀去世,這么多年從來沒有出過事情,全都是他的智慧和懂得怎么能做一個好的大臣有關。
郭子儀是唐朝名將,歷經(jīng)了四代皇朝。卻始終屹立不倒,享年85歲,被稱為五福老人。這主要是因為他十分的謙虛睿智,一生都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會因為貪戀個人的權利而影響國家。所以四任帝王都十分尊重他,后人對他也有極高的評價。
武則天時期。朝廷開始舉辦武舉選拔將領,郭子儀就是在那個時候因為自己十分突出的武藝和淵博的軍事知識而成為了武狀元。但當時并沒有得到重用,后來安史之亂,安祿山勢如破竹屢戰(zhàn)屢勝。很多武將要么不敢出兵,要么借此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要求,如果不滿足就不會上戰(zhàn)場。只有當時任溯方軍節(jié)度史的郭子儀,二話不說什么要求也沒提,直接奔赴戰(zhàn)場,活捉史思明,收復了失地。可見郭子儀的為人處世一直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
安史之亂之后唐朝政治混亂,民生困苦。很多節(jié)度使都擁兵自重,和一幫外族勾結,合謀對唐朝進行侵犯。當時唐代宗十分恐慌,但是礙于面子不好意思逃跑,于是令郭子儀出兵,郭子儀早就把兵權交了上去,但是帝王開口,又一次馬上帶兵去平亂救危。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當中曾經(jīng)評價過郭子儀,說他雖然功高天下,但是帝王并不猜疑,即便位極人臣,可是眾臣并不嫉恨。
郭子儀雖然歷經(jīng)四朝,帶兵南征北戰(zhàn),軍功無數(shù),卻從不貪戀權柄。帝王讓他帶兵,他就義不容辭,帝王不需要,他就上交兵權回家含飴弄孫。郭子儀最后享年85歲,一生富貴榮華,子孫滿堂,是唐朝難得的長壽之人。唐德宗因為他的逝世廢朝5日,還親自到安福門為他痛哭送行,如此哀榮,歷史罕見。
高蓋主主不疑,做人當學郭子儀。我們細看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郭子儀就是個成了精的老狐貍。
大家都知道,在中唐到晚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甚至大唐滅亡的原因,也跟藩鎮(zhèn)割據(jù)尾大不掉有直接關系。 作為大唐專職副總司令(天下兵馬副元帥)總司令(天下兵馬大元帥)一直由皇帝或太子(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兼任,就跟現(xiàn)在的足協(xié)一樣,足協(xié)主席不管事,專職副主席是真正的一把手。
無論是當諸道兵馬都統(tǒng)、司徒、太尉乃至汾陽郡王,郭子儀很長時間一直兼任朔方節(jié)度使,可以說就是一個與安祿山同等規(guī)模的碩大藩鎮(zhèn)。
但就是這樣一個最大的藩鎮(zhèn)或者說軍閥,郭子儀真正做到了功高蓋世權傾天下,而且歷經(jīng)七朝恩寵不衰,這讓我們不能不對郭子儀的為人處世方式寫一個大大的?贊?字。
郭子儀為人處事的獨到之處,我們通過三件事就可以看出來,而且后來也有很多名將學他的做法,比如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的名將岳鐘琪乃至曾國藩,都學過郭子儀的辦法,但是形似而神不在,有點畫虎類犬的意思了。
我們來看第一件事,也就是郭子儀的汾陽王府。
按照人們習慣的理解,一入侯門深似海,一個侯爺?shù)母∩星疑衩啬獪y,一個縣政府尚且三道門衛(wèi),老百姓想進去參觀游覽那件事是找死的節(jié)奏。
但是郭子儀的汾陽王府不但沒有高墻,連個門衛(wèi)都沒有,什么賣西瓜葡萄羊肉串的,販夫走卒都可以隨便進出,以至于連郭子儀每天中午吃的啥飯都看得見。有一次郭子儀的一個部下去串門(郭子儀不需要跟原先的部下斷絕來往,比如后來的韓世忠、徐達、湯和),看見郭子儀的夫人和女兒正在洗臉,堂堂的汾陽王老郭頭正端著臉盆,肩膀上搭著毛巾當服務員呢,弄得郭子儀的兒子們都很尷尬:?老爺子您這做法是不是有點丟臉呀??
他就是唐朝大廈傾覆之際、危急存亡之時的慷慨歌者——郭子儀。 大唐郭子儀:為何功高蓋世而主不疑 年近古稀的郭子儀臨危受命,成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jié)度使,與訓練有素的叛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平定了“安史之亂”,保住了李唐江山,居功至偉。后來的吐蕃入侵,藩鎮(zhèn)作亂,都全仗他東征西討,肅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靠他支撐門面。功成之后,郭子儀被肅宗皇帝贊揚:“國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其為“尚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評價道“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其將佐致大官、為名臣者甚眾?!边@幾句評語凸顯出了一個善于團結各種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功高、同僚們不厭惡他位尊、平常人并不反對他的奢華;同時,他善于提拔與培養(yǎng)人才,所以他屬下的干部有許多人都成為國家的重要官員。 郭子儀(697-781年),唐代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史,累遷單于副都護、振遠軍使。在仕途上,郭子儀是許多人的理想,出將入相且滿堂兒孫,多到他見了但知點頭而不能呼名,“每諸生問安,頷之而已”,“七子八婿,皆為朝廷顯官。”第六子郭曖為唐代宗的東床駙馬,娶升平公主為妻。由此觀之,郭子儀可謂是富貴壽考冠絕古今。據(jù)說他做壽六十大壽那天,因七子八婿均位列高官,家人拜壽時把朝笏(朝見皇帝時捧在手中的那塊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滿一床?!奥铱仗?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揚,曾為歌舞場?!闭f的也是這出典故。堆笏滿床,可見家中大官之多。因此這一典故被用來借喻家門福祿昌盛、富貴壽考,后來這個主題被畫成畫,拍成戲劇,在民間廣泛流傳,至明清兩代《滿床笏》成了官場到民間的重頭戲?!都t樓夢》里賈府唱酬神戲,賈老太太因拈著了這出戲而喜出望外。舊時中國民間有錢人家,要把郭子儀的畫像懸掛中堂,稱作“天官圖”,以祈全福全壽。 李白有詩云:“吾觀古來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亂世用武將,治世重良臣。武將多是桀傲不羈、無所畏懼,而且更為要緊的是他們每人或多或少都有著自己的一支隊伍,或者是又對自己忠心的部下屬將,而且由于戰(zhàn)功顯赫易登高一呼而百應;文臣則多小心謹慎,且手無兵權。所以中國歷史自古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韓信、岳飛、李善長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均因不諳此道而招致殺身之禍;而即便如此張良、范蠡、韓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也只能激流勇退,去官歸隱。郭子儀確實個特例。 郭子儀是歷史上罕見的以壽終的功臣,他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活了85歲。德宗繼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稱姜子牙為“師尚父”,賜號郭子儀為“尚父”;郭子儀彌留時,德宗派兒子舒王李誼代表他親自前往省問,他的一生可謂“寵遇冠于人臣”。這所有的一切,古往今來多少文臣武將欲求其一而不可得,為什么郭子儀卻都囊括了,為什么它能夠做到功高而主不疑,而且能安安穩(wěn)穩(wěn)美滋滋地壽終正寢,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個一代名將韓信被害前曾仰天嘯說的千古不變的定律? 首先,郭子儀是肅宗發(fā)動政變的后方支持者,是政變的同謀者!他抓住千載難逢的契機,扶持肅宗登基,自己從而一躍成為新朝廷的頭號功臣。 “安史之亂”爆發(fā)時,郭子儀已經(jīng)是衛(wèi)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使的重臣了。玄宗逃難途中,太子李亨在馬嵬坡發(fā)動兵變,此后在玄宗還沒有退位的情況下,擅自在靈武登基,是為肅宗。李亨登基的靈武,恰恰是郭子儀的根據(jù)地! 李亨到達平?jīng)鲋?,彷徨四顧,不知何去何從。這時,郭子儀的手下、朔方節(jié)度副使杜鴻漸遣判官李涵來給李亨送信,請?zhí)忧巴`武安置。接著派遣朔方軍數(shù)千人迎接肅宗。七月到達靈武,杜鴻漸立馬聯(lián)合御史中丞裴冕,一同向李亨進言,以玄宗入蜀,“江山阻險,奏請路絕,宗社神器,須有所歸”的名義請求李亨登基。八月,肅宗詔郭子儀和李光弼來靈武見駕,準備收復京師。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拜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這時,玄宗剛剛抵達成都。 沒有郭子儀的同謀,李亨想在靈武登基是不可想像的。杜鴻漸是郭子儀手下的副使,沒有郭子儀的首肯難以調動軍隊;而此時玄宗仍然是天下之主,杜鴻漸僅僅一個節(jié)度副使,怎敢擅自擁戴李亨?一切都表明郭子儀是李亨篡位的同謀。 最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是郭子儀的自供狀。肅宗駕崩后,代宗繼位,怕郭子儀功高難制,遂將郭子儀罷官,命他回京替肅宗守陵,封為“肅宗山陵使”。這是想向郭子儀傳達一個信號,即代宗對郭子儀十分忌憚,不愿再讓他掌握兵權。郭子儀收到這一信號后誠惶誠恐,立馬把肅宗前后所賜的詔書匯總為二十卷,獻給代宗御覽,同時上了一道表,表中自陳:“臣德薄蟬翼,命輕鴻毛,累蒙國恩,猥廁朝列。會天地震蕩,中原血戰(zhàn),臣北自靈武,冊先皇帝,乃舉兵而南,大搜于岐陽。先帝憂勤宗社,托臣以家國……”“臣北自靈武,冊先皇帝”,這是天寶十五年七月,玄宗八月才宣布遜位;“先帝憂勤宗社,托臣以家國”,君臣情分非他人可比。出自當事人之手的這道表是最雄辯的輔佐肅宗篡位的證據(jù)!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郭子儀說“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不非之?!逼鋵?,綜觀郭子儀一生的起伏變遷,并不是“主不疑”,而是他識時務,能夠用自己的小心將主子的懷疑安然消解。 民間流傳很廣的《打金枝》的故事,說的是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儀,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之子郭曖為妻。有一次小倆口吵嘴,郭曖見妻子擺出公主的架子,憤懣不平的說:“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著你父親是天子嗎?告訴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親打敗了安祿山才保全下來的,我父親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才沒當這個皇帝!”(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升平公主聽到郭曖出此狂語,氣得立即回宮稟報皇上。唐代宗聽完女兒的投訴后,不動聲色的說:“你是個孩子,有許多事你還不懂。你丈夫說的都是實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下來的。如果你公公想當皇帝,早就當上了,天下就不是咱們李家的了?!惫觾x知道這事后,嚇壞了,他聽說兒子口出狂言,幾近謀反,“尚父拘曖,自詣朝堂待罪?!奔纯塘钊税压鶗崂壠饋淼綄m中面見皇上,請皇上治罪。可是,唐代宗卻和顏悅色,一點也沒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儀說:“小倆口吵嘴,話說的過了點,咱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了,不是有句俗話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嗎?裝作沒聽見就行了?!?按照常理,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郭曖說的那句大逆不道的話——“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嫌天子不作!”不僅因為這句話大逆不道,更因為這句話赤裸裸地道出了真相,皇帝心胸再開闊也斷不可能容忍有人公開地對皇位進行威脅。郭子儀當然深知這里的利害沖突,所以要把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把謀反的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于是他曲中見直、迂而能返故意演一出苦肉計給皇帝看。皇帝也知道,既然郭子儀無意謀反,以后坐穩(wěn)江山還得指靠著他,所以也愿意把這件事變成一出喜劇了結!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陪郭子儀敏感的政治覺悟,和大難來臨之際的冷靜和沉著,不動聲色間化險為夷。 歷史還記載說,汾陽郡王府從來都是大門洞開,販夫走卒之輩都能進進出出。一次,郭子儀的一名手下將領到外地任職,去汾陽郡王府辭行。在王府里,他看見堂堂的汾陽郡王正為夫人和女兒做奴仆,端著洗臉水,拿著手巾。郭子儀的兒子覺得臉上無光,一齊勸說父親,希望父親能夠自重,不要讓外人笑話,郭子儀給兒子們講明道理,“我家的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糧的有一千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墻,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人與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風點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來滅族之禍,今“蕩蕩無間,四門洞開,雖讒毀是興,無所加也”。也就是說現(xiàn)在我打開府門,任人進出,即使有人想誣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別人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謠言。兒子們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親的高瞻遠矚。 郭子儀晚年在家養(yǎng)老時王侯將相前來拜訪,姬妾從來不用回避。一次唐德宗的寵臣盧杞前來拜訪時,郭子儀趕緊讓眾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這位“鬼貌藍色”的當朝大臣。盧杞走后,家人詢問原因,郭子儀說道,“盧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險惡,如果姬妾見到他,肯定會笑出聲來,盧杞必然懷恨在心,將來他大權在握,追憶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禍臨頭了”。后來盧杞當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唯獨沒有找郭子儀家的麻煩,這也應驗了之前郭子儀預言和判斷,一場大禍被郭子儀消彌得不著痕跡。 第三,唐王朝風雨飄搖,北斗元帥郭子儀是惟一可以依恃的萬里長城,于是他能夠屢仆屢起為皇室重用。 肅宗駕崩后,代宗繼位,怕郭子儀功高難制,遂將郭子儀罷官。當時史思明之子史朝義盤踞東都洛陽;李光弼的副使仆固懷恩屯兵汾州(今山西汾陽),決心反唐,秘密引回紇、吐蕃大軍侵犯河西。安史之亂,郭子儀兩次從叛軍手里收復兩京,曾經(jīng)帶領過借來的回紇兵,同他們可以說有過并肩戰(zhàn)斗的情誼。他在回紇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紇人一向稱他為“郭令公”,表示對他的尊敬。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勢下,代宗不得已重新啟用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尚未將軍隊集結完畢,吐蕃已經(jīng)攻陷長安,代宗逃亡到了陜州。郭子儀追蹤代宗的行蹤,一路收集散兵游卒,遂派六軍兵馬使張知節(jié)、烏崇福、孫全緒等率兵萬人為前鋒,在長安城外扎下大營,插滿旗幟,夜里則到處生滿篝火,一眼望去,看不到盡頭。占領長安的吐蕃軍隊被這種迷魂陣嚇破了膽,加上懾于郭子儀郭令公的威名,一夜之間退出了長安城。 其后,代宗意識到郭子儀是惟一可以依恃的萬里長城,于是將其官復原職,重新啟用。這時唐王朝最大的心腹之患是仆固懷恩,仆固懷恩聯(lián)結吐蕃、回紇、黨項等數(shù)十萬大軍南下,直接威脅長安。在這種情勢下,代宗對三朝元老郭子儀的猜忌暫時被放到了一邊,恩寵開始無限升級。先是封郭子儀為尚書令。這可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封賞。尚書令就是首席宰相,有唐一代,按照慣例,這個官職一直空缺,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曾經(jīng)做過尚書令,大臣們都不敢再擔任這一官職,以示對唐太宗的尊重,常常用別的官職來代替宰相,而不敢稱“尚書令”。因此郭子儀兩次上書推辭,說“豈臣末職,敢亂大倫?”,正是對這一封賞誠惶誠恐的心情的寫照。 建元二年(781年),名滿天下的郭子儀去世了,壽高85歲。陪葬建陵(唐肅宗李亨墓,今陜西禮泉縣),賜謚號“忠武”,按照禮儀制度,郭子儀的墓葬應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將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顯郭子儀的蓋世功勛。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德宗皇帝還親自到安福門臨哭送行,郭子儀以他一以貫之的光明坦蕩為經(jīng)線,用謹小慎微的敏銳為緯線,在依紅偎翠安享富貴之際又能警覺地未雨綢繆,讓名噪一時得以留名一世,福祿壽全完成人生功德圓滿的謝幕,生前死后,顯耀之至。
郭子儀作為唐朝中興時期的名將與李光弼齊名,在平定唐朝的安史之亂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沒有郭子儀就沒有大唐后的江山。在歷朝歷代都存在鳥盡弓藏的現(xiàn)象,而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儀,卻能夠歷經(jīng)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得以安享晚年,主要在于他在晚年和光同塵,不斷向皇帝示弱讓皇帝對自己放心,在面對皇帝的寵信時從不恃寵而驕。
在郭子儀晚年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唐代宗和唐德宗不對自己心存戒備,郭子儀主動暴露自己的缺點,通過豢養(yǎng)眾多姬妾表明自己沉溺于美色中,有時候甚至大膽地向皇帝索要美姬。此外每當有官員來拜訪郭子儀的時候,郭子儀總會招呼那些姬妾來招待客人,讓那些美妾好生服侍官員。不過有一次郭子儀的表現(xiàn)卻非常的反常,有一個叫盧杞的官員來找他時,他卻讓所有的美姬全部躲起來,原因是他長得非常的丑,之所以讓這些侍女們躲起來,就是害怕他們會嘲笑如其,從而被盧杞報復??梢?,郭子儀不僅懂得向他人示弱,表明自己的缺陷。同樣也謹小慎微,懂得靈活轉換思維,這種高超的為人處事方法,使得他能夠躲過滅門的風險。
此外,醉酒打金枝的故事也是發(fā)生在郭子儀一家,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代宗的升平公主,婚后在夫妻有一次鬧矛盾時,郭曖失手打了升平公主,郭子儀知道后連忙把郭曖綁了,押到代宗面前,請求恕罪,郭子儀這種負荊請罪的認錯態(tài)度,也讓代宗展現(xiàn)了自己的寬宏雅量,而郭子儀在這之后更是愈發(fā)的低調做人,可能也正是這種謹小慎微的態(tài)度,才能讓郭子儀歷經(jīng)三朝而不倒,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
郭子儀后來被后人評價為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他通過自己的處世智慧,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保住了皇帝的英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83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