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楚國人
。屬今監(jiān)利縣人
,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
。封于申地
,故又稱申胥
。伍子胥性剛強
,青少年時
,即好文習(xí)武
,勇而多謀
。周景王二 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
,父
、兄為楚平王所殺
,被迫出逃吳國
,發(fā)誓必傾覆楚國
,以報殺親之仇。
入?yún)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知公子光有大?乃助其刺殺 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
,獎農(nóng)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shè)守備
。又舉薦深通兵學(xué)的孫武 為將
,選練兵士,整軍經(jīng)武
,使吳成為東南地區(qū)一強國。與孫武等佐闔閭統(tǒng)領(lǐng)大軍沿淮水西進
,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zhàn)略突襲
,直搗楚腹地
,以靈活機動的戰(zhàn)法
,擊敗楚軍主力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
,一說今漢川北),并展開追擊
,長驅(qū)攻入楚都郢 (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zhàn))。
闔閭死后
,繼事 吳王夫差。二十六年
,吳
、越夫椒之戰(zhàn)
,越慘敗幾于亡國,夫差急于圖霸中原圖霸中原
,欲允越求和之時
,伍子胥預(yù)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句(勾)踐 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yǎng)癰遺患,而應(yīng)乘勢滅越
。夫差不納
,坐視越國自大
。
三十六年
,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
,越王句踐率眾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 先滅越
,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
。知夫差昧于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
,為避禍而托子于齊國鮑氏
,反遭太宰伯嚭誣陷
,被逼自殺
。伍子胥死前囑咐五國大將軍公孫雄挖出他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
,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
,滅掉吳國
。死后僅十年
, 越滅吳
,終應(yīng)其言
。
伍子胥一生命運多舛
,年輕時背井離鄉(xiāng)
,后率別國軍隊攻打自己的國家
,鞭尸自己的先王
,這種“叛徒”的滋味我想也只有伍子胥自己能夠體會
。終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輔助吳國
,然而風(fēng)燭殘年之際
,招來夫差的猜忌
,本有機會逃跑
,伍子胥卻仰天長嘆“我該逃往何方?我已經(jīng)老了,落葉歸根
,楚國已經(jīng)不會收留我了,吳國也要拋棄我
,天下之大,卻沒有我的容身之處!”
。我想伍子胥應(yīng)該是這十個人中最為可悲和可敬的一位
。
4. 商鞅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
,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
,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
,公孫氏
,故稱為衛(wèi)鞅
,又稱公孫鞅
,后封于商
,后人稱之商鞅。 周顯王十 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變法
,變法內(nèi)容為“廢井田、開阡陌
,實行郡縣制
,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
,實行連坐之法”。
這時太子犯法
, 商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
。秦孝公十六年
,太傅公子虔復(fù)犯法
,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
,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 遺
,山無盜賊。前340年
,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
,魏割西河之地與秦
,將人民遷居至大梁
,此時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鄙眺币蚬Ψ庥谏淌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
,設(shè)連坐之法
,制定嚴(yán)厲的法律
,增加肉刑、大辟
,有鑿頂
、抽肋
、鑊烹之刑
。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
,宜“歸十五都,灌園 于鄙”
、“不貪商、于之富
,不寵秦國之教”
,商鞅不聽
。
前338年
,秦孝公崩
,惠文王太子駟即位
,太子虔告商鞅謀反
,商鞅逃亡至邊關(guān)
,欲宿客舍
,結(jié)果因未 出示證件
,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
,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
。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fā)邑兵北出擊鄭國
,秦國 發(fā)兵討之
,殺鞅于鄭國黽池
,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
,滅商君之族。
將商鞅入此列有些牽強
,因為他主要是因他國之事而被殺的
,但考慮他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最后又慘死于秦君之手
,故忝之
。
5.晁錯
晁錯
,潁川(今河南禹州)人
。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
,號稱“智囊”。漢景帝時為內(nèi)史
,后升遷御史大夫
。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quán)
、削減諸侯封地
、重農(nóng)貴粟
。在文帝朝
,晁錯除了輔佐太子外
,還對當(dāng)時國家大事發(fā)表意見
,提出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
,大都切合實際,見識深刻
,不但在當(dāng)時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以后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如《言兵事疏》
、《守邊勸農(nóng)疏》
、《貴粟疏》和《舉賢良對策》等
,都是當(dāng)時杰出的政論文
。
對地方諸侯王危害西漢王朝的問題
,晁錯與賈誼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
,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
,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
。文帝雖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
。當(dāng)時
,太子劉啟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和不少大臣
、功臣則持反對態(tài)度。申屠嘉死后
,景帝提升御史大夫陶青為丞相,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
。
從此晁錯位列三公
,這是景帝二年(前155年)的事
。晁錯位高權(quán)重
,就向景帝再提削藩的建議
,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
。這個《削藩策》一提出來
,立即在朝廷內(nèi)引起極大震動
。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首先在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叛亂
,并向各諸侯王國發(fā)出了宣言書,以“清君側(cè)”為名
,攻擊晁錯“侵奪諸侯封 地,專以劾治污辱諸侯為事
,不以諸侯人君之禮對待劉氏骨肉
,所以要舉兵誅之”等等。
同月
,膠西王劉印帶頭殺了朝廷派到王國的官吏;接著膠東王劉雄渠
、苗川 王劉賢
、濟南王劉辟光
、楚王劉戊
、趙王劉遂
,也都先后起兵
,共同向西進攻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袁盎對景帝說:“吳楚所發(fā)書信
,說是晁錯擅自抓住諸侯過錯,削奪封地
,因此以反為名
,要殺晁錯
,恢復(fù)原來封地就罷兵
。當(dāng)今之計
,只有斬晁錯,派使者宣布赦 免吳楚七國
,恢復(fù)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統(tǒng)統(tǒng)罷兵
。”
景帝沉默了好久
,然后說:“且看真實情況如何
,假如真象你所說的那樣
,為了對得起天下
,我不會愛惜某一個 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實際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張,準(zhǔn)備以犧牲晁錯的性命來乞求吳楚等國退兵了
。誅殺晁錯完全是一種突然襲擊: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
,傳達皇帝命令
,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
。晁錯穿上朝服
,跟著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jīng)過長安東市
,中尉停 車
,忽然拿出詔書,向晁錯宣讀
,這個忠心耿耿為漢家天下操勞的晁錯,就這樣被腰斬了
。忠臣無罪,慘遭殺害
,這真是一個悲劇啊!
晁錯與其他人有所不同
,他處于西漢初期“文景之治”的盛世
,死于明君景帝之手確實讓人為其鳴不平
,只能說他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罷了
。
6.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是居(今中國南部安徽省桐城南)人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末期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后
,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項羽的叔叔項梁
,勸說他立楚王的后裔為楚懷王,以此號召天下百姓
。在項梁陣亡后
,他跟隨項羽,成為他的重要謀士
,后來封位歷陽侯
,項羽尊稱他為“亞父”
。公元前206年
,范增跟隨項羽攻入關(guān)中
,勸項羽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后患
,但沒有被采納
。
劉邦后來赴鴻門宴
,范增幾次暗示項羽除掉劉邦,項羽猶豫不決
,范增又 讓項莊舞劍,想尋機刺殺劉邦
,又因為項伯也出來舞劍從中作梗,除掉劉邦的計劃落空
,最后劉邦逃脫
。后來
,劉邦被困在滎陽(今中國中部河南滎陽東北),項羽 勝利在望時
,沒想到劉邦用了陳平的離間計,使范增受到項羽猜忌
,遇事不再和他商議
,范增一氣之下辭官回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