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dāng)一提起公孫弘總會想起電視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各領(lǐng)風(fēng)騷,真可謂是一個人才濟濟、文化繁榮的時代。
然而始皇帝一統(tǒng)天下后施行了“焚書坑儒”的文化政策,使得繁盛一時的儒學(xué)遭到了空前的打擊。待到劉邦建立漢朝之后,貫徹的是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由此,儒學(xué)進入歷史發(fā)展的低潮時期。
漢武帝登基后,為了對抗以竇太后為代表舊勢力,開始推行儒家學(xué)說,尤其是后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思想的確立,儒家的地位更可謂是如日中天。
這一時期,儒生最成功的典型當(dāng)屬淄川人公孫弘了,公孫弘花甲之年時,以布衣身份被征召為博士,后來歷任內(nèi)史、御史大夫,直至宰相,封爵平津侯。
武帝一生共用13位丞相,其中3名自殺,3名被殺,所謂是伴君如伴虎,更何況陪伴的是漢武帝這樣的皇帝。漢武帝的丞相中結(jié)局最好、最令武帝滿意的便是公孫弘了。
公孫弘此人之所以仕途騰達,官運亨通,靠的便是處事謹慎,他從不做出頭鳥,更不和漢武帝搶鏡頭??傊珜O弘時刻謹記,一定要保證正面鏡頭留給武帝,保證武帝的主角地位,處理問題的時候,他寧可犯錯,也決不會去改變自己與武帝保持高度一致的立場。
其次,公孫弘善于做秀,他在個人生活上十分的簡樸,以最為簡單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高尚德操”。
他對待自己的后母,如同奉養(yǎng)親生母親一般,后母死后他服喪三年,堪稱孝道典范。他在私人生活上,不僅廉潔自律,而且樂于助人,他經(jīng)常拿自己的俸祿來接濟親朋好友,作為堂堂的一國丞相,居然既無積蓄又無私產(chǎn)。
能在風(fēng)波險惡的官場上如此游刃有余,進退從容,公孫弘的能耐不可不謂極大,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公孫弘不僅在道德方面堪稱典范,令大多人都為之欽佩,而且他善于打造個人形象,他說話幽默風(fēng)趣,為人頗為親和。
這在復(fù)雜的官場環(huán)境中,是調(diào)節(jié)氣氛,改善關(guān)系的有效潤滑劑。因而公孫弘極受武帝器重,不僅授予高位,而且將公孫弘視為學(xué)者從政的典型人物。
當(dāng)看到公孫弘如此多的優(yōu)點之后,許多人會認為他真的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一代賢相,然而透過公孫弘為自己精心打造的光鮮形象,從他一生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看出,公孫弘是那種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可怕人物,在同僚之中,凡是與公孫弘有矛盾,大多吃過公孫弘的虧,有的甚至是因此喪命。
主父偃乃是朝廷重臣,由于他向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之法,有效的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這讓漢武帝這位一生都對權(quán)力無比癡迷的獨裁皇帝無比的歡心。
有道是“同行是冤家”,主父偃得勢之后,公孫弘的權(quán)力自然受到了限制,看到主父偃志得意滿的樣子,公孫弘暗地里恨得咬牙切,然而以公孫弘的城府,自然表現(xiàn)的是不動聲色,他在耐心的等待,等待一個可以報復(fù)的機會。
主父偃由于在削弱諸侯王們勢力之時,對齊王、燕王等諸侯下手過重,這令王公貴族們極力反對,再加上主父偃曾經(jīng)收受諸侯賄賂,因此惹怒了武帝,于是下令將主父偃逮捕入獄。
這對于公孫弘而言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準備 “痛打落水狗”。在公孫弘的堅持下,武帝最終下令將主父偃處死并夷其九族。公孫弘的陰險和歹毒,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公孫弘謀害主父偃,是政敵之間你死我活的斗爭,那么公孫弘意欲假他人之手,謀害當(dāng)世大儒董仲舒,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行徑。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重用儒生,其中董仲舒的功不可沒,董仲舒乃是漢代堪稱一流的儒學(xué)大師,他尤其精通《春秋公羊傳》,才華獨步天下,年少之時便奮發(fā)學(xué)習(xí),立志復(fù)興儒學(xué)。即使后來旗幟鮮明的反對漢代正統(tǒng)思想的著名“非主流學(xué)者”王充,都對董仲舒的才學(xué)和為人敬仰有加。
相比之下,公孫弘雖然也是儒士出身,但他的才學(xué)實在不及董仲舒。公孫弘當(dāng)然不能容忍有一個在某些方面遠遠要強于自己的人存在。
于是,公孫弘開始想方設(shè)法,與董仲舒作對。當(dāng)時,武帝的胞兄膠西王,為人兇殘暴虐,生性嗜殺,他的封國內(nèi)無數(shù)太守一級的官員被其謀害。公孫弘向漢武帝舉薦:“獨仲舒可使相膠西王?!弊尪偈骐x開中央朝廷,去當(dāng)膠西王的國相,企圖借膠西王的屠刀,取董仲舒頸上的人頭。
漢武帝不知就里,還以為是公孫弘為朝廷舉賢,聽信了公孫弘的建議,任命董仲舒為膠西王的國相。一代大儒董仲舒并非是只懂得讀圣賢之書的腐儒,他看出了公孫弘的這招毒計,可是武帝的旨意根本無人敢違背,只好收拾好行裝,前往膠西赴任。
所幸的是,膠西王知道董仲舒是當(dāng)世大儒,多少做了點尊重人才的樣子,并沒有找董仲舒的什么麻煩。而董仲舒也懂得進退有度,處處謹慎行事,終于保住了性命,最后稱病告退,躲過了公孫弘這一招借刀殺人的毒計。
從公孫弘對待董仲舒的行為看,公孫弘的確確是典型的“小人”。更加令人叫絕的是,此人十分善于偽裝,明明是要置人于死地,卻偏偏能裝出一副誠心誠意,和藹熱情的樣子,誘使你不經(jīng)意中松懈警惕,以致深陷絕境。
漢武帝先后任命了13位丞相:建陵侯衛(wèi)綰、魏其侯竇嬰、柏至侯許昌、武安侯田蚡、平棘侯薛澤、平津侯公孫弘、樂安侯李蔡、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牧丘侯石慶、葛繹侯公孫賀、彭城侯劉屈氂、富民侯田千秋,不過這13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卻鮮有善終。
1、后元元年(前143)—建元元年(前140年):建陵侯衛(wèi)綰
后元元年(前143)丞相劉舍被免職。八月漢景帝任命御史大夫衛(wèi)綰為丞相,封為建陵侯。他做了三年丞相,漢景帝崩逝(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建元元年(前140年),因當(dāng)初漢景帝臥病之時,官府中多有無辜受冤的囚犯,身為丞相未能負責(zé)申冤,被免去相職。衛(wèi)綰去世后(前131年),謚號哀侯。
2、建元元年(前140年)—建元二年(前139年):魏其侯竇嬰
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后堂兄的兒子,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監(jiān)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后,漢景帝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
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衛(wèi)綰免職后,漢武帝漢武帝任命竇嬰當(dāng)丞相,田蚡當(dāng)太尉。建元二年(前139年),被竇太后解除了丞相職務(wù)。元光四年(前131年),竇嬰“偽造圣旨罪”被處死。
3、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六年(前135年):柏至侯許昌
建元二年(前139年),柏至侯許昌接替竇嬰當(dāng)了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當(dāng)了御史大夫。到了建元六年,竇太后崩,丞相許昌、太尉莊青翟因“坐喪事不辦”,而被武帝免職。
4、建元六年(前135年)—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安侯田蚡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竇氏去世,田蚡登上丞相之位。元光五年(前130年)春天,田蚡病倒,不久便恐懼而死。
5、元光五年(前131年)—元朔五年(前124年):平棘侯薛澤
田蚡死后,武帝命御史大夫韓安國行丞相事,不過韓安國很不幸運,從車上摔了下來受了重傷,武帝只好將他病免,讓薛澤做了丞相,擔(dān)任丞相期間,沒有什么作為,元朔五年被免職。
6、元朔五年(前124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平津侯公孫弘
薛澤被免職后,漢武帝欲任用公孫弘為丞相。但是根據(jù)漢朝的制度,丞相都是在列候中選任的,于是武帝下詔封平津鄉(xiāng)650戶給丞相公孫弘為平津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孫弘薨于任上,謚號獻。
7、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五年(前118年):樂安侯李蔡
西漢飛將軍李廣堂弟,曾任漢文帝的侍從。公孫弘死后,御史大夫樂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職。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占漢景帝園寢的空地而被問罪,李蔡不愿接受詢問,自殺而死。
8、元狩五年(前118年)—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強侯莊青翟
漢高祖時武強侯莊不識(《史記》作莊不職)之孫,漢文帝時襲爵武強侯。李蔡死后,漢武帝任命太子少傅莊青翟為相。元鼎二年(前115年),因與權(quán)臣張湯的相互構(gòu)陷,牽連致死。
9、元鼎二年(前115年)—元鼎五年(前112年):高陵侯趙周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因父功封侯。元鼎二年二月,漢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趙周為丞相。元鼎五年,因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獻黃金不足卻不上報,被捕下獄而自殺身亡。
10、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初二年(前103年):牧丘侯石慶
趙周被免職后,漢武帝命御史大夫石慶為丞相,冊封為牧丘侯。太初二年,石慶去世,朝廷賜他謚號為恬侯。
11、太初二年(前103年)—征和元年(前92年):葛繹侯公孫賀
石慶死后,被漢武帝任命為丞相,封葛繹侯。不過,漢武帝的丞相并不是那么好當(dāng)?shù)?,李蔡、莊青翟、趙周連續(xù)三任丞相皆因罪自殺。所以他不肯受丞相的金印紫綬,直到見了漢武帝生氣后才不得已拜受。果不其然,征和二年(前91年),公孫賀因巫蠱之禍死于獄中。
12、征和二年(前91年)—征和三年(前90年):彭城侯劉屈氂
漢武帝劉徹兄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征和二年被任命為丞相。征和三年(前90年),劉屈氂暗中勾結(jié)貳師將軍李廣利準備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事情敗露之后被腰斬于長安東市。
13、征和四年(前89年)—元鳳四年(前77年):富民侯田千秋
戰(zhàn)國時田齊后裔。車千秋接替劉屈牦擔(dān)任丞相,封為富民侯。元鳳四年(前77年),為相十二年后去世,謚號定侯。
擴展資料
全文是這樣的:“其后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邱虛而已。至賀、屈氂時,壞以為馬廐、車庫、奴婢室矣!唯慶以惇謹復(fù)終相位,其余盡伏誅云?!?/p>
這段話分三個層次,前面兩個分別為羅列公孫弘之后的丞相名單,和交待相府客館命運,前文已經(jīng)介紹過了。有意思的是第三個層次。班固筆鋒一轉(zhuǎn),第三個層次又重新回到那六位丞相身上,交待他們的命運,說其中唯有石慶因忠厚謹慎終老相位,其余五位都未得善終。
班固的這個敘述結(jié)構(gòu),至少有兩點疑問。先說第一點。這段文字第一層和第三層都在講幾位丞相,卻在中間插入關(guān)于相府客館的描寫。班固為什么不順著丞相名單,把他們的命運交待了呢?如果我們嘗試著把講述客館變遷的文字全部刪去,會發(fā)現(xiàn)不僅不影響詞句的完整性,反而使得文理更通順。
刪去客館命運后的文字就變成這樣:“其后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唯慶以惇謹復(fù)終相位,其余盡伏誅云?!蔽囊庀嗫?,嚴絲合縫。班固為什么非要在中間插入相府客館的命運?
我想,班固正是要讓相府客館慘淡的結(jié)局,和六位丞相黯然的命運交相呼應(yīng),烘托出觀察漢武帝時代的一個特殊窗口。在漢武帝的皇權(quán)威嚴下,丞相們不僅留不住相府客館,連自身的命運都無法掌控。
第二個疑問和丞相們的命運有關(guān)。接替公孫弘的李蔡,在相位僅三年左右時間,因非法侵盜“國有”土地罪,自殺了。又是三年不到,后任丞相嚴青翟與御史大夫張湯訌斗,最終也是以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
繼而為相的趙周,同樣在相位上呆了三年左右,最終成為漢武帝打擊諸侯王、列侯勢力的犧牲品,在獄中自殺。有這三位丞相的先例,就無怪乎當(dāng)石慶因未能妥善處理流民問題而遭漢武帝痛斥時,就有人勸他自殺以謝罪。
也無怪乎當(dāng)漢武帝任命公孫賀為相時,公孫賀嗚咽哽涕,長跪不起,不愿接受這個職位了。石慶因木知木覺、反應(yīng)遲鈍,最終沒有自殺,僥幸躲過一劫。而在他之后的公孫賀和劉屈氂,卻都因卷入巫蠱案,被漢武帝無情地斬殺了。
這就是班固羅列的六位丞相的命運,三人自殺,二人被殺,一人差點自殺。如此悲情,漢武帝的丞相就沒一個命好點的嗎?其實公孫弘之后,漢武帝總共任命過七位丞相,劉屈氂之后還有一位田千秋。班固把名單列到劉屈氂,戛然而止,沒把田千秋列進去。恰恰就是這位田千秋的命運,和前面六位大不相同。
田千秋出現(xiàn)在巫蠱之禍后。巫蠱之禍,太子劉據(jù)遭栽贓陷害,被指利用巫術(shù)詛咒漢武帝。劉據(jù)為求自保,倉促起兵,卻在兵敗后自殺。這場裹挾著腥風(fēng)血雨的人倫巨變,讓遲暮之年的漢武帝陷入了沉思。官卑職微的田千秋假托神靈意旨,替太子鳴冤抱屈。
田千秋的出現(xiàn),正好給了漢武帝一個臺階,讓他有了替太子平反的機會和借口。理順了太子案,漢武帝在短短幾個月內(nèi),把田千秋從極其低微的職位上,破格提拔為百僚之首的丞相,并封他為“富民侯”。
漢武帝去世以后,田千秋仍然是丞相。直到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薨逝,田千秋在相位上前后呆了十三個年頭。在《漢書·公孫弘傳》中,田千秋這位好命丞相,被班固選擇性地遺忘了。班固為什么這么做?另外,又是什么造就了田千秋的命運,是他的才能、功績遠遠勝過前幾位丞相嗎?
從李蔡到劉屈氂這六位丞相,司馬遷曾評價李蔡“為人在下中”,也批評石慶“無他大略為百姓言”。至于其他幾位丞相的才能和功績,司馬遷也有一個總體評估:“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fā)明、功名有著于當(dāng)世者?!?/p>
(《史記·張丞相列傳》)從司馬遷的評價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jié)論,第一,這些丞相都是些庸才;第二,他們只不過在朝廷上充當(dāng)“備員”,對國家大事根本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那么田千秋和這六個人相比又如何?班固說田千秋“無他材能術(shù)學(xué),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有也?!?/p>
(《漢書·車千秋傳》)既無才學(xué),又無功勞,只不過替太子鳴冤恰巧符合了漢武帝的需求,因而拜相封侯。漢武帝去世后,霍光以大將軍身份輔政,對這個階段的丞相田千秋,《資治通鑒》評價道:“時政事一決大將軍光,千秋居丞相位,謹厚自守而已?!币廊灰蜓啬?,無所作為。
看來論才能、功績,田千秋并不比他的六位前任強。那為什么前六任命運如此不濟,而田千秋卻恰恰相反呢?看來關(guān)鍵原因不在這些丞相們身上,而在用這些丞相的漢武帝身上。自公孫弘之后,漢武帝為什么始終選擇這些平庸之輩來擔(dān)任丞相的要職?
關(guān)于公孫弘這個人,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他是漢代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出身的丞相,在他之前的漢代十八位丞相都是貴族出身。漢武帝打破成例任用公孫弘,未必是不拘一格用人才。
公孫弘的學(xué)問才氣實在寒磣,如前所述,四十余歲才開始學(xué)習(xí)《春秋》“雜說”,參加人才選拔的答卷,原先被考官置于下等,是漢武帝親自把它擢拔到上等。漢武帝看中的是公孫弘的學(xué)問嗎?不是,看中的是公孫弘這樣的人物,容易駕馭。
此后公孫弘的“官場成長記”,證明漢武帝的估量是正確的。從后幾任丞相人選可以看出,漢武帝一直秉承著這個原則,丞相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能為皇權(quán)所駕馭。
漢武帝可能從來沒想過要讓這些丞相主導(dǎo)大漢帝國的政策走向,主導(dǎo)政策走向的,始終是他自己。在加強皇權(quán)的過程中,漢武帝任用酷吏,造成國內(nèi)政治的緊張,莊青翟、趙周的死與此有關(guān)。對外政策上,漢武帝四面出擊,開疆拓土,使得國庫虛耗、百姓流離,石慶差點自殺,與此有關(guān)。
此外,漢武帝又迷惑于方士,為求神慕仙而廣營宮室、巡行封禪,更加強了社會財富的消耗。而且正是漢武帝的這種迷信心態(tài)為人利用,釀成了巫蠱之禍。公孫賀、劉屈氂正是死于巫蠱。所以這幾位丞相的命運,幾乎都與那個時代的政治危機息息相關(guān)。
田千秋的命運不同,是因為他出現(xiàn)在漢武帝洗心革面之后。巫蠱之禍讓漢武帝痛定思痛,開始徹底反省以往的所作所為,并頒布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終止了以往四面拓張、大開大闔的政策,決定轉(zhuǎn)向休養(yǎng)生息。因此漢武帝在任命田千秋為相的同時,封他為“富民侯”。
“富民”二字正透露著漢武帝改革國策的信息。所以,田千秋和李蔡等人,雖同為漢武帝時代的丞相,卻屬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中的界限,即在于漢武帝的國策取向。李蔡等六人的命運是和窮兵黷武、驕奢淫侈的漢武帝時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田千秋卻不是。
所以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傳》中提到公孫弘的繼任時,撇開了田千秋,而是讓李蔡等六人和遭廢棄的相府客館一起,共同定格了漢武帝那個雄武拓張卻民不聊生的特殊年代。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漢武帝和他的丞相們
西漢名臣汲黯性格耿直,有一次,他在漢武帝面前指責(zé)公孫弘,說公孫弘這個人太狡詐,本來和自己說好了要在漢武帝面前提建議,結(jié)果真到了漢武帝面前,公孫弘?yún)s馬上變了臉,只顧順著漢武帝的意思說,把和汲黯的約定忘了個干凈,所以汲黯指責(zé)公孫弘為臣不忠。
做臣子的不忠當(dāng)然是大事,漢武帝很重視,他馬上就詢問公孫弘,到底是不是這么回事。
此時的公孫弘已經(jīng)年過70,他雖然年老,不過反應(yīng)卻一點兒都不慢,他的回答堪稱巧妙,他回答道:“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卑驯緛響?yīng)該是自己的品行問題,立馬變成了別人的認知問題。
不得不說公孫弘實在是打太極的高手。漢武帝聽了這個回答之后,居然真的沒再責(zé)怪公孫弘,反倒更加看重他,不久就提拔公孫弘做了御史大夫,兩年后又拜為丞相,還封他為平津侯。
縱觀漢武帝一朝,13個丞相中,公孫弘是少見的能夠善終的丞相,這和他的說話技巧和為人風(fēng)格顯然是分不開的。
和公孫弘的“善打太極”相比,汲黯的性格直來直去,說話很少顧忌,兩個人的命運又有什么不同呢?
1、公孫弘的為官之道
汲黯在漢武帝面前指責(zé)公孫弘為人奸詐,這不過是公孫弘一貫以來的行事風(fēng)格。
公孫弘70歲才得到在朝廷任職的機會,在此之前,他曾經(jīng)有過兩次被免職的經(jīng)歷,一次是年輕時擔(dān)任獄吏,一次是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經(jīng)過這兩次免職,70歲高齡的公孫弘做事更加謹慎,尤其在朝廷上,在漢武帝面前議事的時候,他很少直接表明自己的意見,只是提出事情的幾個要點,把情況陳述明白,然后讓漢武帝自己拿主意。
漢武帝雄才大略,又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當(dāng)然很喜歡公孫弘這種處事方式。
漢武帝喜歡的,大臣們未必就喜歡,尤其是公孫弘每次奏事之前,都會和大臣們提前商量好:到了漢武帝面前我們應(yīng)該如何行事等等。其他大臣到了漢武帝面前,就會按照之前大家商量好的話去說,但是公孫弘?yún)s不一樣,他會根據(jù)漢武帝的態(tài)度,隨時改變自己的說辭,根本不顧當(dāng)初和同僚們議定好的方案。
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得多了,大臣們對公孫弘都有怨言,但是大家心照不宣,更沒有在漢武帝面前把這事挑明。
汲黯為人一向直爽,別的大臣能忍的,他卻忍不下去,于是找了個機會就在漢武帝面前把公孫弘指責(zé)一番。
沒想到,公孫弘特別擅長應(yīng)對被人指責(zé)這樣的事,他對漢武帝說了一句“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使得漢武帝非但沒有怪罪他,反倒從此對他更為厚待,很快就提拔為御史大夫。
2、再次交鋒
汲黯并不止說了公孫弘這一次,公孫弘被提拔做了御史大夫之后,汲黯再次在漢武帝面前說公孫弘的壞話,他說:“公孫弘現(xiàn)在位列三公,他的俸祿很高,但是他在家卻只蓋布被子,這未免有欺世盜名的嫌疑!”
漢武帝又直接詢問公孫弘,公孫弘十分坦然地承認道:“是,我確實是只蓋布被子,也希望能夠借此為自己贏得好名聲。但是我認為臣子的能力不能從他的奢侈或者節(jié)儉來判斷:以前管仲做齊國相國的時候,他的奢侈程度和齊王不相上下,但是正是因為有他為相,齊桓公才能稱霸;晏嬰做齊相的時候,每次吃飯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生活非常節(jié)儉,齊國也治理得很好。我現(xiàn)在位至三公,卻只蓋布被,憑這些并不能斷定我的能力如何?!?/p>
這樣為自己辯解一番之后,公孫弘?yún)s并沒有當(dāng)面怪罪汲黯,他反倒對漢武帝說道:“不過陛下能夠聽到指責(zé)我的話,也應(yīng)該多謝汲黯,正因為他如此忠誠,所以才敢于向陛下反映我的情況。”居然是夸獎汲黯的意思。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這番解釋之后,對公孫弘的好感又增加了幾分,不久就拜公孫弘為丞相,還封為平津侯。
歷史 上丞相封侯就是從公孫弘開始的。
公孫弘兩次三番地被汲黯告到漢武帝面前,他解釋的時候卻一點兒都沒有怪罪汲黯的意思,公孫弘果真是這么寬宏大量嗎?
可別被他的假象騙了,他才是真正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p>
3、公孫弘的兇猛回擊
《史記·樂書第二》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漢武帝曾經(jīng)得到一匹好馬,他非常高興,于是即興作了一首祭祀太一神的《太一之歌》,認為自己得到好馬是太一神的恩賜。
后來,漢軍征伐大宛的時候又得到了一匹千里馬,進獻給漢武帝,漢武帝高興得又做了一首《太一之歌》。
一向敢于直諫的汲黯這次也沒忍住,他直懟漢武帝說道:“但凡王者創(chuàng)作樂曲,對上是承繼祖宗盛德,對下是教化百姓?,F(xiàn)在陛下得到了好馬,就為這個賦詩作歌,還讓樂師在宗廟之中演奏,先帝和百姓又怎么能明白陛下是什么心情呢?”
被汲黯兜頭澆上這么一盆涼水,漢武帝頓時沒了興致,默然無語,悶悶不樂?!妒酚洝返挠涊d是“上默然不說。”
公孫弘終于逮到了一個機會,他看到漢武帝不愛聽汲黯的話,趕緊說道:“黯誹謗圣制,當(dāng)族!”
汲黯敢誹謗圣朝制度,論罪應(yīng)該被滅族!
公孫弘的反擊不可謂不兇狠,汲黯指責(zé)他不忠、欺世盜名,都是公孫弘自己也承認的事實,但是公孫弘看準機會之后,卻直接建議漢武帝給汲黯一個“滅族”的懲罰,用心不可謂不險惡。
按照當(dāng)時的刑罰,罪名最大的是謀反,謀反者受到的懲罰是“滅族”,公孫弘?yún)s敢把用在謀反者身上的懲罰用在只是說了幾句話的汲黯身上,可見在他內(nèi)心深處對汲黯已經(jīng)恨到了什么程度。
好在漢武帝并沒有聽信公孫弘的進諫,他知道汲黯的性格就是如此。雖然汲黯的耿直敢言常常讓漢武帝不愉快,但是漢武帝仍然給予汲黯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他曾經(jīng)把汲黯比作古代的社稷之臣?;茨贤鮿卜磁训臅r候,最害怕的就是汲黯,他認為像汲黯這樣的人用什么不正當(dāng)?shù)氖挛锒茧y以誘惑,是最難攻破的。
因為汲黯經(jīng)常“直懟”沒商量,他沒能長期在朝中任職,公元前118年,漢武帝任命汲黯為淮陽太守,給予他相當(dāng)于諸侯國相的俸祿和待遇。
7年后,汲黯在淮陽任上去世。
4、一次成功的黑手
公孫弘對汲黯當(dāng)面夸獎,背后卻猛下黑手,汲黯并不是讓他如此出手的唯一一位,主父偃之死的背后就有公孫弘暗中運作的痕跡。
主父偃曾經(jīng)得到漢武帝的破格任用,在一年的時間里接連提拔了四次,最后做到了中大夫。主父偃做了中大夫之后,在設(shè)立朔方郡的事情上和公孫弘有了分歧,主父偃建議設(shè)立朔方郡,公孫弘?yún)s認為這樣做會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漢武帝支持主父偃,他也同意設(shè)立朔方郡。
公孫弘一看漢武帝的態(tài)度,當(dāng)即低頭認錯,承認自己是“山東鄙人”,見識短淺,沒有意識到設(shè)立朔方郡的好處。
公孫弘雖然在漢武帝面前認錯服軟,表面上也照常和主父偃來往,背地里卻懷恨在心,伺機報復(fù)。
機會終于等來了。公元前127年,主父偃被派去齊國擔(dān)任齊相,有人告發(fā)他接受諸侯重金賄賂,以此為諸侯子弟謀封。漢武帝大怒,當(dāng)即下令嚴審主父偃。
公孫弘抓住這個機會,向漢武帝進言,說當(dāng)初齊王自殺正是因為受到了主父偃的逼迫,如果不嚴懲主父偃,就沒法讓天下人心服。
漢武帝原來只是想把主父偃免職,聽了公孫弘的話之后,直接下令將主父偃滅族。
和主父偃相比,汲黯顯然要幸運得多。
5、善終
公元前121年,擔(dān)任丞相的公孫弘去世,享年80歲。
漢武帝時期一共有13位丞相,包括衛(wèi)綰、竇嬰這些三朝老臣,但是能夠善終的卻很少,公孫弘以80歲高齡在丞相位子上善終實屬難得。追究其原因,顯然公孫弘的“順從”、“機變”是他能夠在漢武帝朝善終的主要原因。
司馬遷評價:“公孫弘行義雖修,然亦遇時。漢興八十余年矣,上方鄉(xiāng)文學(xué),招俊乂,以廣儒墨,弘為舉首?!狈Q公孫弘因為孝行被當(dāng)世重視,又遇到了好時機,才能夠在漢武帝崇尚儒學(xué)、招攬人才之際,以70歲高齡被選拔出來,然后又在漢武帝的賞識下一路晉升,一直做到丞相之職,成為漢武帝朝難得善終的一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86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備的故事是怎樣的劉備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