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響?zhàn)國敗家子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zhàn)國七雄中之所以笑到最后的是秦國,和各國的國君有莫大關系:秦國歷代明君,最弱的韓國和燕國只有韓昭侯和燕昭王算明君,楚國楚懷王之前的楚悼王、楚宣王和楚威王都不差;趙國趙武靈王英明神武;魏國魏文侯和魏武侯開創(chuàng)魏國霸業(yè);齊國齊威王稱雄一時。
但是六國顯然不能和秦國“奮六世之余烈”幾代都是明君相比,除了開創(chuàng)霸業(yè)或稱雄一時的前幾位國君之外,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才讓戰(zhàn)國初期被魏國打得沒一點脾氣的秦國迎頭趕上。這其中有兩個諸侯國最為可惜,他們原本有一個很好的開局可以走得更遠,卻由于出了兩個敗家子導致國力一落千丈,這兩大戰(zhàn)國敗家子就是魏惠王和齊閔王:一度稱雄卻四處樹敵,最后被各國聯手打落神壇。
先說魏惠王,魏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國君的努力下,經濟和軍事實力躍居各國之首,特別是吳起和他一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可以說是打遍列國無敵手,秦國被吳起修理得毫無脾氣,不僅河西之地丟了,還被擠壓在洛水以西不敢輕舉妄動,魏國成為戰(zhàn)國初期絕對的霸主。
魏惠王登基之初其實做得挺好:修復了和韓趙的關系,重用龐涓軍事上依然保持了足夠的強勢;魏惠王一系列的昏招從遷都開始,遷都本身在當時看來是合理的,因為魏惠王的重心轉向了中原爭霸,但是他不應該把重心全部東移而輕視蟄伏的秦國,更不應該火力全開四處樹敵,原本應該在鞏固三晉聯盟的基礎上先對付齊國和楚國,魏惠王倒好四處開戰(zhàn),惹得齊楚韓趙加上秦國一起對付魏國。
魏惠王另外一個昏招就是對人才的不重視,不僅放跑了商鞅和孫臏兩位奇才,張儀和公孫衍原本是魏國人也跑去了秦國,在各國聯手之下魏國連續(xù)遭遇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的慘敗,河西之地也被秦國重新奪了回去。
魏惠王自己都哀嘆“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文侯和魏武侯開創(chuàng)的霸業(yè)被魏惠王這個敗家子敗了個精光,從此魏國被打落神壇,淪落為二流國家再也沒雄起過,風水輪流轉以前欺負秦國,現在輪到秦國肆意欺負魏國了。
再來說齊閔王,齊威王時期齊國崛起,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兩次擊敗強大的魏國,挾大勝之威齊國風頭甚至蓋過秦國和楚國,齊威王時期齊秦楚三強并立齊國稱雄一時;齊宣王時期趁燕國子之之亂齊國攻破燕都,幾乎滅亡燕國,齊國強盛一時。
齊閔王其實有一個夢幻般的開局:垂沙之戰(zhàn)大敗楚國,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zhàn)中,齊、韓、魏以齊國為首在名將匡章的率領下大敗秦軍,攻入函谷關,和秦國并稱東、西兩帝,一時風光無限。
齊閔王和魏惠王有點類似,不僅好大喜功,而且四處出擊處處樹敵,和周邊鄰國燕、魏、趙、楚等國時有征戰(zhàn),大打出手遠比合作多得多,特別是齊國不顧各國默契吞并了宋國,終于惹得原本相互忌憚的各國在和齊國有深仇大恨的燕國牽頭下,以樂毅為主帥組成五國聯軍對齊國發(fā)動滅國之戰(zhàn),連下七十余城將齊閔王打落神壇,如果不是樂毅要收服齊國民心,故意留著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圍而不攻,齊國幾乎就要亡國了。
可以說齊閔王這個敗家子敗光了齊威王和齊宣王留下的底蘊,齊國雖然在田單火牛陣擊敗燕國后成功復國,但是齊國也自此一蹶不振。
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線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從此華夏進入了戰(zhàn)國時期,而作為從晉國大夫轉變?yōu)橹T侯的魏國來說,他卻是戰(zhàn)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為什么是魏國,而不是像齊國與楚國這樣的傳統大國呢?
魏國強大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李悝變法。
春秋晚期,傳統諸侯大國,比如晉國、齊國、楚國都因為在連續(xù)數百年的爭霸中消耗了實力,導致吳國和越國這樣中小諸侯國的崛起,但由于國力有限,吳國與越國只是曇花一現,隨即就滅亡了,到了戰(zhàn)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通過各種途徑想讓自己國家強大起來,于是戰(zhàn)國初期的變法就迅速成為各個諸侯國的首選。
第一個變法的國家就是魏國,第一個變法的人就是魏文侯重用李悝開始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廢除世襲制和井田制,實行法治,獎勵耕種,創(chuàng)建魏武卒。李悝變法的很多內容成為后來商鞅變法參考的依據,作為第一個變法并且成功的魏國,其國力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第一個強國。
二、魏文侯善用人。
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第一任國君是魏文侯,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戰(zhàn)國初期最有能力的君主,同時,魏國又是最出人才的地方,西門豹、龐涓、范雎、公孫衍、張儀、尉繚(輔佐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的國尉)都是魏國人,包括吳起與商鞅也都是先到魏國的,這些大名鼎鼎的人才如果能為魏國所用,魏國統一天下也未嘗不可。
這同樣與魏國的地理位置有關,魏國初期的國土包括今天的陜西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及中部、河北南部,處于整個天下的正中間位置,商賈云集、人才薈萃,而魏國第一任國君魏文侯這個人有能力,會用人,禮賢下士,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包括李悝的變法也是在魏文侯的支持下舉行的,所以魏國才能第一個強盛。
魏文侯起用的人才包括:李悝(戰(zhàn)國變法第一人)、翟璜(名相,推薦了很多人才給魏文侯)、樂羊(軍事家,攻伐中山國)、吳起(軍事家,打敗秦國)、西門豹(政治家,治理鄴城)、子夏(孔子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等等,而且魏文侯請子夏創(chuàng)建了西河學派,吸引了很多人才到魏國來,也成為魏國強大的原因之一。
當魏國強大起來之后,就開始擴張,魏國的擴散是向四面八方,但是最早的擴散是向西,主要是攻打秦國,從公元前413年開始,魏文侯任用吳起攻打秦國,攻下了秦國的河西地區(qū),這個地方就是今天陜西與山西兩省黃河以西的地方,并且趁勝攻入了秦國的鄭縣,這里是陜西省的華縣,已經算是關中了,再往前就打進了秦國的渭水平原,這里是秦國的腹地,秦國生死存亡在于一線。
魏國在攻占了秦國的河西地區(qū)后,設置了一個郡,叫西河郡,而吳起就擔任西河郡守,秦國被吳起打敗后,失去了河西的戰(zhàn)略要地,而且隨時受到魏國的威脅,經過幾年的準備,秦國集結了50萬大軍攻打吳起,但是被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打敗大敗,從此之后,好多年的時間里,秦國沒有能力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
但是,這個時候魏國的戰(zhàn)略發(fā)生了轉變,魏國不再各西發(fā)展,而是把戰(zhàn)略重心放在了中原,在第一次西河之戰(zhàn)結束后,魏文侯就派出樂羊率軍攻伐中山國,用了兩個時間滅亡了中山國,中山國在戰(zhàn)國初期也算是一個中等諸侯國了,但在魏國強大實力的攻擊下,中山國亡國了。
此后,魏文侯又與齊國、楚國、趙國相繼發(fā)生戰(zhàn)爭,反而沒有與西邊的秦國開戰(zhàn),導致秦國利用這個機會開始喘息,魏文侯去世后,后來的魏武侯即位,與秦國發(fā)生了第二次河西大戰(zhàn),也就是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打敗秦國50萬大軍的那一次,之后,魏國就與秦國很少發(fā)生戰(zhàn)爭了,而是把戰(zhàn)略重心放在了中原。
而魏武侯之后的魏惠文王,即位9年后,就干脆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不僅遠離秦國,而且與中原諸國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尤其是被齊國在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中打得大敗,幾十萬魏武卒全軍覆沒,直接導致了魏國國力的衰弱。
那么如果魏國一意向西發(fā)展,能不能滅亡秦國?能不能統一天下?
如果魏國放棄中原爭霸,一心一意攻打秦國,那么滅亡秦國是有可能的。
從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70年是魏國最強盛的時候,也就是魏文侯和魏武侯在位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秦國國力并不強,屢屢被魏國吊打,不僅河西之地丟了,魏國還直接兵臨秦國腹地,隨時一個俯沖就能沖進秦國舊都雍城,如果魏國把全部精力來用滅亡秦國,這無疑是最好的機會,而且有名將吳起在,滅亡秦國都不是太大的問題。
魏國當時在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擊敗秦國后,還有能力發(fā)動滅亡中山國的戰(zhàn)爭,如果把滅亡中山國的實力拿來攻打秦國,秦國根本無法抵擋,而且吳起又是戰(zhàn)國史上非常有名的軍事家,5萬魏武卒就打敗了秦國50萬大軍,真要滅亡秦國也不是什么難事。
這一段時間對應的秦國國君分別是:秦簡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獻公四人。這四人中只有秦獻公有能力,其他三位國君在位基本沒有啥作為,而且秦出公是個4歲孩子,只當了兩年國君,而秦獻公的國君之位也有魏武侯的相助。
但是,魏文侯與魏武侯沒有看到當時的局勢,魏國放棄攻打秦國到中原爭霸是非常錯誤的戰(zhàn)略,中原諸多強國,雖然魏國攻取了中山國,但與趙國矛盾加深,導致三晉聯盟分裂,而且魏國的周邊有齊國、楚國這樣的強敵,魏國最終的衰弱,就是被齊國在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中打敗而衰弱的。
魏國如果選擇滅亡秦國,受到中原諸侯的干涉會比較少,因為秦國地處邊陲,一直被中原諸侯國看不起,認為是荒蠻之地,所以秦國與中原諸侯國在初期的戰(zhàn)爭很少,主要就是與韓國和魏國交界,而且魏國拿下秦國可以坐擁關中之地,同時其國土又延伸到中原地區(qū),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
想想看,如果秦國的地盤和魏國加在一起,不僅占據關中,河套,渭水平原,而且占據了天下之中的國土,再依靠關中為后方,統一天下真的有可能,但是魏國放棄秦國,去中原爭奪天下,就失去了強盛的基礎,因為中原國家很多,很難滅亡或者占領其他諸侯國的土地,因為這會引發(fā)其他諸侯國的干涉。
戰(zhàn)國的早期和中期就一部合縱連橫史,比如魏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來了個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zhàn)中大敗魏國,再比如魏國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齊國隨后在馬陵之戰(zhàn)中又大敗魏國,所以魏國實力雖強,也敵不過諸侯國之間的合縱連橫,最好的辦法就是休養(yǎng)生息,提升國力,看著其他諸侯國爭霸,然后尋找合適的機會再開戰(zhàn),但是最合適的機會就是滅亡秦國,可惜魏國錯過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89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