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漢武帝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提到儒學就不得不提董仲舒,毫不夸張的說他是一個上級孔子下開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正是他才使儒學成為中國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中心,對其后世的影響之深遠,是有目共睹的,董仲舒在大漢帝國的歷史上早已經(jīng)不是平凡人,他在景帝時代就已經(jīng)被任命為博士,以此來表彰他的博學。此人所以在景帝時代沒有脫穎而出,全是因為景帝始終在執(zhí)行無為思想,作為儒學者中的佼佼者,董仲舒毫無施展之地,而到了武帝時代,他的機會才算到來。建元元年10月,武帝下詔讓封王推薦賢良方正直言敢諫的人進長安城,這自然是武帝為了日后建立中朝而提前熱身,就是這次普通的帝國行為中,董仲舒被武帝從眾人中挑選出來。
武帝這個時候事實上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只是知道這個帝國發(fā)展到今天,必須要進行一系列的改變,至于怎么改變,這就是他向董仲舒所提出的問題,如何讓一個帝國變得更加強大,如何讓帝國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武帝的希望無非如此,董仲舒給出的回答就是我們今天常聽到的天人三策。
在董仲舒看來,一個帝國的領(lǐng)導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名,也就是說一定讓天下人知道和明白統(tǒng)治他們的這個帝國的皇帝和帝國都是合法的,他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要安心為這個帝國效犬馬之勞,不能有別的任何想法,如何讓天下人認為大漢帝國具有合法性,董仲舒提出了新王改制,所謂新王改制就是在一個王朝建立后,帝國的開國皇帝必須要改制,改制有兩條內(nèi)容,第一個改正朔,也就是要修改歷法,第二個內(nèi)容是易服色,也就是每個王朝所崇尚的顏色,秦帝國崇尚黑色,那么大漢帝國就必須要改變崇尚黑色,而選取另一種顏色。
董仲舒在帝國已經(jīng)建立了幾十年后才提出,實在是這個帝國的苦衷之一,開國皇帝高祖即使有這樣的認識,恐怕也沒有這樣的時間,接下來的幾位帝國皇帝大都在執(zhí)行無為國策,他們似乎對一個帝國還沒有最清晰的認識,無論是改革家呂后還是守成之君文景二帝,他們都把著眼點放在了經(jīng)濟建設(shè)與封王的問題上,倘若董仲舒在幾十年前提出,恐怕這種想法也不會得到執(zhí)政者的認可,武帝所以會認可,是因為董仲舒提出了這個帝國最致命的弱點,幾十年來匈奴人的不斷騷擾和封王的潛在威脅,都或多或少的對長安政權(quán)的合法性提出了質(zhì)疑。
這自然無需多說,即使高祖皇帝用了七年時間把自己推到了皇帝的位置上,然而皇帝一詞在中華大地上才出現(xiàn)了不到30年的時間,夏商周三代的“國王制”始終還縈繞在那時的人們頭腦中,我們完全可以從秦始皇身上找到這種痕跡,秦始皇在位期間多次被人行刺,多次受到最惡毒的詛咒,恐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暴政,還因為皇帝不被天下人所重視,高祖皇帝在稱帝后,異姓王的造反大都由高祖皇帝的陰謀推動,異姓王主動造反的并不少見,英布在高祖面前就敢理直氣壯的笑著說出“我也想當皇帝的話來”,呂后被匈奴單于羞辱,以及文景二帝在位時,吳王與周氏父子對皇帝不以為然,可見這個帝國皇帝的合法性在很多時候都受到了挑戰(zhàn),目的是不希望受到這種挑戰(zhàn)的,所以他很高興的接受了董仲舒這一建議。
但武帝之所以真心實意的接受,還因為這種證明方式不僅可以證明帝國以及帝國皇帝的合法性,還可以預防一些不安分的人的不安分想法,既然這個帝國是合法的,所有皇帝也是合法的,那么任何人都不許以任何理由來推翻這一合法性,在這一問題上董仲舒看中的是帝王的正名,而武帝看重的則是對不可知的想要對帝國挑釁群體的預防。
當武帝正要舒一口氣的時候,董仲舒又提出了這樣一條,既然大漢帝國是合法的,那么皇帝的權(quán)力就是神授予的,而皇帝的權(quán)力不能無限大,在使用權(quán)力的時候必須要照顧到天,天可以讓皇帝失去合法性,這不僅僅是告誡,十足的已經(jīng)成為警告,然而董仲舒的這一提議被武帝之后所有皇帝在行動上否定了,他們大權(quán)在握時,智者只是略略提到天,昏庸者則往往把天放到了一邊兒,確切的說董仲舒仍舊是希望用儒家的那套神鬼思想來對皇室的權(quán)力進行控制,可惜的是,人往往都希望天給放松,而不喜歡天給束縛。
這一提議不被武帝采納,還有許多年后才能被武帝用行動來證明。董仲舒緊接著所提出的策略更是讓武帝心花怒放,大漢帝國在開創(chuàng)時期就被另一種讓皇帝很不舒服的格局,這就是不能做到大一統(tǒng),所謂大一統(tǒng)無非是應該由皇帝控制帝國的全部,而帝國幾十年來的發(fā)展,使得武帝不得不正視,諸王的絕對的自治讓這種愿望落空,董仲舒提出整個帝國的統(tǒng)一,無論是領(lǐng)土完整還是權(quán)力的絕對都是相當重要的,這一點自然迎合了武帝的心思,為他日后加強中央集權(quán)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jù),董仲舒在給武帝提出這幾條建議后,最終還是搬出了他迫切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武帝可以做到尊儒,尊儒有兩點,第一就是尊重儒生,尊重他們的舉動就是建立太學,讓天下優(yōu)秀的儒生都到太學里來學習,第二讓他們所學習的科目全為儒家學說,拋掉儒家以外的所有學說。
大漢帝國在一甲子之前對儒生幾乎沒有尊重可言,高祖皇帝曾經(jīng)大肆羞辱儒生,武帝以前的朝臣大都是黃老之徒,賈誼不被認可或多或少也因為他是儒生的緣故,大漢帝國建立在秦帝國的廢墟上,在帝國第一代領(lǐng)導人那里,無論是皇帝還是丞相都不具備變革的能力,他們只能因循守舊,對于始終以一種進取姿態(tài)出現(xiàn)的儒生,他們始終抱以懷疑甚至是仇視的態(tài)度。在大漢帝國,儒生是不被歡迎的,即使是晁錯,雖然懂得《尚書》,然而其所提出的呈給景帝的各種主張都帶有進取的”術(shù)“的特點,董仲舒的儒家卻不是這樣,在他們看來,治國之道一旦參合人術(shù),無疑就等于法家,而事實上大漢帝國即使在初期和武帝駕崩后乃至整個帝制時代,法家思想始終是最受歡迎的思想,董仲舒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給出的提議無非是希望,武帝能給法家穿上一件溫柔的外衣,一件讓眾生忽然覺得平等忽然覺得身處溫柔之鄉(xiāng)的外衣。
建立太學自然只是尊儒的一個方面,董仲舒認為,還應該把推舉賢良作為帝國的一項制度,每兩年要推舉一次,推舉天下的賢士,這一制度被武帝認可并實施后,大漢帝國的人才選拔有了突出的表現(xiàn),并且被后來的帝國所采納,董仲舒與武帝僅因此項就可以被列入偉大任務卷中。尊儒必須要尊重儒家的學說,那么完全可以通過強制手段在整個帝國內(nèi)部實行全民讀儒的政策,儒家之外的學說,即使不被拋棄,也不可能放到桌面上來講,一個帝國只能有一種統(tǒng)治思想,作為皇帝也只能用一種思想來統(tǒng)治他的子民和維持這個帝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統(tǒng)治。
大漢帝國在一甲子之前,意識形態(tài)是黃老學說,其中又不可避免的夾雜了法家學說,這種意識形態(tài)在今天看來是不是正確已有史為證,武帝即位,這種表面看上去已去懦弱的意識形態(tài)不可能吻合現(xiàn)實條件,所以必須要用一種意識形態(tài)來為這個帝國重新指明一條路,當然無論是董仲舒還是武帝,包括一些儒家的知識分子,都在很大程度上認識到無為思想容易導致帝國的分裂,這種皇帝與丞相為首的百官的共同不作為,或者是官僚群體對一心想要進取的皇帝的干預,對于大一統(tǒng)思想而言絕對不是好事。
然而武帝所以要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還有另外的原因,武帝需要開拓,并且更有開拓精神。國家的政策已經(jīng)改變,那么最先改變的應該就是意識形態(tài),即使這種意識形態(tài)這個時候還沒有被臣子提出,但任何帝國的識見之士已經(jīng)看到了,不敢進取、忍辱負重的意識心態(tài)和行為已經(jīng)不再被帝國所接受,即使不是董仲舒提出,自然也會有人在帝國的蓬勃時期提出,意識形態(tài)需要改變。
董仲舒不但是個理論家,同時還是一個改革家,在天人三策中,他希望帝國可以做一些改變,因為幾十年來,帝國只有在經(jīng)濟上有所突破,而在許多方面仍舊是帝國初年的模樣,這顯然跟執(zhí)政者的思維有關(guān),每一任丞相甚至包括皇帝在內(nèi),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帝國初年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tài),他們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到想要將帝國由保守型改變成開拓進取性,最先要改變的是政治技術(shù)與意識形態(tài)上的一切,在董仲舒看來皇室不能改變,但官僚群體卻很容易在皇帝的鐵腕下進行改變。
多少年以后我們知道武帝在完全采納了董仲舒的提議后,大漢帝國由此而成為以儒家為表,法家為里的新儒學,這種“霸王道雜之”的理論,由于更適合帝制時代的政治需要,所以自武帝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之后,2000年未改變,毋庸贅言,在帝制時代的思想建設(shè)上,武帝儼然就是一位開山鼻祖,然而無論我們用多么平坦和華麗的言辭來為這位千古一帝歌功頌德,隱惡揚善,由其性格所制造出來的種種對帝國的傷害卻是無法辯駁的。
用寫史的人的話而言,武帝是個“內(nèi)多欲,外施仁義”的帝王,他崇尚鬼神,花大力氣想要將自己的神仙工程完工,在戰(zhàn)爭上他不惜人力物力四處征伐,由此而完成他“外事四夷之功”的偉業(yè),他的宮廷生活極其腐朽,好聲色犬馬,四處尋獵,后宮美女如云,有人在這方面特意指出:古者宮室友制,宮女不過九人……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節(jié)儉,宮女不過十余……武帝時又多娶婦女至數(shù)千人,以填后宮。
但即使是這樣的后宮八千仍不能滿足他的愿望,他經(jīng)常外出獵艷,凡所知佳麗,便設(shè)法得到,淫欲至于極點,為了縱情享樂,他大興土木,增建宮室,僅在長安城和郊區(qū),武帝就建了離館145座,及所增建的宮苑大多建雄偉壯觀,所耗費的大量人力物力自不待言,甚至不僅在生前縱情享樂,武帝在死后也要像生前一樣,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為自己興建陵墓,其陵墓稱為茂陵,從公元前139年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33年。
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1/3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diào)建筑工匠,藝術(shù)大師3000余人,工程規(guī)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jié)舌,因此茂陵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事實上評價五帝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他的屢次用兵是對還是錯,在大漢王朝的歷史上就已經(jīng)有過爭議,漢武帝似乎正反印正了梁啟超的那句話,惟庸人無咎無譽,大漢王朝同樣如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86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寶慶公主是什么出身受到三代帝王的寵愛
下一篇: 高洋是怎么登上皇位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